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54章 神仙五十四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54章 神仙五十四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废柴”外甥

大唐吏部侍郎韩愈府上,近来添了一桩不大不小的烦心事——他那个失踪近二十年的外甥,突然像一粒被风吹回窗台的尘埃,无声无息落回了长安城。

这外甥,名字早已无人提起,只记得他少年时便如脱缰野马,书卷扔在一边,专好杯中物。弱冠之年,他北上洛阳探亲,谁料竟一头扎进山水云霭之间,从此杳无音讯。二十载光阴如流沙般从指缝漏尽,韩府里关于他的记忆都蒙了尘,淡得几乎要消尽了。

而今归来之人,却似从泥淖里滚过一圈:衣衫褴褛,污垢斑斑,行止更是怪异乖张。韩愈望着眼前这全然陌生又依稀残存几分旧影的亲人,心中五味杂陈。他终究叹了口气,唤仆役收拾出一间厢房,只道:“回来就好,先住下吧。”

为让这外甥沾染些书香,韩愈安排他进自家书院与众表兄弟相处。可这外甥端坐书斋如泥塑木偶,对圣贤诗书毫无兴趣。他的去处,不是马厩里醉卧三五日,便是溜出府去不知夜宿何方。韩愈听闻,忧心忡忡,唯恐他惹出祸事,只得寻机规劝几句。可外甥眼神涣散,似听非听,韩愈也只能摇头作罢。

一日午后,韩愈踱步至偏院,正撞见外甥懒洋洋倚着廊柱晒太阳。韩愈忍不住问:“你离家这许多年,总该学得一二本事吧?”

外甥眯着眼,慢悠悠吐出几个字:“别的不会,唯善‘卓钱锅子’。”

“‘卓钱锅子’?”韩愈疑心自己听错了。

“正是。”外甥眼中懒散忽而一收,竟浮起一点奇异光彩,“取枚铜钱,我立根铁条,百步之外,我能将它稳稳钉于铁条之上。”

韩愈只觉是天方夜谭,却不忍拂他颜面,遂命人于庭院中竖了一根尺余长的铁条,又备下铜钱。众人远远围立,窃窃私语,满是等着看笑话的神情。

只见外甥立于百步开外,掂了掂手中一枚铜钱。他目光沉静下来,周身那股颓唐之气瞬间敛去,整个人如一张无声拉满的弓。倏忽间,手臂一扬,一道黄澄澄的光影破空而去,不闻撞击之声,那铜钱竟已稳稳悬于铁条之顶!阳光下,铜钱边缘泛着细碎金光。

一枚、两枚……众人由窃笑转为屏息。三百六十枚铜钱,如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一枚枚精准无误地“钉”上了那纤细的立锥之地。铜钱叮叮当当如雨落,又似一串沉默的惊叹号。待最后一枚归位,铁条顶端已聚起一簇奇异而闪耀的“果实”。

院中死寂片刻,继而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叹。韩愈立于阶上,震惊地望着那在微风中微微晃动的钱串,又看看外甥——他脸上那点神采已然褪去,又恢复了先前的木然与散漫。

“还有别的么?”韩愈的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探寻。

外甥也不言语,踱至五十步外,俯身随手折下两段枯草茎。他左右手各执一段,竟以草茎代笔,凌空勾画起来。手臂挥动,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精雕细琢,仿佛在书写一篇无人能见的华章。片刻后,他直起身,拍拍手上尘土:“成了。”

众人凑近细看,地上赫然现出“天下太平”四个大字,双钩轮廓,点画遒劲工整,竟如刻印一般!这绝非潦草涂抹,分明是浸淫多年的深厚功夫。

外甥似乎意犹未尽,又踱至院角的炭炉旁。他默默蹲下,将三十斤黑炭一块块垒入炉膛。那动作不疾不徐,却有种奇异的韵律。炭块在他手下仿佛有了生命,相互依偎、支撑,竟在炉中搭起一座精巧、稳固的“塔”。火种投入,烈焰腾起,奇异的是,这火势自第一日燃起便始终如一地炽烈旺盛,既不衰减,亦不暴烈,直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炭火耗尽,才悄然熄灭,只余下一炉温热的灰白。

韩愈心中波澜起伏,再也按捺不住。他屏退左右,将外甥引入静室,恳切问道:“你这般本事,究竟从何而来?莫非……是得了道?”

外孙抬眼,目光穿过二十年尘烟,终于变得清晰而平静。他不再嬉笑,话语如深山幽泉缓缓流淌,所言皆是天地玄机、阴阳至理、万物生灭之道,其见识之广博精微,竟令饱学鸿儒的韩愈也闻所未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向浩渺宇宙的窗扉。

后来有传闻,韩愈似乎又见过这外甥一面。那夜月光如练,倾泻在寂静庭院。外甥的身影在月华中显得格外清朗,他对韩愈低语了几句关于“月华度世”的玄妙法门——月光普照,不分贵贱妍媸,皆被其温柔笼罩。可惜韩愈身陷官海浮沉,此道终究未能深究。而那位惊鸿一现的外甥,亦如他来时一般,悄然消失在茫茫人海,只留下长安城一段关于“废柴”逆袭的传奇,渐渐隐没于市井喧嚣之中。

韩府庭院里的铁条早已撤去,地上草书的痕迹也早被风尘抹平。然而,那外甥的存在本身,便如一枚掷地有声的铜钱,在世俗的框架上敲出一记清响:人间多少珠玉,偏裹在褴褛尘土之中行走?庸常目光所判定的“无用”与“堕落”,或许只是另一种生命在沉默地生长。

真正的奇才,有时恰以最不堪的形貌示人,只为等待一双不被浮尘遮蔽的眼睛。

2、山野间的真言

大唐宰相刘瞻的府邸门庭若市,车马喧嚣。可少有人知,这巍巍相府深处,还藏着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家事——刘瞻有位兄长,单名一个“刘”字,乡里唤他宜哥。

宜哥与刘瞻同根而生,性情却如同泾渭。宜哥天生一副疏淡筋骨,偏在这贫寒的屋檐下,竟对那飘渺仙道生了执念。刘瞻则不同,小小年纪便知功名可贵,埋首书卷,字字句句皆指向那金光熠熠的长安城。

一日,有风尘仆仆的道人路过刘家柴扉,瞥见宜哥倚门远眺山峦的侧影,心头一动,上前问道:“小郎君,可知‘道’为何物?”

宜哥收回目光,坦然一笑:“略知一二。只是我这人,一身俗气太重,尘缘未尽,怕也强求不得。”

道人眼中精光一闪:“可愿随我修行?”

宜哥深深一揖:“岂敢不从命?”

于是,他依着道人吩咐,散开发髻,只随意挽了个山野村夫的丫髻,换上粗布短衣,就此别过寒窗苦读的弟弟。临行前,他对刘瞻留下几句石破天惊的话:“我这般性子,科场功名怕是无缘了,只能归隐山林图个自在。你定能登科及第,只是那富贵场中,劳心劳神,未必如我逍遥。记住,富贵二字,要慎之又慎。四十年后,且看今日之言!”

刘瞻只当兄长痴人说梦,摇头道:“神仙缥缈,秦皇汉武耗尽心力尚且难求;功名却在咫尺,如马周、张嘉贞,才是你我该效仿的榜样。”话语间,是少年人志在必得的锋芒。

宜哥不再多言,转身随道人踏入罗浮山那苍翠无垠的深处。山门一闭,便隔断了两个世界。

自此,刘瞻在尘世的名利场中奋力泅渡。他果然高中进士,从此平步青云,官袍越换越鲜亮,从清贵翰林一路做到当朝宰相,位极人臣。他调和鼎鼐,处理朝政也颇有能臣之声,长安城谁不赞一声“刘相贤明”?那“慎于富贵”的兄长箴言,早已被宦海浮沉的浪涛冲刷得模糊不清了。

而罗浮山中的宜哥,青丝早已染上寒霜,一身布衣洗得发白。他在云深雾罩处结庐而居,与麋鹿为伴,同流泉清谈。功名富贵,连同那曾寒窗共读的胞弟,皆成了山外渺茫的回响。

世事翻覆,竟如宜哥所料。刘瞻宦海行舟,一朝不慎触了礁。一道敕令如寒冰贯顶,将他从相位上狠狠拽落,贬往那瘴疠横生的日南荒僻之地。车马行至广州,泊船于江滨的朝台码头。正是黄昏,暮霭沉沉压着浑浊的江水。刘瞻独立船头,望着这陌生的岭南风物,心头百味杂陈。半生荣华,竟落得这般天涯孤旅,兄长的预言如冷箭般射中心扉。

正自黯然神伤,江面忽有异样。只见浩渺烟波之上,一道人影踏浪而来,竟如履平地!那人影渐近,一身粗布短衣,头上丫髻如旧,不是宜哥又是谁?

刘瞻浑身一震,如遭雷击,踉跄着扑到船舷:“兄长!果真是你么?”

宜哥立于水波之上,江风拂动他洗旧的衣襟,神情却比这江水还要平静。他微微颔首:“是我。昔日一别,已近四十寒暑,今日应验之期到了。”

刘瞻望着兄长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清朗面容,再想起自己半生沉浮、今日潦倒,巨大的悲怆与悔意汹涌而至,不由伏在船头失声痛哭:“兄长!当年是我愚钝,不识金玉良言!如今身败名裂,流放天涯……悔不当初啊!”

宜哥看着弟弟双肩耸动,须发间已染尽风霜,眼中并无得意,只有一丝悲悯的微澜,轻如江上掠过的水痕。“荣辱兴衰,本是世途常态。”他的声音穿过水汽传来,带着山泉的清澈,“今日见你,只为一践当年四十载之约。尘路崎岖,各自珍重吧。”言毕,他深深望了胞弟最后一眼,如同看尽他半生的跌宕与执迷。

刘瞻泪眼朦胧中抬头,只见宜哥的身影已在暮色水光中渐渐淡去,如一滴墨融入了无边的苍茫。最终,水波依旧,仿佛从未有人踏足其上。唯有宜哥那超然物外的身影,和那句“各自珍重”的余音,久久烙印在刘瞻心上,比那贬谪的敕令更令他刻骨铭心。

船在暮色里缓缓启程,载着失魂落魄的前宰相驶向蛮荒日南。刘瞻独立船尾,回望广州城渐渐模糊的灯火,又望向罗浮山那一片沉默的、深不可测的暗影。

山间明月升起来了,清辉洒满江面,也冷冷地照着他华发早生的鬓角。他终于彻悟,当年兄长踏入的并非逃避之路,而是勘破了另一重天地的真相。人间富贵,烈火烹油,终有燃尽成灰之时;而那山野清风,明月流水,看似寂寥,却蕴藏着亘古不易的安然。

世人总道神仙渺茫,却不知那真正洞悉世情、超然物外的境界,或许就藏在一颗肯放下执念、归于质朴的心里。山巅松涛,江上清风,皆是大道无言的印证。

3、卢钧遇仙记

大唐宰相卢钧早年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后入朝为官,前程似锦。可一场来势汹汹的恶疾,却将他从煌煌庙堂直拽入均州那间孤寂的山斋。

病势沉重如磐石压身,卢钧日渐枯槁,连人生都成了折磨。他屏退仆从,独自蜷缩在后山书斋里。窗外日光移过斑驳的墙,唯有风声作伴。就在这死水般的日子里,某日黄昏,一个身影竟无声无息翻过院墙——来人衣衫褴褛,满面尘灰,却自有一股山野清气。

卢钧强撑病体,声音嘶哑:“尊驾何人?从何处来?”

“姓王,山里来。”那人答得简单,目光却清亮如泉,直照进卢钧颓败的眼底。

卢钧苦笑:“原来是王山人大驾,不知有何指教?”

王山人摇头直言:“大人贵极人臣,可惜福寿根基不牢,眼下灾星当头,沉疴缠身,命若悬丝。贫道此来,只为救你。”

卢钧正欲唤人奉茶,王山人却摆手止住。只见他解下腰间那条沾满尘土的旧布巾,径直走到院中那口深井边,将布巾往冰凉的井水里一蘸。接着,他从怀中摸出一粒赤红如火的丹丸,竟将那**的布巾用力一绞,滴滴水珠裹着丹丸,被卢钧一口吞下。

卢钧咽下丹水,目瞪口呆。王山人目光灼灼:“五日之内,沉疴必退。此后康健,更胜往昔。只是——”他语气转沉,“两年之后,另有一场大劫横在眼前。大人务必谨记:广积阴德,救人悯物,乃唯一生路。明年夏初,贫道自当再会于你。”

话音落,人已如轻烟般飘出院墙,唯余井台石缝里几点未干的水痕,证明方才并非幻梦。

说来奇绝,自那日起,卢钧胸中块垒如冰雪消融,一日好过一日。未及十日,竟已行走如常。病愈后他卸任返京,心头却时时悬着那“两年大厄”的警语。自此,他待人接物判若两人:昔日门庭森严的卢府,常为孤苦无依者敞开;朝堂之上,他亦不避权贵,屡次为蒙冤者仗义执言。行善救人,成了他心头一盏不灭的灯。

光阴似水,两年倏忽而过。又是初夏时节,卢钧奉旨南巡,舟行湘江。那夜月色如霜,铺满江面,他独立船头,遥望两岸山影如墨。水声汩汩中,忽见一叶扁舟自烟波深处悠悠荡来。舟上人青衫磊落,不是王山人又是谁?

两舟渐近,王山人立于船头,对着卢钧遥遥一揖,脸上是洞悉世情的微笑:“大人果然不负所托,善功圆满,大厄已悄然消解。贫道特来一晤,从此别过。”言罢,那小舟竟似被无形之力牵引,轻盈掉头,滑入江心浓雾深处,顷刻间踪迹杳然,唯余一江碎月摇金。

卢钧久久立于船头,江风拂动他的衣袍。回首前尘,那场几乎夺命的恶疾,与眼前这烟水茫茫的偶遇,恍如大梦一场。他摊开手掌,月光流过掌心纵横的纹路。

原来命运并非铁板一块的谶语,善念如凿,能在看似注定的石壁上刻出生路。王山人那粒丹丸化开了他体内的沉疴,而他此后的善行,才是真正消弭命劫的良药。天道幽微,常以慈悲为引——凡人手中一点微光,有时足以照亮前路,甚至重写那看似无情的天书。

4、薛刺史的天仓梦

咸通年间,绵州刺史薛逢刚赴任一年有余。这夜,他沉入一场奇梦:踏入一处宏大洞府,眼前石床上罗列珍馐,香气缭绕,却空寂无人。他不敢擅动,惶惑间退出洞门,忽听身后有人道:“此乃天仓。” 惊醒后,窗纸已透微光,梦中景象挥之不去。

晨起议事,薛逢将梦境说与幕僚宾客。座中一位老吏沉吟道:“使君此梦,或有所指。州内昌明县境确有一洞,乡野唤作‘天仓洞’。传闻洞中常有现成饮食,偶有游方道人、云水散客误入其中,得以果腹。” 薛逢心中惊疑交织,立即唤来精通道术的孙灵讽,点了一名亲信老吏随行:“速去昌明县境,探访此洞虚实!”

三人策马疾驰,寻至洞口。那洞口不过丈许,隐在藤蔓荒草间,毫不起眼。初入时漆黑如墨,火炬高举,也只能照亮脚下方寸之地。阴冷湿气裹挟着陈年苔藓的味道扑面而来,脚下碎石湿滑。孙灵讽领头,老吏居中,薛逢的亲信垫后,摸索着向深处行去。

走了约莫十里,洞壁渐渐不再吞噬火光,前方隐隐透出微光,空气也清爽起来。再行三五里,眼前豁然开朗!巨大穹顶笼罩之下,是一片难以想象的广阔空间,足可容纳千人。洞府中央,巨大的石床平整如削,其上杯盘罗列,珍馐百味:蒸腾热气的雪白面点、油亮喷香的炙肉、莹润饱满的鲜果、琥珀般的美酒……一切宛若刚刚出锅,色香诱人,触手温热。

“天仓……果真有天仓!” 孙灵讽惊叹出声。他恭敬整肃衣冠,对着石床深深一拜,方小心翼翼地取食。入口的瞬间,软糯甘香盈满齿颊,绝非人间凡味。他心中敬畏更甚,又郑重地选了几样精致点心,小心包好:“此乃仙家之物,请容贫道带回,献与薛公为信。”

三人继续前行,洞壁两侧景象更是奇绝:雪白的面粉如细沙堆积成丘,一旁是发酵好的面团小山;成堆的盐粒晶莹似雪,黑亮的豆豉酱料香气扑鼻……种种食材堆积如山,仿佛取之不尽。

再行一二里,忽闻水声轰鸣。一道宽阔溪流横亘眼前,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溪水对岸,竟是另一番天地——青山叠翠,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一处祥和村落,历历在目!三人被这咫尺天涯的景象震慑,徘徊岸边,终究不敢涉险渡溪。

正踌躇间,薛逢的亲信忽指着溪边湿润的砂地低呼:“看!” 只见松软的沙地上,赫然印着几个清晰的人形足迹!这脚印来自何处?是曾有人渡过了这急流,还是对岸之人留下的痕迹?无人知晓。这神秘的印记,让这仙境般的所在更添扑朔迷离。

孙灵讽捧着那几样“仙品”回到州府,献与薛逢。薛逢亲手接过,指尖所触,却是一惊——那本该温软的点心,竟已变得冰冷坚硬,入手沉甸,色泽暗淡,分明成了几块形态宛然的石头!再看包裹的布帛,也瞬间朽坏如尘。

薛逢捧着这几块奇石,久久无言。洞中盛宴犹在眼前,手中食物触感冰凉。他最终释然一笑,将这“仙家信物”郑重置于案头。从此,昌明天仓洞的传说,伴着刺史案上那几块不会**的“点心”,在绵州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凡人窥见仙家一角,已是莫大机缘。那溪流对岸的烟火人间,或许正是红尘倒影——可望而不可即,恰是天道为凡俗划下的界限。薛逢案头冰冷的石食,默默诉说着:人间烟火自有温度,仙家珍馐纵好,终究隔着不可逾越的流水。安守本分,珍惜眼前温热,或许才是凡尘最踏实的福泽。

5、秋浦仙酒

费冠卿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离京前,他特意拜别宰相郑余庆。郑相国与秋浦县令刘某交厚,闻费生归乡必经秋浦,便郑重取出一封手书。信札厚重,墨迹淋漓。郑相国亲手封缄,殷殷叮嘱:“刘县令性情耿介,不拘俗礼,屡屡得罪考官,才屈居下僚。你见了他,万勿以科第骄人。”

费生心头一热,恳请道:“相国何不在信末添几句提点?若蒙青眼,晚生感激不尽。”郑相国略一沉吟,竟当真启封,提笔在信尾疾书数行,重新封好递过。费生袖了这沉甸甸的倚仗,只觉前途暖阳融融。

舟车辗转,费冠卿踏入秋浦县衙。他恭敬递上名帖,满以为县令会降阶相迎。谁知刘令端坐堂上,接过名帖随手一丢,目光如扫过堂前尘埃,再无下文。费生垂手肃立,汗珠悄然浸透新科进士的衣领。堂上寂静如古井,唯闻更漏滴答。他心中那点暖意寸寸凉透,终于取出郑相国的书信,请门吏代为呈上。

刘令拆信展读,眉头愈拧愈紧。忽地冷笑一声:“郑余庆这老儿,拿此等闲书作甚?”话音未落,竟将信纸“嗤啦”撕作两半,扬手掷于案下!纸片如枯蝶飘落,费生脑中轰然作响,积攒的惶恐化作孤注一掷的勇气。他顾不得礼数,推门直入堂中,扑通跪倒:“晚生费冠卿,拜见明府!”

刘令猛抬头,眼中寒冰忽融。他盯着阶下惶恐的年轻人,竟立座亲自扶起:“起来说话。”暮色渐浓,刘令吩咐备马送客去驿馆。费生踌躇道:“城门将闭,求明府暂借一隅容身。”刘令目光一闪,引他穿过幽深回廊,推开西厢尽头一扇小门:“且在此阁中歇息,切记勿窥勿问。”

阁室清冷,费生枯坐良久。忽闻异香氤氲,似有琼浆玉液的气息穿透板壁。仙乐泠泠响起,非丝非竹,直透灵台。他按捺不住,舔破窗纸偷窥——堂上灯烛煌煌,刘令竟跪坐在地布设杯盘。主位端坐一人,霞姿月韵,非尘世形容。满案珍果异馔,香气竟能洗髓伐毛。

仙人持杯忽问:“郑余庆安否?”刘令恭答:“甚安。”片刻又问:“有书信否?”刘令道:“费进士自长安来,携有书信。”仙人莞尔:“费冠卿?倒是可喜。他人在何处?”刘令答:“正在阁中。”

“此时尚无缘相见。”仙人轻叹,“且赐他一杯酒。转告他:及早修行,自有相见之期。”刘令斟满碧玉杯,转身送入小阁。费生接过,只见酒色澄澈如春水。他忽瞥见方才刘令自饮时,竟悄悄将杯中酒倾去一半,又从阶下铜盆舀了清水掺满!一念迟疑间,酒未沾唇。

堂上忽起清风。仙人离席步下石阶,随从如云霞簇拥,须臾间腾空而去,没入皎皎月轮之中。刘令伏地呜咽,仙人清音自九天飘落:“尔见郑某,但劝修行,便可相见。”

仙踪渺渺。刘令疾步闯入小阁,见那杯酒原封不动置于案上,跌足长叹:“此乃万劫难逢的瑶池琼浆!你……你竟未饮?”他劈手夺过玉杯,清冽酒液在月光下流转着碎金般的光泽。费生怔怔看着杯中物,那点疑虑早化作滔天悔浪——原来刘令掺水自饮,是凡胎承受不得纯阳仙醪;而特意调调的这一杯,正是仙人为他备下的登云梯!

刘令将残酒泼向阶前青苔。酒落处,一片枯黄瞬间返翠,抽枝绽叶,竟在月光下开出一簇冰晶似的白花!异香冲天而起,满庭清辉如洗。费生双膝一软,跪倒在这匪夷所思的生机面前。

许多年后,费冠卿辞官归隐九华山。山雾弥漫的清晨,他总爱独坐云台。每当山风送来草木清气,他便想起秋浦那夜错过的酒香。世人皆道他淡泊名利,却不知他心头永远悬着一杯未饮的琼浆。人生逆旅,真正的机缘往往披着最朴拙的外衣降临——或是冷眼撕碎的荐书,或是半盏掺水的淡酒。可惜凡胎肉眼,总在迟疑中错失点化。那杯未饮的酒,从此成了悬在尘心上的一滴冷露,映照着所有我们不曾认出的、乔装而来的天光。

6、沈彬的仙缘

吴兴人沈彬,打小心里就装着神仙梦。待到白发苍苍,辞官归隐高安故里,他晨起打坐,暮采药饵,日子清简得如同山涧流水。

一日,他游至云雾缭绕的郁木洞观。刚踏入观门,忽闻天际仙乐飘渺,清越入云。沈彬仰头望去,只见霞光流溢处,数十位羽衣霓裳的女仙,脚踏云气,缓缓降下。她们飘然入观,在每一尊神像前焚香礼拜,举止娴雅,衣袂间异香弥漫。沈彬心头剧跳,慌忙闪身藏入偏殿暗角,屏息凝神,竟不敢露面惊扰。

良久,仙乐渐杳,云霞散去。沈彬这才敢出,疾步奔入大殿。只见神前几案上,香炉余温犹在,炉边竟散落着星星点点未曾燃尽的仙香!那香色泽温润,异香扑鼻,绝非人间凡品。沈彬小心翼翼,将这点点遗珍尽数捧入自己香炉之中。炉火猛地一窜,一股清冽甘芳直透顶门,四肢百骸如被仙泉洗涤。

香气缭绕中,沈彬心头却猛地一沉,涌上无边悔意:“我沈彬一生求道,今日得见真仙临凡,竟畏缩不敢拜谒;仙香遗落眼前,又只知拾取供奉,不敢遵古法‘服食’以求精进……莫非我命中,终究无此仙缘?”炉中仙香静静燃烧,那清远之气仿佛也带上了无声的叹息。

垂暮之年,沈彬郑重叮嘱儿子:“我居所正堂之下,乃是块难得的吉壤。待我百年,便葬于此,切记。”言毕安然长逝,享年八十有余。儿子依言掘地营葬,土方破开,竟露出一座浑然天成的砖圹!那砖块烧制精良,纹理天成,更奇的是,每块砖上都隐隐浮现着“吴兴”二字——正是沈彬魂牵梦萦的故里之名。众人皆惊,此非人力可为,实乃天意造成。

岁月悠悠,沈彬埋骨之地草木荣枯。忽一日,豫章江上,有渔夫摇橹撒网,瞥见对岸水边立着一位老者。青衫素袍,白发萧然,侧影竟酷似当年隐居高安的沈彬。渔夫正诧异,那老者已悠然开口:“此非尔等该来之地,速速离去,犹可平安。”

渔夫心头莫名一凛,不敢怠慢,慌忙撑船离岸。待回到渡口与人说起,才骇然得知,自己那日入水捕鱼,竟已整整三日未归!家人遍寻不获,只道是葬身鱼腹了。乡里有年高德劭者听闻渔夫描述,捻须叹道:“青衫白发,临水示警……此必是那位得道飞升的‘西仙’沈公了。”

沈彬一生,恰似那郁木洞观几案上的遗香。仙人当面,他因凡心怯懦而失之交臂;仙香在手,又因俗念疑虑而不敢化入己身。直到葬身于那方天造地设的“吴兴”砖圹,又于江畔化身“西仙”点化渔人,人们才恍然,他终究未被仙缘真正遗弃。

大道无言,常以最平凡的面目示人。一次擦肩,一缕遗香,一方水土,甚至一句寻常的告诫,都可能是点化的机缘。世人苦苦寻觅的灵光,往往就藏在我们视而不见的日常深处。真正的仙缘不在缥缈云端,而在能否于这烟火人间,认出那份不张扬的、沉静如大地般的深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