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63章 琴音绕梁传古意,木韵入心续新声

古琴工坊的桐木案前,老琴师陈先生正用砂纸细细打磨一块桐木坯,木粉簌簌落在案上,混着陈年松烟漆的淡香。

这是岳川团队“古琴新声”项目的核心阵地,它承载着团队的期望和梦想。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让沉寂已久的古琴走出文人书斋,重新焕发出它的魅力和生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他们不仅要保留古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的本真,还要通过“民乐合奏”和“生活化体验”来打破传统的壁垒,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古琴。

首先,团队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古琴入门课。

他们用简化的指法教授弹奏《诗经》里的短章,让初学者能够快速上手,感受到古琴的美妙。

这种教学方法既保留了古琴的传统韵味,又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其次,团队策划了“琴瑟和鸣”民乐演出。

在演出中,古琴与古筝、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相互搭配,共同演绎《楚辞》《汉乐府》等经典曲目。

这种合作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还让观众能够领略到不同乐器之间的和谐共鸣。

最后,团队运用了 VR 技术来还原古琴的“诞生全程”。

观众戴上 VR 眼镜后,仿佛能够亲身经历陈先生选木、制坯、上漆的每一个步骤。

他们可以看到一块普通的桐木是如何在老手艺的雕琢下,逐渐变成一把能够奏出“松风”“泉鸣”的古琴。

这里没有科幻特效的夸张,只有木与漆、丝与弦之间千年的默契和传承。

通过这些努力,岳川团队的“古琴新声”项目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古琴的看法,让这一古老的乐器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韩流的‘电子古琴狂欢夜’刚官宣,”项目执行小陆把海报拍在桐木坯旁,海报上的偶像戴着发光耳机,指尖在电子古琴上随意拨弄,背景是闪烁的霓虹灯光。

“他们说‘传统古琴太闷,电子琴才够炸’,还请了流量rapper合作,预售票秒空,热搜上全是‘古琴变潮了’。”

陈先生放下砂纸,指了指案上静置的“蕉叶式”古琴,琴身的漆色像陈年琥珀,冰裂纹路藏着岁月的痕。

“炸?

古琴的魂在‘声’与‘韵’——咱这琴,面板用河南兰考的泡桐,底板用梓木,从选木到成琴要三年,电子琴用塑料壳子装个发声器,哪能弹出‘泛音如星、散音如钟’的味?

他们那是‘玩音效’,咱这是‘传古意’——你听这空弦音,能绕梁三分钟,电子琴的声音一停就散,哪有这份‘余韵’?”

岳川没急着反驳,只是翻开项目的演出方案:“琴瑟和鸣”的首场演出,选的是《诗经·关雎》,古琴弹主旋律,用“泛音”表现“关关雎鸠”的清亮,古筝铺底音像“在河之洲”的流水,笛子穿插其间如“参差荇菜”的摇曳,没有电子合成器,只有传统民乐的相互呼应。

“我们不是要跟韩流比‘炸’,是要让大家听见古琴本来的好,”他指着VR样品,里面没有炫目的画面,只有陈先生蹲在桐树林里,用手轻敲树干“听音选木”。

“你看他选木的讲究——泡桐要选生长十年以上、向阳的,敲起来声音‘清而不飘、沉而不闷’,这是老祖宗传的‘木性识琴’,电子琴永远没有这份‘木韵’。”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内部的矛盾如同一座被压抑许久的火山,终于在某个瞬间喷涌而出。

年轻的笛手小吴,对于传统曲目《关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这首曲子过于晦涩难懂,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相去甚远。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在《关雎》中加入一些网红旋律,以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然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陈先生时,却遭到了坚决的反对。

陈先生当场合上了琴谱,严肃地说道:“古琴曲的每个音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关雎》的泛音需要表现出‘轻而脆’的特点,就像鸟儿的鸣叫落在水面上一样,轻盈而清脆。如果随意加入网红曲,那简直就是对古意的糟蹋!”

面对陈先生的强烈反应,小吴有些不知所措。

这时,岳川站了出来,他理解小吴的想法,但也明白陈先生的坚持。于是,他拉着小吴一同前往陈先生的琴房,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在琴房里,岳川翻出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古琴谱。这本琴谱已经有些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老琴师的批注和注释。岳川仔细地翻阅着,终于找到了关于《关雎》的演奏注。

“你看,这里写着‘首句泛音,如雎鸠初鸣,宜轻不宜重;次句散音,如流水初涨,宜缓不宜急’。”

岳川指着琴谱上的文字,对小吴解释道,“这说明在演奏《关雎》时,每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意境。我们不是不能创新,但创新不能丢掉传统的根基。”

接着,岳川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我们可以用笛子的‘颤音’来模拟雎鸠的鸣叫,这样既能保留传统的韵味,又能增添一些现代的元素,使整个曲子更加生动有趣。

而且,这样的处理方式比直接加入网红曲更贴合《关雎》的意境,也能更好地展现出这首曲子的灵魂所在。”

小吴试着改了合奏方案,笛子的颤音与古琴的泛音交织时,陈先生的手指轻轻叩了叩琴身:“这才对——民乐像一家人,各有各的声,却要往一处合,不是谁盖过谁。”

“古琴新声”的首场演出,选在老城区的戏楼。

没有霓虹灯光,只有暖黄的灯笼挂在梁上;没有粉丝尖叫,只有观众安静地听着——当古琴的泛音响起,戏楼里的空气像凝住了,有人悄悄拿出手机录下“绕梁的余韵”;

VR体验区外排着长队,年轻人戴起设备,看着陈先生“选木听音”,小声感慨“原来做一把琴这么难”。

与此同时,韩流的“电子古琴狂欢夜”却遇了冷。

演出里,偶像的电子古琴全程“假弹”,rapper的歌词与古琴声毫无关联,台下的粉丝虽在尖叫,却有人在社交平台吐槽:“听着像噪音,根本没听懂古琴好在哪”“对比‘琴音新声’的演出视频,才知道什么叫‘古琴的声音’——人家的泛音能让人静下心,这边只有吵闹”。

“古琴新声”的热度慢慢发酵。

古琴入门课的名额抢不到,有年轻人自己买了练习琴,跟着线上教程弹《诗经》短章;

“琴瑟和鸣”的演出加场,观众里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退休的老人,还有来听“古意”的大学生;

VR还原的“古琴诞生记”被学校当作传统文化教材,有老师反馈“学生看完后,主动问‘《诗经》里的琴是什么样的’”。

陈先生的琴坊第一次来了这么多年轻人,有人问“怎么分辨桐木的好坏”,有人想学“简单的泛音指法”,他笑着把打磨桐木的砂纸递给他们:“古琴不难,难的是静下心——你摸这桐木,要像摸老朋友的手,知道它哪里软、哪里硬,才能弹出它的声。”

岳川的新策划案,是“古琴进校园”计划:给中小学捐练习琴,让陈先生和学徒去上“古琴体验课”。

教孩子认琴身的“龙池”“凤沼”,弹两句《诗经》里的“鹿鸣”;再策划“校园民乐节”,让古琴与学生乐队的二胡、琵琶合作,演绎属于年轻人的“新古曲”。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古琴当‘文物’供着,”他在方案里写,“是让它成为能陪人说话的乐器——开心时弹《南风歌》,难过时弹《潇湘水云》,让千年的琴音,能接住当下的心情。”

韩流的“电子古琴”很快没了声息,相关话题从热搜上消失,剩下的电子古琴库存只能打折处理。

有媒体评论:“‘古琴新声’的成功,不是靠噱头,是靠‘真’——真手艺、真古意、真情感。当韩流还在靠特效和偶像包装‘伪传统文化’时,岳川团队已经让古琴的声音,真正走进了人心。”

琴坊的傍晚,陈先生教年轻人弹《鹿鸣》,古琴的泛音混着窗外的蝉鸣,像《诗经》里的场景落进了现实。

岳川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第一次来琴坊时,陈先生说的话:“琴是活的,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出声。”

他知道,这才是振兴文娱的根本——不是用炫目的技术去“改造”传统,而是用真诚的方式去“唤醒”它,让千年的文化,能在当下的日子里,继续发出动人的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