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2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

白话明太祖实录 第2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

作者:中天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49

丙午年(4063年)夏季四月初一为壬子日。

癸丑日,夏国君主明升派遣他的学士虞某前来访问。

乙卯日,皇上查看古代的车制,看到《周礼》中记载的五种辂车,说:“玉辂太奢侈了,不如只用木辂呢?”

詹同回答说:“从前颜渊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乘坐殷朝的辂车,就是木辂。”孔子因为木辂朴素、坚固,质朴而合乎中正之道,所以选用它。

皇上说:“用玉装饰车子,考察古代礼仪,也只有祭祀上天时才能使用。如果是日常乘坐的车子,只该用孔子所说的殷辂。即便祭祀上天时,玉辂要是没准备好,用木辂也并非不可。”

参政张昶回答说:“木辂是兵车,不能用来祭祀上天。”

皇上说:“孔子是万世帝王的老师,他斟酌四代的礼乐,实在是万世的准则,乘坐木辂对祭祀有什么损害呢?何况祭祀之事关键在于诚心敬意,而不在于礼仪形式。”张昶叩头谢罪。

左相国徐达的军队抵达淮安,得知张士诚的部将徐义在马骡港驻军,便连夜率军前去袭击,攻破了徐义的水寨,徐义渡海逃跑,明军缴获船只一百多艘,俘获院判钱富等人以及士兵三千多人。

水军进逼淮安城下,淮安的右丞梅思祖、副枢唐英、萧成登记好军马、府库后出城投降,明军获得粮食四万石、士兵一万人、马一千五百匹、百姓四千多户、官吏五百多人。

徐达让士兵在城上驻守,百姓都安居乐业,他命令指挥蔡仙、华云龙守卫淮安城。

丁巳日,沂州的王宣率军袭击海州,并攻入城中。

王宣是扬州兴化县长安乡人,元末担任司农椽。当时黄河决堤,中书省招募淮扬地区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召集民夫疏通河道。王宣主动自荐,朝廷任命他为淮南、淮北都元帅府都事,他带着纸币到扬州,购买竹篾,招募民夫,几个月内就召集到三万多民夫,朝廷便让他统领治理河道,几个月后工程完成。

当时徐州的芝麻李起兵占据州城,朝廷于是任命王宣为招讨使,率领民夫跟随总兵、知枢密院事也速收复徐州。不久,朝廷授予王宣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一职,让他驻守马陵,后调往滕州镇守防御,他采取边耕种边作战的方式,来供应军粮储备。之后又调任镇守山东。

益都的田礼起兵攻打益都,王宣的儿子王信跟随察帖木儿前去救援,打败了田礼,朝廷又命令王宣和王信返回沂州镇守,授予他们父子平章之职,此后他们的权势日渐增大。王宣趁机和王信率军攻占山东,私自占据了沂州。

戊午日,徐达率军夺取兴化。此前,皇上命令徐达勘察泰州、兴化、海安、通州、高邮的山川地势要冲,并把结果呈上来。皇上看到瓠子角是兴化的要害之地,是敌军出兵的通道,便命令徐达率军阻断这个关隘。

徐达遵照旨意进军,到这时成功夺取兴化,淮河地区全部平定。

己未日,皇上对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祎说:“战争还未平息,各地民生凋敝,军队的需求全都来自百姓,我想减轻百姓的负担,该怎么办呢?”

刘基回答说:“如今正是用兵之时,必然需要财物,这些都要从百姓那里获取,现在还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皇上说:“我所说的减轻百姓负担,在于均衡节制财物用度,难道一定要制定常规的赋税制度吗?国家爱护养育百姓,就像怀抱保护婴儿一样,唯恐伤害到他们。如果没有固定的制度,只是搜刮百姓来聚敛财富,即便有慈父般的心意,也无法赢得百姓的爱戴。如今的办法,应当确定赋税来节制用度,这样百姓的财力就不会困窘;重视农业本业、抑制工商业末业,国家的财政就能长久宽裕。”

刘基回答说:“这是我没想到的,这是让上下都富足的办法,是仁政的根本。”

庚申日,濠州的李济献城投降。此前,韩政率军抵达濠州,进攻水濂洞月城,又攻打西门,双方伤亡相当,城中守军防守十分坚固。

韩政于是督促顾时用云梯、炮石从四面一起进攻。当时孙德崖早已死去,城中守军估计难以支撑,李济和知州马麟便出城投降。

明军俘获官员一百七十三人、战马一千四百九十匹、百姓九百三十九户、马一百五十匹、战舰三十艘。

辛酉日,皇上命令朱文忠前往徐达军中,商议淮安城的防守事宜,告知徐达说:“大军攻克淮安后,足以保卫江淮地区、控制齐鲁之地。但将士们刚刚归附,调防的士兵很多,留下镇守的很少,现在从他们当中选拔将领、挑选士兵,人人都希望成为长官,要是愿望落空就容易产生怨恨,将军你处理得当,让上下和睦,我就没有边患之忧了。”

壬戌日,皇上派人携带书信告知宿州的官吏百姓说:“自从元朝政治混乱,豪杰纷纷起兵,奸诈之人大多假借正义之名来谋取私利。比如浙西的张士诚扰乱元朝天下,时而臣服、时而反叛,根据势力强弱决定立场,搜刮百姓财富,只为一己私利。

近来他杀害元朝江浙丞相和南台大夫,又引诱浙西百姓侵扰我的边境民众。看他的所作所为,诡诈多端,不能不讨伐。

从去年十月十七日起,我命令中书左相国徐达率军平定淮地,今年四月初九,捷报传来,淮东的八个郡县、三十三个盐场已先后平定。

近来安东、淮安的守臣梅右丞、萧参政等人,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率全城前来归附,我已下令让官员恢复原职、百姓重操旧业。

只有你们宿州,实在是我亲戚将士的故乡,我怎能不夺取呢?但因为这里是故乡,不忍心轻易出兵,担心伤害乡里百姓。所以派使者告知本州官吏军民,应当体谅我的心意,不要自绝于我。”

元朝徐州守将、枢密院同知陆聚,听说左相国徐达已攻克淮安,便率领徐州、宿州军民到徐达军中请求投降。

皇上得知后十分高兴,任命陆聚为江淮行省参政,仍让他镇守徐州。赏赐他三十匹文绮、三百两白金以示慰劳。

还写信告知当地官吏百姓说:“自古以来帝王兴起,都致力于铲除暴虐、拯救百姓,所以成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都是依靠军队实现的。但大军经过之处,百姓不受惊扰,因为军队纪律严明,不会把战祸加于百姓,这才是王者之师。

近来元朝政治混乱,战乱在汝州、颍州爆发,天下人以为豪杰兴起就能迎来太平,可那些起兵者只用妖言迷惑百姓,不能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最终自取灭亡。

等到元军集结,那些老将旧臣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平定战乱的谋略,军队所到之处,百姓遭受的苦难比遇到强盗还严重,导致中原动荡、城郭荒芜,十多年来,祸乱到了极点。

我看古代,拯救百姓的人必定成功,祸害百姓的人必定迅速招致灾祸。所以我兢兢业业,敬畏天命,修订法律、训练军队,教导百姓耕种,寻访贤才来确定名爵,命令执法者为百姓伸冤,法度虽已施行,但政令教化还不完善。

近来因浙西张士诚侵扰我的边民、接纳我的叛将,我命令左相国徐达率军讨伐。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捷报频传,淮东各郡已先后平定。

徐州守将陆聚在我军未到之时,就率先带着土地百姓前来归附。我赞赏他的心意,于是加官赏爵,让他统领军队、镇守本郡。

你们这些百姓,既遭受过妖党的祸害,又受到元兵的残害,运送物资,劳苦已久。从丙午年开始,民间的税粮、军需差役,参政陆聚要和有关部门商议,务必从宽从简,让军民都能安居乐业,不要惊慌。”

癸亥日,皇上对侍臣孔克仁等人说:“壬辰年的战乱,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原的将领,像孛罗帖木儿拥重兵进犯京城,违背伦理纲常,已经自取灭亡。

扩廓帖木儿挟持太子发动战争,是以子抗父,而且急于报私仇,没有抵御外敌的志向,使百姓遭受苦难,最终不会有成就。

李思齐、张思道等人本就平庸无能,却割据一方,让百姓深受其害。

又如张士诚,对外假借元朝名义,内心实为贼寇,反复无常,意图明显。

明玉珍父子占据川蜀地区,冒用帝王名号,刚愎自用而无远谋,看他们的作为,也不会有成就。中原动荡不安,谁能拯救呢?

我观察天时、审视人事,有平定天下的机会。如今大军向西从襄樊出发,向东越过淮河、泗水,首尾夹击,按理必定胜利,大业可成。

打败敌人、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事先谋划,谋划妥当再行动,就没有攻克不了的敌人。但中原地区虽然不难平定,可百姓财物损失惨重,千里之地变成废墟,平定之后,让百姓休养生息也很困难,这正是我费心思考的事。”

淮安投降的将领梅思祖等人到达建康,皇上对他们说:“你们大多是赵均用的旧部,常常被授予高位,后来归顺张士诚,又享受他的俸禄。如今来归附我,难道就没有对旧主的思念吗?”

梅思祖等人回答说:“天下初定时,我们确实想选择豪杰归附。如今有幸离开他们、追随主上,就像从黑暗中见到光明,怎敢再有二心呢?”

皇上说:“你们真的知道我是值得归附的吗?”

梅思祖等人说:“我们看主上豁达大度、英明果断,推心置腹地任用人才,节省衣食赏赐将士,令行禁止,真是顺应天命的君主,我们实在是找到了归宿。”

皇上说:“你们既然没有二心,就该努力建功立业,以保住富贵。”梅思祖等人叩头谢恩。

甲子日,皇上从建康出发,前往濠州拜谒陵墓,命令博士许存仁、起居注王祎等人随行。

皇上派遣使者告知徐达说:“听说元朝将领竹贞率领一万多骑兵和步兵从柳滩渡河进入安礼,他的部将从陈州向南运送粮草,供应军饷。我庐州的俞平章现在驻军东正阳,修筑城墙防守,应让他派兵巡逻,切断竹贞的粮道。

安礼的粮草供应不上,竹贞远道而来的军队在野外又掠夺不到物资,与我军对峙,军队会疲惫不堪。你应从刘平章、薛参政部下挑选五百骑兵,加上庐州的军队,迅速与他们交战,一鼓作气就能打败他们。不然,错失战机,会成为我的后患。”

徐达接到命令,立即率领三万多步兵、骑兵、水军前去攻取安礼。

丁卯日,江淮行省参政陆聚镇守徐州。他派遣院判曹国器攻打沛县、鱼台,将两地攻下,俘获张同佥等五十名官员。

陆聚又派院判司整率军夺取邳州,打败守将张侍郎,于是邳州、萧县、宿迁、睢宁等县都投降了。

皇上到达濠州,想起仁祖太后初次安葬时礼仪不够完备,商议改葬,询问博士许存仁等人:“改葬的礼仪应该依据什么?”

许存仁等人说:“按礼仪,改葬时要穿常服、服缌麻丧服,葬礼结束后就脱掉,如今应当遵循这一礼仪。”

皇上悲伤地说:“改葬虽有常规礼仪,但父母的恩情,怎能完全报答呢?”

他命令有关部门制作素冠、白缨、白衫、麻带,都用粗布制作。

起居注王祎说:“这比缌麻丧服还重啊。”

皇上说:“与其过轻,不如过重。”

当时有人说改葬恐怕会泄露山川灵气,于是不再开墓,只增加坟丘的封土。

陵墓旁的居民汪文、刘英与皇上有旧交情,皇上召见并安抚他们,让他们召集二十户邻居守护陵墓,命令有关部门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戊辰日,方国珍派遣经历刘庸等人前来进贡白银二万两,朝廷赏赐刘庸白银一百两、千户梁某白银五十两,各赐绮帛二匹。

濠州父老经济等人前来拜见,皇上设宴招待他们,对经济等人说:“我和各位父老很久没见面了,如今回到故乡,想到父老乡邻自遭受战乱以来,还没能安居乐业,我十分怜悯。”

经济等人回答说:“我们长久苦于战乱,无法安宁生活。如今依靠主上的威德,才得以安息,还让主上挂念。”

皇上说:“濠州是我的故乡,父母的坟墓在这里,我怎能忘记呢?”

各位父老在宴会上十分欢乐,皇上又对他们说:“各位父老都是我的旧识,难道不想朝夕相见吗?但我不能长久留在这里。

父老们回去后,要教导子弟行善,立身要孝悌,勤俭度日,乡里有善人,是因为家里有贤良的父兄。”

经济等人叩头谢恩。

皇上又说:“乡亲们耕种、做买卖,暂且不要远出。淮河沿岸各郡还有敌寇,恐怕会被劫掠。父老们也要保重自己,安享晚年。”于是经济等人都欢醉而归。

庚申日,皇上拜谒陵墓后返回住所,对博士许存仁等人说:“我从前微贱时,以为会终身在田间当农民。遭遇战乱后,投身军队,也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没想到如今成就大业。

我离开故乡十多年,如今才得以回来祭扫陵墓,又和各位父老子弟相见,回想过去,实在令人感慨。

我从前在军中,看到当时的群雄都放纵部下抢夺他人妻女、财物,我常常反对这种做法。

等到我率军渡江,攻克各郡后,严禁士兵抢掠,一心安抚百姓,上天有眼,有幸成就大业。”

许存仁等人说:“主上有仁爱之心,所以上天和百姓都归附您。如今回到故乡,思念家乡、安抚亲友,情意深厚,即使是汉高祖对待沛县父老的恩义,也不过如此。”

辛未日,左相国徐达攻克安礼。起初,徐达率领军队抵达安礼,安礼方面分别派遣平章韩政等人率兵扼守四座城门,徐达率军日夜攻打却未能攻克,于是在城东的龙尾坝偷偷挖穿城墙二十多丈,城墙崩塌,随即攻破了安礼。

忻都、竹昌、左君弼都逃走了。

我军追击了四十多里,擒获了忻都以及左君弼的副将贲元帅后返回。

竹昌、左君弼都逃往汴梁。

到傍晚申时,元平章竹贞率兵前来救援,韩政等人又与他们在南门外交战,大败敌军,竹贞逃走。

此次共俘获士兵四千人、马匹一千匹、粮食九百多石。

又派遣千户赵祥率领军队抵达颍州,俘获敌军的运输船只后返回,于是设立安礼卫,留下指挥唐胜宗守卫。

癸酉日,皇上派遣使者告知左相国徐达说:“近来听说王保保想要侵犯徐州,如今将军攻打安礼,我料想凭大军去进击他,必定还有余力,可分出精锐部队迅速奔赴徐州,援助陆参政,王保保不知道我们有防备,轻率前来侵犯,我们一定能打败他。”

还要求侦察敌军的形势虚实并汇报。

等使者到达时,徐达已经攻克安礼,随即分兵奔赴徐州。

不久,王保保的军队到来,徐达果然将其打得大败而逃。

戊寅日,皇上准备返回建康,拜谒先帝陵墓告辞,召见汪文、刘英说:“家乡亲戚中我最亲近厚待的,只有你们两人,先世陵墓所在之处,我怎敢忘记?只是国家大事重要,不得不回去。你们要好好替我看守。”

还赐给汪文、刘英等人绫罗绸缎、米粟,说:“这是用来报答你们往昔对我的挂念之情。”

又对各位父老说:“如今兵祸已经平息,乡里安宁,父老们应当能悠闲度日,抚育妻子儿女,各自保住生计产业。你们所在县的租赋,我会下令有关部门不征收,二三年间,我还会来看望你们。”

于是父老们都高兴地再次拜谢说:“感激陛下的恩德,我们无以为报。”

五月初一壬午日,皇上从濠州返回,对中书省大臣说:“我前往濠州,所经过的州县,看到百姓稀少,田野荒芜。自从战乱爆发以来,百姓死亡,有的流落到其他郡县,无法回到故乡,亲人离散,生计全无,这些人难道没有怨恨叹息吗?怨恨叹息产生,都足以损伤和气。中书省要命令有关部门广泛查访,让流民各自返回故乡,恢复旧业,以顺应百姓繁衍生息,希望这些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

庚寅日,皇上曾命令有关部门访求古今书籍,收藏在秘府中,以供阅览。

于是对侍臣詹同等说:“三皇、五帝的书没有完全流传于世,所以后世很少知道他们的事迹。汉武帝悬赏征求前代遗留的书籍,六经才得以出现,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才能够被了解。汉武帝雄才大略,后世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表彰六经,阐释圣贤之学,又对后世有大功绩。我每次在宫中无事时,就拿孔子的言论来看,像‘节约用度而爱护百姓,按农时役使百姓’,真是治国的好准则。孔子的言论,确实是万世的师表。”

这个月,左相国徐达从安礼返回。

六月初一壬子日,将医学提举司改为太医监,设置少监,官职为正四品;设置监丞,官职为正六品。

任命孙守真为少监,葛景山为监丞。

癸亥日,皇上对群臣说:“国家的祸福,我和你们共同承受。从前群雄并起,相互对峙,谁不想成就大业?然而没几年,徐氏因柔弱怯懦而灭亡,陈氏因刚猛残暴而灭亡。如今只有张士诚还在,来归附的人都说他政事废弛,亲近奸邪之人,上下相互蒙蔽,民心离散怨恨,费用没有节制,士兵困顿疲惫却征调不停,这是将要灭亡的时候。能看清灭亡原因的,才能谋求生存;能明辨危险的,才能求得安定。那些不懂得安危存亡变化的人,能成功的很少。如果我们君臣傲慢懈怠不警惕,最终也会重蹈他们的覆辙,难道不可怕吗!你们应竭尽忠诚和力量,来纠正我的不足之处,务必恭敬不要疏忽。”

秋七月初一辛巳日,皇上派遣使者送信给扩廓帖木儿说:“先前尹焕章前来,我随即派遣汪河回访,到现在还没回来。我想阁下的想法是,当时孛罗率领精兵前往云内,云内与京城很近,这种形势下孛罗必定会先挟持天子,阁下恐怕会受他号令控制,所以全力与他对抗;如果送回使者,必然会泄露计划,所以扣留使者不送回。阁下难道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豪杰君主平日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按时进行朝见聘问,像季札到鲁国,请求观赏周王室的音乐,韩起前来聘问,从而了解周礼,从没听说有拘留使者的制度。有战事时就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合纵连横。以此体恤邻国,保卫宗庙社稷。至于阅兵约定战期,使者往来,还担心延误期限,也没听说有拘留使者的。古人对待使者确实是这样。只有春秋时期郑国与楚国断绝关系,楚国人捉拿良霄;汉朝多次讨伐匈奴,匈奴拘押苏武,这是夷狄报复仇怨的浅陋见识,没想到阁下反而效仿他们?我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我曾说:齐国有十二处山河,齐桓公凭借它们多次会盟诸侯;秦国有易守难攻的山河,周朝、汉朝依靠它们统一天下。韩、赵、魏三国内外有山河作为屏障,晋文公凭借这世代主持霸业。幽、燕北面有居庸关,南面有三关阻隔,是天下的大都会。这四个重要地方,阁下若能全部占有,应当对此用心。阁下自认为智谋高、势力大,傲慢不与我合作,也不再留心这些,还准备千里运粮,远征江淮谋取利益,这是阁下抛弃旧好,挑起新争端。兵力分散,必然力量薄弱,所以孛罗虽死,余党在西北作乱,凤翔、鹿台的军队结党东进,俞宝在乐安抵抗,王仁逃回东齐,幽、燕没有可托付的亲信,若再加上南方军队,四面起兵,该怎么办?这些都是从中原归附的将士所说,难道不详细吗?对于使者回去复命的言辞,阁下拘留使者,到底有什么好处?想来阁下不过是想挟持天子号令诸侯,效仿魏武帝,最终篡夺汉家天下。然而魏武帝能让公孙康擒获袁尚使辽东归服,让马超怀疑韩遂平定关中,皇后、太子如同在他掌控中,才能暂时安定中原。阁下自己估量,能像魏武帝那样处理好这些事吗?恐怕都比不上他吧。况且古代治国,不只是君主在朝堂决断,臣子也在下面积极谋划。汉王在成皋,用粗劣食物招待楚国使者,用丰盛食物招待亚父范增的使者,这是听从陈平的计策。礼仪虽有厚薄,未曾拘留使者。拘留使者的主意,虽由阁下提出,也可见您的谋臣比不上陈平。事情都是这样,曹操的事业怎能成功呢?倘若您能改变做法,恢复旧好,放回我的使者,救灾恤患,各自保卫疆土,那么地利可守,后患可缓,这对阁下的好处很大!如果不这样,我就整顿船只,趁春水便利,命襄阳军队经唐、邓郊外,北进嵩、汝,命安陆、沔阳军队夺取德安,向汴梁进发,命安礼、濠、泗将领从陈、汝直捣汴梁,徐邳军队夺取济宁,淮安军队约王信海道水军会同俞宝进入山东,加上张士诚、李察罕和孛罗帖木儿的内患,这时阁下的领地必然土崩瓦解,所以拘留使者对您没好处,反而有害。希望阁下与各位君子共同商议,不要独断专行,以免留下后悔。”

甲申日,任命苏伯衡为国子学录。

丁未日,皇上因淮东各郡已平定,于是商议讨伐张士诚。

召见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大臣说:“张士诚占据姑苏,多次侵扰我附近地区,是我境内的贼寇,不能不讨伐。各位仔细考虑这件事。”

右相国李善长回答说:“早就该讨伐张士诚了,但以我的愚见,他的势力虽屡次受挫,可兵力未衰,土地肥沃、百姓富裕,又有很多储备,恐怕难以一下子攻克,应寻找机会行动。”

皇上说:“他越发昏庸荒淫,不断挑起事端,现在不除掉他,终究会成为后患。况且他的疆域日益缩小,淮河东北的土地都归我们所有,我们率胜利之师进攻,还担心不能攻克?何况他失败的迹象已显露,何必等待机会?”

徐达进言说:“张士诚骄横,残害百姓、奢侈无度,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他任用的骄横将领,如李伯升、吕珍等人,都是些平庸无能之辈。只是坐拥兵马,追求富贵享乐罢了。在朝中掌权的,黄、蔡、叶三位参军之类,是迂腐书生,不懂治国大计。我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讨其罪行,平定三吴指日可待。”

皇上高兴地看着徐达说:“众人都局限于自己的见识,只有你符合我的心意,事情一定能成功。”

于是命令将领们检阅士兵,选择日期出发。

派遣宋迪带着纱、绮、鞍、辔等物赏赐给庆元的方国珍,回报他前来进贡。

廖永安在苏州去世。

廖永安,是庐州巢县人。

年轻时洒脱不羁,意气豪迈。

江淮战乱起,他和兄长廖永宁召集年轻人,聚集众人保卫家乡,跟随的人逐渐增多,于是用军法约束,和俞通海等人在巢湖驻扎建立水寨。

乙未年夏五月,他和弟弟廖永忠到和州投降,随后率军在裕溪口击败蛮子海牙的水寨。

六月,率领水军跟随皇上渡江到采石,进而攻克太平,因功被提升为管军总管。

丁酉年三月,被任命为同佥行枢密院事,屡次立功后升为同知枢密事。

戊戌年,率领水军在太湖攻打张士诚的军队,乘船深入敌营,后军未跟上,被敌军擒获。

张士诚想让他投降,廖永安不屈服,于是被拘禁。

甲辰年冬十月,皇上念及廖永安被强敌俘虏却坚守道义不屈辱,遥授他为开国附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封为楚国公。

到这时,他最终被囚禁而死。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