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0章 青霉素的金色粉末,根据地的造血机

青霉素的金色粉末,根据地的造血机

一、发霉的面包与救命的药

初夏的雨来得急,山洞工厂的角落漏了雨,装在木箱里的备用面包受潮,长出了一层青绿色的霉斑。后勤员小陈正要扔掉,却被李明远一把拦住。

“等等。”李明远捏起一块发霉的面包,指尖蹭到那层毛茸茸的霉,眼神骤然发亮——那是青霉菌,是他穿越前在微生物课本上见过无数次的“黄金菌种”,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母体。

“这东西……能救命。”李明远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把面包小心翼翼地放进消过毒的玻璃罐里。

小陈一脸茫然:“队长,发霉的东西吃了会闹肚子的,您留着它干啥?”

李明远没解释,抱着玻璃罐冲进自己的隔间,反锁了门。他翻出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微生物学》,对着书上的青霉菌图谱反复比对,确认无误后,心脏狂跳得像要撞破胸膛。

盘尼西林,这个在二战战场上被称为“神药”的抗生素,能在关键时刻遏制感染,挽救无数伤员的命。现在根据地缺医少药,战士们中枪后最怕发炎,一点小伤口都可能因为感染丧命,要是能造出这药……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培育青霉素的步骤在脑海里飞速闪过:筛选菌种、优化培养基、控制温度湿度、提纯结晶……每一步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连消毒酒精都稀缺的山洞里。

“得先做个恒温箱。”李明远在纸上画着草图,用木板钉个箱子,里面装上电灯泡(从报废电台里拆的),再连个简易调压器,就能控制温度。培养基更简单,用黄豆芽煮水,加些葡萄糖(偷偷攒的白糖提炼的),就能给霉菌提供养分。

最难的是提纯。青霉素易被破坏,必须用有机溶剂萃取,还得有精密的过滤装置。李明远盯着墙角那台缴获的旧离心机,突然有了主意——拆了它的转子,改装成简易分离设备。

“小陈,去药房找王医生要些酒精和纱布,再弄点小苏打来。”李明远推开门喊,眼睛里还闪着兴奋的光。

小陈虽不解,还是赶紧跑了。王医生听说李明远要这些东西,也跟着过来了,看到玻璃罐里的发霉面包,皱起眉:“明远同志,这霉斑可不能乱用,会出人命的。”

“王医生,您看这个。”李明远翻开《微生物学》,指着青霉素的结构式,“这东西叫青霉菌,它分泌的物质能杀死细菌,尤其是伤口感染的链球菌。”

王医生是老中医,不懂西医那套,但看着李明远认真的样子,又想起他之前改良的医疗器械确实管用,犹豫着说:“要是真能行……我这儿还有几个感染化脓的伤员,再拖下去就危险了。”

“您给我三天时间。”李明远语气笃定,“三天后,我给您拿样品。”

接下来的三天,李明远几乎没合眼。他在隔间里搭起简易无菌室(用蒸汽熏过的布帘围起来),每天守着恒温箱,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菌丝从最初的青绿色,慢慢变得浓密,培养基的颜色也渐渐变深。

第三天傍晚,他用注射器抽出一点培养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培养皿里(王医生帮忙准备的)。第二天一早,培养皿里出现了一圈清晰的抑菌环——霉菌周围的细菌全被杀灭了!

“成了!”李明远激动得差点掀翻桌子,王医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连连称奇。

但这只是第一步。粗提液的浓度太低,杂质太多,必须提纯。李明远拆了离心机,用煤油和酒精反复萃取,再用小苏打中和,最后得到一小瓶淡黄色的粉末,像极了细沙,却沉甸甸的,闪着微光。

“这就是……盘尼西林?”王医生颤抖着伸出手。

“是。”李明远把粉末小心翼翼地装在小瓷瓶里,“每次用一点点,溶于生理盐水,给伤员静脉注射,能控制感染。”

当天下午,王医生就用这药救了个腹腔感染的战士。之前战士持续高烧,伤口流脓,已经开始说胡话,注射青霉素后,第二天体温就降了下来,伤口的红肿也消了不少。

消息很快传开,山洞工厂里的人都知道,李队长从发霉面包里捣鼓出了“救命粉”。

二、黄金粉末的“身价”

“这药……太金贵了。”周部长再次来到山洞工厂,手里捏着那个装青霉素的小瓷瓶,反复看了好几遍。王医生刚汇报完救治经过,连见多识广的他都忍不住惊叹。

“明远同志,你知道这东西在外面值多少钱吗?”周部长看着李明远,“在重庆,一支青霉素能换两盎司黄金;在上海的黑市,甚至有人用等重的金条来换。”

李明远心里一动:“您的意思是……”

“对。”周部长点头,“咱们自己用肯定优先,但多余的可以想办法卖出去,换钱,换设备,换咱们缺的钢材、药品、技术资料。”

根据地的经济一直吃紧,光靠百姓捐献和缴获远远不够。兵工厂要扩大规模,需要车床、电机、优质钢材;纺织厂要造布匹,需要纺纱机;甚至连战士们的军装、口粮,都得用钱来周转。要是青霉素能变成“硬通货”,简直是给根据地开了台造血机。

“但提纯太难了。”李明远实话实说,“现在每天只能出这么一小瓶,纯度还不稳定,而且……”他顿了顿,“得有靠谱的渠道,不然会被鬼子或特务盯上。”

“渠道的事你不用愁。”周部长笑了,“总部有秘密交通线,能联系到上海、香港的爱国商人,他们愿意帮咱们带货。关键是你这边,能不能把产量提上去,把纯度稳定下来。”

李明远走到墙角,掀开一块布,露出后面的装置:几个更大的玻璃培养罐,连着用旧钢管改装的管道,还有台手动的萃取器——这是他连夜画图纸,让工人们赶制的“青霉素生产线”雏形。

“我打算这么改。”他指着图纸,“用玉米浆代替黄豆芽培养基,产量能提三倍;做个多层过滤装置,用活性炭吸附杂质,纯度能稳定在七成以上;再培训几个工人专门负责接种、提纯,每天至少能出五瓶。”

周部长越看越高兴,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有你的!总部给你拨钱,再调两个学化学的大学生来,给你当助手。需要什么设备,尽管列单子,就算是扒鬼子的仓库,也得给你弄来!”

消息传开后,山洞工厂立刻多了个“青霉素车间”,用厚布帘隔成独立区域,里面的工人都戴着口罩手套,穿着消毒过的白大褂,像群奇怪的“医生”。王师傅的铁匠班也忙起来,他们用黄铜打造精密的过滤漏斗,用不锈钢做培养罐,连焊点都磨得光溜溜的,生怕有杂质污染菌种。

第一批量产的青霉素装在棕色小玻璃瓶里,贴上简陋的标签:“狼牙牌,盘尼西林,每瓶含10万单位”。周部长派人来取货时,特意带来了上海的回信,说爱国商人愿意用每瓶两盎司黄金的价格收购,还附了张清单——上面列着根据地急需的车床、发电机、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纺织机图纸。

“你看,”周部长把清单递给李明远,“这才是真正的‘以药养厂’。有了这些设备,你的兵工厂能造更厉害的武器,纺织厂能让乡亲们穿上新衣服,粮食加工厂能让大家吃饱饭……”

李明远看着清单上的“德国产精密车床”,又看了看车间里忙碌的工人,突然觉得那淡黄色的粉末,真的像黄金一样,在照亮根据地的路。

三、暗线与明路,药粉里的山河

青霉素的生意做得极隐秘。每批药都由秘密交通员藏在夹层木箱里,混在茶叶、丝绸等货物中运出根据地,再通过香港的中转站,卖给那些急需抗生素的富商、医院,甚至有一部分通过特殊渠道,送到了**的前线医院——必经在抗日战场上,伤员的命部分阵营。

第一次收到黄金时,整个山洞工厂都沸腾了。二十块沉甸甸的金条被周部长亲自送来,放在铁皮箱里,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这些金子,一半换设备,一半换原材料。”周部长当场拍板,“明远,你说先添什么?”

“先买两台精密车床。”李明远毫不犹豫,“能加工炮管膛线,狼牙炮的精度能再提三成。再买些化学试剂,青霉素的提纯还能优化。”

他顿了顿,补充道:“剩下的,给纺织厂买台纺纱机样机,我看能不能仿造。”

金条很快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设备。当那两台德国车床运进山洞时,机械师老张摸着冰凉的导轨,眼泪都掉了下来:“这辈子……还能摸到这么好的家伙!”

有了新设备,兵工车间的效率翻倍,改良型步枪的射程提高到五百米,狼牙炮的炮弹也装上了更稳定的尾翼,连手榴弹的引信都精确到了秒。青霉素车间的产量也越来越稳定,从每天五瓶涨到二十瓶,除了换设备,还换回了大量药品、布匹和粮食。

村里的张婶拿到新织的粗布时,摸着布料直念叨:“这布真结实,比以前的粗麻布好穿多了,听说……是用那‘救命粉’换的?”

孩子们也有了新衣服,胸前印着小小的五角星,跑在田埂上,像一串移动的星星。

但危险也如影随形。日军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加强了对交通线的盘查,几次差点截到运药的箱子。有一次,交通员为了掩护药品,硬是抱着木箱滚下了山崖,摔断了腿,却死死护住箱子,没让药瓶碎一瓶。

李明远听说后,沉默了很久,在青霉素车间的墙上贴了张纸条:“每一瓶药,都连着人命。”

他开始研究更隐蔽的运输方法,把青霉素制成药片(虽然口服效果差些,但更易携带),还在药瓶外面裹上蜡,就算落水也不怕。同时,他加快了仿制纺纱机、抽水机的进度——他知道,光靠卖药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让根据地的产业真正立起来,才能彻底摆脱被动。

这天,周部长又带来了好消息:“上海的商人说,国外有人想跟咱们长期合作,用设备换青霉素,还愿意派工程师来指导。”

李明远却摇了摇头:“工程师可以来,但核心技术得自己掌握。设备能买一时,买不了一世。”

他领着周部长看新造的“青霉素半自动生产线”,里面有不少零件是工人们用废铁敲出来的,却照样能稳定运行。“您看,这萃取罐是用炮弹壳改的,过滤膜是用桑蚕丝做的,咱们自己能造的,就绝不依赖别人。”

周部长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明白,这穿越而来的年轻人,带过来的不只是图纸和技术,更是一种底气——一种相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底气。

傍晚的阳光透过山洞的缝隙照进来,落在青霉素车间的玻璃瓶上,那些淡黄色的粉末在光线下流转,像撒了一把碎金。车间外,新到的车床正在运转,发出平稳的嗡鸣;远处的田埂上,孩子们在试用新造的抽水机,水流“哗哗”地灌进稻田,惊起一串白鹭。

李明远望着这一切,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或许不只是为了打仗,更是为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下点什么——种出能救命的药,种出能产粮的田,种出能造枪炮也能造纺车的工厂,种出一个不用再靠“黄金粉末”换生存的未来。

而那些装在小瓶里的青霉素,此刻更像一颗颗种子,在根据地的土壤里扎了根,正悄悄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