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64章 巷陌录烟火:真味沁镜头,虚景露马脚

槐巷的凌晨三点,李叔的馄饨摊就亮起了昏黄的灯。

铁锅坐在老煤炉上,“咕嘟咕嘟”地熬着骨头汤,骨头是前一天从肉铺订的老筒骨,熬了四个小时,汤面上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

岳川蹲在摊旁,看着李叔用菜刀剁肉馅,“咚咚”的刀声混着煤炉的“噼啪”声,在空荡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就拍这个,”他对身后的林野说,“《槐巷烟火记》纪录片第一集,就讲李叔的馄饨摊——不用编故事,就拍他凌晨备料、清晨出摊、傍晚收摊,把‘老味道’的真实劲儿拍出来。”

这正是他借鉴地球《人生一串》《老广的味道》的纪录片框架:不搞华丽的旁白和特效,只聚焦“人与手艺”,用真实的市井声、真实的操作细节、真实的人物故事,让观众感受到“烟火气里的生活”。

林野立刻架起相机,镜头对准李叔的手——指节上有常年握刀磨出的茧,捏馄饨时指尖翻飞,皮要捏出12道褶(李叔说“老主顾就认这12道褶,少一道都觉得不对味”),这些细节都要原封不动地拍进去。

夏晚晴站在一旁,拿着录音笔记录李叔的话:“以前槐巷没这么多新店,我这摊儿一开就是二十年,有老主顾从小学吃到结婚,现在带着孩子来,还坐当年那位置。”

她的声音软,适合做纪录片的旁白,岳川已经想好了旁白词(照搬《老广的味道》里“老铺传承”的句式):“槐巷的晨光,是从一碗馄饨开始的;二十年的老汤,熬的不是骨头,是街坊的念想。”

周曼则在和社区对接,要拍槐巷的“全天景”:清晨的早市(王爷爷的竹编铺开门、卖糖葫芦的大爷吆喝)、午后的老茶馆(评书先生开讲、茶客下棋)、傍晚的放学路(学生们追跑、家长喊孩子回家)。

“得提前跟街坊打好招呼,”她对着平板上的拍摄清单,“别让大家觉得不自在,就跟平时一样就行,越自然越好。”

凌薇蹲在馄饨摊旁,用速写本画分镜:“镜头要低,从馄饨摊的角度拍巷口的晨光;等会儿学生来买馄饨,要拍他们蹲在石阶上吃的样子,碗边沾着汤渍也没关系,越真实越有感觉。”

她边画边补充,“后期不用调色,就保留老煤炉的暖黄色调,像老照片一样,更贴‘二十年老摊’的质感。”

陆哲则拿着录音笔,在巷子里录“环境音”:远处早市的吆喝声、风吹过槐树叶的“沙沙”声、甚至偶尔经过的自行车铃铛声,这些声音要混进纪录片的背景音乐里,代替纯音乐,让观众“听着就像站在槐巷里”。

可上午十点,周曼的手机突然弹出星娱的通稿:“星娱重磅推出《滨江老巷传奇》纪录片,邀顶流明星体验‘老巷生活’,还原百年市井风情!”

通稿里附了张“明星包馄饨”的照片——流量明星穿着干净的围裙,手里捏着个歪歪扭扭的馄饨,身后的馄饨摊摆着崭新的青花瓷碗,连煤炉都是道具组做的仿真款,根本没冒烟。

更气人的是,星娱买了“最具烟火气纪录片”的热搜,还伪造了“槐巷老居民推荐”,说“星娱纪录片最懂老巷味道”。

“这哪是老巷?这是拍广告!”

李叔刚收完早摊,看到照片就笑了,“我这老煤炉烧了十年,炉口都黑了,他们那道具炉亮堂堂的,连火都没点,怎么熬汤?”

王爷爷也推着竹编铺的门出来,手里拿着个编了一半的竹筐:“他们昨天来拍过,让我摆个‘编竹筐’的姿势,还让我穿新做的蓝布衫,我说我平时就穿旧棉袄,他们说‘不洋气,不好看’,这不瞎搞嘛!”

岳川没急着反击,反而让林野把刚拍的“李叔剁肉馅”片段发出去,配文“槐巷的烟火气,不是摆拍的围裙,是凌晨三点的刀声,是二十年没换的老煤炉,是捏了12道褶的馄饨”。

视频里,李叔的刀在菜板上起落,老煤炉的烟飘向巷口,远处传来卖糖葫芦的吆喝声,没有明星,没有精致道具,却满是生活的真实。

这段视频刚发出去,就被网友疯狂转发。有槐巷的老主顾留言:“李叔的馄饨我吃了十五年,就认那12道褶,星娱的明星连馄饨皮都捏不拢,还好意思说懂老巷?”

还有纪录片导演转发:“这才是纪录片该有的样子——真实、朴素、有温度,星娱的‘老巷传奇’更像明星vlog,跟烟火气没关系。”

不到两小时,#星娱摆拍老巷纪录片#的话题就压过了星娱的热搜,星娱的“老居民推荐”也被扒出是买水军伪造的。

纪录片拍摄到第三天,岳川决定加拍“老茶馆的评书”。

茶馆的张老板已经七十多岁,讲《三国》讲了三十年,每天下午两点开讲,茶客们自带搪瓷杯,一坐就是一下午。

林野的镜头对准张老板的嘴——讲“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唾沫星子溅在茶桌上,茶客们拍着桌子叫好;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他的声音带着哽咽,茶客们也跟着沉默。

这些画面,都是岳川从地球《书迷》纪录片里学的“抓拍技巧”——不打扰、不引导,让故事自然发生。

夏晚晴坐在茶客中间,跟着学用方言说“好!”(滨江话里的“嘹咋咧”),她的旁白词也改得更贴茶馆氛围:“老茶馆的午后,是听出来的——评书里的忠肝义胆,茶碗碰撞的清脆,还有张老板偶尔忘词时,茶客们的笑声,都是槐巷的老味道。”

陆哲则把张老板的评书声、茶碗碰撞声、窗外的槐树叶声混在一起,做成“茶馆音效包”:“等会儿剪片子时,让评书声慢慢淡下去,接上茶碗声,再切到窗外的树叶声,像从茶馆里走到巷子里,过渡更自然。”

可就在拍摄快结束时,星娱又搞了新动作——在社交平台发了段“《滨江老巷传奇》幕后花絮”,视频里明星穿着古装,在搭建的“仿槐巷”场景里走秀,还说“为了还原老巷,特意请了非遗传承人指导”。

可眼尖的网友一眼就看出破绽:“背景里的槐树是假的(叶子是塑料的),连茶馆的对联都贴反了(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星娱贴成了上联在左)!”

周曼立刻让林野把张老板茶馆的真实对联拍下来,和星娱的错误画面对比,发在官微:“槐巷的老对联,贴了二十年没动过——上联‘茶煮春秋’在右,下联‘书说古今’在左,连贴对联的规矩都不懂,谈什么还原老巷?”

张老板也对着镜头说:“我这茶馆的茶桌,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桌面有茶客烫的印子,星娱的道具桌亮堂堂的,连个印子都没有,哪来的老味道?”

当天晚上,团队在工作室看白天的拍摄素材。

林野剪好了“李叔熬汤”的片段,画面里老煤炉的火映着李叔的脸,汤面上的油花随着咕嘟声晃动;

夏晚晴在试配旁白,声音里带着刚学的滨江话尾音;陆哲在混剪茶馆的音效,评书声、茶碗声、树叶声混在一起,像真的走进了老茶馆;

凌薇在画下一集的分镜——王爷爷的竹编铺,要拍他用竹片敲出“嗒嗒”声的细节。

岳川看着屏幕里的槐巷,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纪录片框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李叔的老汤、张老板的评书、王爷爷的竹编,酿成了有槐巷味道的“烟火故事”。

周曼这时接到平台的电话,语气带着兴奋:“你们的‘李叔剁肉馅’片段播放量破千万了!平台想提前上线纪录片先导片,就用这段,再配夏晚晴的旁白,肯定能吸引观众!”

林野立刻打开剪辑软件:“我现在就剪先导片,开头用凌晨三点的槐巷空镜,接着是李叔的刀声,然后是馄饨下锅的‘扑通’声,最后定格在李叔给老主顾递馄饨的画面,配文‘槐巷的味道,等你回来尝’。”

陆哲也点头:“我把今天录的环境音加进去,让先导片更有代入感。”

夏晚晴拿起录音笔,又读了一遍旁白:“槐巷的晨光,是从一碗馄饨开始的;二十年的老汤,熬的不是骨头,是街坊的念想。”

声音刚落,工作室的门突然被推开,李叔端着两碗热馄饨走进来:“刚煮好的,给你们加个餐,尝尝我这老汤,跟视频里拍的一样,没加任何调料。”

岳川接过馄饨,热气裹着肉香飘进鼻腔,和视频里拍的一模一样。他看着碗里捏了12道褶的馄饨,突然觉得——这碗馄饨,才是《槐巷烟火记》最珍贵的“素材”,也是那些从地球抄来的纪录片框架,能在这个世界落地生根的真正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