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9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

洪武七年(4071年)八月初一甲午日,皇帝亲自在新庙祭祀历代帝王。

从伏羲到元世祖,总共十七位帝王设为五个祭室,每个祭室分别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一个祝官,每个帝王的神位前用竹笾和木豆各十个,簠、簋、登、铏各一个,酒爵各三个,丝帛各一段,都是白色的。

一共在宫殿的西阶设置了五个酒樽,又在宫殿的东阶设置了三个酒樽。

在祭祀前两日,皇帝要进行斋戒,陪祀的执事官也要一起斋戒。

祭祀前两天,太常卿上奏请求派遣中书丞相省察祭牲。

第二天清晨,丞相穿常服视察祭祀用的牲畜。

到了特定的那一天,皇帝穿着衮服、戴着冕旒,进入相应的场所并就座。

典仪官唱迎神,协律郎举起指挥旗,演奏《雍和》之曲。

太常卿上奏说:“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完毕,请开始祭祀。”

皇帝拜了两拜,陪同祭祀的官员也都拜了两拜。

典仪官唱礼道:“进献帛品。”于是开始进行初献之礼。

皇帝来到洗手的位置,把圭插入腰带,洗手洗脸,抽出圭,来到放酒樽的地方,执事人员各自用酒爵盛上泛齐,协律郎举起指挥用的旗帜,演奏保和之曲,表演武功之舞。

皇帝来到三皇神位前,跪下,将圭插入带间,放置祭帛、进献酒爵,一共三次。

读祝官拿起祝文,跪着读完,皇帝取出圭,俯伏,起身,恢复平常站立的姿势。

接着,皇帝前往五帝神位前祭祀。

到三皇神位前,接着到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神位前,再到唐太宗、宋太祖神位前,再到元世祖神位前,都和前面的仪式相同。

回到原位,再次下拜。

典仪官唱‘亚献礼’,协律郎举起指挥用的麾旗,演奏《中和之曲》,表演《文德之舞》。

各室执事分别按照爵位接受酒,然后将酒放在神位前,皇帝再次拜祭。

典仪官高唱行终献礼,协律郎举起麾旗,奏响肃和之曲,表演文德之舞。

仪同三司担任亚献。

典仪官高唱‘饮福酒,接受祭肉’。

皇帝来到饮福位,跪下,把圭插入腰带,执事人员跪着进献酒爵,皇帝接过酒爵,饮下福酒,把爵交还给执事人员,执事人员跪着进献祭肉,皇帝接受祭肉,把它交给左右的人,抽出圭,俯身伏地,起身,回到原位。

只有在位的官员行再拜之礼。

典仪官高声唱彻豆,协律郎举起指挥用的旗帜,演奏《凝和》之曲。

执事官各自到神位前撤下笾豆。

典仪官高唱送神,协律郎举起指挥用的旗帜,演奏《寿和》这首曲子。

皇帝再次下拜,在位的官员也都再次下拜。

典仪官高唱,读祝官捧着祝版,掌祭官捧着币帛、祭品,各自前往瘗埋的地方。

唱望瘗,协律郎举起麾旗,演奏《豫和之曲》。

皇帝前往望瘗位,将土填满土坑的一半。

祭祀完毕,祭祀的祝文对三皇说:“只有太昊伏羲氏画出了八卦,用来彰明自然规律,创造文字来开启人类文明。只有炎帝神农氏制造了耒耜来教导百姓耕种,品尝了各种草药来治病救人。只有皇帝轩辕氏,制作房屋和衣服时取法《易》中的卦象,创立音律、历法和官制来宣扬政治。他们都是承继天命登上皇位,通晓万物之理,成就天下之务,对百姓和后世有着极大功劳的人啊。我朱元璋凭借微薄的德行,承蒙上天保佑、民众襄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的正统。我追念三位圣人去世已经很久了,他们的神灵在天上,永远存在,崇敬报答的礼节,不可以不周全。因此在京城开始新建庙宇,排列圣像,以及历代开国帝王的像,每年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进行祭祀,永远作为固定的制度。现在在刚刚举行奠祭礼的时候,恭敬地捧着牺牲、甜酒和众多祭品来祭祀,恭敬地希望您向上享受五帝的祭祀。”

祝文对五帝说:“金天氏帝君,五行中的金德顺应时运,凭借凤鸟来设置官职,道德承继三皇,是五帝中的首位。只有帝高阳氏,深沉宁静而有谋略,明晓事理,以洁净虔诚的态度祭祀,治理教化万民。只有帝喾高辛氏,聪明而有远见,明智而能洞察细微,仁慈而有威望,施惠而有诚信,天下都臣服于他。只有帝尧陶唐氏,他的德行广大深远,圣明英武,有文德,秉持中正之道,传承人心,道统从此彰显。只有帝有虞氏舜帝,他的高尚品德已经传扬开来,他以端正恭谨的态度治理国家,世间达到太平和谐,演奏起《凤仪》之乐,这都是他的大德泽被百姓,伟大功绩昭显于后世的结果啊。朱元璋凭借微薄的德行,承蒙上天保佑、众人辅助,统治天下,继承中国帝王的正统地位。俯伏思虑各位先圣离世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神灵在天上,千秋万代永远存在,崇敬报答先圣的礼仪,大多没有施行,所以在祭祀方面有所缺失。因此在京城新建庙宇,排列供奉圣像和历代开国帝王的神位,每年春秋仲月举行祭祀,永远成为常规的典礼。现在祭祀刚刚开始,恭敬地献上牺牲、美酒和各种祭品进行祭祀,恳切地希望神灵明察。敬请享用。”

祝文对三王说:“只有夏禹王,为国家勤劳节俭,治理水土,上天赐给他治理天下的九类**,人伦道德因此有了秩序。只有商汤王,圣明恭敬的德行与日俱增,努力彰显伟大的德行,在民众中建立中正之道,为众多邦国作出表率。只有周武王,他的武功昭着,拯救百姓,于是建立了帝王的准则,继承了文王的事业。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恩泽被及百姓。”以下的内容和五帝相同。

祝文对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说:“只有汉高祖皇帝,消灭嬴氏、平定项羽,宽厚仁慈、豁达大度,威风加于天下,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只有汉光武帝刘秀,招揽英雄豪杰,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使汉朝国运再次兴盛,天下都太平无事。只有隋高祖皇帝,勤奋政事不懈怠,赏赐功臣不吝啬,节约用度安抚百姓,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治理国家有方。他们都有治理天下的德行,有安定天下的功绩。”

祝文对唐太宗、宋太祖说:“只有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力平定四方。贞观年间的治理,彰显了文治德政。只有宋太祖皇帝顺应天命人心,统一了天下,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国祚,天下文化昌明,都有着统治天下的德行,有着安定天下的功绩。”其余的文字与五帝的相同,只是把“悠远”改成了“已远”。

祝文对元世祖说:“神灵当初从北方来主宰中原,让天下太平昌盛,让百姓繁衍众多,功劳施惠于百姓。为什么传到后世,君主不遵守前代的训诫,懈怠于政事以致国家动乱,天下像乌云一样纷扰不安,君主却没有能力拯救这种局面。我朱元璋本是元朝的农民,遭遇时世艰难,怜悯百姓处于困苦之中,举起义旗聚集军队,意图用来保全生灵,起初并没有称帝的想法。哪想到上天保佑、众人相助,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能停止了,我在群雄手中夺取了天下,又派遣大军北伐,终于统一了天下。于是我不自量力,继承了正统的皇位,这是上天的旨意和民众的心愿所导致的,不是凭借智慧和力量就能做到的。而且自古以来册立君主,目的在于安定百姓,所以唐尧、虞舜选择贤能之人以禅让的方式传授君位,商汤、周武王使用武力进行征伐,依据不同的时势而制定适宜的策略,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神灵在天上没有糊涂,想来应该是知道的。现在追念历代帝王,他们开创基业、建立功业,对百姓有功德,于是在京城新建庙宇,依次排列圣像,每年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进行祭祀,永远作为固定的制度。在祭礼开始的时候,恭敬地献上牺牲祭品,用甜酒来祭祀,恭敬地希望神灵明察。请享用吧。”

皇帝亲自创作的乐章:迎神时唱道:“抬头仰望啊圣上的面容,想象着皇帝的车驾啊如同影子跟从人一样相随。从云间天路先后降下,俯身鉴察我的一片真心吧,承蒙神灵的庇佑,百姓们都会崇拜您。眷顾各位先帝啊降临此处,我叩头啊有幸承蒙眷顾。”

奠帛时唱道:“秉持着微小的诚意来惊动圣上,各位神灵前来排列坐在宫殿庭院之中,我现在愿意来效力。捧着酒和布帛啊,摆列酒樽。观察我的诚心而感到高兴,方才掉转车驾踏上云间之路。”

初献时唱道:“酒已斟满,酒杯已满,喜气洋洋。重重的恩宠加于我身,人们对我既瞻仰又崇敬。群臣欣喜踊跃跟从,希望看到庄重盛美的圣上仪容。”

亚献时唱道:“斟满美酒啊美酒澄澈,各位先帝都和乐融融啊心情愉悦,百官奔走忙碌啊充满庭院。陈列着数层笾豆,进行亚献之礼啊祈愿达成。”

终献时唱道:“献酒到了最后,要整顿好云銮返回宫中。我的内心眷恋着神圣的神明啊,想要挽留你啊却又无从。我沿着云端慢慢前行,得以远远地眺望九重天庭。”

彻馔时唱道:“献上菜肴啊依次陈列,百姓欢乐啊庆幸生存。我要拿什么来报答您的恩德呢?只有每年都来恭敬地瞻望您、迎接您。”

送神时唱道:“旗帜飘带缭绕啊引导神灵前来的踪迹,銮驾缓缓啊回归天宫,五彩祥云簇拥啊祥瑞的风跟从,百姓歌唱神灵庇佑啊欢乐的年景和礼仪。”

望瘗时唱道:“神的机巧变化难以预测,神的造化如同天工,献上珍馐、礼帛,焚烧在火中。望着祭地的庭院稽首跪拜,希望神灵明察我这微小的心意。”

任命山西行省参政李钦为北平行省参政。

平凉府的华亭、开城二县,延安府绥德州的米脂县下了冰雹。

礼部主事牛谅上奏说:“天下各府、州、县祭祀社稷的时候,正位和配位应当各用一只羊、一头猪。”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任命牛谅为本部尚书。

丁酉日,派遣官员到先师孔子庙举行释奠礼。申令确定兵卫方面的政策。

在此之前,皇上认为前代的军队大多虚报人数,于是借鉴了前代的过失,设置了内外卫所。凡是一个卫所统领十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统领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统领两个总旗,一个总旗统领五个小旗,一个小旗统领十个士兵,都有确切的人数。到了这时重新确定卫所制度,大致是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而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所率领的人数相同。遇到有战事征调的时候,就分别归各位将领统领;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解散回到各自的卫所。管理军队的官员不允许擅自调用军队,训练军队、安抚士卒,一定要得当合适。违背法令的人都要按照法律处置。

皇上对中书省的大臣说:“去年秋天,占城国王派遣他的使者阳宝、摩诃八的悦文旦前来进贡,朕已经赏赐给他们有花纹的丝织品和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来答谢他们,但是他们捕获盗贼的功劳还没有赏赐。最近他们的使者将要返回,可以派人带着物品追上去赏赐他们。”于是派遣宣使金璇带着美酒以及金织有花纹的绮、纱罗共二十四匹,快速赶到广州,交付给他们的使者阳宝、摩诃八的悦文旦,让他们带回去赏赐给他们的国王。

琼州府澄迈县贼人王官舍发动叛乱,典史彭祯率领民兵将其捕获斩杀。

戊戌日,祭祀大社神、大稷神。皇上对工部大臣说:“北平地处边地,天气早寒,应该早点把冬衣发给士兵。如果等他们来请求才给予东西,恐怕路途遥远错过时间而来不及。”于是工部派遣官员运送六千件皮袄、二万件战袄、二万条绵裤前往供给他们。

派遣前元朝威顺王的儿子伯伯带着诏书告知云南说:“顺应天命的就会昌盛,违逆天命的就会灭亡。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定论的,这是祸与福的常理。我出身于平民百姓,铲除平定了众多英雄豪杰,平定了祸乱,至今已经七年了。中原地区已经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也都顺从归附,没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祸患,那些诚心归服、称臣顺从的,都能够保住他们的疆土范围,一同享受太平的福分。只有你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是元朝君主的后裔,在西南地区接受封赐,孤单地处在偏远之地,不明白上天的旨意,仍然没有归降臣服。按照你这样的所作所为,不是给大理的百姓带来灾祸,就必定最终死在大理百姓的手里。这两种灾祸,一定会发生一个,是无法逃避的。为什么呢?大概云南的土地和百姓,本来是大理国所拥有的,自从汉朝与中原王朝交往以来,大理国就称臣进贡,到了唐、宋时期都接受中原王朝的王爵册封,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过去因为你们元朝灭掉了大理国的国王而统治了这片土地,延续了百年,没能恢复旧有的事物,那时候是被势力所胁迫。现在元朝的国运已经衰败,上天的旨意已经改变,你还占据着那里的土地,不考虑改变意图归附,灾祸和祸患的报应,很快就会到来。现在特地派遣你的亲族威顺王的儿子去告诉你,如果顺应天命,顺从人心,马上入朝进献贡物,就会授予你新的印章,你依然保有原来的封爵,你的下属依然担任原来的官职,在那里享受福禄。如果不这样的话,朕将会另外派遣使者,直接到达大理,依照唐、宋旧例,赐给他们王的称号,联合军队进行讨伐,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唉!少数民族政权不会有长达百年的气数命运,如今已经足以让人相信这一点了。转变迁移的时机,在于人自己去审察把握,时机不可错过,你们可要好好思考这件事。”

庚子日夜晚占卜,问月亮是否会有灾祸。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把临淮县的太平、清乐、广德、永礼四个乡划分出来,设置凤阳县。

这天夜里,太阴星干犯了箕宿天区。

辛丑日,刑部侍郎茹太素上书谈论三件事:第一,关于检举的卷宗,从中书省到内外百司,都允许监察御史、按察司检举,而御史台和按察司互相检举,这样的律法不够完善。在朝廷内部监察御史的文卷,由御史台检举;在朝廷外部按察分司的文卷,由总司检举,总司的文卷,由守省御史检举。只有御史台发出的文书,没有确定的考核标准,应该让守院、监察御史一起检举。第二,磨勘司刚刚设立时,官吏数量少,难以对天下的钱粮进行查核,请朝廷增设官吏,各自分设科室。第三,三司的官员在地方各卫所,凡是商议军队和百姓的事务时,如果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就拖延耽误了。今后举行会议,应该让一名按察司官员参加,负责纠正错误,作为验证。奏疏呈上之后,皇上命令磨勘司增设一名司令,五名司丞,五名首领官,二十名书吏,四十名典吏,让他们分为四个部门。他提出的关于检举商议的方法,也和他说的一样。

诏书通告天下说:过去因为天下大乱,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幸存者饱经艰辛,已经有许多年了。

我出身平民,扫除各路豪强,平定祸乱,改年号为洪武,至今已有七年。

我才疏学浅,德行不足,日夜担忧上天责罚,反复思量,想到那些因战乱而遭受苦难的人,是我未能抚恤慰问的过失。

将士们为我开拓疆土,奋不顾身,战死沙场,尸骨不能归家,灵魂无处安息。

他们的父母年迈,妻子守寡,子女年幼,一旦失去依靠,至今难以生存,这是我的过错。

百姓因战乱避难流离,亲人离散,至今未能团聚的还有;有的子女亡故,父母年老无人奉养,或父母亡故,子女年幼无人依靠,这也是我的过错。

提及这些,实在令人悲悯。

现诏令各地官府用心查访,逐一登记上报,我将予以抚恤安置,使他们不致流离失所。

凡是出征军官,有战死沙场或戍边亡故的,父母年老,妻寡子幼,虽曾供给粮饷抚恤,仍恐不够周全。

各卫所应详细核查优厚供给,待其子稍年长,即令承袭职位。

如无合适承袭之人,当地官府应供给衣食并送至京城,由官府供养。

南北征战戍守的军士,亡于边远之地,遗弃父母妻子,贫穷无依者,官府核实后供给口粮送至京城,由官府赡养。

若子女年幼但有亲属可依靠或愿收留的,听从其便,官府仍供给粮饷。

战事以来,各地百姓避难流徙,或有父子南北分离,骨肉离散,愿团聚的,官府应送还故乡。

或有身死他乡,遗留老幼愿回乡的,听其自便。

以及各地鳏寡孤独和重病之人,贫穷无依,无法自存,官府应供给衣食赡养。

官员远仕他乡,死于任所,妻子贫穷不能回乡的,当地官府应送还故乡。

唉!

统治天下的人,本是为了百姓。

有时君主想治理而百姓不顺从,有时百姓乐善而君主昏庸,有时臣子贤能而君主无德,有时君主懦弱而臣子刚强,这是古今难题。

执行诏令的官员,不可假借仁德之名徇私舞弊,以致触犯刑律。

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进言:宛平驿地处要道,但驿马数量与其他非要道驿站相同,应调减其他驿站的马匹,增配宛平驿。

皇上批准奏请,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实为百姓之害。

刘崧提出此事,百姓将得实惠。

我以一人之身承担天下事务,所见所闻、思虑谋划,岂能周全?

你们应体察此心,尽心为我访查民间利弊,何事当兴,何事当革,俱向我奏报,我将施行。

若沉默不言,只求保禄,则非忠臣。

侍臣回答说:陛下乐于接受直言,是天下之福。

撤销安州千户所,仍设青川千户所。

此前,改青川为安州千户所,此时成都都卫奏称改置不便调遣,故命恢复旧制。

赐予广东都指挥使聂纬、指挥使胡通、佥事杨璟田地。

癸卯日,遣使赏赐元旧臣秃鲁。书信说:上古治理天下及名垂青史者,兴亡更替不止一人。

此前元朝失控,群盗蜂起,君昏臣专,天下动荡,终未平定。

我平定乱世,改元立新,革新治化。

今已七年,中原基本安定。

往日戍守北塞,遣将安边,不料耿指挥好杀,致使人各异心。

有小雪干等畏死北逃,实为我用人不当,非归降者不诚。

今耿指挥已依法处置,恐你们未明我意。

昔日起于布衣,仅率一旅之师,未有百万之众。

今诸蕃入贡,我据中原之富,拥兵百万,军民乐用。

由此观之,岂非我诚意感动神人?

你等聪明,宜细思量。

天命所归,不可强违。

去就之机,惟明达者能识。

故遣使问候,余不多言。

元旧国公乃儿不花遣人至大同,表示愿降,后因惧侵犯边衅,未果。

皇上遣使送信晓谕:你遣人自大同来,言欲驻兵平地,意在归顺,却顾虑前日犯边之事,恐不被容纳。

我思若真有此论,是何言哉!

岂不知古人治天下,惟在安民,岂有怀私仇而伤物之理?

你本为元臣,幼主流亡沙漠,余威尚存,你不得不听命。

前日犯边,各为其主,何须忧虑?

去就之机,在于识时。

今来朝观光,正合时宜,诚与不诚,亦在于你。

若你处有知时者,上观天象,下察人事,自择避凶趋吉之道,岂不美哉?

望你深思。

甲辰日,遣元旧官赵元佑、张进、沙德成携诏书及织金文绮赏赐元左丞阿里,并遣夹失伯里等同回。

携诏谕大理:昔因元朝失控,海内纷扰,华夷无主。

我自洪武元年秋八月,平定群雄,恢复汉人故国,统一中原,至今七年,四夷诸蕃皆已称臣入贡,惟大理未遣使。

近查典籍,大理在唐、宋时受封王爵,元朝削去国名,只称土官。

今其国为元君遗脉,梁王主之,未复旧封。

我命臣僚议准唐、宋旧例,封段氏为大理国王。

故特遣使,先谕我意。

使回后,将发印诰,令你王臣开国治民,同享太平之福。

望你审慎考虑。

乙巳日,祭祀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

将东昌府棠邑县的忠厚等乡划归临清县。

夜间,岁星犯轩辕大星。

丙午日,设置龙江、石灰山二关,各设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从八品)。

命太常卿议定祭祀日期。

议定: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岳镇、海渎,于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祀,历代帝王陵寝同例。

仲春上旬甲日祭城隍神,山川祭后一日祭社稷神。

春秋二八月上戊日,祭无祀鬼神。

春用清明日,秋用七月十五日,冬用十月一日,书于牌位,按时祭祀。

定为规式。

祭日遣官监察,不敬失仪者治罪。

庚戌日,任命兵部尚书孙克义为湖广行省参政,代陶凯还朝。

增设二十七处牧监群官,隶太仆寺,每群设群头一人。

癸丑日,任命李世昌为金吾卫指挥同知。李世昌为平章李思齐之子。

乙卯日,增加列侯等官俸禄。皇上念及功臣家族人口众多,岁禄恐不足赡养,命中书省核算,列侯自中山侯以下十三人,原食禄一千五百石者,加赐公田一千石,共岁食二千五百石。

荥阳、宣宁、宜春、河南四侯,原食九百石,今皆增至二千五百石。

都督蓝玉、王弼、河南都指挥使郭英,各食二千石。

杭州都指挥使徐司马、西安行都指挥使韦正各一千五百石;同知都督何文辉、丞相胡惟庸各二千石。

大夫汪广洋、陈宁各一千九百石。

留守都卫指挥周贤一千石,在京指挥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佥事五百石;在外都指挥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佥事五百石;各卫指挥使六百石,同知五百石,佥事四百石。

所拨公田,仍按旧则征税,不许减免。

青州府胶州、高密县,自六月至今日连续大雨,胶河泛滥,损害庄稼。

丙辰日,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至礼州,分道追击元兵,擒获元旧官十二人,俘虏二百二十人,缴获马驼牛羊甚多。

闻元兵屯驻伯干儿,遣兵追击,未及而返。

丁巳日,皇上念京畿百姓众多,鳏寡孤独、残疾病弱无依者多,旧养济院狭小不足容纳,命于龙江择空旷之地,建屋二百六十间安置。

戊午日,赐予沂州卫士卒战袄、棉裤各五千件。

己未日,夜四更,有青白色星从紫微西藩右枢旁出现,向西北行,至云中消失。

庚申日,河间、广平、顺德、真定所属三十三州县百姓饥荒,诏免其税粮,命官府赈济抚恤。

吏部奏:凤阳、临淮县地要事繁,应增县丞、主簿、典史各一人。

砀山、盱眙、天长、光山、蒙城、霍丘、罗山、颍上、定远、五河、太和、虹、亳、息、沛、礼十六县,粮产不足千石,应各减县丞一人。

均获批准。

因罗山距凤阳远,命改隶河南汝宁府。

辛酉日,出现五色祥云。

监察御史答禄与权进言:古代统治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出自之帝,祀于始祖之庙,以始祖配享,称为禘祭。

禘祭是大祭,是君王的大祭。

周朝祭太王为始祖,推本后稷为所出自之帝。

今皇上即位七年,未行禘祭,宜命群臣参考古今施行,以成一代典制。

事交礼部、太常司、翰林院议,认为:虞、夏、商、周四代世系明确,始祖所出可推,故禘礼可行。

汉、唐以来,世系无考,不能明始祖所出。

当时所谓禘祭,不过合祭已迁庙之神主,按昭穆次序祭祀,实为古代大祫祭,非禘祭。

宋神宗曾说:禘祭是为审知祖先所出,若不知祖先所出,禘礼不可行。

今国家已追尊四庙,但始祖所出未考,禘祭之礼似难仓促施行。

皇上批准此议。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