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71章 道术一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71章 道术一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赵高

秦王子婴总爱在望夷宫的西暖阁歇晌。这日午后他睡得沉,恍惚见宫门外忽有金光晃眼,起身去看时,竟立着个身长十丈的巨人——乌发垂到腰际,玄色广袖缀着星子似的银纹,脚踩莹白的玉鞋,身后是辆朱红马车,三匹枣红马喷着白气,蹄子踏在青砖上没半点声响。

“臣乃天使,自沙丘而来。”巨人声音像撞在铜钟上,震得子婴耳尖发麻,“天下乱局将起,欲除暴安良者,明日便会举事。”子婴刚要追问“暴者是谁”,眼前的人影忽然散了,只留满殿檀香似的余味。他坐起身,汗湿了里衣——沙丘这地方,是先皇嬴政崩逝的所在,天使特意提它,定有深意。

宫人端来凉茶时,子婴瞥见廊下赵高的影子。那宦官正背着手跟侍卫说话,锦袍上的金线在日头下晃得人眼晕。自胡亥死后,赵高捧着玉玺来请他登基,话里话外总透着掌控的意味,连宫门上的铜环,都要经他的人查验才许扣响。方才梦里的“暴者”,难不成就是他?

当晚子婴传了密令,让禁军统领在次日早朝时设伏。第二日赵高果然来了,依旧是那副谦卑模样,刚要屈膝行礼,两侧甲士便涌了上来。他挣扎时袖袋里掉出个青布包,被侍卫一脚踩住,里头滚出颗雀卵大的青丸,釉色亮得像浸过露水。

“将他押去咸阳狱!”子婴盯着那青丸,忽然想起方士曾说过的“韩众丹法”——据说练这种丹的人,冬日卧冰不冷,夏日烤炉不热,寻常刑罚根本伤不了。他索性让人把赵高扔进枯井,想看看这“半仙”能不能靠丹药活下来。

狱卒每日趴在井口往下看,见赵高蜷在井底,渴了就舔壁上的潮气,饿了竟抠着井泥往嘴里送,七天过去居然还睁着眼。子婴听了皱眉,又让人把赵高捞出来,架到烧得通红的大镬前。木柴添了一捆又一捆,镬里的水冒着白汽,却始终烧不开,赵高被铁链绑在镬边,脸上连点汗都没有。

“你这妖术,终有尽时!”子婴让人换了铁镬,又加了三把硝石。这次水终于开了,咕嘟咕嘟翻着泡,赵高的惨叫声刺得人耳膜疼。等火灭了,狱卒掀开镬盖,见那颗青丸早化在水里,赵高的身子也没了声息。

“他莫非真是神仙?”子婴问狱吏。老狱吏磕了个头,颤巍巍地说:“初囚他时,小的见他总摸怀里的青丸,还听他跟心腹念叨,说这是祖上从韩众那儿求来的丹,能避水火。可小的也听说,韩众炼丹时特意留了破绽——这丹能保人不死,却保不住人心。”

子婴没说话,让人把赵高的尸首扔到九逵路口——那是咸阳最热闹的地方,往来的车马行人都得从那儿过。没想到尸首刚放下,就有百姓围过来,有的扔烂菜叶,有的抹眼泪。子婴躲在茶肆里看,见个老妇人蹲在尸首旁哭,嘴里念叨着“我儿当年就是不肯跟赵高同流合污,被他杖毙在街头”;又有个少年往尸首上撒纸钱,说“我爹是筑长城的民夫,赵高克扣粮草,我爹活活饿死在工地上”。

正看着,忽然起了阵旋风,众人都抬头看,见一只青雀从赵高尸首的衣襟里飞出来,翅膀沾着点火星似的红,直往云端飞。有人惊呼“是丹药化的神鸟”,也有人说“这是赵高的罪孽没还清,连魂魄都得化作雀鸟受罚”。

子婴回到宫,坐在望夷宫的台阶上,看着天边的青雀消失在云里。他忽然明白,赵高的丹药能避水火,却避不开百姓的怨怼;他能掌控朝堂,却掌控不了人心。后来刘邦率军进咸阳,子婴捧着玉玺出城投降时,特意让人把九逵路的土扫了些带在身上——他想记住,再厉害的妖术、再大的权势,都抵不过“民心”二字。

这世间从没有真正的“不死之术”,能让人长存的,从来不是丹药或权势,而是对百姓的敬畏、对是非的坚守。就像那只飞走的青雀,纵有一时的神通,最终也会消散在天地间;而那些为百姓做事的人,哪怕身死,也会被记在心里,比任何丹药都长久。

2、董仲君

汉武帝刘彻近来总在甘泉宫的夜里惊醒。帐外的宫灯明明灭灭,他伸手去摸身旁的锦被,只触到一片冰凉——自李夫人病逝后,这龙床的半边,就再没暖过。

这日早朝刚散,刘彻便把董仲君召到宣室殿。老臣刚进门,就见帝王攥着枚金步摇,指节泛白:“仲君,朕日日思慕李夫人,可有法子让朕再见她一面?”董仲君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若只是想远远见一面,臣或有办法;但要同她共坐帐中说话,却是不能的。”

“能见一面便够了!”刘彻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上的玉圭,“无论需费多少人力物力,你只管去办。”董仲君躬身应下,随即道出原委:“黑河之北有座对野城,城中出产一种潜英石。此石色如青云,轻似鸿毛,天寒时自带暖意,酷暑时又透着清凉。若将它刻成真人模样,其神态言语与活人无异,若用这石像作法,或能引李夫人的魂魄前来。更奇的是,这石像能传译人语,有声却无气息,是世间少有的神物。”

刘彻听得眼睛发亮,忙问:“这潜英石如何能得?”董仲君道:“需造百艘楼船,选千名身强力壮、能浮水攀木之人,且这些人须通晓道术,再备上足量的不死之药,方能渡海北上。此去路途遥远,怕是要耗时许久。”刘彻哪顾得上这些,当即传旨:工部赶造楼船,太仆寺挑选健儿,方士馆预备丹药,半月之内务必启程。

楼船启航那日,刘彻亲自送到渭水岸边。董仲君立在船头,望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忽然回身对刘彻道:“陛下且宽心,臣定不辱使命。”说罢,船队便载着千余人,消失在茫茫水雾中。这一去,便是十年。

十年间,刘彻时常站在宫墙上眺望东方,宫里的方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没人能解他的相思之苦。有宫人说,曾见东方海面有祥云升起,许是董仲君一行已得仙缘;也有大臣暗叹,怕是那千余人早已葬身鱼腹。直到第十个年头的深秋,一队残破的楼船忽然出现在渭水河口——当年出发的百艘船,只剩不到十艘;千名健儿,也只回来了四五人,董仲君便是其中之一,只是他鬓发全白,身形也佝偻了许多。

“陛下,臣幸不辱命!”董仲君捧着个锦盒跪在殿前,盒中铺着青布,放着一块巴掌大的潜英石,石面泛着淡淡的青光,触手竟真的带着暖意。刘彻忙命工匠入宫,照着李夫人的画像,以潜英石为材雕琢人像。工匠们不敢怠慢,日夜赶工,刻刀在石面上游走时,竟似有细弱的琴音传出,惹得宫人们都说是李夫人的魂魄在应和。

不过半月,石像便刻成了。那石像身着曲裾深衣,发间插着金步摇,眉眼间的温婉神态,竟与李夫人在世时一模一样。刘彻让人将石像置于轻纱帐中,帐外点上李夫人最爱的沉水香。待香雾弥漫开来,董仲君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不多时,帐中的石像竟缓缓抬起头,声音轻得像风吹过柳叶:“陛下,别来无恙?”

刘彻隔着轻纱望着那熟悉的身影,眼泪瞬间涌了上来。他想伸手去触碰,却被董仲君拦住:“陛下不可!此乃魂魄附于石像,若强行触碰,恐惊散魂魄,再难相见。”刘彻只好强忍思念,隔着帐子与石像说话,说这些年宫里的变化,说他对她的牵挂,石像也一一应答,语气神态与李夫人毫无二致。

待夜色渐深,董仲君道:“魂魄离体不能久留,若再耽搁,恐伤陛下龙体。”刘彻虽不舍,却也只能点头。董仲君收了法术,帐中的石像便恢复了原样,只是石面上似乎多了一层淡淡的泪痕。

后来有人问董仲君,那潜英石真有如此神异?董仲君只是笑着摇头:“潜英石虽奇,却无引魂之能。臣当年渡海,见那些健儿为求石像,或葬身惊涛,或遁入山林求仙,方知人心之执念,远胜金石之神异。那石像能‘说话’,不过是臣观陛下记忆,仿李夫人语气,借石像之形圆陛下的相思罢了。”

刘彻后来也渐渐明白,所谓的“再见”,不过是自欺欺人。但他始终珍藏着那尊石像,不为再见李夫人,只为记住那份因执念而起的荒唐——世间最珍贵的从不是“失而复得”的幻象,而是拥有时的珍惜。就像潜英石再神异,也留不住逝去的人;再深的思念,也不如当初好好相待。这份领悟,倒比那尊石像,更让他受益终身。

3、葛玄

吴地天目山的竹林深处,藏着间用黄泥糊墙的茅舍。茅舍外常晒着些草药,有带着晨露的术草,有叶片泛光的薄荷,还有些叫不出名的藤蔓——这便是葛玄的住处。当地人提起葛玄,总爱压低声音说“是个有真本事的道长”,不是因为他能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因为他常年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而是那些让人拍着大腿称奇的事儿:比如寒冬腊月坐在积薪烈火上打坐,柴薪烧得噼啪作响,火星子溅到道袍上就灭,等柴火燃尽,他起身拍了拍衣襟,连点焦痕都没有;又比如三伏天喝下一斛烈酒,醉醺醺一头扎进山涧深潭,在水里睡上大半天,醒了爬上岸,头发丝都没沾半点水,还笑着跟樵夫打招呼。

葛玄字孝先,早年曾背着干粮,翻了三座山去拜左元放为师,求授《九丹金液仙经》。那本仙经用朱砂写在桑皮纸上,字里行间透着神秘,据说藏着炼丹成仙的法门。左元放见他心诚,便把仙经传了他,可葛玄翻来覆去读了三年,却没急着找丹砂、寻药石,反倒天天扛着小锄头上山挖术草。他把术草洗净、晒干,磨成细粉,早晚混着山泉冲成糊吃,有时还会加点野蜂蜜。弟子们不解,围着他问:“师父,您有仙经在手,为啥不炼丹求长生,反倒天天吃这普通草药?”葛玄坐在竹凳上,手里捏着片术草叶子,慢悠悠道:“成仙先成人,连身子骨都养不结实,连人心都揣不明白,就算炼出仙丹,又有啥用?这术草虽普通,却能养气健脾,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仙药实在多了。”

他最让人佩服的,是治病的本事,尤其是治那些“撞邪”的怪病。邻村有个叫阿福的少年,十五六岁的年纪,原本壮得像头小牛,前阵子去后山砍柴,回来就变了样——白天抱着柱子哭,嘴里念叨着“别抓我”,夜里对着月亮骂,声音尖得像女人。阿福娘急得头发都白了,找了好几个郎中,都摇头说“治不了”,最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提着一篮鸡蛋来找葛玄。

葛玄跟着阿福娘去了邻村,刚进阿福家的院门,就皱起了眉。那院子里种着棵老槐树,树干上爬满了青苔,树叶却黄得发枯,风一吹,叶子落下来像纸片似的。进了屋,一股淡淡的腐木味飘过来,葛玄走到阿福床前,见少年蜷缩在床角,眼神发直,嘴里还在嘟囔。他伸手摸了摸阿福的额头,又把了把脉,随即从袖袋里摸出张黄符——符纸是用楮树皮做的,上面用朱砂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末尾还点了个小红点。他把符贴在阿福床头的木柱上,又舀了碗清水,指尖在水面上快速画了个没人认得的符印,然后端到阿福嘴边:“喝了它,没事了。”

阿福像被施了咒似的,乖乖张开嘴,把水喝了下去。没过半个时辰,他忽然“哇”地吐了口黑痰,黑痰落在地上,还冒着点白气。紧接着,阿福眨了眨眼,看着阿福娘说:“娘,我饿了,想吃你做的麦饼。”阿福娘当场就哭了,拉着葛玄的手不停道谢。后来有个起夜的村民说,那天夜里见着个黑影子从阿福家的窗户飘出去,飘到后山的老槐树下就没了,还隐约听见葛玄在院里说:“再敢出来扰人安宁,就把你钉在雷击木上,永世不得超生。”打那以后,邻村再没人见过奇怪的影子,那棵老槐树也慢慢抽出了新叶。

日子久了,来找葛玄学本事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十几个少年,最大的十七八岁,最小的才十二三岁,天天围着茅舍转。他们大多是村里的半大孩子,不爱读书,也不爱干活,就想听葛玄讲神仙故事,学几招“仙术”。领头的叫陈二郎,是镇上粮铺掌柜的儿子,长得虎头虎脑,胆子大,好奇心也重,天天追着葛玄问:“道长,您能教我们隐身术不?学会了我就去摘张大户家的桃子,给你尝尝。”葛玄听了,总笑着敲敲他的脑袋:“隐身术没什么好的,要是藏起来没人找得到,多孤单?不如跟我学认草药,以后谁生病了,你能帮着治,多好。”

可少年们哪听得进去,还是天天缠着他。葛玄也不恼,索性带着他们上山采药。他教少年们认术草——说术草的叶子边缘有锯齿,根须是白色的,能健脾养胃;教他们认薄荷——说薄荷叶子揉碎了有香味,夏天泡水喝能解暑;还教他们认蒲公英——说蒲公英的根能消炎,花谢了的白球一吹就散,带着种子去别处生长。陈二郎一边采草药,一边偷偷跟同伴说:“这些草有啥意思,还不如仙术好玩。”葛玄听见了,也不戳破,只是笑着说:“等你们认全了山上的草药,我就给你们露一手。”

这话让少年们来了劲,天天跟着葛玄上山,学得格外认真。转眼到了夏天,江南下了几场小雨,天目山下的溪水涨得正满,水面宽了不少,连平日里能蹚水过去的浅滩,都被淹没了。这天,葛玄要去对岸的镇子上买笔墨纸砚,便租了艘乌篷船,带着十几个少年一起去。

乌篷船晃晃悠悠地驶在江面上,船桨划开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陈二郎坐在船尾,百无聊赖地踢着水,忽然瞥见船尾的竹筐里,放着一叠黄纸符札。那些符有的叠得整整齐齐,有的还沾着点朱砂印,符纸上的线条弯弯曲曲,像缠绕的藤蔓。陈二郎的好奇心又上来了,伸手从竹筐里拿出一张符,对着阳光看了看:“道长,您这些符到底有啥用啊?能不能给我们露一手,让我们开开眼?”

其他少年也跟着起哄,七嘴八舌地说:“对呀对呀,我们只听说符能驱鬼,还没见过别的本事呢!”“道长,您快试试,是不是能让船飞得更快?”

葛玄正坐在船头看风景,听见这话,回头笑了笑。他从竹筐里抽出一张符,指尖捏着符的一角,随手往江里一扔。那黄符轻飘飘的,像一片被风吹落的叶子,顺着水流往下游漂去,很快就成了个小黄点。

陈二郎撇了撇嘴,把手里的符也扔到江里,看着它跟着往下漂,得意地说:“这有啥稀奇的?我往江里扔张纸,也能漂得这么远,还以为有啥厉害的呢!”

其他少年也跟着点头,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葛玄没说话,又从竹筐里抽出一张符,手腕轻轻一扬,符纸在空中打了个转,慢悠悠地落进江里。奇怪的是,这张符没顺着水流走,反倒逆着浪头,一点点往上游飘去——江面上的水流不算慢,可那符就像有脚似的,稳稳地往上走,连船头激起的水花,都绕着它走,没打湿符纸的边角。

少年们都看呆了,陈二郎瞪圆了眼睛,嘴巴张得能塞进个鸡蛋:“这、这也太神了!它怎么不往下漂啊?”

葛玄还是没说话,又从竹筐里取了第三张符,慢慢放进水里。这张符既不往下漂,也不往上走,就停在船边的水面上,像被钉住了似的,任凭波浪怎么晃,它都纹丝不动。没过一会儿,下游那第一张符忽然转了个方向,往回漂来;上游那第二张符也掉了头,朝着中间的符靠近。三个黄符在水面上打了个转,“啪”地贴在了一起,像被胶水粘住似的,稳稳地浮在水上。

葛玄伸手一捞,三张符就到了他手里。他把符递给少年们看,除了边角有点湿,符纸上的朱砂线条还清晰得很,没半点模糊。陈二郎捧着符纸,翻来覆去地看,还是没看出门道:“道长,这符到底是咋做的啊?为啥一张顺流、一张逆流、一张不动啊?”

葛玄笑了笑,把符收起来,指着江面上的渔船说:“你们看那渔夫,撒网能捕鱼,撑船能渡人,这是他的本事;我画符,能驱邪,能安人,也是本事。但本事不分大小,关键是用在啥地方。这符纸跟普通的纸没两样,关键在画符时的心思——第一张顺流,是随其自然;第二张逆流,是逆势而为;第三张不动,是守中持正。三者相合,便是道。可要是用符去偷鸡摸狗,去害人,那符就是害人的东西;用符去帮人,去救人,那符才是有用的法器。”

少年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陈二郎还想再问,忽然瞥见岸边有个老妇人在哭。那老妇人穿着件打补丁的蓝布衫,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看起来才一两岁,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眼睛闭着,没一点动静。老妇人坐在岸边的石头上,哭得撕心裂肺,旁边还放着个破竹篮,里面装着些野菜,看样子是刚从山里采完菜回来。

葛玄也看见了,赶紧让船家靠岸。船刚停稳,他就快步走过去,蹲在老妇人身边,轻轻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又把了把脉,眉头皱了皱:“是中了暑气,又呛了河水,得赶紧救,再晚就来不及了。”

老妇人见有人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葛玄磕头:“道长,求您救救我的娃!他要是没了,我也活不成了!”

葛玄赶紧把她扶起来:“快起来,先救孩子要紧。”他从袖袋里摸出张符,又从腰间解下火折子,点燃了符纸。符纸烧得很快,灰烬落在一个空碗里。葛玄又从药篓里舀了点山泉,倒进碗里,用树枝搅匀了,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孩子嘴边,一点点喂进去。接着,他又从药篓里拿出几片薄荷叶子,揉碎了敷在孩子的额头上,还轻轻按了按孩子的人中。

少年们都围在旁边,大气不敢出,眼睛紧紧盯着孩子。过了一会儿,孩子忽然“哇”地哭出了声,声音虽然不大,却让老妇人瞬间破涕为笑。紧接着,孩子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眼睛也睁开了,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人。

老妇人抱着孩子,又要给葛玄磕头,葛玄赶紧拦住她:“举手之劳,不必多礼。你带着孩子去前面的茶铺歇会儿,多给孩子喝点温水,别再让他晒太阳了。”他又从药篓里拿出一小包晒干的薄荷,递给老妇人:“这薄荷泡水喝,能解暑,你带着,要是孩子再不舒服,就给他喝一点。”

老妇人千恩万谢地走了,陈二郎看着老妇人的背影,又看了看葛玄,忽然恍然大悟:“道长,我明白了!您的符不是用来耍花样的,是用来救人的!刚才您用符给孩子治病,比让符顺流逆流厉害多了!”

葛玄点了点头,带着少年们回到船上。船刚驶离岸边,风忽然大了起来,江面上的波浪一下子变高了,拍打着船身,船摇晃得厉害,像是随时要翻似的。有个年纪小的少年吓得脸色发白,紧紧抓着船舷,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道长,会不会翻船啊?我还不想死啊!”

其他少年也慌了,有的抱着船桨,有的缩在船角,陈二郎虽然也害怕,却强装镇定地说:“别怕,道长有符,肯定能没事。”

葛玄从竹筐里拿出一张符,走到船头,把符贴在船头上的木柱上,然后对着江面轻声说了句:“风息浪平,渡人平安。”话音刚落,江面上的风真的小了,波浪也渐渐平息下来,刚才还汹涌的江水,很快就变得平静了,乌篷船又稳稳地往前行驶。

少年们都松了口气,那个年纪小的少年擦了擦眼泪,小声说:“道长,您的符真厉害。”

葛玄走回船舱,坐在少年们身边,笑着说:“不是符厉害,是人心厉害。我画符的时候,想着要保护你们,要让船平安,这符就有了用处。要是我画符的时候,想着要炫耀,要让人害怕,那符就算再神,也没用。”

陈二郎看着船头的符,忽然说:“道长,我以前总觉得仙术很神奇,想学会了到处炫耀,让别人都佩服我。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本事,是能帮到别人。以后我不缠着您学隐身术了,我跟您学认草药,学治病,以后谁生病了,我就帮他治,像您一样。”

其他少年也跟着说:“我们也学!我们也学认草药!”“我要跟道长学画符,用符救人!”

葛玄看着少年们真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他点了点头:“好啊。你们记住,不管是学草药,还是学画符,都要守住一颗本心。本事越大,责任越大,不能因为有了点本事就骄傲,更不能用本事去害人。要是忘了本心,就算学会了再多本事,也成不了真正的好人。”

那天下午,他们到了镇子上。葛玄先去笔墨铺买了纸砚,然后带着少年们去了镇上的药铺。药铺的掌柜认识葛玄,笑着跟他打招呼:“葛道长,又来买草药啊?”葛玄摇了摇头:“这次不是买,是带孩子们来认认药材,以后他们要是遇到有人生病,也能帮上点忙。”

掌柜的很乐意,给少年们介绍各种药材——当归是补血的,甘草是调味的,黄连是清热的……少年们听得很认真,陈二郎还拿出个小本子,把药材的样子和用处记下来,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晚上,他们在镇子上的客栈住下。客栈的房间不大,十几个少年挤在两个房间里,却一点不觉得挤,还在小声讨论着白天的事。葛玄坐在灯下,又画了几张符,每张符都画得很认真,朱砂线条一笔到位,没有半点涂改。画完后,他把符分给少年们,每人一张:“这是平安符,你们带在身上,不是为了求仙求神,是为了提醒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帮人一把。看到这符,就想想今天救孩子的事,想想风大浪高时的平安,别忘了初心。”

少年们小心翼翼地把符收起来,有的放进贴身的衣袋里,有的夹在书本里,像宝贝似的。

后来,那些跟着葛玄学本事的少年,都慢慢长大了。陈二郎成了游方郎中,背着药箱走遍江南,哪里有人生病,他就去哪里,遇到穷人家看病,不仅不收钱,还会留下草药;有个叫阿木的少年,留在了天目山,在山下开了个药铺,教村民们认草药,防病害,还免费给村里的老人看病;还有个叫阿文的少年,跟着葛玄学画符,不过他的符不是用来耍花样的,是用来给村民们镇宅辟邪,遇到谁家有孩子吓着了,他就画张符,帮孩子安神。

人们再提起葛玄,不再只说他的“仙术”,更说他教出来的弟子,个个都是好人,都是能帮人的人。有人问葛玄:“道长,您到底会不会仙术啊?能不能教我们炼丹成仙?”葛玄总是笑着说:“这世上哪有什么仙术?所谓的本事,不过是多学一点,多做一点,多帮一点。炼丹成仙都是虚的,能帮人解决难处,能让人心安,才是最实在的。”

有一年冬天,天目山下了场大雪,山路被封了,村里有个老人得了重病,不能下山看病。阿木冒着大雪,背着药箱上山找葛玄。葛玄听了,二话不说,跟着阿木去了村里。老人家里很穷,连取暖的柴火都不多,葛玄坐在老人床边,给老人把脉、喂药,还把自己的青布道袍脱下来,盖在老人身上。等老人病情稳定了,天已经黑了,阿木要留葛玄住下,葛玄却摇了摇头:“茅舍里还有草药要晒,我得回去。”

他冒着大雪往回走,阿木要送他,他也拒绝了:“你留在村里照顾老人,我没事。”阿木站在门口,看着葛玄的身影消失在雪地里,忽然发现,葛玄的脚印在雪地里很清晰,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半点虚浮。雪粒子落在脚印上,浅浅盖了层白霜,却掩不住那踏实的轮廓——不像山里的野兔,脚印轻得风一吹就散,也不像赶路的商人,脚印里总带着几分匆忙的歪斜,葛玄的脚印,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连脚趾的纹路都隐约能辨,像是把每一分心意都顺着脚掌,扎扎实实印进了冻土深处。

阿木忽然想起前几日跟着葛玄上山采药的情景。那天也是下着小雪,山路滑得很,他脚下一趔趄,差点摔进山沟,是葛玄伸手拉住了他。当时葛玄手里还提着半筐刚挖的术草,却没让一根草药掉在雪地里。他说:“走路要看着脚下,一步踩稳了再走下一步,不然摔了自己事小,要是把救命的草药撒了,就是误了别人的盼头。”那时候阿木只当是师父在教他小心走路,此刻看着雪地里的脚印,才忽然明白,葛玄走的从来不是什么“仙路”,而是人间的“实路”——他不用术法飘着走,偏要一步一步踏在雪地上;他有《九丹金液仙经》,却不着急炼丹成仙,偏要天天挖草药、治病人;他能让符纸逆流、烈火不灼,却从不用这些本事炫耀,只把心思花在帮人解难上。

风又起了,卷着雪沫子打在阿木脸上,他却没觉得冷。再看那些脚印,虽然渐渐被新雪覆盖,可阿木总觉得,那些脚印没有消失——就像葛玄治好的阿福,如今能扛着柴禾上山;就像被救的那个孩童,如今会追着他喊“阿木哥哥”;就像陈二郎,背着药箱走在江南的路上,把薄荷和术草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这些事,不都是葛玄踩下的“脚印”吗?不是印在雪地里,而是印在人的心里,比任何雪霜都盖不住,比任何法术都更长久。

后来阿木也成了像葛玄那样的人。他在天目山下开了间药铺,门口总晒着草药,有人来求药,无论有钱没钱,他都先把药给人用上。有年轻人来学本事,他也不教什么“仙术”,只带着他们上山认草药,教他们“走路要踩稳,做事要踏实”。有人问他:“你师父葛道长会飞天遁地,你怎么不学学?”阿木就指着药铺外的小路,路上有行人踩出的脚印,他说:“我师父最厉害的本事,不是飞,是走——一步一步走在人间,把善意送到需要的地方。这本事,比飞天难,也比飞天金贵。”

再后来,天目山的人都忘了葛玄会“烈火不灼”“深泉不濡”,只记得有个葛道长,天天背着药篓走在山里,脚印印在春天的泥里、夏天的露里、秋天的叶里、冬天的雪里。有人说见过葛玄成仙,乘着云往天上走;也有人说,葛玄没成仙,还在山里,说不定哪天就会背着药篓从雪地里走出来,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

其实阿木知道,葛玄成没成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脚印”还在——在阿木的药铺里,在陈二郎的药箱里,在被救的人的笑容里。那些脚印告诉所有人:这世上最珍贵的从不是虚无缥缈的仙术,而是脚踏实地的善意;最难得的也不是炼丹成仙的法门,而是把每一步都走在帮人路上的坚持。就像雪地里的脚印,看似会被覆盖,可只要有人记得跟着那些脚印走,那些善意就永远不会消失。这才是葛玄真正留给人间的“仙经”——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印在脚下的踏实,藏在心里的温暖。

4、窦玄德

贞观年间的一个清晨,五十七岁的都水使者窦玄德站在汴河码头,霜白的胡须在晨风中微动。他望着忙碌的漕船,心中盘算着此番奉旨巡察江西水系的行程。

“大人,可以登船了。”随从低声提醒。

窦玄德点头,正要举步,忽见不远处站着个青衫男子,面容清癯,神情略显疲惫。

“这位先生也是要南下?”窦玄德主动问道。

青衫男子拱手:“在下姓司,欲往扬州探亲,奈何客船已满...”

“既同路,便与我们同行吧。”窦玄德笑道,“漕船虽简,尚能遮风避雨。”

船行三日,每日用膳时,窦玄德都注意到司先生总是避在船舱一角。这日午膳,他特意吩咐厨子多备了一份蒸饼和炙鱼。

“司先生,一同用膳吧。”窦玄德亲自将食盒送到对方面前。

司先生微微一愣:“这如何使得...”

“出门在外,互相照应才是。”窦玄德将竹筷塞到他手中,“况且这炙鱼是汴京名厨所制,凉了便失了风味。”

自此,每餐窦玄德都会留出一份给这位萍水相逢的旅人。有时是几块胡麻饼,有时是一碗热羹,有时甚至将自己那份肉脯匀给对方。司先生推辞几次,见窦玄德诚心实意,也就接受了,只是眼中时常掠过复杂的神色。

这夜船泊汴口,窦玄德在船头观星,司先生悄然走近。

“窦公雅兴。”

窦玄德回头笑道:“司先生也懂星象?”

“略知一二。”司先生仰头观天,忽然轻叹,“窦公可知,世人命运,皆如这星辰轨迹,早有定数?”

“定数之中,亦有人为。”窦玄德捋须微笑,“譬如我此行巡察江西水系,看似奉命行事,实则关系万民生计。若能在定数中多为百姓做些实事,便不负此生了。”

司先生闻言,目光微动,欲言又止。

船近扬州时,司先生突然来辞行:“窦公,明日船至扬州,在下便要告辞了。”

“何如此匆忙?”窦玄德诧异,“先生不是说要在扬州探亲么?不如先在驿馆安顿,容我略尽地主之谊。”

司先生沉默片刻,终于低声道:“实不相瞒,我并非探亲,而是奉司命之命,来追窦都水的魂魄。”

舱中烛火摇曳,窦玄德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都水使者...正是老夫。”

“我知道。”司先生垂目,“窦公命数当终于扬州。因你寿数未至,我不能提前泄露天机,只得随船同行。这些日子蒙公厚待,每食必分,心中实在惭愧。”

窦玄德缓缓放下茶盏,面色平静:“如此说来,老夫大限将至。只是不知...可有挽回余地?”

司先生压低声音:“公可知扬州道士王知远?”

“可是那位以符箓闻名的王尊师?”

“正是。”司先生点头,“王尊师道法通玄,能沟通幽冥。公可速去求他相助。只是切记,此事万万不可泄露,否则不但公性命不保,连我也...”

窦玄德郑重拱手:“先生冒风险相告,此恩必不敢忘。”

次日船抵扬州,司先生悄然离去。窦玄德安置好随从,只带一名老仆,匆匆赶往城西的道观。

王知远正在庭中扫地,见窦玄德来访,似乎早已预料。

“窦公终于来了。”王知远放下扫帚,神情凝重,“昨夜我观星象,见客星犯帝座,知有贵人蒙难。不想应在窦公身上。”

窦玄德深施一礼:“请尊师救我一命。”

王知远扶起他:“窦公为官清正,治水有功,贫道理当尽力。只是...”他掐指推算,眉头越皱越紧,“此事颇为棘手。司命府已发牒文,三日后子时,将来取公魂魄。”

老仆闻言,扑通跪地:“求道长救我家主人!”

王知远沉吟良久:“唯有一法可试。需设七星坛,行续命之法。只是此法凶险,若不成,恐损公阴德。”

窦玄德坦然道:“若能延寿,必当更加勤政爱民。若不成,也是天命如此。”

当夜,王知远在静室设坛。七盏油灯按北斗方位排列,窦玄德端坐中央。子时将近,窗外忽然阴风大作,烛火摇曳不定。

王知远手持桃木剑,步罡踏斗,口中念念有词。风中隐约传来铁链拖地之声,由远及近。

“来了!”王知远喝道,同时将一道符纸投入灯中。

七盏油灯火焰暴涨,在空中交织成光网。窦玄德只见两个模糊黑影出现在门口,手持锁链,却徘徊不敢入。

双方僵持约一炷香时间,黑影渐渐消散。王知远长舒一口气,额上满是汗珠:“暂时挡住了。”

如此连续三夜,每夜都有鬼吏前来,又都被法坛阻隔。第三日天明,王知远对窦玄德笑道:“恭喜窦公,灾厄已过。司命府已收回成命,为公增寿十纪。”

窦玄德拜谢:“尊师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王知远扶起他:“非我之功。一是窦公平生积善,福报深厚;二是那位司命使者甘冒风险提前相告,让我们有所准备。听说他因泄密被贬,但念在窦公为他求情,只罚俸三年。”

窦玄德闻言,想起船上那个清瘦的身影,不禁唏嘘。

此后十二年,窦玄德更加勤于政事,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惠及数州百姓。每年司先生忌日,他都会默默祭奠。六十九岁那年冬夜,窦玄德安然离世。据说临终时,他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立在床前——一是司先生,一是王知远,皆含笑相迎。

世人皆道窦公善终,却不知这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当年船上分食的善举,看似微不足道,却如蝴蝶振翅,在命运的长河中激起涟漪,最终改变了生命的轨迹。可见人生在世,举手之劳的善行,或许正埋藏着未来的福报;而每一次对他人困境的体谅与帮助,都是在为自己前路点亮一盏明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