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8章 星火相照,幽谷暂歇与暗涌

1937年的日子 第28章 星火相照,幽谷暂歇与暗涌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星火相照,幽谷暂歇与暗涌

一、山神庙的寒夜与暖意

山神庙的断墙挡不住呼啸的北风,雪粒子打在破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谁在暗处哭泣。陈峰靠在神像残存的肩膀上,后背的伤口早已冻僵,麻木中透着一阵阵尖锐的疼。三十多个残兵围着角落里的火堆,火是用门板和神像前的供桌劈了烧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得每个人脸上沟壑纵横,分不清是血痕还是污垢。

“团长,这是最后一块压缩饼干了。”一个名叫王二喜的年轻士兵,从怀里掏出块冻得硬邦邦的饼干,饼干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渍。他自己的胳膊被弹片削掉了一块肉,用布条草草缠着,血已经浸透了布条,在雪地里拖出一道淡淡的红痕。

陈峰没接,只是摇了摇头:“给伤重的弟兄分了吧,我不饿。”话刚说完,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叫了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庙里格外清晰。他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两天没正经吃东西了,唯一的“食物”是昨天从雪地里刨出来的半块冻红薯,涩得他嗓子发紧。

王二喜没动,只是把饼干往他面前递了递,眼睛红红的:“团长,您要是倒下了,我们……我们咋办?”

陈峰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心里一酸。这孩子才十六岁,去年刚从河南逃难过来,跟着他当了兵,脸上的绒毛还没褪尽,却已经在死人堆里滚了七回。他接过饼干,掰成三十多小块,像分金子似的,挨个塞到士兵手里:“都拿着,咬一口,撑着。”

饼干放进嘴里,像嚼石头,可谁也没舍得多嚼,含在嘴里慢慢化着,那点微不足道的热量,仿佛能撑着他们熬过这个寒夜。

“团长,您说……八路军真会在南边设联络点吗?”一个伤兵低声问,他的腿被机枪打穿了,只能用布条吊在脖子上,脸色白得像纸。

陈峰摸了摸贴身的纸条,纸条被体温焐得有些软了,上面“友军”两个字像团火,烫得他手心发热。“会的。”他说得很肯定,像是在说服自己,“他们既然肯冒死打开缺口,就不会骗咱们。”

正说着,庙外突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王二喜猛地抄起身边的步枪,声音发颤:“谁?!”

庙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一个裹着灰布头巾的老汉探进头来,手里提着个篮子,看见火堆旁的**士兵,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是……是17师的弟兄吗?”

陈峰按住王二喜的枪,警惕地问:“你是谁?”

“我是李家庄的保长,”老汉走进来,篮子往地上一放,掀开盖布——里面是十几个热红薯,还有一小罐咸菜,“是……是山里的队伍让我来的,说你们可能会在这儿歇脚。”

士兵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看到了救星。老汉把红薯分到每个人手里,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草药和绷带:“这是治外伤的,山里的先生说,用烈酒泡了敷,能消炎。”

陈峰捧着热乎乎的红薯,红薯的甜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钻进鼻子里,让他鼻子一酸。他这才明白,所谓的“联络点”,不是什么现成的据点,而是这些藏在民间的善意——是那些没穿军装,却同样在用命支持他们的百姓。

“大爷,谢谢您。”他声音有些哽咽。

老汉摆摆手,叹着气:“谢啥?都是中国人。你们在城里拼命,俺们看在眼里。鬼子占了城,谁也没好日子过。”他往火堆里添了根柴,“山里的队伍说了,你们歇到后半夜就往南走,过了三道梁,有个废弃的煤窑,他们在那儿等着接应。”

雪还在下,可山神庙里,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暖意,变得不再那么冷了。陈峰看着士兵们小口啃着红薯,脸上露出久违的血色,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们丢了县城,却好像抓住了比城池更重要的东西。

二、煤窑里的微光与坦诚

后半夜,雪小了些。陈峰带着残兵,互相搀扶着往南走。王二喜背着那个腿伤的士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军歌,声音抖得像风中的琴弦,却没人笑他。

三道梁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坡陡路滑,不少人摔了跤,伤口裂开,疼得直抽气,却没人吭声。走到煤窑时,天刚蒙蒙亮,窑口被厚厚的积雪掩盖着,只留了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像只巨兽半睁的眼睛。

“有人吗?”陈峰低声喊了一句。

洞口里传来响动,一个穿着灰布军装的年轻人探出头来,正是昨天在缺口处塞给他纸条的那个士兵。“是陈团长吧?快进来。”

煤窑里比外面暖和些,地上铺着干草,角落里堆着几捆柴火,一个简易的土灶上,正煮着什么,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麦香。

“这是我们队长,李明远。”年轻人指着火堆旁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汉子穿着和士兵一样的灰布军装,袖口磨得发亮,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很亮,像煤窑里的星子。

李明远站起来,伸出手:“陈团长,一路辛苦。”

陈峰握住他的手,对方的手很粗糙,布满老茧,掌心却很暖。“李队长,大恩不言谢。”他顿了顿,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重复,“谢谢。”

李明远笑了笑,指了指土灶:“煮了点麦粥,还有些咸菜,先垫垫肚子。”

麦粥熬得很稠,里面掺了些红薯块,喝下去暖暖和和的,熨帖着空荡荡的胃。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喝着,没人说话,只有喝粥的呼噜声和柴火的噼啪声。

“城里……情况怎么样?”李明远突然问。

陈峰的动作顿了一下,粥碗在手里晃了晃,洒出几滴在草上。“丢了。”他声音很闷,“我们守了七天,最后还是……”

“你们打得很顽强。”李明远看着他,眼神里没有嘲讽,只有理解,“日军调来了一个旅团的兵力,还有重炮和飞机,换成谁,都难守。”

陈峰抬起头,有些惊讶。他以为八路军会嘲笑他们“正规军”连座县城都守不住,可对方的语气里,只有尊重。

“我们17师,还有22师,伤亡过半。”陈峰低声说,像是在跟自己交代,“很多弟兄……都没能出来。”

煤窑里安静下来,只有柴火偶尔爆出火星。王二喜抹了把眼睛,他最好的同乡,昨天在教堂门口为了掩护他们,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连尸首都没能带出来。

“牺牲的弟兄,都是英雄。”李明远往火堆里添了根柴,“不管是穿**军装,还是穿我们这身,只要是为了打鬼子死的,都值得记着。”

陈峰看着他,突然觉得,以前听上司说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搞摩擦”,好像都是假的。眼前这些人,穿着破烂的军装,吃着最简单的麦粥,却在他们最绝望的时候,伸出了手。

“李队长,我有个问题。”陈峰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你们……为什么要帮我们?我们是**,你们是……”

“都是中国人。”李明远打断他,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枪口都该对着鬼子。至于其他的,等把鬼子赶跑了,再说。”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递给陈峰:“这是我们根据地的地图,标了日军的布防和我们的联络点。你们往南走,过了平汉线,就能回到你们的防区了。路上要是遇到麻烦,可以找地图上标红的村子,报‘星火’两个字,他们会帮忙。”

陈峰接过地图,纸张是粗糙的草纸,上面的字迹却很工整,红墨水标画的联络点,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

“还有这个。”李明远又递过来两个布包,“一包是药品,有盘尼西林,你们的伤兵用得上;另一包是干粮,能撑到平汉线。”

陈峰看着布包,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知道盘尼西林有多金贵,**的嫡系部队都未必能分到,对方却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们。

“我们……没什么能报答的。”陈峰有些局促,他们现在除了手里的破枪,几乎一无所有。

李明远笑了笑:“不用报答。真要谢,就多杀几个鬼子。”他看了看天色,“天快亮了,你们得尽快出发,日军很快会搜山。”

陈峰站起来,对着李明远,也对着窑里的八路军士兵,郑重地敬了个军礼。他的动作有些僵硬,左臂的石膏硌得生疼,却敬得无比认真。

“告辞。”

“保重。”

走出煤窑时,太阳刚升起来,金色的光洒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陈峰回头望了一眼,煤窑的洞口已经被积雪重新掩盖,像从未有人来过。可他知道,那里有群穿着灰布军装的人,有过一面之缘,却像老朋友一样,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他握紧怀里的地图和纸条,对着士兵们说:“走,我们回家。”

三、暗涌与伏笔

陈峰的队伍走后,李明远站在煤窑口,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融进茫茫白雪里。

“队长,真就这么让他们走了?”小李有些不解,“那可是**,说不定……”

“说不定将来会跟我们打?”李明远接过他的话,笑了笑,“那是将来的事。现在,他们是抗日的力量,能多保存一分,就多一分胜算。”

他想起出发前首长的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一句空话。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是真心实意在抗日,是真心实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今天的情分,或许明天就会变成意想不到的助力。”

“可他们……”小李还是觉得不放心,“以前听老战士说,**对咱们……”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陈峰他们,是有血性的。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帮。”

他转身往窑里走,声音在空旷的窑道里回荡:“收拾一下,我们也该回根据地了。鬼子丢了县城,肯定会疯狂报复,接下来的仗,不好打。”

煤窑里的士兵们开始收拾东西,柴火被熄灭,草堆被抚平,仿佛从未有人停留过。只有土灶上那口还带着余温的锅,和地上几滴洒落的麦粥,证明这里曾有过两个阵营的士兵,在同一个屋檐下,喝过同一锅粥。

而此时的县城里,日军正在举行“入城仪式”,佐藤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穿过东门,马蹄踏在结着血冰的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身后,是扛着太阳旗的日军士兵,脸上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却没注意到,路边围观的百姓眼里,没有恐惧,只有压抑的怒火,像煤窑里的火种,只待一阵风,就能燎原。

陈峰带着残兵,一路向南,凭着那张地图,避开了日军的搜捕队,顺利过了平汉线。回到17师的临时驻地时,他瘦了十几斤,身上添了七八处伤,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眼神里多了些什么。

“你还活着!”师长赵志国看到他,又惊又喜,随即眼眶一红,“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陈峰把那张地图和纸条交给赵志国,把在煤窑里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

赵志国拿着地图,沉默了很久,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是我偏见太深了。”他看着陈峰,“这个情分,得记着。”

几天后,战区司令部给17师补充了弹药和给养,赵志国却让人悄悄分出一部分,托人送到了平汉线以北,只留下一句话:“给山里的朋友,略表心意。”

而狼牙山根据地的山洞工厂里,李明远收到了这批“心意”——五十支步枪,两千发子弹,还有几箱罐头。他看着这些崭新的武器,笑了笑,对身边的陈参谋说:“你看,我说过,会有惊喜的。”

陈参谋看着他,也笑了:“这星火,能燎原。”

山风吹过煤窑的方向,带着雪的清冽和火的余温。两个阵营的士兵,或许将来会走向不同的战场,但此刻,在抗日的旗帜下,他们留下的那点暖意,那点默契,像埋在雪地里的种子,只待春天一到,就能生根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