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80章 日志之外:纪录片挖根,动画传薪,拒绝流量复刻

银河影业的《京畿地下城》发布会刚刚落下帷幕,现场的热烈气氛还未消散,张明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宣传册,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岳川的纪录片工作室门口。

这本宣传册设计得十分精美,封面上印着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在故宫的角楼旁边,赫然停放着三台银光闪闪的巨大机甲,它们高大威猛,线条流畅,仿佛来自未来世界的庞然大物。

而在宣传册的标题处,则用醒目的大字印着:“本土科幻 皇家气派,年度必看!”

张明站在工作室门口,手中的宣传册随着他的晃动发出哗哗的声响。

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炫耀:“岳总,您看看这本册子,这可是我们银河影业的大制作《京畿地下城》的宣传册!我们把故宫都搬进了科幻世界里,这创意够新颖吧?而且,我跟您说,这部电影的票房保底十个亿!”

说完,张明还特意将宣传册举高,让岳川能够看得更清楚。

然后,他话锋一转,带着些许轻蔑地说道:“再看看您这边,整天就知道拍那些小成本的纪录片,不是拍些老头老太太回忆往事,就是记录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种片子,谁会有兴趣去看啊?”

岳川低着头,专注地整理着采访素材。他刚刚从滨江地下城初代建设者后代周磊的家中回来,周磊递给他的旧工具箱里,有一把父亲曾经用过的扳手,扳手柄上清晰地刻着“1998.3.15”,这个日期正是地下城奠基的日子。

岳川缓缓地将扳手放在桌上,那金属表面的包浆在光线下泛着微弱的光芒。他凝视着这把扳手,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当年周磊父亲在建设地下城时的辛勤身影。

“张总觉得,把故宫当机甲背景板,就是本土科幻?”

岳川自言自语道,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工作室里显得有些突兀。

接着,他像是在回答自己的问题一样,继续说道:“周磊说,他父亲当年拧每颗螺丝时,都会比图纸上要求的多拧半圈。他说,‘这是给子孙后代的家,不能松’。这才是本土科幻该有的‘根’,不是故宫的墙,而是墙里人的那股劲。”

在工作室的另一边,《地下城日志》纪录片的前期拍摄正遇到一个难题。

摄像师小李对目前的拍摄效果不太满意,他觉得“回忆片段太闷”,缺乏吸引力。他提议在纪录片中加入一些特效,比如用3d技术还原当年的建设场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

“观众爱看炫酷的东西,纯拍老人讲往事,收视率肯定上不去!”小李有些激动地说道。

岳川没否定,只是带小李去了滨江地下城的“生态舱”——现在成了社区科普点,72岁的王爷爷正带着孩子们看营养液里的水稻。

“当年建生态舱,我爸和王爷爷他们,用搪瓷缸子舀营养液试浓度,试了一百多次才成功,”周磊蹲在旁边,指着舱壁上的划痕,“这是我爸当年搬设备时撞的,现在成了孩子们的‘科普标记’,说‘这是爷爷们的勋章’。”

小李举着相机,拍王爷爷教孩子用简易试纸测营养液ph值,孩子的小手握着试纸,王爷爷的老手在旁边扶着,阳光透过生态舱的玻璃,落在两人交叠的手上。

“我懂了,”小李放下相机,声音有点哑,“特效再炫,也不如这双手的温度——这才是纪录片该拍的。”

另一边,《滨江地下城》的动画版筹备也起了波澜。动画导演小陈想加个“机甲少年”角色,说“孩子们爱看成龙打怪,加个机甲主角,周边都能卖爆”。

岳川却把动画剧本里的“校园篇”摊开——主角是地下城小学五年级的林晓,她的任务不是打怪兽,是帮当生态舱管理员的妈妈修营养液循环泵,工具是爷爷传的旧螺丝刀,课本里夹着妈妈写的“修泵笔记”。

“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机甲英雄,是能让他们觉得‘我也能做到’的角色。”

岳川指着剧本里的片段,林晓用螺丝刀拧泵阀时,发现爷爷的笔记里写着“拧不动就轻敲阀芯,像给老伙计捶背”。

“小陈你小时候,有没有帮爸爸修过收音机?那种‘我也能帮上忙’的成就感,比机甲打怪兽更能记一辈子——这才是给孩子的科幻。”

银河的《京畿地下城》很快上映,首日票房破亿,却在第三天开始断崖式下跌。观众吐槽“故宫成了机甲停车场,除了镜头扫过角楼,没半点北京的魂”“主角全程打外星生物,连个家人的镜头都没有,比《星际战甲》还冷”。

更有人翻出《地下城日志》纪录片的片段对比:“人家的扳手刻着奠基日,银河的机甲连个北京胡同的细节都没有,还好意思叫本土科幻?”

而《地下城日志》纪录片开播后,虽没买热搜,却靠“真实”慢慢发酵。

有观众在弹幕里留言:“我爷爷也是建设者,看王爷爷试营养液,突然想起爷爷当年总说‘水要甜,稻才香’”;还有年轻人看完,去社区报名当科普志愿者,说“想帮王爷爷教孩子修生态舱”。

动画版《滨江地下城·校园篇》上线后,更是成了“亲子爆款”。

林晓修循环泵的片段,被家长做成“亲子手工教程”;课本里的“修泵笔记”,成了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读物”。

有孩子寄来自己做的“迷你生态舱”,用塑料瓶、棉花和绿豆模拟营养液循环,附言说“我按林晓的方法做的,绿豆发芽了!”

小王——之前演年轻工程师的演员,现在成了新人导演,拿着自己的剧本找到岳川:《舱边故事》,讲地下城夜班管理员的日常,没有打怪,只有“深夜修路灯”“给晚归的居民热粥”“帮老人调生态舱温度”的小事。

“岳总,我以前觉得科幻要炸,现在才知道,科幻也能暖,”小王指着剧本里的台词,“管理员老吴说‘地下城的灯,要比星星还亮,这样晚归的人就不怕黑’——这是我拍《滨江地下城》时,听真实的管理员说的。”

岳川帮小王联系了投资,还把周磊父亲的旧扳手借给剧组当道具。

开机那天,周磊来探班,看到扳手放在道具桌上,突然红了眼:“我爸要是知道,他的扳手能出现在电影里,肯定高兴——他总说,建设地下城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让大家住得踏实。”

银河的张明后来没再拍科幻片,转去做了综艺。

有次在行业论坛上,他看到《舱边故事》的片段——老吴在深夜的地下城走廊,帮迷路的孩子找家,路灯的光落在两人身上,像层暖膜。

张明沉默了很久,说:“以前总觉得科幻要‘大’,要炸星球、秀机甲,现在才明白,科幻也能‘小’,小到一盏路灯、一碗热粥、一把扳手——这些‘小’,才是能留住观众的‘大’。”

岳川站在《舱边故事》的首映礼现场,看着台下的观众——有当年的建设者,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刚报名的科普志愿者。

当片尾出现周磊父亲的扳手特写,屏幕上打出“献给所有为家园踏实做事的人”时,全场响起了掌声,有人悄悄抹泪,有人轻轻哼起《滨江地下城》的主题曲。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地下城日志》还要拍西安篇、成都篇,动画版要出“生态科普系列”。

小王的《舱边故事》之后,还有更多年轻人想拍“小而暖”的科幻。龙国的文娱缺口,不是靠一部大片就能填满的,是靠这些“有根的故事”,靠这些“踏实的人”,一点点织起来的——织进扳手的刻痕里,织进生态舱的稻穗里,织进每个普通人对家园的牵挂里。

滨江的夜晚,地下城的灯光亮得温暖,生态舱里的水稻又长高了些,王爷爷带着孩子们,用小李的相机,记录下稻穗的高度。岳川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第一次写《滨江地下城》剧本时的念头——想让龙国的科幻,有自己的温度,有自己的根。现在,他做到了,而且知道,这条路,还会有人一直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