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63章 槐下埋旧忆:真景映初心,伪证现拙形

槐巷中段的老槐树下,晨露还沾在斑驳的树皮上。

晓棠阿姨牵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走过来——老人是阿明的老同学老陈,1996年亲眼看着阿明把日记埋在树下。

“就是这棵树,”

老陈指着树根处的小花坛,“当年阿明用报纸包着日记,埋在离树干两尺远的地方,还说‘等回来再挖,要是我没回,就留给能看懂的人’。”

岳川蹲在花坛边,指尖拂过坛里的三叶草——这里正是凌薇根据老照片还原的“埋日记点”:用当年的青石板围出半米见方的区域,里面铺着细土,还撒了些1996年常见的草种(从社区老园丁那要的)。

“拍摄时不用真挖,”他对林野说,“先在花坛旁挖个浅坑,铺一层1996年的《滨江日报》(晓棠阿姨捐的,头版还印着当年的高考新闻),再把‘复刻日记’(封面和阿明当年的一模一样,内页抄的是晓棠日记里的片段)放进去,镜头从树冠往下拍,突出槐树的年代感。”

林野立刻架起复古镜头,调整角度——让阳光透过槐树叶,在报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1996年的晨光真的落在了镜头里。

夏晚晴穿着旧校服,手里攥着用麻绳捆好的“复刻日记”,站在树旁深呼吸。

晓棠阿姨走过去,轻轻帮她理了理校服领口:“当年阿明埋日记时,也是这样攥着绳子,手都在抖,你不用演,就想‘这是要把心事交给时光’,就对了。”

凌薇则在花坛边摆上几样“隐藏细节”:一块1996年的橡皮(旧货市场淘的,上面印着“滨江文具厂”)、半片银杏叶标本(去年秋天在这棵树下捡的,和当年的季节对得上),这些东西不会特写,但会在镜头角落一闪而过,让细心的观众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场景”。

陆哲则拿着录音笔,蹲在树旁录“环境音”——槐树叶的“沙沙”声、远处馄饨摊的“咕嘟”声、甚至偶尔经过的自行车铃声,这些声音会混进后期,让“埋日记”的画面更有生活气息。

可刚准备开机,周曼就收到社区网格员的消息:“有几个自称‘游客’的人,在槐巷里到处拍,还问居民‘这棵树是不是要被挖坏了’,说话怪怪的,像是在找事。”

林野立刻调出相机里的监控画面(提前在槐巷装了临时监控,怕拍摄受干扰)——画面里,三个男人举着手机,专拍花坛旁的挖掘工具,还故意把“施工保护牌”(凌薇提前做的,写着“影视拍摄,保护古树”)拍出歪斜的样子。

“是星娱的人!”周曼立刻拿出手机,翻出之前星娱伪造授权书的证据,“他们肯定想造‘川晴为拍剧破坏古树’的谣,之前就用偷拍断章取义,这次变本加厉了!”

没等团队行动,老陈突然站起来,对着那三个男人喊:“你们别在这瞎拍!这是社区同意的拍摄,我们都签了字,工具都是裹了软布的,根本不会碰坏树根!”

周围的居民也围了过来——馄饨摊的李叔举着刚煮好的馄饨:“我天天在这摆摊,他们昨天就来打听,说要‘拍点真实的’,原来就是想搞事!”

林野赶紧把居民的证词和“施工保护牌”的清晰照片拍下来,配上社区盖章的拍摄许可,发在工作室官微,配文“槐巷拍摄全程报备,保护古树人人有责,拒绝恶意偷拍造谣”。

那三个男人见势不妙,收起手机就想走,却被网格员拦住:“你们刚才拍的视频得删了,不然我们就报警!”最终,他们只能当着居民的面删掉视频,灰溜溜地离开。

晓棠阿姨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夏晚晴说:“别让他们影响心情,当年阿明埋日记时,槐巷的邻居都来帮忙搭把手,现在还是一样,好人多。”

拍摄重新开始,夏晚晴蹲在花坛旁,慢慢把“复刻日记”放进铺着旧报纸的浅坑。

陆哲适时放出提前录好的“风声”——槐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混着远处传来的老自行车铃声,像时光在耳边低语。夏晚晴的指尖在报纸上顿了顿,眼里泛起水光,不是演的——刚才老陈说“阿明后来去了国外,再也没回来”的话,让她想起自己高中时没说出口的告别。

“卡!完美!”

林野喊停时,老陈和晓棠阿姨都红了眼。老陈指着屏幕里的画面:“太像了!当年阿明就是这样,埋完还在旁边插了根小树枝,说‘等树枝长高,就知道我回来了’。”

凌薇立刻说:“咱们补个镜头,在花坛旁插根当年的杨树枝(老园丁说1996年槐巷常见的树种),让画面更完整!”

拍摄结束时,社区主任突然带着几位老人过来,手里捧着个铁皮盒:“听说你们在拍90年代的校园剧,我们找了些当年的槐巷旧物,说不定能用上。”

打开一看,里面有1995年的槐巷居委会通知、1997年的电费缴费单、甚至还有当年馄饨摊的旧价目表(写着“馄饨2元一碗”)。

岳川拿起价目表,眼睛一亮:“可以加进剧里的‘槐巷场景’,让女主在馄饨摊吃饭时,镜头扫过价目表,瞬间就能拉回当年的物价水平!”

周曼立刻联系平台,把这些新找到的旧物和“埋日记”的拍摄片段发过去。

没过多久,平台的制片人就打来电话,语气激动:“这些片段太动人了!用户留言说‘看哭了,想起爷爷当年在树下埋东西的样子’,我们想加更一部《课桌里的秘密·幕后日记》纪录片,专门讲这些旧物和人物的真实故事,你们愿意做吗?”

岳川回头看了看团队——林野正对着老槐树拍特写,凌薇在整理新收来的旧物,陆哲在录槐巷的市井声,夏晚晴在和晓棠阿姨聊当年的校园生活。

“当然愿意,”他对着电话说,“纪录片就叫《槐下旧忆》,每集聚焦一样旧物,比如日记、价目表、旧报纸,再采访背后的人,让观众知道剧里的每个细节都有来头。”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画起纪录片的分镜:“第一集从老槐树开始,拍老陈和晓棠阿姨回忆当年,再剪进今天的拍摄片段;第二集讲旧报纸,找报社的老编辑说说1996年的滨江新闻;第三集讲价目表,让李叔说说当年馄饨摊的生意,这样既有故事性,又有烟火气。”

林野也点头:“我可以拍些槐巷的延时摄影,比如从清晨的馄饨摊到傍晚的路灯,作为纪录片的转场画面,更有岁月感。”

陆哲则抱着录音笔,走到馄饨摊前,录李叔煮馄饨的“咕嘟”声和吆喝声:“这些声音可以当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比纯音乐更贴槐巷的味道。”

夏晚晴也说:“我可以在纪录片里读晓棠阿姨和阿明的日记片段,用演员的视角,把文字变成声音,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夕阳渐渐落在槐树上,团队开始收拾设备。晓棠阿姨把那本“复刻日记”送给夏晚晴:“留着做个纪念,要是以后阿明回来,说不定还能看到。”

老陈则指着槐树上的一个小刻痕:“这是当年我和阿明刻的名字,你们拍纪录片时可以拍进去,就当是我们俩的青春印记。”

岳川看着手里的旧价目表,又看了看平板上纪录片的分镜,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校园剧和纪录片框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槐巷的老槐树、旧物、居民的故事,酿成了有血有肉的“时光礼物”。

周曼这时收到报社老编辑的消息:“明天可以来报社查1996年的存档报纸,还有当年的照片,说不定能找到阿明的毕业照!”

林野立刻扛起相机:“明天我跟你一起去,拍些报社的老档案柜、旧打印机,这些也能加进纪录片里,更有年代感。”

陆哲则把刚录的馄饨摊声音导进电脑:“我今晚就把这些声音整理好,明天给纪录片配乐用。”

团队慢慢走出槐巷,路灯渐渐亮起,馄饨摊的热气飘向夜空。

夏晚晴手里攥着“复刻日记”,岳川手里拿着旧价目表,林野的相机里存着老槐树的镜头,凌薇的平板上是纪录片的分镜——这些东西,像一串被时光串起的珠子,正慢慢拼成《课桌里的秘密》最珍贵的模样,也为下一段“旧忆挖掘”的旅程,埋下了新的伏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