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22章 神仙二十二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22章 神仙二十二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罗公远

鄂州城的春天,刺史摆下盛大的春宴,全城百姓都挤去看热闹。衙门口熙熙攘攘,忽见一个穿白衣的巨人混在人群里,身高足有一丈开外,面目奇古。守门卫兵惊得合不拢嘴,正欲上前盘问,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童却抢先一步,叉腰呵斥:“呔!谁准你擅离江底,跑来人间惊扰官府的?还不速速回去!”那巨人闻言,竟如耗子见了猫,拽起衣角,眨眼间消失在人群深处。

卫兵们回过神来,一把揪住那小童,带到刺史面前。刺史见这小童眉清目秀,毫无惧色,便问:“你是何人?方才那巨人又是何物?”小童坦然答道:“小子姓罗,名公远,自幼学些道法。方才那是看守本段江水的白龙,耐不住寂寞上岸看热闹,被我喝回去了。”刺史哪里肯信:“口说无凭!除非让我亲眼见见那龙的真身!”

小罗公远微微一笑:“大人真想看?那请后日移步江边。”

两日后,刺史带着满城好奇的百姓,涌到江岸。只见罗公远在离岸一丈多远的地方,掘了个仅一尺深的小坑,引来江水注入。众人屏息,等了半晌,坑中毫无动静,正待嗤笑,忽见一条通体银白的小鱼,不过五六寸长,顺着水流游入坑中。小鱼在浅水里蹦跶了几下,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它每跳一次,身形便暴涨一圈!坑底随之腾起一道细细的青烟,盘旋而上。眨眼间,青烟化作浓重黑雾,遮蔽天日,岸上伸手不见五指。

“诸位,请速避上津亭!”罗公远的声音穿透浓雾。

人群惊惶奔逃,刚挤进亭子,身后已是电闪雷鸣,暴雨如天河倒泻!雨势来得猛,去得也快。云开雾散,众人惊魂未定地望去,只见江心波涛汹涌处,一条巨大无比的白龙正昂首摆尾,鳞甲森然,在日光下反射着刺目的寒光!它对着岸上人群,发出一声撼天动地的龙吟,随即沉入江心,消失无踪。岸上死寂一片,唯有罗公远负手而立,神色如常。刺史早已面无人色,从此对这小童敬若神明。

后来,罗公远的名声传入深宫。玄宗皇帝好道,武惠妃信佛,宫中常聚奇人异士。一次,玄宗兴致勃勃,召来罗公远、密宗高僧三藏法师和精通道术的叶法善真人,欲观其法。

玄宗指着殿中一方粗重梁木,先考校叶法善:“叶真人,能否施法将此木一头抬起?”叶法善凝神作法,只见那梁木一头应声而起数尺,另一头却纹丝不动,如同被钉在地上。玄宗奇道:“真人神力,何以半途而废?”

叶法善额角见汗,苦笑道:“非臣不力,实乃三藏法师暗中遣金刚力士,镇住了另一头。” 座上,奉佛的武惠妃嘴角含笑,三藏法师闭目捻珠,暗自得意。唯有罗公远垂手侍立,低头一声极轻的嗤笑,仿佛看穿了一场把戏。

玄宗目光转向三藏:“法师神咒果然了得。不知能否再展法力,将叶真人咒入这澡瓶之中?” 三藏领命,取一寻常沐浴用的宽口瓷瓶置于地,请叶法善盘坐其前。三藏合掌,口诵佛门“大佛顶真言”。咒声刚起,叶法善身形便不由自主地晃动;诵至第二遍,他整个人竟缓缓飘起,悬至瓶口;咒声刚落,叶法善“嗖”地一下,缩如芥子,没入瓶中!

满殿皆惊。玄宗脸色微沉,沉默片刻,对三藏道:“法师既能使人入瓶,想必也能使人出瓶?”三藏自信满满:“此乃小僧本分。”即对瓶再诵真言。然而任他念得额上青筋暴起,瓶中毫无动静。叶法善如同被瓶身吞噬,无声无息。三藏汗流浃背,玄宗面色不愉。

“公远,你来试试。”皇帝的目光投向一直静默的罗公远。

罗公远从容上前,对着瓷瓶,并不念咒,只随意地挥了挥衣袖,仿佛拂去一点尘埃。说也奇怪,那瓶口微光一闪,叶法善已好端端地跌坐回原地,面色煞白,惊魂未定。众人还未及喝彩,玄宗兴致更高:“妙极!公远既能救人,自己必也能入此瓶一游吧?”

罗公远抬眼望向皇帝,那目光清澈见底,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他未置一词,身形倏地一晃,众人只觉眼前一花,他已端坐在那窄小的澡瓶之内,向瓶外众人颔首微笑,仿佛坐在自家厅堂。

“好!好!快出来让朕细看!”玄宗拍掌大笑。

瓶中的罗公远却摇了摇头,声音透过瓶壁,带着奇异的回响:“陛下,恕难从命了。”

玄宗不解:“公远道法通玄,入瓶尚易,出瓶又有何难?”

罗公远端坐瓶中,神色平静:“入此方寸之地,非为炫技,只为应陛下之请。然瓶中别有世界,一旦深入其中,便知有些界限,踏入容易,脱身却难。”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面露困惑的皇帝、惊疑的武惠妃、汗颜的三藏与叶法善,“譬如人心执念,譬如权力之渊,又譬如……这琉璃宫阙的万丈红尘。陛下,好奇心是好,可有些地方,进去了,就未必真能全身而退。陛下珍重,贫道去也。”

话音未落,殿中陡然响起一声清越悠长的鹤唳!众人眼前强光爆射,本能地以袖掩面。待强光散去,定睛再看,地上只余一个空荡荡的澡瓶,瓶口袅袅飘出一缕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白气,散入殿外无垠的天空。罗公远已然鸿飞冥冥,只留下玄宗兀自伸着手,僵在原地,耳边似还萦绕着那声鹤唳与小童最后的忠告。

那澡瓶空空如也,却仿佛装下了最深的道意——有些界限,看清不越,方得永恒自在。

三藏法师的咒语在殿中回荡,汗珠顺着他光亮的额角滑下。青铜澡瓶静静立着,叶法善如同被瓶身彻底吞噬。玄宗脸色越来越沉,武惠妃攥紧了锦帕,三藏僧袍的后背已浸透冷汗。“朕的法师,”玄宗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意,“竟被你的真言咒没了?”三藏腿一软,几乎跪倒。武惠妃花容失色。满殿死寂,落针可闻。

玄宗的目光投向一旁静立的罗公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公远,可有法子让法善回来?”罗公远嘴角微扬,那笑意如蜻蜓点水:“陛下宽心,叶真人……不远矣。”

话音方落,殿外忽起喧哗。高力士疾步入内,声音带着惊疑:“启禀陛下,叶……叶尊师求见!” 众人齐刷刷望向殿门,只见叶法善一身道袍,面色如常,大步走了进来,仿佛只是去御花园散了趟步。玄宗惊得从御座上站起,指着地上的澡瓶:“你……你从何处而来?此瓶尚在此处!”

叶法善一脸茫然,躬身道:“陛下容禀,宁王殿下邀臣过府用膳,臣当面奏请过,陛下未置可否,臣便去了。适才在宁王府刚放下筷子,忽觉一阵恍惚,再定神,已身在宫门。与这铜瓶……实不知有何干系?”玄宗愣了片刻,随即拍着大腿,爆发出震殿的大笑。武惠妃松了口气,也跟着掩口轻笑。三藏法师抹了把额头的冷汗,挤出僵硬的笑容,心中却如擂鼓。

这场斗法,玄宗看得兴致高昂,又指着三藏身上那件金线织就、宝光流转的袈裟:“叶真人,法师这袈裟,你能否施法摄去?”

叶法善领命,取过袈裟,几下折叠,覆于金盆之下。他足踏禹步,叩齿有声,绕着金盆疾行三圈,清叱一声:“太上老君,摄!” 揭开金盆,众人哗然——袈裟竟化作无数缕细如毫发的彩色丝线,赤、金、蓝、紫,各自聚成一堆,光华夺目,如同打翻了彩虹。

三藏心疼得嘴角直抽:“惜哉!这金襕宝袈裟……”“可能复原?”玄宗兴致勃勃地问。“自然。”叶法善再次覆盆,诵咒:“太上老君,正之!”再揭盆时,那华美袈裟完好如初,静静躺在盆底,连一丝褶皱也无。

玄宗龙心大悦,目光又落在三藏那只紫金钵盂上。叶法善会意,命人将钵盂投入熊熊炭火。顷刻间,紫金钵烧得通红,如同熔化的太阳。叶法善竟赤手探入烈焰,稳稳捧出那灼热的金钵,置于殿中金盘之上。他双手毫发无伤,只余掌心一点淡淡的红痕,片刻即消。

满殿喝彩雷动。玄宗笑得畅快。

待众人退去,玄宗独留罗公远,热切道:“公远道法通神,尤善隐形变化,朕心向往之,愿倾心学习!”

罗公远闻言,神色却凝重起来。他深深一揖,言语恳切如金石:“陛下乃天命所归,肩负九州万方,恐怕终有一日,会身不由己,如同怀揣传国玉玺,却困于贩夫走卒之身,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这番逆耳忠言,字字如冰锥刺心。玄宗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放肆!妖道安敢妄议朝政!”罗公远不再言语,身形一晃,竟如青烟般没入身旁粗大的殿柱之中!

“滚出来!”玄宗怒喝。

那殿柱之中,清晰地传出罗公远的声音,平静地数落着帝王近来的过失:沉溺宴乐,疏于朝政,信重宵小……桩桩件件,戳中痛处。玄宗怒不可遏,厉声下令:“给朕把这柱子劈开!”禁军挥动巨斧,“咔嚓”一声巨响,殿柱轰然断裂。尘烟弥漫处,却不见人影。罗公远的声音竟从殿基巨大的白玉柱础(磶)中悠悠传出,依旧在陈说帝王之失!

“砸!给朕砸碎它!”玄宗已近癫狂。

沉重的玉磶被砸成数十块碎片。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每一块碎片光滑的断面上,都映现着罗公远清晰的身影,无数双眼睛平静地注视着暴怒的帝王。

一股寒意瞬间浇灭了玄宗的怒火。他望着满地的碎片与碎片中的无数个罗公远,冷汗涔涔而下,终于颓然道:“……是朕失态了。真人……请现身吧。”光影流转,碎片上的影像消失。罗公远好端端地立在殿中,衣袂飘飘,仿佛从未离开。

然而帝王的心魔难消。过了些时日,玄宗对那神乎其神的隐形之术念念不忘,再次强求罗公远传授。罗公远无奈,只得应允。可玄宗习练时,总不得圆满,不是衣角露出一截,便是地上拖出一道浅影。几次三番露馅,玄宗只觉在宫人面前失了颜面,恼羞成怒,竟悍然下令:“妖道戏朕!斩!”刀光落下,血溅丹霄。

几年光阴匆匆而过。一位名叫辅仙玉的宫中内侍,奉命入蜀公干。行至险峻的黑水峡谷,山道蜿蜒,云雾缭绕。忽见前方不远处,一人身披云霞织就的衲帔,手持藤杖,正沿着山溪悠然徐行。那背影,那步态……辅仙玉心头剧震,猛夹马腹追去,高声呼喊:“天师!罗天师留步!”

仙玉策马狂奔,可无论他如何追赶,罗公远始终在他前方十余步外,云霞帔角在风中轻扬,可望而不可即。

2、仆仆先生

光州乐安县的黄土山,三十年来有个怪人。他自称“仆仆先生”,谁也不知他从哪儿来,姓甚名谁。他在山腰结庐,穿粗布衣,吃寻常饭,唯一特别处,是日日对着丹炉精研一味“杏丹”。闲时便挑个药担下山,在集市角落摆开,不吆喝,不争价,有人问病,便取出些丸散,往往药到病除,却只收几文钱糊口。

开元三年春,前任无棣县令王滔,卸任后隐居黄土山脚。一日,仆仆先生路过王家小院讨水喝。王滔见这药叟气度沉静,便让儿子王弁好生招待。清茶粗饭间,仆仆先生见王弁心性质朴,便道:“相逢是缘,可愿随我学这杏丹药理?”王弁大喜,自此常往山腰草庐请教。

不久,王弁去光州城探望任别驾的舅舅吴明珪。一日随舅父在城头巡视,忽见天边云霞翻涌,一人身影立于云端,衣袂飘飘,悠然渡过城池上空!城下数万官民仰头惊呼,指天画地。王弁定睛一看,失声喊道:“先生!先生!杏丹之术,弟子尚未学成,怎就舍我而去?”

说来也奇,那云上人已来去十五回,无人识得;王弁这一喊,云中身影竟微微一顿,引得满城哗然。消息风般刮到刺史李休光耳中。这位李大人素来厌恶“怪力乱神”,立时召来吴别驾,面沉似水:“你外甥竟结交妖人!速将妖道擒来问罪!”

吴明珪惊惶回府,逼王弁去“请”先生。王弁无奈上山,刚至草庐,仆仆先生已立在门前,仿佛早知一切。王弁含泪说明原委。先生只淡淡一笑:“我辈修行,本不愿与官家周旋。”王弁急道:“若官府执意以礼相待,您……便不能显化些真容吗?”

先生闻言,目光投向山下州府方向,轻轻一叹:“也罢。”

当夜,光州刺史府衙内,李休光正襟危坐,等着“妖道”自投罗网。忽听堂外一阵风云鹤唳!未及反应,衙内烛火齐灭,一股异香弥漫开来。黑暗中,只见仆仆先生周身绽放柔和金光,形影渐渐淡去,化作一道清辉,穿透重重屋宇,直上云霄!李休光与衙役们呆若木鸡,眼睁睁看着那光芒汇入满天星斗,杳然无踪。

翌日,李休光亲率官吏,诚惶诚恐登上黄土山。草庐寂寂,丹炉尚温,却再不见先生踪影。李休光顿足长叹,知是真仙降临,自己肉眼凡胎,唐突了高人。为表悔悟,他下令在仆仆先生旧居处兴建道观,赐名“仙台”,拨付良田供养,又请王弁为观主,尊号“通真先生”。

王弁承先生遗泽,日日服食先生所授杏丹。岁月对他格外宽容,至大历十四年,他已六十六岁,望之却如四十许人,精力充沛,步履如风。后来,果州出了位白日飞升的女仙谢自然。据传她修道时,常有神仙降临指点,那些神仙自称姓名也极奇特——姓崔便叫“崔”,姓杜便叫“杜”,与当年“仆仆”之名如出一辙。世人这才恍然:真仙游戏人间,原是不愿以真名羁绊红尘。

多年后一个深秋黄昏,有位商人赶路经过义阳郊野。阴云蔽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焦急时,忽见道旁疏林掩着一间低矮茅屋。商人如见救星,叩门求宿。开门的是位布衣老者,面容清癯:“住一夜不妨,只是家中无粮,怕要饿肚子。”商人连道无妨。

夜深人静,商人饥肠辘辘,辗转难眠。老人默默走来,递过几枚褐色药丸:“山中野果所制,聊以充饥。”商人半信半疑吞下,一股暖意自腹中升起,饥饿顿消,通体舒坦。

天明辞别,商人走出百步,心念老人赠药之恩,忍不住回头望去。这一望,惊得他魂飞天外——只见那茅屋之上,老人脚踏五色祥云,离地数十丈,衣袂临风,正向天际冉冉而去!商人慌忙伏地叩拜,再抬头时,云影与老人已融入高天流霞,唯余空山寂寂。

商人一路恍惚行至安陆,与人说起奇遇,描述老者形貌。有曾居黄土山的老者拍案道:“那眉眼气度,分明是当年的仆仆先生!”

无名无姓,是仙是凡?黄土山下卖药三十载,草庐夜半赠人饱腹丹,云端十五度悠然往返……仆仆先生如一片无根流云,偶落尘世,留下几许暖意,又悄然化去。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仙缘,未必在名山大川的宫观里,而可能藏于市集角落的药担中,显于荒村夜宿的暖意里。那些抚慰过人间疾苦的温暖痕迹,远胜过金身塑像前的万炷高香。仙人无名,恰似春风过野,不留痕迹,却让每一粒承其拂照的草籽都记住了生命的温度。

3、踏歌蓝采和

闹市街头,总有个怪人惹人发笑。他常年裹着件破破烂烂的蓝布衫,腰里系条三寸宽的黑木腰带,光着一只脚板,另一只脚趿拉着破靴子,啪嗒啪嗒地走。大夏天,蓝衫里鼓鼓囊囊塞满棉絮;三九寒冬,他竟能倒卧在雪堆里酣睡,呼出的白气腾腾如沸水!人们围着他指指点点,他也不恼,只管醉醺醺地拍打着手里那块三尺多长、油光锃亮的大拍板,踏着踉跄的步子,放声高歌。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沙哑的调子一起,街边老少便聚拢过来。他唱得疯疯癫癫,词儿却透着古怪的灵气:

“红颜娇似春树发,流年快如掷飞梭。

古人滔滔去不返,今人攘攘来更多。

朝骑鸾凤游碧落,暮看沧海变田坡。

万丈金霞悬天际,玉楼仙宫自嵯峨!”

唱到兴头,眼波流转,随口应答围观者的调笑,机锋百出,常逗得满街人捧腹绝倒。你说他疯?那眼神分明清亮如深潭;你说他行?那行止又荒诞不羁。

好心人见他衣衫褴褛,便丢几个铜钱过去。他也不推辞,笑嘻嘻接了,摸出根长长的麻绳,慢悠悠把铜钱一枚枚穿上,绳头往腰间一系,长长的钱串子便拖在身后泥地上,哗啦哗啦响。钱掉了,头也不回;路遇乞丐或闻见酒香,随手一扯,大把铜钱就散了出去,换来几声感激或一壶浊酒,他仰脖便灌,快活似神仙。

他像一片无根的云,飘过一城又一镇。有老翁拄着拐,颤巍巍指着他对孙儿说:“瞧见没?爷爷像你这么大时,这位就在街上唱啦!模样一点没变!”小儿瞪圆了眼,看着那张虽染风霜却无一丝皱纹的脸,将信将疑。

没人知道他打哪儿来,也没人问得出他往哪儿去。只晓得他叫蓝采和,一个仿佛缝在破蓝布衫上的名字。

一日,他行至濠梁城外。天光正好,城边酒肆挑出新酿的旗幡。酒香勾魂,蓝采和拍板大笑,拖着他那串叮当作响的“家当”,晃进酒肆。拍板往桌上一顿,铜钱串子哗啦卸下:“掌柜的,好酒只管筛来!”

酒至半酣,店外忽起喧哗。一队人马簇拥着位华服公子经过,正是此地刺史的衙内。公子瞧见酒肆里这怪诞醉汉,顿觉新奇有趣,勒马笑道:“那汉子,唱的什么野调?再唱一曲,本公子有赏!”

蓝采和醉眼乜斜,拍板却击得清越:“公子要听?好!听我唱这人间路——”

板声清脆,歌声苍凉,唱得四野悄然,连那衙内脸上的轻浮也渐渐敛去。

一曲终了,蓝采和仰尽碗底残酒,摇摇晃晃起身,系好他那沉甸甸的钱串,拖着长长的尾巴,趿拉着破靴,踢踢踏踏往城外去。衙内回过神,忙命随从捧上一盘银锭追去:“唱得好!公子赏你的!”

蓝采和回头,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哈哈大笑,声震林樾:“银子压身,不如清风两袖!”说罢,竟解下腰间那串不知拖了多少年的铜钱,叮叮当当尽数抛向路旁惊愕的穷汉与孩童!钱雨纷飞中,他拍着空空的板子,高歌着“朝骑鸾凤到碧落”,大步流星走向城外河畔。

酒肆掌柜倚门远望,只见蓝采和走到水边,解下那只唯一的破靴,信手抛入滔滔流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水面上竟飞起一群羽翼斑斓的彩鹤,清唳穿云!蓝采和赤着双足,踏着粼粼波光,一步,两步……身影在鹤群的环绕下,竟渐渐融入西天那片燃烧的云霞里,只剩下那激越的拍板声,伴着缥缈的余歌,在暮色长河上久久回荡: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岸上众人,连同那捧着银盘的衙内,俱已痴了。掌柜手中擦碗的布掉进水里,喃喃道:“他拖的不是钱串子……是拴住世人的贪念绳啊!”

从此,濠梁城外再无那踏歌的醉影,只有那拍板的清响和看破红尘的歌谣,在流水与市井间代代相传。蓝采和赤足踏波的身影提醒着世人:真正的逍遥,不在腰间沉甸的钱串,而在敢于抛却负累、赤条条走向天地宽阔处的那一步。心无挂碍,步履方轻;身无长物,反得大自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