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49章 神仙四十九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49章 神仙四十九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龙湫口信

嵩山深处,松风阵阵,潘法正尊师盘坐青石之上,闭目如古松。忽一日,他对弟子司马道士言道:“陶弘景真人在嵩山伯位上已百年,近来向天帝求替。天帝许他举荐一人,他举荐了我。天界文书已定,我留于尘世的光阴,所余无几了。”弟子闻言悲戚,尊师却神色如常。果然不几日,他静坐蒲团之上,气息渐微,竟化作一缕清风,悄然离去,只余下满室松香清远。

岁月流转,嵩阳观西那幽深龙湫之水依旧寒碧照人。一日,附近村民张辿提了桶污秽衣物,竟在龙湫口浆洗起来。水花四溅间,猛然一股无形大力攫住了他!他昏昏沉沉,如坠深渊,只觉耳边风声呼啸,寒气砭骨。

不知过了多久,他双脚触到实地,睁开眼来,惊得魂飞魄散:眼前一座殿宇嵯峨,朱门高耸,门前竟盘踞着数条巨蛟,鳞甲森然,目光如炬。他身不由己被推入大门,十余步后,豁然见一宏大正厅。厅中宝座上端坐一人,手握朱笔,正批阅案上堆积如山的书卷——竟是嵩阳观里仙去的潘尊师!

潘尊师抬眼,目光如古井深潭:“你是观旁乡民,可还认得我?”

张辿腿一软,伏地叩首:“认得,您是潘尊师!”

“既识得我,为何还要玷污群龙栖居的清静水府?”尊师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张辿抖如筛糠,汗如雨下,唯有连连叩首谢罪。

尊师沉默片刻,话锋忽转:“你可识得我弟子司马?”

“识得!识得!”张辿忙不迭应道。

“如此甚好。”潘尊师放下朱笔,取过案头一柄素白羽扇,轻轻一拂,递向张辿:“烦你归去,将此扇交予司马道士,替我问他一句——”尊师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望向渺远人间,“天地广阔,仙途已开,他为何还恋栈红尘,不舍那片刻浮华之乐?”

语毕,尊师微微颔首。张辿只觉一股柔力托起,眼前景物急速倒流,瞬间天旋地转。冷水猛地呛入口鼻,他竟已跌坐在龙湫岸边,手中紧攥着那柄白羽扇,凉意透骨。

张辿不敢耽搁,踉跄奔至嵩阳观。司马道士接过那纤尘不染的羽扇,指尖微颤。扇面映着他骤然苍白的脸,师父那句穿越幽冥的诘问,如同惊雷在心头炸响:“何不来而恋世间乐耶?”他呆立良久,山风穿过道观,吹拂羽扇上洁白翎毛,轻轻摇曳,仿佛无声的催促,又似永恒的叩问。

红尘有乐,终归泡影;仙途无涯,亦非空寂。

潘尊师脱却形骸,赴任神职,是归途亦是新征;司马执迷世间烟火,忘形骸之可舍,终究困于一隅。

那柄白羽扇轻摇,扇不尽人间执念——所求是真乐,亦或只是惧惮那扇门后未知的无限?

2、玉楼记

陇西李贺,字长吉,生来便是写诗的魂魄。七岁能诗,少年时笔下词句便如新荷带露,字字清奇。长安城里那些苦吟的文人,听闻“李长吉”三字,莫不悄然搁笔,自叹弗如。然而一道无形的墙横在他面前——父亲名讳中有个“晋”字,他便永远被挡在进士科考的门外。青云路断,他只得了个太常寺的小官。二十四岁那年,秋叶未落尽,这位惊才绝艳的诗人便如流星般倏然熄灭,空留人间一声悠长的叹息。

最剜心刺骨的,是他的母亲郑氏。自那日素幡白烛后,她便跌入一片无声的苦海。案头犹摊着儿子未干的墨迹,窗外春日迟迟,她却只觉寒彻骨髓,泪痕早已干涸在苍老的脸颊上,心却日日淌着血。

一夜,更深漏尽,寒月浸透窗纱。郑夫人于混沌中忽觉有人立于榻前。抬眼望去,竟是贺儿!青衫如旧,眉眼含笑,活脱脱是生前模样。

“母亲,”他声音温润如昔,又带着一丝渺远的空灵,“儿有幸托生为您的骨肉,深恩未报万一。自幼苦读诗书,奋笔为文,何尝是为了一官半职、锦上添花?儿是想重振门楣,叫母亲扬眉吐气于天地之间啊!”他眼中灼灼的光黯淡下来,化作一声叹息,“岂料天命不永,一朝身死,竟不能奉养母亲于晨昏……这难道不是天意弄人么?”

郑夫人心如刀绞,正欲伸手去抚他面容,李贺却温言道:“母亲切莫悲恸,儿虽身死,灵魄却未曾消散。”

“魂魄?我儿魂魄在何处?”郑氏急问。

“在天庭,”李贺的眼中倏然燃起奇异的神采,“神仙居处,近日正逢一件大事——天帝迁都于月圃仙境,筑起崭新宫阙,名曰‘白瑶’!”他语中带着少年般的雀跃与自豪,“因儿薄有诗名,天帝特召我与几位文友,为新宫撰《白瑶宫记》。”他顿了顿,笑意更深,“如今又建凝虚宝殿,玉陛瑶阶,天帝命我等再谱新乐章……”

话音未落,窗外一声寒鸡破晓,李贺的身影倏然变得透明,如烟似雾,唯余最后一句叮咛飘散在清冷的晨光里:“母亲珍重,儿在天上……执笔为仙官,不寂寞了。”

郑夫人猛地坐起,榻前空空如也。窗棂透进第一缕微光,映着她脸上纵横交错的新泪痕,却并非全是悲伤。她缓缓抬手,仿佛想握住方才那缕消散的轻烟,最终只触到满室清寒的空气。指尖微微颤抖着,唇角却悄然弯起一丝难以言喻的释然。

人间失路,天界执笔。

李贺的才情在尘世被父讳的樊笼所困,却在九霄之上找到了铺展云笺、挥洒星斗的殿堂。

原来有些翅膀,注定要挣破人间的茧壳,方能触到真正属于它的苍穹——那里容得下所有被尘世辜负的璀璨光芒。

3、仙篆同梦

青州城外,张及甫与陈幼霞这对同窗,挤在油灯将尽的斗室里苦熬。桌上摊着发黄的经卷,窗外月色溶溶,虫声如织。夜半时分,两人竟伏案沉沉睡去。

恍惚间,身子一轻,竟飘至一处仙境。云气氤氲,数位羽衣星冠的道人立于白玉阶前,衣袂无风自动,面容在流岚中模糊不清。其中一位道人广袖一拂,两管墨玉雕成的巨笔便悬于二人面前,笔尖毫光微吐。又见一卷素帛无声铺展,其上空无一字。

“书。”为首道人声音缥缈,如金石相击。

张及甫与陈幼霞心神俱震,下意识接笔。那笔一入手,竟似有灵,牵引着他们的手腕在帛上疾走。笔下字迹蜿蜒古奥,是前所未见的篆文,笔画间似有云气流转。碑额题曰:“苍龙溪主欧阳某撰太皇真诀”。

二人屏息凝神,奇异篆文从毫端自然流淌。及甫记得四句如刻心间:“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躅空仰途,绮错轮。”词句瑰丽玄妙,却又浑然天成,仿佛早已藏于魂魄深处。

待书至末尾,笔锋一转,竟自行题下两行小字:“五云书阁吏陈幼霞、张及甫”。

落笔刹那,云阶仙影倏然消散。陈幼霞猛地睁眼,晨光刺目,自己仍趴在冰凉的书案上,墨迹未干的习字纸被口水洇湿了一角。他惊魂未定,转头欲唤及甫,却见张及甫也正撑起身,脸色煞白,四目相对,皆从对方眼中看到未散的惊悸。

“幼霞……我做了个奇怪的梦……”张及甫声音发颤。

“可是梦见……道士……命我们书碑?”陈幼霞脱口而出,心跳如鼓。

“正是!碑文可是‘昔乘鱼车,今履瑞云……’?”

“还有‘躅空仰途,绮错轮’!”陈幼霞接口,字字清晰。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梦境细节严丝合缝,连那玄奥篆文的笔锋转折都如出一辙。当说到“五云书阁吏”的落款时,书斋内陷入一片死寂。窗外鸟雀啁啾,案头油灯早已冷透,唯有那“陈幼霞、张及甫”六个字,带着非人间的寒气,沉沉压在两个年轻书生的心头。

陈幼霞望向窗外浩渺青天,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桌面,仿佛还能触摸到梦中那玉帛的细腻肌理。他忽然笑了,那笑容里褪尽了恐惧,只剩下一种奇异的清明:“及甫,你说那‘五云书阁’,究竟在九霄哪一片云上?”

张及甫默然良久,缓缓抚平案上揉皱的习字纸,目光却投向渺远虚空:“既署名你我,终有寻到的一日。”

一夕同梦,笔落仙篆。

那幽冥共赴的书写,是神启还是魂魄深处久伏的灵犀?

原来最离奇的梦境,都是魂魄投往人间的路标——凡胎所见的荒诞,恰是仙骨未褪尽的回响。

4、赴任幽冥录

温州刺史郑册,案牍劳形之余,唯好黄老之术。这日,他病卧榻上,忽见纱帷无风自动,竟有三百余女仙袅袅而至,衣带飘举,容光清绝,齐声道:“奉命来迎郑公。”郑册心下了然,不惊不惧,命人设香案果品,整肃衣冠,深深拜下。又急唤兄长郑冉前来,指着虚空道:“兄且看,仙驾在此,速速同拜!”郑冉只见弟弟神情端肃,对着空荡荡的厅堂礼拜,满室唯有檀香缭绕,何曾见半点仙踪?心下骇然,却也只能依言照做。

翌日,天光未透窗棂,郑册忽又正色道:“阴司官吏已至,言我阳间禄运已尽,催我速速登程。”遂命人再备酒果祭奠。片刻后,他侧耳倾听状,继而转述道:“阴司授我新职,六月初一便须上任视事,午时正刻,当有仪仗相迎。”

郑册素与天台山道士金柔交厚。到了六月初一这天,金柔惦记着老友病情,早早前来探视。郑册便将连日异象细细道来。言毕,他强撑病体,邀金柔同入净室礼拜。室内香烟如柱,郑册忽而仰首,似对虚空言道:“职牒既至,不敢迟延。”说罢,竟抬手向空中稳稳一接——分明空无一物,他却如同捧住了千钧之重。继而以指代笔,在虚空中点画押字,动作清晰流畅,仿佛面前真有一纸文书,口中低语:“……的然不逾时。”随即对金柔道:“时辰将至,金柔道友,烦请看护此间门户,切勿关闭。”

又唤家中老仆阿鹿速速备饭,特意叮嘱:“蒸饼要快!”话音未落,郑册脸上血色如潮水般褪去,他勉力抬起手,似要指向桌案。金柔循着他目光望去,只见案上供果纹丝未动,唯见一束晨光斜斜穿过窗棂,照亮了飞舞的微尘。郑册的手,终于无声地垂落。

人间卸印,幽冥受牒。

郑册视死如赴任,交接分明,点虚空如按朱砂。

这从容一去,照见生命最深的玄机——人间冠冕终须卸下,唯有那赴任之心,方能穿越阴阳界碑,于永恒中回响。

5、石桥一步天

天台山国清寺的晨钟荡开薄雾,陈惠虚随僧众往深谷行去。至石桥处,众人倒抽冷气——万丈深渊之上,孤石悬空,青苔裹着湿滑水气,急流在脚下轰然坠入不可见的幽冥。同学个个面如土色,双腿打颤。惠虚却似被什么无形之力牵引,竟独自提气踏上了那滑腻石梁。一步,两步,身如风中柳絮飘然过桥,头也不回地隐入对岸石壁的藤蔓深处。众僧呼喊半晌不见回应,只得惶惶归去。

惠虚拨开藤萝,石隙后竟豁然开朗:一条小径蜿蜒铺展,渐入平阔天地。眼前景象令他魂飞魄动——十里宫阙连云而起,雕梁玉柱直刺青冥,飞檐下金铃摇曳,声如碎玉。正中巨门悬“会真府”云篆匾额,左有“金庭宫”,右挂“桐柏宫”,三门鼎峙,金窗映日,高逾百丈。瑶阶浮动着温润光晕,水渠里流淌的竟是融化的翡翠,奇花异卉流光溢彩,连风都带着清甜的异香。他如坠幻梦,穿行于千门万户,曲廊回环,空寂无人。

忽闻笑语玲珑,五六个青衣童子转过朱廊,手捧仙葩嬉戏而过。惠虚急追询问,童子回眸一笑:“去问张老!”话音未落,一阵奇异花香随风而至。石径尽头,一位布衣老叟拄着青竹杖,杖头颤巍巍挑着几朵从未见过的奇花,缓步而来。

老叟见惠虚,眼中掠过一丝讶异:“尘俗中人,怎会踏足此地?”

惠虚合十道:“贫僧陈惠虚,迷途误入仙阙,望乞指引归路。”

老叟目光如古井无波:“此乃桐柏仙宫,非迷途可至。你自有夙缘。”他端详惠虚片刻,“你眉宇间沉疴之气萦绕,可是抱恙已久?”

惠虚苦笑:“沉卧床榻月余,连寺中轮值斋供都托邻僧代行,所得薄资,尚不知够不够换几剂草药……”言罢取出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钱。老叟不语,只取过铜钱纳入袖中,反手却拈出三粒丹丸,其色如赤霞凝露:“此丹名‘刹那清’,以晨露送服,沉疴自消。”

惠虚依言吞服。丹丸入喉,化作一股清泉直贯四肢百骸,陈年积痛如冰消雪融。老叟身影已在花径尽头淡去,唯余清音袅袅:“归去吧!”

国清寺僧众正忧心如焚,忽见惠虚飘然回返。不及相询,惠虚忽扬手止住众人:“且慢近前!贫僧沉疴已愈,此刻浊气外泄,恐污了诸位。”言毕竟从榻上腾身跃起,轻若飞羽。众僧惊骇未定,惠虚已含笑接过一位僧人递来的洁净僧衣换上。那旧疾缠身的颓唐之气荡然无存,眉宇间竟流转着玉质清辉。

忽见他双袖一展,如白鹤舒羽,身形已飘然立于大殿鸱吻之上。山风鼓荡僧衣,他俯瞰着寺中惊愕的同修,合掌作别,笑意澄澈如洗。足尖在瓦檐上轻轻一点,整个人便似一片无重的云,朝着桐柏峰方向,冉冉升入青冥。最后一点素影融入长空时,钟声正荡开大中十二年的晨光。

多年后,桐柏观中偶有鹤发道者谈及旧事。云深雾绕处,曾见惠虚身影出没于宫阙楼台间,采药捣丹,行迹飘忽。有道士问及仙缘,他只遥指云雾深处:“当年石桥畔赠药老叟,便是桐柏宫中司药张君。”言罢一笑,衣袂拂过山阶,隐入松涛云海之中,再无踪迹可寻。

一步石桥通碧落,三粒丹霞蜕尘身。

惠虚踏过的不止是万仞深渊,更是心念里那点迟疑的边界;

世人只见飞升的飘然,却不知真正的羽化,始于对那未知一步的决然跨越——刹那清辉照彻的,原是心底早已埋藏的云阶。

6、白龙劫

咸通年间的长安城,谁不知京兆尹温璋的威名?这位父母官治下如寒霜覆地,法令严苛到了极致。旧制里,京兆尹出行,需静街闭户。曾有百姓在仪仗前不慎笑出了声,被温璋瞧见,当街便是一顿乱棍,生生断了气。是年深秋,温璋的皂盖仪仗浩浩荡荡碾过天街,铜锣开道,鞭梢撕裂空气,朝南边五门行去。卫士的呵斥声震得道旁槐树叶簌簌直落。

忽见道心晃出个佝偻身影。一个老道士,破旧道袍打满补丁,拄着根磨得油亮的竹杖,竟颤巍巍要横穿那杀气腾腾的仪仗队!执戟卫士厉声呵斥,老道却似聋了一般,浑浊的眼只盯着前方,脚步蹒跚依旧。温璋在车中冷哼一声:“拖来!”

如狼似虎的差役扑上去,将那枯瘦身躯掼在冰冷街石上。温璋眼皮都不抬:“笞背二十。”鞭影呼啸,带着风声狠狠咬上老道嶙峋的脊背。噼啪声令人齿寒。二十鞭毕,老道竟慢吞吞爬起,掸了掸道袍上根本不存在的尘土,朝温璋方向深深望了一眼,那眼神古井无波,随即拄着竹杖,一步步挪进了人群。

温璋心中莫名一凛。他唤过心腹老吏:“跟着那老道,看他落脚何处,有何言语,一字不漏报我!”

老吏远远尾随。暮色四合时,老道踅入兰陵里一条陋巷,推开一扇朽败木门。老吏闪身贴墙,窥见门内竟别有洞天——几个羽衣星冠的道士恭敬迎出,当头便问:“真君何故来迟?”老道轻叹一声:“路遇凶人,受了些折辱。且备汤水,涤此尘污。”一名梳着双髻的青衣童子上前搀扶,引他入内。老吏心一横,趁门未合拢,也挤了进去。

门内重重院落,竟似无垠。修篁夹道,亭台楼阁隐在暮霭里,飞檐斗拱直逼云霄,竟比王府还要气派。未至正堂,老道忽驻足回望:“有客尾随,请入内一叙吧。”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传入老吏耳中。

温璋听完老吏密报,掌心渗出冷汗。夜半,他竟只带此吏,循着白日路径,鬼使神差摸到了那扇朽木门前。深吸一口气,温璋抬手叩门。门无声滑开,青衣童子提一盏琉璃宫灯立在阶前,灯火映着他毫无表情的脸:“真君已候多时。”

穿过重重月洞门,庭中古松下,一人背身而立,正是白日那老道。温璋上前,撩袍便拜:“下官温璋,白日有眼无珠,冲撞真君仙驾,罪该万死!望真君念下官肉眼凡胎,不识仙颜,恕我阖族性命!”他声音发颤,额头重重抵在冰凉的青砖上。

老道缓缓转身,一身破旧道袍不知何时已化作云霞般绚烂的星图道袍,白发尽墨,面上沟壑也奇迹般平复,只余一双眼睛,深邃如古潭寒星。他沉默良久,庭中唯有风过竹梢的沙沙声,压得温璋几乎窒息。

“温璋,”真君终于开口,声音如金玉相击,“汝白昼之凶戾,本难宽宥。然……”他目光掠过温璋低伏的脊背,“真仙化形,游戏人间,岂是俗子肉眼所能识?白龙若自弃鳞甲,屈身而为鱼游浅水,便难免遭渔夫豫且之困厄。”他轻轻一叹,“此亦吾自招之祸。罢了,且恕你家族。此地非汝久留之所,去吧。”

温璋如蒙大赦,叩首再拜,与老吏踉跄退出。直到奔回府衙,听得晨钟第一响,温璋才觉魂灵归窍。此夜之事,他严令老吏死守,从此讳莫如深。

次年春寒料峭,同昌公主薨逝。懿宗皇帝悲恸欲绝,认定是御医韩宗绍等用药不效所致,下诏严办。案子落到京兆府,温璋心中冷笑:此乃天赐良机!他暗中收受韩宗绍等四家巨贿,金带珍宝价值数千万,竟在御前曲意回护,拖延行刑。

然天道好还。赃银未及暖热,御史台弹章已如雪片飞至御案。铁证如山,温璋被锁拿下狱。圣旨降下之日,狱卒端来一杯御赐鸩酒。温璋盯着那澄澈毒液,恍惚间又见真君那双洞穿人心的眼,耳边响起那句“白龙鱼服,见困豫且”。他惨笑一声,仰头饮尽。鸩毒穿肠之际,眼前竟浮现出那日陋巷朽门——门后重重华宇,修竹摇曳,恍如隔世。

真龙化鱼,终困于浅水;猛虎垂涎,反噬于贪泉。

温璋之鞭笞真仙,是眼浊不识云中客;其贪墨巨贿,却是心盲自掘九泉路。

权势如霜,能凝千里肃杀,却冻不住心头一点未泯的敬畏——那朽门后的一瞥,原是天道投给人间最后一面照妖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