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9章 全民皆兵铸铁壁,强兵砺械待决战

第四十九章:全民皆兵铸铁壁,强兵砺械待决战

一、扩军动员令:从十万到三十万的跨越

惊蛰刚过,冀中根据地的每个村口都贴上了鲜红的动员令,墨迹未干的大字透着滚烫的决心:“日寇百万大军压境,中华儿女岂能坐视?凡十六至四十五岁男女,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参军者,优粮优饷;支前者,记功嘉奖!”

打谷场上,李明远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比三年前第一次扩军时多了十倍不止。有抱着孩子的媳妇,把丈夫往前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送孙子;还有刚从敌占区逃来的难民,攥着拳头喊着要报仇。

“乡亲们!”李明远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全场,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昂,“鬼子在他们国内有百万大军,想把咱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咱根据地现在有十万兵,不够!远远不够!今天,我在这里宣布:根据地全面扩军,要建成三十万大军!”

台下瞬间沸腾了。“我报名!”一个穿着补丁棉袄的青年挤到前面,他叫孙大志,是个佃农,去年鬼子烧了他的房子,“我要学王铁柱,扛火箭筒打坦克!”

“俺们妇女也能上!”人群里响起女声,是春杏带着妇女救国会的姐妹们,“男人扛枪,俺们送弹药、抬担架,不算兵也算兵!”

这次扩军不再分“主力军”“地方军”,而是按“战斗兵”“支援兵”“预备兵”三类划分:战斗兵由青壮男子组成,配备武器,负责前线作战;支援兵包括妇女、老人,负责运输、医疗、后勤;预备兵是少年和体弱者,平时生产,战时补充。

登记台从日出排到日落,算盘珠子拨得发烫。负责统计的赵刚嗓子喊哑了,举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战斗兵已登记八万!支援兵十二万!预备兵五万!”最后合计下来,报名人数竟突破了三十五万——远超预期的三十万。

李明远看着黑板上的数字,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是数字,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他对身边的干部们说:“扩军不是凑数,是要让每个人都派上用场。战斗兵要练射击、练战术;支援兵要学包扎、学赶车;预备兵要练体能、学放哨。咱不只要人多,更要劲往一处使!”

当晚,各村里的打谷场都亮起了火把,新战士们开始了第一次集合。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足够的武器,有的只是紧握的拳头和压低的誓言:“保家卫国,绝不后退!”火把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一片跳动的星火,要把这根据地的黑夜烧亮。

二、兵工厂的“大跃进”:从土造到标准化

扩军的消息传到兵工厂,周先生把全厂工人召集起来,指着墙上的标语——“每支枪都要救命,每颗弹都要毙敌”,声音带着颤音:“三十万大军等着武器,咱一天造五十支枪不够,一百支不够,得造五百支!火箭筒、‘铁扫帚’、手榴弹,都得翻着倍地造!”

可现实的瓶颈像座大山压着:设备不够,钢材短缺,技术工人不足。周先生咬着牙下了狠令:“拆旧机器凑新设备!百姓家的铁锅、农具,能炼钢的全收来!学徒工跟着老师傅学,三个月必须出师!”

全厂立刻掀起了“大生产竞赛”。熔炉旁,工人三班倒,炉火二十四小时不熄,铁匠们抡着铁锤,胳膊肿了就用布条绑着继续干;车床边,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连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来帮忙递零件,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吭声。

为了提高效率,周先生搞起了“标准化生产”。以前造枪全靠老师傅手感,零件换了就装不上,现在他画出精确图纸,规定每个零件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还搞了“零件互换”——张村造的枪管,李村造的枪机,拿来就能装成一支完整的步枪。

“以前造一支枪要三天,现在一天能造三支!”老王举着刚组装好的步枪,兴奋地喊。这枪比以前的“冀中造”更规整,枪身刻着编号,枪管校准过,射程提高了五十米。

火箭筒也实现了“量产”。周先生把火箭筒拆成十个部件,分给十个作坊分头造,最后到总厂组装。以前一个月造二十具,现在能造两百具,虽然还是赶不上扩军的速度,但至少让每个战斗班都能分到一两具。

最棘手的是弹药。黑火药产量跟不上,周先生就带着人建“硝石厂”,教百姓用旧墙土熬硝;无烟药威力不够,他冒险加大铝粉比例,反复试验,终于让炸药威力提高了三成。子弹壳不够,就把日军的空弹壳回收,重新装火药和弹头,虽然不如新弹好用,但至少能打响。

有天夜里,李明远来兵工厂视察,看到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累得趴在机器上打盹,炉边的地上堆着啃了一半的窝头。他拿起一支刚造好的步枪,掂量着,枪身还带着工人的体温。

“老周,别让弟兄们太累了。”李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

周先生抹了把脸,指着墙上的产量表:“李司令,战士们在前线流血,咱多造一支枪,他们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累点怕啥?只要能打赢,咱这把老骨头熬干了也值!”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堆积如山的武器零件上,像撒了层银霜。这些带着体温的铁家伙,不久后就会握在新战士手里,成为他们保家卫国的依仗。

三、后勤补给线:从“走一步算一步”到“万里粮道”

三十万大军的吃喝成了头等大事。以前一万多人,靠开荒屯田和百姓捐献还能应付,现在三十张嘴,每天要消耗上万斤粮食,光靠种地远远不够。

“得把后勤当成战役来打!”李明远在后勤会议上拍了板,“成立‘总供给部’,统一管粮食、被服、药品;修‘兵站’,每隔五十里设一个,存粮、换药、补弹药;组织‘运输总队’,用马车、驴车、甚至人力,把物资送往前线。”

总供给部的马秀兰第一个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保证每个战士每天能吃上两顿饱饭,冬天前穿上棉衣!”她带着人挨村统计粮食,把“粮食银行”的存粮统一调配,还组织妇女们开垦荒地,种上速生的土豆和萝卜,三个月就能收获。

兵站很快建了起来,大多设在隐蔽的山坳里,有地窖存粮,有草房住人,还有专门的医疗队。运输总队则成了根据地最忙碌的队伍——三千辆马车,五千头牲口,两万多个运输员,沿着新修的山路,日夜不停地运送物资。

王老汉是运输队的老把式,赶着辆驴车,每月要跑三趟前线。他的驴车上总是装着粮食、棉衣,还有给孙子带的红缨枪。“咱这驴车,比鬼子的汽车管用!”他拍着驴脖子笑,“汽车要烧油,要修路,咱这驴,给把草就能走,山路也能爬。”

为了保证运输安全,武工队在沿途设了哨卡,民兵们放哨,遇到鬼子袭扰就敲锣报警,运输队能及时躲进山洞或地道。有次,钱勇带着武工队在山谷里打了场伏击,把袭击运输队的日军小队全歼灭了,保住了十车救命的药品。

被服供应也跟上了。林晓棠组织妇女们成立了“被服厂”,各村的织布机日夜转动,把棉花弹得像云朵,织出的粗布染成灰蓝色,做成棉衣、军鞋。有个大娘眼睛花了,就摸着针线纳鞋底,说:“咱看不见,可手上有准头,让娃们穿上暖和的鞋,跑得比鬼子快!”

三个月后,前线的战士们惊喜地发现:每天的窝头管够,还有咸菜;身上的单衣换成了棉衣,虽然针脚粗,但暖和;受伤了能及时换药,盘尼西林不再是稀罕物。一个刚参军的新兵摸着棉衣上的补丁,笑着说:“这比家里的衣服还暖和!”

马秀兰去前线慰问时,战士们围着她喊“马大姐”,把缴获的鬼子罐头塞给她。她看着战士们黝黑的脸,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只要你们能打胜仗,姐就是织破手,也给你们做新衣服!”

四、强身健体:从“面黄肌瘦”到“钢筋铁骨”

扩军招来的新兵里,不少人面黄肌瘦,有的还带着病,跑两里路就喘,举枪都晃。赵刚在训练场看着直皱眉:“这身体素质,怎么跟鬼子拼?人家日军每天喝牛奶、吃精米,咱的兵连饱饭都刚吃上,这不行!”

李明远听了,立刻下了“强身令”:每个部队都要辟出操场,每天早晚练体能;伙房要保证战士们每天能吃上一顿带荤的,哪怕是野菜炖肉汤;各村要建“强身点”,教百姓们练武术、做体操,少年们还要上体育课。

伙房的大师傅们动起了脑筋。没有肉,就去河里摸鱼、山上打野兔;没有牛奶,就用黄豆磨豆浆;野菜不够,就组织战士们挖荠菜、苦菜,混在窝头里增加营养。赵刚的三营还搞了“捕鱼队”,战士们在河里撒网,每天能打上几十斤鱼,炖成鱼汤给新兵补身子。

训练场上更是热闹。新兵们练跑步、爬山、举重,老兵们教他们扎马步、练劈砍。王铁柱成了“体能标兵”,他能扛着两百斤的粮食跑三里地,还自创了“负重越野”——背着步枪、手榴弹跑山路,说是“练出铁腿,才能追上鬼子的坦克”。

村里的“强身点”也火了。老人练太极,妇女练跳绳,孩子们则跟着战士学“刺杀操”,拿着木枪喊“杀!杀!”。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以前瘦得像根豆芽菜,练了半年,胳膊上有了肌肉,还能举起比他还高的木棍。

为了检验效果,根据地搞了“强身大赛”。各村各部队都派代表参加,比跑步、比举重、比摔跤。最后王铁柱拿了三项第一,奖品是一双新布鞋和一斤红糖。他把红糖分给了新兵:“咱练身体不是为了得奖,是为了能多杀几个鬼子!”

半年后,新兵们的变化让所有人惊喜:脸膛晒黑了,身上有了劲,跑步能跟上老兵,举枪瞄准也稳了。有次日军小股部队来袭,几个新兵硬是凭着一股蛮劲,用刺刀挑翻了三个鬼子,缴获了两杆步枪。

赵刚看着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战士们,笑着对李明远说:“你看这伙娃,现在扔出去能当炮弹使!再配上新武器,鬼子来一个团咱都不怕!”

五、防空反装甲:土法智慧破强敌

日军的轰炸机还是时不时来骚扰,但根据地的应对越来越从容。北平来的物理系学生赵文斌,带着几个战士搞出了“土雷达”——用废旧的无线电零件组装,能捕捉到飞机的电波信号,提前半小时预警。

“飞机还有三十里!”每次赵文斌喊出这句话,各村的警报锣就会敲响,百姓们钻进地道,兵工厂的设备被推到防空洞,等轰炸机来的时候,只能炸到空无一人的村庄。有次日军投下的炸弹,只炸塌了一间空猪圈,百姓们从地道里出来,看着猪圈的残骸哈哈大笑。

对付装甲集群,周先生的“飞雷炮”派上了用场。这玩意儿用汽油桶当炮筒,里面塞着几十斤炸药包,点燃后能飞出去两百多米,落地爆炸时,方圆十米内的坦克都得震翻。在一次反扫荡中,赵刚用十门飞雷炮齐射,把日军的五辆坦克炸得东倒西歪,后面的步兵吓得扭头就跑。

“这玩意儿准头差,但威力够狠!”王铁柱摸着飞雷炮的铁桶,笑着说,“就算打不中坦克,炸起的土也能把它陷住!”

战士们还发明了“陷阱阵”——在鬼子坦克常走的路上,挖深两米、宽三米的壕沟,上面盖着树枝和浮土,坦克一进去就陷在里面,动弹不得。再用火箭筒打履带,或者往驾驶舱里扔手榴弹,保管让它变成废铁。

有次日军一个坦克中队想偷袭根据地,结果掉进了“陷阱阵”,五辆坦克陷在沟里,被飞雷炮和火箭筒一顿猛轰,最后只剩下一堆扭曲的铁皮。日军指挥官在战报里惊呼:“共军的土法武器,竟成了装甲部队的克星!”

防空反装甲的胜利,让战士们信心大增。他们不再怕飞机轰炸,不再怕坦克冲锋,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再厉害的武器也有破解之法。就像赵文斌说的:“鬼子的飞机再快,快不过咱的预警;坦克再硬,硬不过咱的土智慧。”

六、铁壁初成:百万大军亦敢迎

秋末的根据地,像一块淬过火的钢铁,透着坚硬的光泽。三十万大军列阵在平原上,虽然军装各异,却队列整齐;武器虽然有新有旧,却都擦得锃亮。火箭筒手扛着武器站在前排,“铁扫帚”机枪手蹲在侧翼,飞雷炮的汽油桶在阳光下闪着光。

李明远骑马站在高坡上,望着这钢铁洪流,心里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三年前刚到根据地时,只有三百人,三杆破枪;而现在,三十万军民严阵以待,兵工厂日夜生产,后勤线四通八达,防空反装甲的法子越来越多。

“报告李司令!”通信员策马奔来,递上一份电报,“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十二万兵力,配备百辆坦克、五十架飞机,即将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

赵刚握紧了腰间的枪,眼神锐利如刀:“来得好!正好试试咱的新队伍!”

周先生摸着刚造好的飞雷炮,笑道:“让他们尝尝三十万大军的厉害!”

李明远勒住马缰,目光扫过阵列,声音传遍全场:“弟兄们,鬼子来了十二万,咱有三十万!他们有飞机坦克,咱有飞雷炮、火箭筒!他们想把咱炸垮、碾碎,可咱有民心当盾牌,有土地做根基!今天,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全民皆兵,什么叫铜墙铁壁!”

三十万军民齐声呐喊,声震云霄,惊得天上的飞鸟都四散开来。远处的青纱帐里,运输队的马车正在穿梭;兵工厂的炉火正旺,新一批武器即将出厂;各村的地道里,百姓们备好了粮食和药品——这一切都在说:根据地准备好了,无论来多少敌人,都能迎上去!

夕阳把大军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李明远知道,大决战的日子不远了。这条路走得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的不是侥幸,是军民一心的硬气,是不服输的韧劲。

“前进!”他拔出腰间的指挥刀,指向日军来犯的方向。

三十万大军迈开脚步,踏得黄土飞扬。他们的前方是强敌,身后是家园,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在打仗,是在为子孙后代踩出一条生路——一条通往胜利、通往和平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