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56章 斗拱撑起星穹顶,墨笔绘出古今城

在古建博物馆的庭院中,阳光洒在半修复的“十字脊”歇山顶上,木构件的榫卯接口在阳光下闪耀着淡淡的黄色光芒。

岳川站在庭院中央,仰头凝视着这座屋顶,仿佛能透过时光的迷雾,看到它曾经的辉煌。

这座屋顶是“古建活态展”的核心展品,它是由一个专业团队与文物修复师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们运用了《营造法式》中的技法,精心复原了北宋汴京的一座戏楼屋顶。而现在,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观众们可以亲眼目睹这座屋顶在不同时代的模样。

宋代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明代的彩绘则为屋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而现代的 AR 星轨投影更是将这座古老的建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不仅如此,观众们还可以通过触屏,查看斗拱上每个“升”和“斗”的详细信息,甚至可以深入了解《天工开物》中关于木作的注解。

就在这时,策展人老秦走了过来,他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递给岳川说:“韩流的‘虚拟建筑展’刚刚在海外大火了一把。”

岳川接过平板,视频里的偶像正站在一个 3d 打印的韩式宫殿模型中进行直播,镜头紧紧地对着那些鎏金装饰,显得格外耀眼。

老秦接着说道:“他们说‘传统建筑太笨重,虚拟的才时髦’,而且展品的周边产品都卖断货了。”岳川看着视频里的虚拟宫殿,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林野正在调试斗拱的互动装置:观众转动台下的轮盘,屋顶的虚拟斗拱会同步“咬合”。

屏幕上弹出《玄黄纪》的“五行结构”解析——原来斗拱的承重原理,与小说里“金行承托、土行稳固”的设定暗合。

“笨重?这才是巧劲。”

他指着修复师刚拼好的“昂”,木构件像飞鸟展翅,“宋代工匠不用一根钉子,靠榫卯撑起整座屋顶,这叫‘天工’。韩流的3d打印模型拆了就是堆塑料,咱这斗拱拆了,每个零件都能说出自己的用处。”

夏晚晴的“古建声景”藏在飞檐下:风吹过“戗脊”上的走兽,会发出《山河行记》里录的山林呼啸;

触摸“正脊”的琉璃吻兽,能听到粤剧《紫钗记》的唱段——因为这吻兽的造型,与戏楼里霍小玉的发簪纹样同源。

“老匠人说,‘好房子会喘气’,”她调整着麦克风的角度,“咱就让这‘气’变成能听见的故事。”

修复现场,90后修复师小苏正用传统“鱼鳔胶”粘合木构件,胶水里掺了点现代防腐剂,却严格按《营造法式》的“熬胶古法”操作。

“韩流记者来拍过,说我‘守旧’,”小苏擦着额头的汗,手里的刨子在木头上推出卷卷刨花,“可你看这斗拱的‘收分’(上窄下宽的坡度),差一毫米就承不住力——这不是旧,是祖宗传的‘安全手册’。”

展览的“互动工坊”里,孩子们用榫卯积木拼“星舰屋顶”:用宋代的“十字脊”做星舰指挥舱,斗拱改成能量传导装置,拼好后扫描,能看到《星尘纪》的昆仑空间站与古戏楼屋顶重叠的动画。

有家长笑着说:“以前拼乐高是瞎玩,现在拼积木,孩子知道了‘什么叫稳当’。”

韩流公司很快跟风推出“古建积木”,但积木接口用的是螺丝,包装印着偶像签名。

有网友拆箱测评:“拼好的宫殿一碰就散,哪像人家的榫卯积木,能当板凳坐。”

更尴尬的是,他们的“古建解说”把“歇山顶”说成“庑殿顶”,被建筑博主群嘲“连百度都不会查”。

“古建活态展”开展当天,最轰动的是“墨笔绘城”环节。

周老在巨大的宣纸铺上挥毫,用狂草画汴京街景,观众用手指在投影上“补画”——有人添上《清明上河图》的游船,有人画《神话代码》的机甲走过石板路,最后林野用AR把整幅画变成动态的“古今城”。

宋代的驼队与现代的快递车擦肩而过,戏楼的锣鼓声混着夏晚晴的电子乐。

有海外建筑师专程飞来,在斗拱模型前蹲了一下午,对着《营造法式》的拓片写写画画:“龙国的古建里,藏着最牛的‘结构美学’——斗拱的‘弹性抗震’原理,比现代钢筋混凝土还聪明。”

展览的衍生项目里,“古建解谜App”成了爆款。

用户扫描城市里的老房子,能解锁隐藏剧情:比如胡同里的四合院,扫描影壁会弹出《胡同里的灯》里的故事;

寺庙的大雄宝殿,斗拱里藏着《玄黄纪》的“土行符文”。

有中学生靠App发现了小区里的清代门墩,文物局特意给他发了“保护证书”。

老秦翻着预约表,眼里的光藏不住:“高校建筑系把这里当实践基地,连小学生都在写‘我设计的未来房子’——有个孩子说,要给房子装‘斗拱电梯’,既结实又好看。”

岳川的新策划案上,写着“古建研学营”:带学生去五台山测斗拱尺寸,用激光扫描对比《营造法式》的记载;去苏州园林,教他们用《天工开物》的“相地法”分析假山流水。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他指着方案里的一句话,“让孩子摸过斗拱的木纹,就不会觉得传统是‘老古董’。”

夏晚晴正在给研学营做“声景地图”,把不同古建的“声音指纹”录下来:故宫角楼的风铃、平遥古城的夯土声、皖南民居的雨声,“让孩子们闭着眼听,都能猜出是哪座房子。”

林野则画了套“古建机甲”设计图:把应县木塔的塔身改成机甲躯干,斗拱变成可伸缩的机械臂,“下一步,让《神话代码》的新副本设在‘古建遗址’,玩家得用榫卯原理修复机甲,才能通关。”

雪团趴在“十字脊”模型旁,爪子扒着一个斗拱零件,零件滚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正好是榫卯咬合的声音。

夕阳透过古建的窗棂,把斗拱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张张开的网,兜住了千年的时光,也兜住了未来的想象。

没有人再纠结“传统建筑该不该拆”,因为当斗拱能撑起星穹顶,墨笔能绘出古今城,当孩子们知道“老房子里住着聪明的祖宗”,那些看似“笨重”的木构,早已成了最轻盈的文化翅膀。

就像修复师小苏说的:“修房子,修的是根;住房子,住的是魂——咱的古建,两样都不缺。”而这根与魂,还会在更多人的指尖,长出新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