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91章 合唱里的希望:复刻温暖共鸣,击碎虚拟狂欢

岳川轻轻地将《明天会更好》的乐谱铺展在滨江文化中心的排练厅地板上,仿佛这是一件珍贵的宝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乐谱上,照亮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

窗外,那棵古老的梧桐正静静地飘落着新叶,它们如同绿色的蝴蝶般翩翩起舞。这景象与乐谱上的歌词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首歌曲增添一份生机与活力。

岳川的目光落在乐谱上“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这句歌词旁,那里画着一个小小的麦克风符号。这个符号虽然不起眼,但却蕴含着岳川对这首歌的独特理解和要求。

他在旁边细心地注释道:“合唱要像晨光漫过老街,每个人的声音都要露出来,别藏着。”这句话仿佛是对演唱者们的一种呼唤,希望他们能够放下顾虑,用最真实、最自然的声音来诠释这首歌曲。

这是岳川从地球经典曲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首以希望为主题的作品,而且他决定不对其进行任何改编。他保留了原曲的多声部结构,甚至连“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这句歌词的和声分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岳川特别注明,这里不需要专业合唱团那种“完美音色”,而是要让普通人的声音贴近歌曲的情感表达。因为他相信,真正的音乐是来自内心的,而不是技巧的堆砌。

夏晚晴拿着乐谱,指尖划过合唱部分的标记,突然抬头看向排练厅角落——老程带着工地的几个工友,张叔背着他的旧扳手,连卖早餐的刘姨都系着围裙来了,手里还提着给大家的热豆浆。

“刘姨说,她去年失业后开了早餐摊,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磨豆浆,现在摊前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夏晚晴笑着说,“这些人的声音,比专业歌手的和声更有‘希望的劲’。”

凌薇抱着“希望故事”征集本跑过来,纸页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刘姨的“豆浆摊从冷清到热闹”、备考学生小宇的“每天背单词到深夜,想考去滨江大学”、老程的“终于给儿子攒够了学费,能让他去学喜欢的画画”。

“星娱又搞事了,”她指着手机里的热搜,“他们的虚拟偶像天团‘星愿’发了AI合成版《明天会更好》,搞了场‘元宇宙希望演唱会’,还放话‘普通人唱歌不整齐,虚拟合唱才够完美’,现在热搜第一全是他们的虚拟画面。”

周曼手里攥着编曲稿,眉头轻轻皱着:“编曲团队里有人想给合唱加‘AI修音’,说‘普通人的声音太杂,修完才好听’。

可我刚才听刘姨哼了两句,她的声音里带着磨豆浆的烟火气,修了音就没那股‘从苦里熬出来的甜’了——希望不是‘完美’,是‘真实的热气’啊。”

林野刚从星娱的“元宇宙演唱会”直播现场回来,相机里存着段刺眼的画面:虚拟偶像们穿着发光的衣服,在像素化的“滨江美景”前唱歌,AI合成的和声整齐得像机器,弹幕里却有人刷“听着像塑料花,没一点活气”。

“他们说‘虚拟能造最完美的希望’,”林野把相机放在桌上,“可刘姨磨豆浆时的蒸汽、小宇背单词的台灯、老程给儿子买画笔的小票,这些才是希望该有的样子——AI造不出来。”

岳川没急着定调,而是让夏晚晴领着大家先试唱。刘姨的声音有点哑,是常年早起磨豆浆练的;

老程的声音带着工地的粗劲,唱到“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时,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

小宇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却在“让地球忘记了转动”那句里,悄悄加了点自己的调子。排练厅里的声音不整齐,却像晨光一样,一点点漫过每个人的耳朵。

“不用AI修音,”岳川拍了拍手,打断了编曲团队的讨论,“刘姨的哑嗓、老程的粗劲、小宇的调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记号’——《明天会更好》要的不是整齐的和声,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故事唱进去的共鸣。

周曼,你把编曲里的‘完美伴奏’改了,加些真实的声音:刘姨磨豆浆的石磨声、小宇翻单词书的沙沙声、工地的打桩声,混进前奏里。”

周曼立刻改了编曲稿,把石磨声、翻书声、打桩声剪进前奏,试播时,刘姨突然红了眼:“这是我每天磨豆浆的声音,听着就想起摊前排队的人。”

凌薇则把“希望故事”打印出来,贴在排练厅的墙上,让每个人唱的时候都能看到这些故事;林野扛着相机,把大家排练的样子拍下来,镜头里,老程的拳头、刘姨的围裙、小宇的单词书,都成了最动人的画面。

星娱的动作比预想中快,他们在滨江广场搭了巨型LEd屏,循环播放“星愿”的虚拟合唱,还派工作人员给路过的人发“虚拟希望手环”,说“戴上就能拥有完美的希望”。

可广场的另一边,排练厅的窗户开着,刘姨、老程他们的歌声飘出来,有人停下脚步,趴在窗户上听,没人去接手环——有个刚失业的年轻人,听着刘姨的故事,突然说“我也想试试开个小摊子,像刘姨一样”。

《明天会更好》的公益合唱录制定在滨江大剧院,星娱特意把LEd屏挪到剧院门口,想抢热度。

但录制当天,剧院里坐满了人——刘姨的早餐摊前的老顾客、老程的工友、小宇的同学,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是看到“希望故事”来的。

当夏晚晴领唱,所有人跟着开口时,石磨声、翻书声、打桩声混着歌声,剧院里的每个人都红了眼,有人悄悄抹泪,却越唱越响。

星娱的LEd屏后来关了,工作人员收拾东西时,小声说“虚拟的再完美,也不如这些人的声音暖”。

当晚,合唱视频在网上刷屏,#普通人的明天会更好# 冲上热搜第一,刘姨的豆浆摊、老程的工地、小宇的书桌,成了大家口中“最真实的希望”。

有网友留言:“我失业三个月了,看了刘姨的故事,明天就去市场看看摊位——谢谢这首歌,给了我再试一次的勇气。”

与此同时,团队的多领域发展也迎来了新节点:老徐的《滨江忠犬》正式杀青,片尾用了《明天会更好》的合唱版。

首映时,很多观众看完后没走,跟着片尾的歌声一起唱;小唐的《滨江广告札记》迎来大结局,林薇帮刘姨的豆浆摊做了“希望主题”宣传,画面里刘姨磨豆浆的样子,配上合唱的片段,成了全剧最泪目的镜头;

凌薇则联合滨江的公益组织,发起了“希望帮扶计划”,用合唱视频的热度,帮刘姨这样的小摊贩对接资源,老程的工友们还主动帮忙搭建新的摊位棚子。

周曼的编曲团队彻底转型,不再提“AI完美音”,反而主动去收集更多普通人的声音——菜市场的叫卖声、校园的早读声、医院的治愈声,说“这些声音里藏着最鲜活的希望”。

林野把合唱录制的幕后故事剪成了纪录片,取名《普通人的合唱》,没加任何特效,只让刘姨、老程、小宇他们自己说故事,在视频平台收获了上亿播放。

星娱的“星愿”天团后来没再搞过“希望主题”的活动,有内部消息说,他们开始走访社区,想收集真实的普通人故事,“不想再做飘在空中的虚拟内容”。

而滨江的刘姨,早餐摊前挂了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明天会更好”,每天早上,都有人特意绕过来买杯豆浆,跟刘姨说“我今天也要加油”。

岳川站在滨江大剧院的后台,看着夏晚晴和大家一起收拾乐谱,凌薇在核对“希望帮扶计划”的名单,周曼在整理刚录的“普通人声音库”,林野在给刘姨他们拍合照——团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像晨光里的新叶,充满了劲。

他从包里拿出新的乐谱,是《我相信》,笑着对团队说:“下一首歌,咱们聊聊‘敢想敢做’——把这些普通人的希望,变成敢拼敢闯的勇气。”

凌薇立刻凑过来,开始琢磨“勇气故事”的征集方向;

周曼拿出手机,联系乐队,说“要把工地的打桩声、豆浆摊的石磨声,都揉进摇滚的节奏里”;

林野则扛起相机,说“要去拍那些敢闯的普通人,比如刚开摊的年轻人、备考的学生,他们才是‘我相信’的最好主角”。

窗外的老梧桐叶越落越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乐谱上,“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的歌词,在晨光里显得格外亮。

岳川知道,复刻地球经典从来不是终点,是用这些歌曲,接住普通人的故事,撑起他们的希望——让龙国的文娱,不再是虚拟的狂欢,而是真实的温暖,是每个人都能在歌声里,找到自己“明天会更好”的底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