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

白话明太祖实录 第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

作者:中天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49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字国瑞,是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凤阳东乡)人。

他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周武王将颛顼的后裔分封到邾地。春秋时期,邾国子孙去掉“邾”字的“邑”部,成为朱氏,世代居住在沛国相县。后来,朱氏有一支迁徙到句容,世代都是当地大族,人们把他们居住的里巷称为朱家巷。朱元璋的高祖朱德祖、曾祖朱懿祖、祖父朱熙祖,几辈子都积德行善,在乡村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宋朝末年,朱熙祖才搬家渡过淮河,居住在泗州。朱元璋的父亲朱仁祖,名世珍,元朝时又迁居到钟离县东乡,他勤劳节俭、忠诚厚道,人们都称他为长者。陈氏生了四个儿女,(三子一女)朱元璋是最小的儿子。(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生下四个儿子,朱元璋是最小的儿子。)

陈氏怀孕时,曾梦见一位头戴黄冠的道士从西北而来,走到房舍南边的麦场,取出一粒白药丸放在她掌中,药丸发出光芒,她起身查看,发现药丸渐渐变大。道士说:“这是好东西,可以吃。”陈氏将药丸吞下。醒来后,她把梦境告诉朱仁祖,口中还留有香气。第二天,即元天历元年(4025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时分,朱元璋出生,满室红光。此后夜里多次有光亮,邻居远远望见,惊以为着火,都跑来救火,到了却发现没有火情,人们都觉得十分奇异。朱元璋小时候常生病,家人抱他去佛寺祈福,寺里没有僧人,抱他回家时,看见屋子东边房檐下有一个僧人面对着墙壁坐着,僧人回头对朱仁祖说:“过来。”然后用手抚摸朱元璋的头顶。第二天,朱元璋的病就好了。后来他又生病,朱仁祖想起先前奇异的梦境,想让他出家为僧,最终未能如愿。不久后,全家迁居到钟离县西乡,后来又搬到太平乡的孤庄村。陈氏常对朱仁祖说:“人们都说我们家会出个有出息的人。现在我们的几个儿子都没什么成就,也不置办产业。”她指着朱元璋说:“难道应在他身上吗?”

等朱元璋渐渐长大,容貌雄伟,志向远大,常常独自沉思,让人难以捉摸。上学后,他聪明过人,侍奉双亲极其孝顺,在父母身边从不违逆父母心意。一天黎明,朱仁祖坐在东边屋子的屋檐下,朱元璋在一旁侍奉,有个长着长胡子、身穿红衣的道士,拿着简板径直穿过围墙栅栏进来,匆忙向朱仁祖作揖说:“好一位先生,您八十三岁时会大富大贵。”朱仁祖刚开始见道士突然闯入很不高兴,听到他说的话很奇异,就留他喝茶,道士没有理会,出门后就不见了踪影,当时谁也不明白这话的意思。等到朱元璋即位,追尊先祖尊号,推算时间,正好符合道士的预言。

元至正四年(4041年,甲申年),朱元璋十七岁。当时各地发生旱灾、蝗灾,百姓饥荒,瘟疫大规模暴发。四月六日乙丑,朱仁祖去世;九日戊辰,朱元璋的大哥去世;二十二日辛巳,陈氏去世。朱元璋接连遭遇三次丧事,又逢灾年,他和二哥竭尽全力操办了丧葬之事。安葬完亲人后,想到父母曾想让他出家为僧,于是和二哥商量,在九月进入皇觉寺,可仅仅过了五十天,寺里因为粮食不足,就把僧人都遣散出去云游四方化缘。

朱元璋于是向西游历,走到合肥地界时,遇到两个身穿紫衣的人,他们热情地靠近朱元璋,约他一起西行。几天后,朱元璋突然患上寒热病,两人脱下衣服给他盖上,夹着他躺下,悉心照料。等他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勉强起身赶路。又走了几天,到了一座佛塔下,两人告辞说:“你暂且在这里等我们三天。”三天后,朱元璋病好了,两人却没有再来,他心中感到十分惊异。走到六安时,朱元璋遇到一位背着书箱的老儒生,看他十分疲惫,心生怜悯,说:“我替您背吧。”老儒生也没推辞。两人同行到朱砂镇,在槐树下休息时,老儒生说:“我看你相貌非凡。我擅长星象历法,你把出生年月日告诉我,我给你推算一下。”朱元璋如实相告,老儒生沉默许久后说:“我推算过很多人的命运,没有像你这么尊贵的,希望你好自为之。你这次出行,往西北方向有利,不宜去东南。”接着,老儒生还详细地说出了许多朱元璋未来会发生的事。朱元璋向他道谢,问他家乡、姓名,老儒生都没有回答就离开了。此后,朱元璋游历了光州、固州、汝州、颍州等地,历时三年。此时泗州盗贼兴起,周边各郡动荡不安,朱元璋又回到皇觉寺。他居住的房间夜里多次出现光亮,寺里的僧人都觉得十分惊奇。

元至正十一年(4048年,辛卯年)夏五月,汝州、颍州百姓起兵反元。至正十二年(4049年,壬辰年)春二月初一乙亥日,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以及俞某、鲁某、潘某等人起兵,自称元帅,攻占濠州并据城坚守。至正十五年(4052年,乙未年),张士诚占据高邮 。

至正十二年(4049年,壬辰年)二月辛丑日,乱兵焚毁皇觉寺,寺里僧人纷纷逃散,朱元璋也外出避难。傍晚,他回到寺院,想到无处可去,心中十分忧虑,于是向神灵祈祷:“如今战乱不止,我想外出避难,却拿不定主意,希望神灵通过占卜告诉我,是离开还是留下更吉利。”祈祷完后,他投掷占卜工具,连占三次都是不吉。朱元璋说:“离开和留下都不吉利,难道是要我跟随豪杰成就大业才会昌盛吗?”再占卜一次,得到吉兆。他又想:“如今豪杰纷纷起事,谁能带领众人平定战乱呢?况且跟随他人也并非易事。”于是再次祈祷:“战争凶险,跟随豪杰起事让我十分恐惧,还是让我避开战乱吧。”可这次占卜,占卜用的珓竟跳起来立住了。朱元璋明白神灵的旨意是让他跟随豪杰起事,于是留在原地等待时机。

没过十天,有个老朋友从义军那里来信邀请他:“如今四方战乱,百姓不得安宁,这不是在乡间能自保的时候,你何不跟我来保全自己呢?”朱元璋看完信后,立刻将信烧掉。几天后,有人来告诉他:“之前有人写信邀你,旁边有人知道了这事,恐怕要去告发,这可怎么办?”朱元璋感慨道:“我的命运只能听从上天安排。”又过了三天,那人果然来了,朱元璋和他交谈,见他言辞神色没有恶意,便道谢后将他送走。又过了十天,又有人来报:“之前想告发的人自己不想出面,现在托别人去告发,你一定要考虑清楚祸福,决定去留。”当时,元朝将领彻里不花率兵想收复濠州,却畏惧不敢前进,每天抓捕良民充作盗贼来邀功请赏,百姓惶恐不安,人心惶惶。朱元璋见四周形势危急,谣言四起,迫不得已,在闰三月初一甲戌日黎明,前往濠州。进城时,守门人怀疑他是间谍,将他抓起来,准备杀害。有人把这事告诉了郭子兴,郭子兴派人追上,见朱元璋相貌奇伟,不同于常人,便询问他来意,朱元璋如实相告。郭子兴大喜,将他留在身边,不久任命他为九夫长,还经常召他商议事情。时间一长,朱元璋深受郭子兴喜爱,每次有军事行动,郭子兴都派他前往,而他每次出征都能获胜,郭子兴的势力也因此日益壮大。

起初,宿州闵子乡的马公,为人刚直,重承诺,乐善好施,因躲避仇人来到定远,与郭子兴结为生死之交。马公有个小女儿,他十分疼爱,曾听相士说这个女儿将来会大富大贵。战乱发生后,马公想回宿州起兵响应郭子兴,临行前将女儿托付给郭子兴:“希望你能好好照顾她。”郭子兴答应下来,和妻子张氏将女孩当作亲生女儿抚养。后来马公去世,郭子兴对他的情义始终念念不忘。当时朱元璋还没娶妻,郭子兴想把马公之女嫁给他,和张氏商量:“以前马公和我交好,把女儿托付给我,如今不能辜负他,得给她找个好夫婿。但我看众人之中,没有合我心意的。不过朱元璋度量豁达,有勇有谋,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张氏说:“我也这么想。如今天下大乱,你要成就大业,正该招揽豪杰。要是哪天朱元璋被别人拉拢过去,还有谁能帮你成就大事呢?”于是,郭子兴下定决心,将马公之女嫁给朱元璋,她就是日后的孝慈高皇后。

当时,孙德崖等四人出身农民,性格鲁莽,智谋见识都不如郭子兴。郭子兴因此轻视他们,每次议事,意见都和四人不合,这让四人十分不满,于是合谋排挤郭子兴。郭子兴经常在家中处理事务,很少参加聚会。每次处理公务时,四人总是先到,等郭子兴一来,意见不合,郭子兴就起身离开,事务便由四人自行决定。此后,聚会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几天才聚一次,每次聚会,四人都怒目而视郭子兴。郭子兴心中不安,对朱元璋说:“他们这样,该怎么办?”朱元璋说:“这是因为聚会太少,多聚聚就好了。”郭子兴觉得有理,第二天就和朱元璋一起出来处理公务,但没过几天,又回到家中不再出门。从此,双方矛盾越来越深,互相猜疑防备。

这年九月,元军收复徐州,徐州义军首领彭早住、赵均用率领残部逃奔濠州,孙德崖等人将他们接纳。彭、赵二人本是走投无路来投奔,孙德崖等四人却反过来讨好他们,凡事都向他们禀报,反而被他们控制。彭早住足智多谋,独揽大权,赵均用则唯唯诺诺。郭子兴礼遇彭早住,却轻视赵均用,赵均用因此怀恨在心。孙德崖等四人便和赵均用合谋,趁郭子兴外出时,在大街上将他抓住,关在孙家,准备杀掉他。

当时朱元璋在淮北,听说后急忙赶回来,路上遇到老朋友劝阻:“郭公已经被抓,他们还想抓你,别去了!”朱元璋说:“郭公对我恩重如山,他有难我不救,不合道义,还算什么大丈夫!”他快马加鞭赶到郭家,只见到郭家女眷,询问郭家儿子们在哪,女眷们心存疑虑,不肯说实话。朱元璋说:“我又不是外人,为何怀疑我?我是来救郭公的!”女眷们这才道出实情。朱元璋说:“郭公向来厚待彭早住,轻视赵均用,祸事肯定是赵均用挑起的,这事只有彭早住能解决。”于是,他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去找彭早住求助。彭早住大怒:“有我在,谁敢如此!”随即召集人马,朱元璋也披甲持械,一同赶到孙家,包围宅院,拆房而入,发现郭子兴被锁在地窖里,遍体鳞伤,他们砸开枷锁,让人背着郭子兴回到家中,这才救了他一命。

这年冬天,元朝将领贾鲁和月哥察儿包围濠州,城中守军全力抵抗。至正十三年(4050年,癸巳年)春,贾鲁战死。夏五月壬午日,元军撤围,濠州城中缺粮,百姓生活艰难。朱元璋用盐到怀远换米,回来赡养郭子兴一家。

至正十五年(4052年,乙未年),张士诚占据高邮。彭早住、赵均用占据濠州后,挟持孙德崖等人供自己驱使。这年春天,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六月初一丙申日,濠州自元军退去后,军士死伤众多,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了七百多人带回濠州。郭子兴很高兴,任命他为镇抚。

此时,彭早住、赵均用二人治理军队无道,部下多有残暴横行之举。朱元璋见此情形,担心灾祸殃及自己,便将这七百人交给其他将领,只带着徐达等二十四人向南进发,准备夺取定远。中途生病,只好返回濠州,半个月后病情才好转。一天,他听到门外有人拄着拐杖边走边叹息。询问左右,得知定远张家堡有一支号称“驴牌寨”的民兵队伍,孤立无援,缺粮少物,也没有归属,想前来归降,但一直犹豫不决。郭子兴想派人去招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此感到惋惜遗憾。朱元璋立刻说:“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他勉强起身,向郭子兴请求前往。郭子兴高兴地说:“我就知道这事非你不可!但你病刚好,能行吗?”朱元璋说:“现在哪是养病的时候?错过这个机会,就被别人抢去了!”郭子兴问:“需要多少人?”朱元璋回答:“人多了容易引起怀疑,十人足够。”于是,他挑选了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兵九人一同前往。到达定远地界后,朱元璋两次中暑。过了六天,他们来到宝公河,隔着河水望见对方营地。营中士兵见有人前来,立刻整兵防备。随行的步兵心生畏惧,想要逃跑。朱元璋说:“敌众我寡,能跑到哪去?他们要是派骑兵追击,我们一个都跑不掉!别害怕,跟着我进营,看他们什么态度。”不一会儿,营中派出两名将领,远远喊道:“来者何人?”朱元璋派人回应:“从濠州来,找你们主帅商议大事。”两名将领回去禀报后,又出来说:“请下马!”朱元璋下马后,因久病体虚,走路艰难,又被河水阻拦。费聚担心有诈,想代替朱元璋过河。朱元璋说:“我们一起来的,祸福与共,怎能代替?”于是一同前往。见到对方主帅后,朱元璋说:“郭公和您是旧相识,听说你们缺粮,又有敌人准备来攻打,特意派我告知。若愿意跟我们走,就一起前往濠州;不愿意,就赶紧转移军队避开敌人。”对方主帅答应归降,请求留下信物。朱元璋解下香囊交给他,对方则献上牛肉干,说:“请您先带随从回去,等我们整备好行装,立刻前往濠州。”朱元璋准备返回时,担心对方反悔,便留下费聚观察情况。三天后,费聚回来报告:“事情有变,他们准备去别处!”朱元璋立即率领三百人再次来到营地,对对方主帅说:“你们被人欺负,仇还没报。现在跟我北上,恐怕还是无法报仇。我派兵帮你,定能一雪前耻。”对方主帅将信将疑,防备更加严密。朱元璋见无法靠言语说服,便决定用计智取。正好队伍中有个同乡勇猛有力,朱元璋悄悄告诉他计划,让他去引诱对方主帅前来会面,同时暗中与己方士兵约定,等对方主帅一到,就将他围住。众人先将对方围住,又放开,如此反复三次,趁其不备,在人群中将他捆绑起来。

不久,对方首领到来,众人按约定将其捆绑,派五十名壮士挟持着他离开,敌营中的人竟毫无察觉。

走了十多里后,朱元璋派人告知对方营中:“你们的主帅已前往察看新营地,你们可移师前往会合。”于是营中士兵倾巢而出,朱元璋立即焚毁其营垒,将所有士兵带回,收编了三千壮士。

七天后,朱元璋率领这支队伍向东进发,趁夜在横涧山袭击元朝知院老张。黎明时分攻入营地,老张弃军逃走,七万男女民兵归降,从中挑选出两万精壮士兵,朱元璋对他们进行统一训练。

朱元璋告诫这些士兵:“你们原本人数不少,却很快被我收服,为何?因为将领缺乏纪律约束,士兵平时也未经训练。如今训练你们,就是要让你们严守纪律。大家应齐心协力,共立功业。”众人纷纷下拜说:“一切听从您的吩咐!”

随后,朱元璋率领军队向南进军,攻打滁阳。途中,定远人李善长前来拜见,朱元璋与他交谈后,十分欣赏,便将他留在幕府担任掌书记,并对他说:“如今群雄并起,若没有足智多谋之人,难以共谋大事。我观察众多势力中,那些掌管文书、参与谋划的人,常诋毁将士,导致将士无法施展才能,最终失败。一旦核心力量瓦解,首领又怎能独存?所以这些势力也相继消亡。你要引以为戒,务必协调好与诸将的关系,助力成就大业,切勿效仿他们。”李善长叩首谢恩:“一定遵命!”

于是,李善长随朱元璋一同攻打滁阳,并成功占领。没过一个月,彭早住、赵均用派人邀请朱元璋带兵驻守盱眙、泗州。朱元璋认为二人性格粗暴、缺乏远见,难以共事,便婉言拒绝。不久,彭、赵二人发生内斗,士兵死伤惨重,彭早住身亡,赵均用独揽兵权后,愈发凶狠暴戾。郭子兴因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朱元璋得知后十分担忧,派人劝说赵均用:“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招揽英雄豪杰之时。您先前被元军追杀,逃至濠城,与郭公约定共同守城抗元。郭公开门迎接,推心置腹,不仅毫不怀疑您,还委屈自己来配合您。郭公对您恩情深厚,您不仅不报答,反而听信他人谗言,企图谋害他,这无异于自断羽翼,让豪杰寒心。况且,不报答有德之人,是违背道德;不回报有恩之人,是辜负情义,大丈夫不应如此。再说,人心难测,郭公即便好对付,他的部属众多,一旦事情有变,您又岂能独善其身?不如善待郭公,让双方各自坚守领地,相互依存,这才是上策。否则,唇亡齿寒,我实在不希望您做出这样的选择。”此时,赵均用听闻朱元璋进入滁州后势力大增,心中畏惧,对郭子兴的态度才稍有改善。朱元璋又派人贿赂赵均用的亲信,郭子兴这才摆脱危机。

郭子兴率领一万部众抵达滁州,检阅朱元璋的三万大军,见其号令严明、军容整肃,心中大喜。然而,两个月后,郭子兴听信谗言,开始怀疑朱元璋,将其身边的亲信全部调离。郭子兴还想把李善长调到自己麾下,李善长不肯,哭着向朱元璋诉说。朱元璋说:“主帅的命令,不可违抗。”但李善长最终还是拒绝前往,时间一长,郭子兴不再强行征召,此事才作罢。从此,朱元璋被剥夺了各地征讨的统兵大权。尽管遭受冷落,朱元璋侍奉郭子兴却更加恭敬,毫无怨言。

不久,元军围困滁州。有个姓任的人嫉妒朱元璋的功劳,在郭子兴面前诬陷道:“朱元璋每次作战都不卖力。”郭子兴信以为真,命朱元璋与任某一同出城迎敌。任某刚出城没走十步,就被箭射中,狼狈逃回;朱元璋却奋勇向前,敌军纷纷败退,他最后从容返回,毫发无损。郭子兴见状,又惭愧又赞叹。

还有一次,朱元璋率三百人出城,忽闻鹁鸽鸣叫,一支飞箭坠落在空中,他顿感不妙,立即返回。果然,不久敌军突然来袭,因朱元璋提前撤离,敌军一无所获。朱元璋每次作战,都足智多谋、身先士卒,因此战无不胜。每次缴获战利品,他自己从不私留,总是分给部下;而其他将领有所收获,往往献给郭子兴。正因朱元璋没有进献之物,郭子兴心中不满,这才给了小人进谗言的机会。

孝慈皇后察觉后,每当将士有所进献,她都将物品送给郭子兴的妻子张氏。张氏十分欢喜,皇后又以温和恭顺的态度侍奉她,渐渐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元至正十四年(4051年,甲午年)春正月初一,张士诚建国号为大周,自称诚王,改年号为天佑。

这年秋天七月,滁州遭遇大旱,朱元璋忧心忡忡。滁州人杨元杲说:“滁州西南丰山的阳谷柏子潭有座龙祠,每逢水旱灾害前去祈祷,往往灵验。”此前有人去祈祷后,出现鱼跃水面、鼋鼍浮出等下雨的征兆 。朱元璋听闻,立刻斋戒沐浴前往祈雨。

祈祷完毕,他站在水潭西边的崖岸,许久都没有动静,于是拉弓搭箭,祷告道:“天大旱,我为百姓前来祈雨。神灵受此地百姓祭祀,怎能不体恤民情?我与神灵约定,三日内必须降雨,否则,就别怪百姓不再供奉!”说完,连射三箭后返回。三天后,果然大雨倾盆,朱元璋冒雨前往龙祠拜谢。这一年,滁州迎来大丰收。

同年冬十月,元朝将领脱脱攻打高邮,并分兵包围**。**派使者前来求救,这位使者与朱元璋是旧识,半夜抵达。朱元璋得知后,立刻起身,隔着门与使者交谈,随后叫醒郭子兴,开门迎接。但郭子兴与**守将有矛盾,生气地拒绝出兵。使者焦急地陈述危急情况,郭子兴却不为所动。

朱元璋劝说道:“**被围,若不救援,必定失守。**一失,滁州也将难保,怎能因私人恩怨而误了大事?”郭子兴听后,态度稍有缓和,打算派其他将领率兵前往。当时元军号称百万,众将领畏惧不已,无人敢去,都以占卜不吉利为由推脱。郭子兴只好命朱元璋带兵出征,同样让他先去祈祷问神。朱元璋说:“事情该不该做,心中自有判断,何必占卜!”

于是,朱元璋率军东进**,与耿再成驻守瓦梁垒。元军攻势凶猛,每日傍晚发起进攻,眼看营垒即将陷落时又撤退,次日清晨,朱元璋他们修复营垒继续作战,如此反复多次。朱元璋用计迷惑敌军,让士兵收起兵器躲入营舍,备好干粮,又让妇女倚在门边,指着元军大骂。元军见状,惊愕不已,围着营垒不敢靠近。随后,朱元璋让队伍有序撤离,妇女和牲畜走在前面,壮年男子在两侧护卫,缓缓而行,元军始终不敢逼近,朱元璋顺利返回滁州。

不久,元军主力抵达,准备进攻滁州。朱元璋在山涧设下伏兵,命耿再成佯装败退诱敌。元军渡河时,伏兵突然杀出,元军纷纷下马逃窜,城中守军也击鼓呐喊着冲出,元军大败,朱元璋缴获大量战马。虽然此役获胜,但元军实力仍强,朱元璋担心他们增兵来攻,便谋划议和。他备好牛酒,收集缴获的战马,派当地父老送还给元军,并转告元军主帅:“滁州城主年老多病,无法亲自前来,特命我们犒劳大军。城中百姓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防备盗贼。将军若想派兵剿灭,百姓为了求生,只能拼死抵抗。希望将军能安抚他们,我们愿为大军提供军需物资。如今高邮的大患未除,唯有集中兵力才能攻克,为何要分兵攻打我们这些良民呢?”元军主帅信以为真,对部下说:“若不是良民,怎会归还战马?”当天便撤军,滁州因此得以保全。

朱元璋见四方群雄割据,战事不断,又逢旱灾蝗灾,百姓饥寒交迫、尸横遍野,心中忧虑,便向天祈祷:“如今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胜负难分,百姓深陷苦难。若无人能统一天下,苍生将濒临绝境。希望上天早日降下天命,平息战乱。若元朝气数未尽,愿群雄尽早罢兵,我也愿意率先放下争斗;若元朝国运已尽,望上天早日将天命赋予应得之人,别让百姓再受苦难。元朝的存亡,就看这三个月了。”三个月后,朱元璋的势力愈发壮大。

当时,郭子兴声名不显,也没有长远规划,只想占据滁州称王。朱元璋察觉后,劝说道:“滁州是座山城,水路不通,商业不兴,地势也无险可守,并非久居之地。”郭子兴听后,沉默不语,此事便搁置下来。

这时,朱元璋的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保从淮东前来。朱元璋因姐姐早逝,见到他们十分欣喜,便将保保收为养子,改姓朱,取名文忠,教他读书识字,还让他常伴左右,无论出行还是作战,都带着他,随时随地教导。此时,朱文忠年仅十四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