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32章 神仙三十二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32章 神仙三十二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少年通幽录

十四岁那年,王贾在晚饭桌上忽然停了箸,声音沉静如古井:“不出三日,家中必生大乱,且有至亲丧事。”

他两个哥哥面面相觑,只道小弟痴话。不料第二日深夜,灶间火星爆起,火舌如鬼魅般舔舐老屋,堂屋顷刻陷入火海。祖母年迈,受此大骇,竟从床上惊跌下来,魂归九泉。兄长们想起王贾的话,惊惶地告知父亲。父亲面色铁青,一把揪过小儿子:“你如何得知?”王贾垂着眼,只答:“卜筮而知。”

风波刚平,他又对父亲和几位叔伯开口:“太行南麓,泌河湾深处,有两条真龙盘踞。若不信,可随我去一观。”父亲勃然作色:“小小年纪,胡言乱语,惑乱人心!”王贾扑通跪倒:“句句属实,请亲眼去验。”叔伯们也在一旁呵斥。他抬起头,目光沉静:“若为虚妄,甘愿领家法。”

长辈们终究被他的执拗撼动,半信半疑随他而去。临水前,王贾执意让众人披上雨衣。走到泌河幽深回水处,他独自涉入水中,抽出腰间马鞭凌空一划——只见浊浪竟如布帛般向两侧豁然裂开,水壁森然直立,中间露出河床。一块巨礁赫然伏卧,两条大龙盘踞其上:一黑一白,鳞甲森然,身长数丈,威势逼人。龙睛冷冷扫过岸上诸人,旋即一声长吟,化为两道虹光冲天而去,水壁轰然合拢,溅起漫天白沫,仿佛刚才不过是一场幻梦。岸上诸人泥塑木雕般僵立,裤脚上溅满冰冷泥点,许久才缓过神,面面相觑,竟无人能言。

自此,王家上下视王贾如异类,敬而远之。他成年后离家赴婺州任参军,性情愈发沉默。

到任不久,王贾因公事去往东阳县。县令闻讯,设下薄宴,席间愁眉深锁,欲言又止。王贾放下茶杯:“听闻令嫒为妖魅所困多年?容我前去一看。”

县令大喜过望,引他至小姐闺房。王贾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枚桃符,置于女子枕畔。昏睡中的小姐骤然睁眼,目露凶光,嘶声咒骂,声音尖锐不似人言。片刻后,她终于力竭昏睡。王贾凝神屏息,目光如炬扫过床榻之下,陡然厉喝一声:“孽障,还不现形!”话音未落,只闻一声凄厉怪叫,一只硕大的狸猫竟从床底被无形之力拖出,腰腹处裂开一道血口,抽搐几下便不动了。缠绕多年的邪魅,自此烟消云散。

婺州同僚参军杜暹,与王贾性情相投,最为亲近。一次二人公务同赴洛阳,途经钱塘江,遂登临罗刹山观潮。江潮奔涌,势如万马破空而来,撼动着脚下的山岩。杜暹正惊叹于自然的伟力,王贾却凝视着脚下翻腾的江水,目光深沉如渊:“大禹治水,真乃圣者。他以金匮玉符镇锁山川水脉,才保得这杭州城百年安稳。若无此物,杭州早成泽国。”

杜暹惊疑:“你如何知晓?”王贾指向脚下巨岩:“镇水之宝,就在此石之下。”杜暹尚在犹疑,王贾已抓住他的手:“闭眼。”杜暹依言闭目,只觉身体一轻,仿佛坠入虚空。待再睁眼时,竟已置身于一片奇异幽蓝之中,四周水壁如琉璃环绕,江流在其外轰然奔涌,却又似隔着一层无垠的寂静。脚底深处,一方石函在幽暗水底隐隐透出温润微光,仿佛沉睡着远古的呼吸。

“看,这便是大禹所留的金匮玉符。”王贾的声音在这奇异的水底空间里异常清晰。杜暹怔怔望着那沉埋于泥沙与时间之下的微光,第一次感到人力在天地面前渺若尘埃。他忍不住问:“若失了此物,杭州真会陆沉?”

王贾的目光透过晃动的水光,投向那深不可测的微芒:“自然之力,非人力可抗。这镇水之宝,是大禹留给后人一线喘息的机会。”他轻轻拉了一下杜暹的手臂,“人心狂澜,何尝不需镇压?天灾尚可借上古神器暂避,人欲泛滥却终会吞没一切——真正的深渊,从来不在江河湖海,而在人心幽微处无声积聚的贪嗔痴妄,一旦决堤,万符难镇。” 两人身影无声上浮,身后那点沉埋于泥沙深处的微光,终被无垠的江水吞没,复归永恒的黑暗。

人间许多喧嚣,看似源于外力动荡,实则根植于内在的失衡。那能镇住滔天洪水的金匮玉符,终究压不住一颗脱缰的心。真正的安宁,向来不在神迹符咒之中,而在我们亲手平息内心波澜的每时每刻——心若自持,则万川归海,亦成风景;心若失守,方寸之地,亦是深渊。

2、丹砂痕

大唐开元年间,十八岁的颜真卿在长安赁了一处清净小院苦读。少年胸藏丘壑,满腹经纶,只待蟾宫折桂。谁料一场无名高热猝然袭来,将他死死钉在榻上。药石罔效,骨销形立,一百多个日夜,他眼睁睁看着窗外春光流走,自己却像一盏熬干了的油灯,只剩下一豆幽微的火苗在风里飘摇。

一日黄昏,气息奄奄之际,门扉被轻轻叩响。进来一位清癯道人,布袍芒鞋,周身似笼着一层薄薄清气。他自号北山君,目光在颜真卿枯槁的脸上停了片刻,摇头叹息:“明珠蒙尘,可惜了这副清简根骨。” 言罢,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玉瓶,倒出米粒大小一粒赤红丹砂,托在掌心,莹然有光。

“此物,或可续你一程。”

颜真卿勉力张口,丹砂入口即化,一股灼热又清冽的洪流瞬间贯注四肢百骸。仿佛久旱龟裂的土地逢了天降甘霖,那沉疴重负竟如春日薄冰般悄然消融。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他竟已能扶着床沿坐起,连月来积压在胸口的浊气一扫而空。

北山君看着他眼中重燃的光彩,神色却有些复杂:“你本有清名,根骨亦近仙途,可登金台,补仙阙。何必自沉于这宦海浮名?” 他顿了顿,又取出一粒稍小的丹丸,郑重放入颜真卿掌心,“若终究割舍不下这红尘功业……百年之后,我当在伊洛之滨候你。切记,抗节辅主,勤俭致身。” 说罢,道人身影在渐浓的暮色里淡去,如同从未出现。唯有掌心那粒丹丸温润的触感,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丹砂异香,证明方才并非大梦。

颜真卿望着空寂的门口,胸中激荡难平。仙缘缥缈,而胸中那团治国平天下的火,却烧得正旺。他珍重地将丹丸收好,那道士的告诫与“百年之约”,如一道微凉的溪水,悄然流入心田深处。

自此,颜真卿依旧勤学不辍,金榜题名,更是一路青云直上。他时任监察御史,持身清正,风骨凛然。一次衔命巡察河西、陇右边军,行至五原郡,恰逢大旱,赤地千里,禾苗枯焦如焚。郡中更有一桩人命官司,盘根错节,拖延数年,冤气冲天,压得整个郡城都喘不过气。

颜真卿甫一落脚,便着手重审。他白日在酷暑中奔波查访,夜晚于孤灯下推敲卷宗,一双锐眼如寒潭映月,不放过任何一点微末的尘埃。不过旬日,便将那团乱麻梳理清楚,揪出真凶,当堂昭雪。那蒙冤入狱的汉子扑倒在地,额头磕得砰砰作响,嘶哑的喉咙里迸出压抑了数年的悲声。

就在惊堂木落下,案卷封存的那一刻,万里无云的青天之上,骤然滚过一声闷雷。众人惊愕抬头,只见不知何时聚拢的墨云翻涌奔腾,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啪砸落,越来越密,越来越急,顷刻间天地茫茫一片水幕!久旱的黄土贪婪地吮吸着甘霖,龟裂的大地发出舒畅的呻吟。郡城百姓纷纷冲出屋舍,在雨中欢呼跳跃,涕泪横流,对着公堂方向遥遥叩拜:“天降甘霖!是御史老爷带来的及时雨啊!”

“御史雨”之名,不胫而走。颜真卿立在衙署廊下,看着檐外如注的雨帘,心中并无自得。他下意识地抚了抚怀中贴身收藏的那粒丹丸。此心光明,行事磊落,或许,这便是另一种“道”?

几年后,颜真卿因公务赴东都洛阳。闲暇时,与同僚在官舍品茗闲谈。席间一位自婺州调任而来的官员,说起一件奇事:

“我们那儿曾有个参军,名叫王贾,年少时便显异禀。十七岁那年,他赴京考取孝廉,归途路过东都,顺道探望母家表亲。他那守寡多年的姨母,明明亡故已一年有余,可灵帐之内,竟日日有‘人’发号施令,处置家务,训斥儿孙仆役,索要饮食衣物,稍不如意便厉声打骂,活脱脱生时模样!亲戚们既惧且疑,不胜其扰。”

颜真卿放下茶盏,听得专注。

“王贾到了姨母府门前,竟吃了个闭门羹——那灵帐里的‘声音’早一步警告其子:‘明日王家外甥来,万万莫放他进门!这小子一身煞气,凶得很!’” 同僚压低声音,仿佛亲历,“王贾不恼,只悄悄寻了府中一位老仆,耳语道:‘帐中作祟的,绝非你家主母,乃妖物耳。你且悄悄禀报你家主人,放我进去,自有道理。’ 府中人早不堪其苦,几位表兄弟也渐觉有异,终于将王贾请入内堂。”

“刚踏入那弥漫着浓重香烛气的灵堂,便听帐中猛地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啸,声如夜枭,震得人头皮发麻。王贾面沉似水,几步抢上前,闪电般探手入帐!只听一声非人的惨嚎,一道灰影被他狠狠掼在地上!那物落地尚自翻滚哀鸣,王贾毫不容情,抬脚连踏数下,那东西才彻底没了声息——竟是一只毛色枯槁的老狐!皮毛稀疏,丑陋不堪。众人惊魂未定,王贾已命人堆柴点火,将那狐尸焚为灰烬。自此,那灵帐中令人毛骨悚然的‘主母声音’,终于彻底断绝。”

同僚讲完,众人皆啧啧称奇。颜真卿若有所思,指尖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描画着。他想起了北山君那粒小小的丹砂,想起了五原郡那场应时而落的“御史雨”。这世间玄奥之事,未必尽在深山云雾之中。

岁月流转,颜真卿宦海浮沉,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他耿直如昔,风骨愈坚,如中流砥柱。然而安史乱起,山河破碎,叛军气焰熏天。奸相卢杞素来忌惮颜真卿刚直,竟于危难之际,阴险地奏请这位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老臣,前往叛军盘踞的许州宣慰招降。此乃驱羊入虎口之计,满朝皆知。

行前之夜,颜真卿独坐书房。窗外月色凄清,映着他鬓发如霜。他取出那个珍藏了近六十载的小小锦囊,倒出那粒北山君所赠的丹丸。岁月似乎未曾在它身上留下痕迹,依旧温润如初,散发着极淡的、仿佛来自深山的清气。他久久凝视,指尖摩挲着丹丸光滑的表面,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在病榻上被丹砂救回性命的孱弱少年,看见了五原雨中百姓狂喜的泪眼,也看见了东都官舍同僚讲述王贾除妖时那惊异的神情。仙缘缥缈,尘网深重,这一生起落,是非功过,尽在眼前。

最终,他轻轻一叹,将丹丸重新裹好,贴身藏入怀中深处。镜中,唯有鬓边白发如雪,映着昏黄的烛光。他理了理朝服,目光投向窗外沉沉夜色。此身已许国,何计死生?

翌日,颜真卿坦然踏上前往许州的绝路。叛首李希烈先以高官厚禄诱降,颜真卿嗤之以鼻;继以土坑、烈火相胁,他面不改色,痛斥叛贼,声震屋瓦。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被囚禁的土室中,料峭春寒浸透骨髓。弥留之际,意识渐渐模糊沉入一片混沌。不知过了多久,仿佛穿透了无边的水幕与黑暗,一点微光在前方摇曳。颜真卿感到身体异常轻盈,循光而去,只见烟波浩渺的伊水洛水交汇之处,水天一色,清光潋滟。一位清癯道人,布袍芒鞋,正临水而立,背对着他,衣袂在浩荡天风中轻轻飘拂。那身影如此熟悉,正是数十年前叩开他病榻房门的北山君。

颜真卿心中一片澄明宁静,正欲上前,履行那尘封已久的“百年之约”。然而就在此刻,一声凄厉的号角,混杂着叛军粗暴的呵斥和锁链的冰冷撞击,如同来自幽冥的钩索,猛地将他从那片澄澈的水光云影中狠狠拽回!意识瞬间沉入无边的黑暗与窒息的痛楚之中,土室潮湿的霉味和死亡的气息汹涌灌入肺腑。那伊洛水滨的清光、道人的背影,如同被狂风吹散的薄雾,转瞬即逝,再无痕迹。

公元785年八月,一代忠烈颜真卿,终被叛军缢杀于许州龙兴寺的柏树之下,以身殉国,享年七十六岁。消息传开,天下悲恸。

传说那日行刑,风沙蔽日。无人知晓,在他生命之火熄灭的刹那,那粒深藏怀中、陪伴了他一生的丹丸,曾发出过怎样微弱而温暖的一瞬微光,旋即寂灭,如同一位沉默的故人,最终悄然化入他心口的血肉之中,只留下一点若有似无、永不磨灭的朱砂痕迹。

大道三千,有人寻于烟霞之外,有人正在风波之中。颜真卿掌心曾托起一粒救命的丹砂,终其一生却将心血熬成墨,风骨铸成笔,在江山板荡、血火交织的尘寰里,一笔一划,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那粒丹砂或许未能渡他羽化登仙,却早已融入他每一次秉公直谏的勇气,每一次为民请命的担当。仙缘纵失,而人间至道,已在那一腔碧血、满身正气中,证得圆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