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13章 培训传经验,道具暖校园

川晴工作室的会议桌被教学培训资料占满时,周曼正对着电脑核对参会名单——全市32所中小学的56名老师确认参会,其中8名是特殊教育老师,她特意在名单旁标注了“需重点分享特殊教育课程经验”。

“教育局把培训地点定在市教师发展中心,”她抬起头,把打印好的流程表分给众人,“上午9点讲诗画课程设计,10点半非遗道具包使用示范,下午1点半分组实操,3点特殊教育课程专题研讨,每个环节我都安排了专人对接,避免出疏漏。”

岳川拿起桌上的“课程设计手册”,这是他和夏晚晴根据实验小学、二小的经验整理的,里面详细写了“低年级诗画启蒙”“高年级非遗融合”“特殊教育触觉教学”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附了课堂案例视频的二维码。

“分组实操时,咱们得拆成4个组,”他指着手册里的案例,“我带特殊教育组,夏晚晴带低年级组,陆哲带歌曲教学组,凌薇和林野负责非遗道具包的示范,这样效率更高。”

夏晚晴翻到手册里的“特殊教育触觉案例”。

里面夹着二小那个视力障碍小男孩画的“太阳竹编”照片:“我准备把这个案例做成ppt,讲清楚怎么用触觉模板引导孩子联想——比如让孩子摸竹编的纹路,告诉他们‘这像太阳的光芒’,再结合吟唱,帮他们建立诗画的联系。”

凌薇的电脑上,是“非遗教学道具包”的设计图——包内包含环保竹编底座、无毒可水洗颜料、凸起触觉画模板、盲文歌词卡,她还在包外侧印了卡通化的诗画图案,比如“竹蜻蜓映月亮”“小鸟唱春晓”。

“我做了道具包的使用演示视频,”她点开播放键,画面里林野拿着竹编底座,一步步演示如何拼接、涂色,“培训时放这个视频,老师一看就懂,比单纯讲文字更直观。”

林野扛着相机走进来,手里拿着刚剪辑好的“校园活动精华短片”——里面有实验小学孩子拍手吟唱的画面、二小特殊教育班孩子摸竹编铃铛的笑脸,还有王爷爷教编竹蜻蜓的特写。

“我打算在培训开场放这个短片,”他把相机里的视频导进电脑,“先让老师们感受到诗画进校园的真实效果,后面讲理论时他们更容易代入。”

陆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触摸春天》的简化版乐谱——他把旋律拆成4个简单乐句,还标注了“拍手打节奏技巧”,方便老师教学生。

“分组实操时,我会教老师们唱这个简化版,”他边说边轻轻弹起吉他,“再教他们怎么用‘歌词接龙’‘动作模仿’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唱‘摸得到的竹编纹’时,让学生模仿摸竹编的动作。”

培训前三天,周曼带着岳川、夏晚晴去教师发展中心踩点。

确认会议室的投影设备能播放4K视频,实操区的桌椅能按分组需求排列,还特意跟工作人员沟通,在特殊教育组的实操区预留了更宽的通道,方便老师演示触觉教学。

她还联系了文具厂,让他们提前送50套非遗道具包到现场,确保每位老师都能亲手体验。

培训前一天,工作室来了3位试点学校的老师,提前试课。

一位特殊教育老师拿起触觉画模板,皱着眉说:“这个凸起部分有点浅,视力障碍的孩子可能摸不明显。”

周曼立刻记在笔记本上,当场联系文具厂:“麻烦把模板的凸起高度增加2毫米,明天早上8点前送到教师发展中心,费用我们承担。”

挂了电话,她笑着对老师说:“您放心,明天肯定能用上调整好的道具。”

试课中,陆哲教老师们唱《触摸春天》简化版,有位低年级老师说:“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能不能加个‘乐器模仿’环节,比如用嘴学铃铛声?”

陆哲立刻调整教学方法,加了“铃铛声接龙”的互动,老师们跟着学,会议室里满是清脆的“叮铃”声。夏晚晴则在旁边记录下这些调整建议,打算更新到课程设计手册里。

培训当天,周曼提前一小时抵达会场,检查道具包的摆放情况,确认每位老师的座位上都有课程手册、笔记本和笔,又跟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接签到流程。

8点半,老师们陆续到场,她站在签到处,笑着跟每位老师打招呼,对特殊教育老师格外叮嘱:“实操区有专门的触觉教学道具,有需要随时找我。”

9点整,培训正式开始。林野播放的“校园活动精华短片”刚放完,台下就有老师小声讨论:“这些孩子的笑容太治愈了,咱们学校也想搞这样的活动。”

岳川走上台,从“为什么要做诗画进校园”讲起,结合实验小学、二小的案例,详细拆解课程设计的逻辑:“不是让孩子‘学会’诗画,而是让他们‘感受’诗画的美,比如特殊教育的孩子,哪怕画得简单,只要能摸到、能听到,就是收获。”

10点半的非遗道具包示范环节,凌薇和林野带着老师们亲手体验。

林野教大家拼接竹编底座,凌薇教大家用触觉模板拓印图案,一位老师边涂色边说:“这个颜料一点都不刺鼻,孩子用着放心,竹编也很软,不怕扎手。”

周曼在旁边补充:“道具包的成本我们控制在了50元以内,学校批量采购还能优惠,后续我们会跟厂家长期合作,确保供应。”

下午的分组实操格外热闹——岳川的特殊教育组里,老师们围着触觉画模板,模拟教视力障碍孩子的场景,有位老师闭着眼睛,摸着模板说:“这样一来,我终于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描述‘春天’了。”

夏晚晴的低年级组里,老师们跟着学画“卡通版春晓”,还编出了自己的拍手节奏;陆哲的歌曲教学组里,“铃铛声接龙”的互动让会议室充满笑声。

特殊教育课程专题研讨时,二小的特殊教育老师也来了。

她分享了跟川晴工作室合作的感受:“之前我们总担心孩子跟不上,现在有了触觉道具和简化的吟唱,孩子不仅愿意参与,还会主动跟老师分享自己的‘画’——比如有个孩子说,他画的‘太阳’是竹编的味道,特别可爱。”

台下的老师听得认真,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培训结束时,周曼收集了老师们的反馈表,98%的老师表示“收获很大,会在学校推进诗画课程”,还有12所学校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

教育局的负责人找到岳川,笑着说:“没想到培训效果这么好,下一步咱们可以把‘诗画进校园’推广到周边城市,你们的课程设计和道具包,完全可以做成标准化方案。”

返程的车上,周曼翻着反馈表,把有合作意向的学校整理成清单:“这些学校我会在一周内逐一对接,确认他们的需求,比如是否需要特殊教育课程、是否要定制道具包。”

凌薇则在旁边整理培训的照片和视频,打算做成“培训纪实”短片,发给参与的老师;林野把老师们实操的画面剪辑下来,想更新到课程设计手册里;

陆哲则在手机上写着新的校园歌曲灵感,想为周边城市的学校定制“地域版”诗画歌曲,比如融入当地的风景;

岳川和夏晚晴靠在一起,讨论着如何优化道具包,比如增加“可拼接的诗词卡片”,让孩子能自己组合诗句。

回到工作室,周曼第一时间联系文具厂,确认后续道具包的生产计划,又跟有合作意向的学校预约对接时间;

凌薇开始制作“培训纪实”短片,把老师们的反馈语录贴在画面旁边,比如“终于知道怎么教特殊教育的孩子了”“道具包太实用了”;

林野把实操视频导进电脑,补充到课程设计手册的二维码里;陆哲坐在钢琴前,调试新歌曲的旋律;

岳川和夏晚晴则在修改道具包的设计图,把“诗词卡片”的样式画出来,还标注了“用环保卡纸,可反复使用”。

晚饭时,工作室的小厨房飘着番茄牛腩的香味——是凌薇特意炖的,说大家培训忙了一天,要补补体力。

周曼边吃边说:“刚才有个周边城市的教育局联系我,想邀请咱们去做培训,还想引进咱们的非遗道具包,看来咱们的模式真的能推广开。”

岳川夹了一块牛腩,笑着说:“推广不是目的,关键是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诗画和非遗的美好——不管是滨江的孩子,还是周边城市的孩子,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教育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摸一摸竹编、画一画诗、唱一唱春天,这就够了。”

夏晚晴点头,把一块番茄放进岳川碗里:“咱们下一步可以跟周边城市的非遗传承人合作,比如把他们的剪纸、泥塑融入道具包,让孩子接触到更多元的非遗文化。”

晚上,工作室的灯亮了很久。周曼在整理周边城市的培训需求,列出了详细的对接时间表;

凌薇在给“培训纪实”短片加字幕,把老师们的实操画面和孩子的活动画面穿插起来;林野在制作“诗词卡片”的样品,用彩色卡纸打印出简单的诗句,比如“春晓不觉晓”“竹蜻蜓叮铃”;

陆哲在完善新歌曲的歌词,加了“剪纸剪春天”“泥塑捏太阳”的句子;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规划着周边城市的培训内容,打算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课程。

窗外的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工作室里的键盘声、歌声、讨论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关于传递与分享的歌。

岳川看着身边各司其职的伙伴——周曼用专业的对接让计划落地,凌薇用视觉设计让美好传递,林野用镜头记录每一份感动,陆哲用歌声点亮孩子的童心,夏晚晴用温柔的教学呵护每一份成长。

突然明白,“从平行世界抄作业”的终极意义,不是复制别人的成果,而是用那些经过时光验证的“文化传递方式”,结合龙国的校园、非遗与童心,创造出属于这片土地的温暖与美好。

接下来,他们要去周边城市做培训,要优化非遗道具包,要对接更多非遗传承人,要为更多孩子带去诗画的快乐——路还很长,但每个人都带着期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培训,每一个道具包,每一首歌,都是在为龙国的文娱播下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终会在更多孩子的心里,开出灿烂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