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53章 声韵绕校园:联播破垄断,光影续新篇

滨江高中的晨读铃刚响过,广播室的老话筒突然传出夏晚晴的声音——“槐巷的蝉鸣绕着旧教室,粉笔灰落在练习册角……”

《槐巷少年》音频剧的前奏混着窗外的槐树叶声,飘进每个教室。高三(2)班的学生们停下笔,不约而同地抬头看向广播喇叭,后排的男生悄悄拿出手机,录下这段熟悉的槐巷旋律。

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旁,听着音频里的上课铃音效,突然红了眼——那是她刚当老师时,学校用了十几年的老铃声,后来换成了电子铃,没想到会在音频剧里再听到。

“这声音,比任何特效都动人,”她课后找到岳川,手里攥着本90年代的教学日志,“我这里有当年学生的周记、老照片,或许能给你们的音频剧加些‘真料’,比如1998年槐巷暴雨,学生们一起在教室烤红薯的故事。”

岳川接过日志,翻到泛黄的周记页,上面写着“今天和陈阳在槐树下捡了只受伤的小鸟,我们把它放在教室的窗台上,希望它快点好起来”——和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重合。

“这些故事可以做成音频剧的‘特别番外’,”他笑着说,“让李老师您来配音,讲当年的真实校园生活,肯定比虚构的情节更打动人。”

这正是借鉴地球音频剧“真实人物番外”的推广思路,却让李老师眼睛一亮:“我从来没配过音,要是说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我。”

可当天下午,滨江高中的广播站长就找到岳川,脸色凝重:“星娱刚才联系学校,说愿意捐10万给广播站,条件是以后只能播放他们的音频内容,还让我们停播《槐巷少年》,说‘这种小成本音频剧配不上重点高中’。”

校长也很无奈:“星娱的人还威胁说,要是不同意,就不赞助学校的运动会。”

“不能让他们垄断校园广播!”

夏晚晴立刻掏出手机,联系其他城市的高中,“咱们搞‘校园联播’,把《槐巷少年》的音频剧发给广州、西安、武汉的合作高中,让他们一起在广播里播放,星娱总不能买断所有学校的广播权吧?”

这个想法源自地球“校园文化联盟”的传播模式,却让校长松了口气:“这主意好!咱们滨江高中不能被资本绑架,要播就播学生们喜欢的、有温度的内容。”

第二天早上,全国十所高中的广播同时响起《槐巷少年》的旋律。

广州骑楼旁的高中,学生们听着音频里的粤语念白,想起自家巷口的早市;西安古城旁的高中,学生们对着音频里的老槐树,讨论起城墙根下的老故事;

武汉长江边的高中,学生们笑着说“音频里的轮渡声,和我们江滩的一模一样”。

#全国高中联播槐巷少年#的话题冲上热搜,星娱的“校园垄断计划”彻底泡汤。

音频剧的热度还没退,电影公司“光影映画”的制片人赵哥就找到岳川,手里拿着《槐巷少年》的电影改编意向书。

“我们不想把它拍成流量片,想做成‘青春纪实电影’,就像你们的音频剧一样,用真实的校园场景、真实的声音,甚至邀请滨江高中的学生当群演,让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

岳川接过大纲,翻到“槐巷夕阳”的片段——和地球《最好的我们》电影版的“晚秋高地”场景完美契合。

“电影的主题曲还用《槐巷少年时》,”他指着大纲,“但可以做个‘交响乐版’,前奏用滨江高中的老上课铃,间奏加李老师讲的‘烤红薯故事’的音效,让电影既有青春感,又有岁月的厚重。”

赵哥立刻点头:“就按你说的来!我们明天就去滨江高中踩点,把教室、操场、槐巷都拍下来,作为电影的取景参考。”

李老师听说要拍电影,主动提出当“校园顾问”:“我给你们讲当年的校园规矩,比如女生不能留长发、男生要穿白球鞋,这些细节能让电影更真实。”

周边盲盒的发货也在顺利推进。王婶的裁缝铺里,老姐妹们正踩着缝纫机,给校服绣校徽;老周纸坊里,新雇的年轻人跟着周师傅学抄纸,槐树叶水印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黄。

岳川去验收样品时,王婶递给他一套校服:“这是给你留的,上面绣了个小槐树叶,藏在袖口,像当年学生们的‘秘密标记’。”

周师傅也拿出一本笔记本:“里面夹了张我年轻时在槐巷拍的照片,送给你,说不定能给电影添点灵感。”

岳川看着手里的校服和笔记本,又看了看电影大纲,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青春Ip,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滨江高中的老教师、老匠人、学生们的故事,酿成了新的味道,成了真正属于这个世界的“青春记忆”。

周曼突然收到视频平台的消息:“《槐巷少年》网剧的预告片播放量破亿,很多观众问什么时候出第二季,还有人想让你们做‘城市青春系列’,比如广州的骑楼青春、西安的古城青春。”

岳川笑着对赵哥说:“要是电影拍得好,咱们以后可以做‘城市青春宇宙’,把每个城市的青春故事都拍出来,用真实的声音、真实的场景,让更多人看到不同城市的青春模样。”

赵哥点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要是《槐巷少年》电影成功了,咱们就从广州开始,拍骑楼旁的青春故事,用你之前录的早市声音、粤剧声当配乐,肯定能成。”

李老师也凑过来:“我有个广州的老同学,也是高中老师,到时候可以请她当顾问,给你们讲广州的校园故事。”

众人讨论得正热烈时,高三(2)班的学生们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画满槐巷场景的笔记本:“我们想给电影写‘学生版剧本’,把我们在槐巷的故事加进去,比如上次暴雨,我们一起在教室修窗户的事。”

岳川接过笔记本,上面画着槐树下的小鸟、教室窗台上的红薯、暴雨里的窗户,每一笔都满是青春的温度。

“好啊!”

岳川笑着点头,“咱们成立个‘学生创作小组’,你们写的故事,我们尽量加到电影里,让电影里有你们的青春,也有我们的青春。”

学生们欢呼着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起自己的槐巷故事,李老师站在一旁,笑着拿出教学日志:“我也把当年的故事加进去,咱们一起把《槐巷少年》的电影,做成一部‘跨时代的青春纪念册’。”

夕阳渐渐漫过滨江高中的操场,槐树叶的影子落在教室的窗台上,像音频剧里的场景。

岳川看着眼前的学生、老师、老匠人,又看了看手里的电影大纲,知道《槐巷少年》的故事还没结束——从网剧到音频剧,从周边到电影,那些从地球“搬”来的青春旋律,正在滨江的槐巷里,慢慢长出属于它的、带着烟火气的根。

周曼看了看时间,提醒道:“光影映画的团队明天就要来踩点,咱们得赶紧整理今天学生们讲的故事,还有李老师的教学日志,把这些素材都交给编剧,让他们融入电影剧本里。”

林野立刻拿起相机:“我现在就去槐巷拍些夕阳下的照片,作为电影取景的参考,比如槐树下的石凳、巷口的老路灯,这些场景拍出来肯定有感觉。”

岳川跟着林野走出教室,夕阳把槐巷的影子拉得很长,学生们的笑声、缝纫机的“咔嗒”声、抄纸的“哗啦”声,混着音频剧的旋律,在滨江的秋夜里慢慢散开——那声音像青春的序曲,也像下一段电影旅程的开端,带着槐巷的温度,飘向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