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7章 阡陌纵横:根据地的经济脉络与民心根基

阡陌纵横:根据地的经济脉络与民心根基

一、集市里的新气息

仲夏的清晨,柳树屯的打谷场比往常热闹十倍。十几根木杆支起的布篷下,摆着铁厂新打的锄头、纺织厂织的土布、药坊晒的草药,甚至还有炸药坊用剩下的硝石——老顾说这玩意儿能当肥料,撒在地里能让黄瓜结得更壮。

张老汉攥着三斤新收的小米,在布篷前转悠。他想换块蓝布给孙子做件新褂子,又瞅着铁厂的镰刀直咂嘴:“这刀能砍玉米杆不?”

“不光能砍玉米杆,”赵铁柱的徒弟小王举着镰刀比划,“砍鬼子的刺刀都崩不了口!”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这是根据地的第一个“互助集市”,每月初三、十八开集,不用铜钱,全靠物物交换。三斤小米能换一尺布,一把草药能换两个手榴弹(当然是没装炸药的空壳,孩子们当玩具),最抢手的是铁厂的农具——赵铁山的队伍打伏击缴了几袋盐,这会儿正用盐换棉花,布篷前排着长队。

李明远站在集市边缘,看着百姓们用粮食换农具、用棉花换布料,眼里的笑意藏不住。周小满在旁边记账,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盐换出十五斤,换进棉花三十斤;锄头换出八把,换进小米二十斤……”

“这账得记细点,”李明远拍着他的肩膀,“知道百姓缺啥、有啥,咱的工厂才能对症下料。你看,药坊的艾草没人换,说明村里不缺这个;但止血的茜草换得快,下次得多采点。”

正说着,周桂兰带着几个姑娘挤过人群,手里捧着几匹染成淡蓝色的布:“用靛蓝草染的,不掉色!李营长,给战士们做夏装咋样?”

布篷下的百姓都凑过来看,张老汉摸着布料直点头:“比城里的洋布结实!俺用两袋土豆换一匹,行不?”

“当然行!”周桂兰笑得眉眼弯弯,“土豆能做淀粉,给伤员换药时当纱布用。”

集市散时,日头已经升到头顶。百姓们扛着换来的东西往家走,有说有笑。李明远望着他们的背影,突然对周小满说:“再开几个集市,让黑风口、杏花村都有。路不好走就修,用铁厂的铁轨铺几段,让独轮车能走得稳当点。”

二、水渠连起的生机

水生的水渠工程比预想中难。黑风口的山泉水要引到李家庄的田里,得凿穿三道石崖,还要架两座木桥。开工那天,二十多个村民拿着锄头、錾子在崖下集合,赵铁山的队伍也派了十个弟兄来帮忙——他们手里的炸药派上了用场,炸石崖比錾子快十倍。

“这渠得宽三尺、深两尺,”水生蹲在图纸前,用树枝比划,“水要能流到三十亩地,还要带动水磨——磨面粉、轧棉花,省不少力气。”

最险的是架木桥。河湾村的木匠王师傅带着徒弟,把山里的松树锯成横梁,用铁厂打的铁钉钉在一起。水生系着绳子吊在崖边,指挥着把横梁往石墩上放,手心全是汗:“慢点!左边再挪半尺,别让桥歪了!”

半个月后,水渠终于通了。开闸那天,百姓们围着渠口欢呼——清凌凌的泉水顺着渠槽流进田里,干裂的土地“滋滋”地冒着泡,像在喝水。李家庄的王老汉捧着渠水喝了一大口,眼泪直掉:“三年了,地里没浇过这么干净的水!今年秋粮肯定能多打三成!”

水渠不光浇地,还带动了一串“副业”。水生在渠边建了座水磨,上下两块石盘,借着水流的力气转得飞快。以前磨十斤面得用半天,现在一个时辰就够了,还能把棉花轧成棉絮,供纺织厂用。

“这水磨是咱的‘聚宝盆’,”水生给磨盘上的铁轴涂蓖麻油,“一天能磨五十斤面,除了给部队,还能换百姓的豆子——磨成豆腐,给伤员补身子。”

水渠流过的地方,很快冒出新的生机。有村民在渠边种上了蔬菜,黄瓜、豆角顺着渠岸爬;药坊的姑娘们在渠边种了大片茜草、薄荷,浇水方便,长得比山里的壮实;连铁厂都把淬火的池子挪到渠边,用活水冷却铁器,打出的锄头更耐用。

赵铁山路过水渠时,总爱蹲在渠边看水流。有次他突然对水生说:“这水要是能流到县城边上就好了——鬼子的据点在城西,咱偷偷挖条支渠,把水引过去,淹了他们的弹药库!”

水生笑了:“先把根据地的地浇好再说。等咱的粮食够吃了,兵也练强了,别说淹弹药库,端了县城都行!”

三、识字班走出的“账房先生”

杏花村的识字班多了门新课——算账。周桂兰请了以前在县城商铺当过伙计的老陈来教,孩子们趴在供桌上,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写“一、二、三”,嘴里念着“一斤棉花换三尺布,两斤小米换一把柴刀”。

“不光要会认字,还得会算账,”老陈敲着黑板,“不然去集市换东西,容易被人糊弄。你看,三斤土豆换一尺布,六斤土豆能换几尺?谁会算?”

底下的孩子们都举着手,张婶的儿子狗剩喊得最响:“两尺!俺娘昨天就用六斤土豆换了两尺蓝布!”

识字班的孩子成了村里的“小账房”。有次药坊的姑娘来收草药,狗剩拿着树枝在地上算:“王奶奶采了五斤艾草,按一斤换半两盐,该换二两半……”算得比姑娘手里的算盘还快。

周桂兰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心里有了新想法。她让老陈教些简单的记账法,给每个村的供销点派两个“识字娃”,专门记录换进来多少东西、换出去多少东西。

“这叫‘台账’,”周桂兰给孩子们发了用桑皮纸订的本子,“今天换了十斤棉花,记上;明天换出去五把柴刀,也记上。月底汇总给周小满,让他知道咱缺啥、多啥。”

黑风口的“小账房”石头最细心。他发现马老根的炭窑换出去的木炭总比账本上少两斤,就跑去问:“马大叔,您是不是藏了木炭?”

马老根被问得一愣,后来才发现是称不准——铁厂新打的秤砣比标准的轻了半两。他赶紧让赵铁柱重打了秤砣,笑着说:“这娃比账本还灵!”

识字班还出了个“发明家”。河湾村的柱子看水磨磨面时总掉麸皮,就琢磨着在磨盘边加个木槽,把麸皮接住——这样每天能多收两斤麸皮,能给牲口当饲料。水生照着他的法子改了水磨,笑着说:“这是咱根据地的‘小鲁班’!”

四、应对封锁的“土办法”

鬼子很快发现了根据地的变化。县城周边的封锁线加了岗,不准铁器、棉花、药材运出去,甚至连盐都限量——他们想困死根据地。

“想卡咱的脖子?没门!”李明远在祠堂里拍了桌子,“他们不让运盐,咱就自己熬;不让运棉花,咱就多种;不让运药材,山里多的是,让猎户们帮忙采。”

熬盐的法子是张老汉想出来的。他说海边的盐是海水晒的,咱这的盐碱地也能出盐。百姓们带着铲子、陶罐到盐碱地,把表层的白土刮下来,用水泡、用火熬,熬出的盐虽然有点苦,却能下饭。

铁厂的赵铁柱更绝。他让人把鬼子扔的炮弹壳砸扁,做成小铁锅,分给各村熬盐用。“这叫‘废物利用’,”他举着炮弹壳改的铁锅,“鬼子用它炸咱,咱用它做饭、熬盐,气死他们!”

棉花不够,周桂兰就教百姓种木棉。这种植物在山里长得多,棉絮虽然不如棉花软,但能做填充物,给战士们做棉衣。姑娘们还把旧衣服拆了,重新纺线织布,“旧布变新布,穿在身上更暖和”。

最麻烦的是硫磺——造炸药离不了。老顾的炸药坊快断货时,马老根带来个好消息:黑风口的煤窑里有硫磺矿,虽然不纯,但能提炼。

提炼硫磺得用大铁锅煮矿石,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马老根带着五个矿工,在窑洞里守了三天三夜,煮出了半斤硫磺。老顾用它配了炸药,试爆时威力一点没减:“这硫磺比鬼子的还冲!”

鬼子的封锁不仅没困住根据地,反而让百姓们更齐心。有次伪军偷偷往根据地送了两袋盐——他们的家人在杏花村的药坊治病,周桂兰没收钱。伪军小队长红着眼说:“俺们也是中国人,不能看着你们渴死。”

李明远听说后,让周小满记上账:“欠伪军两袋盐,以后打鬼子时,给他们留条活路。”

五、民心是最好的“补给线”

秋收时节,根据地的打谷场堆成了小山。李家庄的玉米结得比拳头还大,河湾村的水稻压弯了腰,连黑风口的土豆都比往年多收了两成。

百姓们推着独轮车往供销点送粮食,有说有笑。张老汉送来五袋小米,非要多留一袋:“给伤员熬粥喝,他们打仗辛苦。”

赵铁山的队伍扩到了两百人,新军装是周桂兰的纺织厂做的,蓝布褂子配着土造步枪,精神得很。训练时,百姓们常送来茶水、红薯,有个老太太还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给战士:“补补身子,好打鬼子。”

这天,军分区的司令员亲自来了。他看着铁厂的土造步枪、纺织厂的染布、水渠边的稻田,拉着李明远的手说:“你们搞的不是‘土工厂’,是民心工程!有了百姓的支持,再难的仗都能打赢。”

临走时,司令员留下二十支步枪和一箱子弹:“军区知道你们缺这个。但记住,枪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这千把百姓,比千支枪还管用。”

夕阳西下时,李明远站在水渠边,看着孩子们在水里摸鱼,妇女们在渠岸洗衣,远处的铁厂还在“叮叮当当”打铁。他突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书,说战争的本质是民心的较量。

现在他信了。当根据地的水渠连起千亩良田,当土布军装穿在百姓和战士身上,当孩子们能在识字班念书、还会算“互助账”,鬼子的封锁线就成了纸糊的墙。

“该准备过冬的物资了,”李明远对身边的赵铁山说,“让铁厂多打些镢头,冬天修水渠;纺织厂多织些厚布,给百姓和战士做棉衣;药坊多备些治风寒的草药——咱不仅要打赢仗,还得让百姓过个暖冬。”

水渠里的水哗哗地流,映着满天晚霞,像一条金色的带子,一头连着今天的烟火,一头连着明天的希望。李明远知道,只要这水一直流,这土地一直长庄稼,这工厂一直冒烟,胜利就早晚能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