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2章 神仙十二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12章 神仙十二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悬壶乾坤

汝南集市日头毒辣,费长房在官署楼上支着下巴,目光扫过喧嚷人群,忽然定在个白须老者身上。那老人背着个油亮葫芦,摊前立块木牌“生死人,肉白骨,钱货两讫”。怪的是他药到病除,收钱却随意——日进斗金的钱囊,黄昏前必散给街角冻馁之人,自己只留几十枚铜钱叮当入袖。

更奇在每日收摊,老者屋檐下悬起空壶,夕阳最后一缕金光收尽时,他纵身一跃,竟缩入壶中不见。满街无人察觉,唯费长房在阁楼看得真切。

长房不声张,只每日清扫老者座前尘土,端上热饭清茶。老者坦然受之,数月不置一词。直到秋雨连绵之夜,老者忽道:“三更无人时再来。”

长房如约而至,见老者站在檐下空壶前:“见我入壶时,随我跳来。”话音未落人已腾空,缩如芥子没入壶口。长房心一横闭眼跃起,只觉身子一轻,睁眼时骇然呆立——

哪有什么壶中天地?眼前碧瓦层叠如龙鳞,朱门高耸入云霞。数十青衣童子执拂尘分列,瑶草奇花缀满玉阶。老者紫袍金冠立于殿上笑道:“我乃壶中仙,汝有慧根,可愿学道?”

长房倒头便拜。壶仙引他至万丈绝壁前,悬空垂下三条藤蔓:一条青蛇盘绕吐信,一条虎斑毒蝎尾钩森然,唯中间枯藤无物。壶仙袖中飞出三把利剑:“攀上去。”

长房冷汗涔涔抓住枯藤,才攀数尺,毒蛇蝎子竟沿藤窜下!壶仙厉喝:“勿顾左右!”剑光忽如霹雳斩落,毒虫血雨纷飞中,长房咬牙攀至崖顶,藤蔓已染满紫黑毒血。

十年授艺,壶仙取竹杖为马,黄符化虎。临别赠一符箓:“持此可治百鬼,唯莫开此函。”长房骑杖出壶,竹杖忽化青龙破云而去,睁眼竟躺在自家棺木中——家人悲泣诉说:他坠崖而亡已一年矣。开棺唯见青竹杖横陈,符函紧贴胸口。

长房悬符行医,鬼怪无所遁形。有次与客对坐,忽拍案怒斥,客惊问其故。“嗔鬼耳!”话音未落,杯中热茶泼向虚空,嗤嗤白烟里隐有焦嚎声。

汝南太守更被鬼王所扰——每年鬼王率阴兵列队入城,金鼓开道直闯府衙,巡行一周方去。这日鬼骑又至,府君惊走,独留长房坐镇大堂。鬼王仪仗到门前忽滞住,长房冷笑掷符:“擒来!”

符纸燃作金链锁住轿辇,鬼王滚落阶前现了原形:竟是车**的巨鳖,鳖首丈余颤动不已。“念你千年修行,现人形回话!”长房叱道。那鳖缩成黑衣老翁,叩头哀告:“再不敢惊扰阳世!”

未过几年,长房终究开了那道符函——封皮撕开瞬间,符纸化作飞灰散尽。当夜厉鬼反噬,群魔如黑潮涌来。长房指诀未成,鬼爪已穿透胸膛。临终望见檐角一悬壶虚影,壶口微光流转,似有叹息散入风中。

原来那悬壶从未高挂屋檐,只在人心方寸间:能容他人疾苦者,自有壶天纳星河;畏怖生死关头者,纵得仙符终成空。

2、泥偶还魂

蓟子训在齐州三百年,青衫总不见旧,眉宇间仍存少年英气。乡人只道他行止温厚,春种时帮邻人扶犁,冬至为孤老送炭,闲时捧《易经》坐槐荫下,白瓷碗里茶汤腾起的热气,都显得比别人碗里的更绵长些。

某日见邻妇抱婴孩逗弄,子训含笑接过。不知怎的失手,襁褓竟直坠青石!一声闷响,那小小身躯便不动了。满街死寂,邻人面白如纸,却强笑道:“小儿福薄……原也难养。”当夜草草下葬,坟头连哭声都压得低微。

二十日后子训叩门:“还想那孩子么?”妇人垂泪摇头。子训径自出门,片刻竟抱回个红润婴孩!那家人见是已死的骨肉,骇然不敢接。婴儿却咿呀探向母亲,笑靥如初。待子训背影消失在巷口,夫妇发疯般掘开薄棺——棺底唯余个六寸泥偶,眉眼衣褶与他们孩儿生前一般无二。

消息渐传开。有书生赴京求官,临行求子训赐福。子训允诺某日必至。到期未见踪影,书生父母急寻蓟府,却见子训正慢条斯理喝粥:“怕我误你儿前程?”碗筷一推,半日已抵二千里外京城。

书生喜极迎迓。子训问:“多少人想见我?”听罢摇头:“岂有劳人奔波之理?”嘱书生遍告贵胄:明日绝客洒扫,他自登门。

次日辰时,二十三座朱门府邸同时响起叩门声。御史家子训论朝局,将军府子训谈兵策,翰林院子训评诗赋。个个青衫磊落,言笑晏晏。待暮色四合,二十三户互传见闻,惊觉宾客容貌衣饰毫无二致,唯应对言语各投其好。满城哗然中,子训早坐回齐州老槐下,指尖泥屑随风散入春畦。

后来战火燃近齐州,有人见他抱着泥坛出城。坛中泥丸分赠流民,饥者含之腹即暖,病者握之汗立退。城破那日,蓟宅空余一院泥偶碎片。乡人拾起拼凑,那些眉眼或嗔或笑,分明是三百年来受过恩惠的邻人脸庞。

神迹何曾显于云头?三百年俯身扫尘,替人扶犁,碎泥补憾处,才是真仙踪。泥偶终会重归尘土,唯温厚心肠所塑的形影,能在人间代代重生。

3、杏林春深

候官县衙的老杏树又开花了。董奉青衫磊落立于树下,看县吏们押送税粮穿行而过。新县令是个少年郎,打马过市时瞥见他,只当是寻常乡绅。

五十年后老县令致仕归乡,颤巍巍路过候官。昔日同僚尽作坟中枯骨,却见董奉仍立杏林下,眉宇间竟比当年更见清朗。“君是人是仙?”老者拄杖惊问。董奉捻须而笑:“草木有枯荣,人岂无代谢?不过偶然皮相罢了。”

恰逢交州刺史杜燮暴亡。灵堂白幡未悬稳,尸身已僵冷三日。董奉排众而入,三粒赤丸滑入死者口中,清水灌喉,托颈轻摇。满堂只听得骨节咯咯作响,杜燮灰败面皮竟透出血色!俄而指尖微颤,半日坐起,四日后开口,道出一段幽冥奇遇——

“当时见十数乌衣人押我上车,过赤红巨门入森罗殿。他们将我塞进土瓮似的窄狱,湿泥封死瓮口……正绝望时,忽闻瓮外脚步杂沓,有人高喝:‘太乙救苦天尊遣使查案!’泥封应声炸裂,刺目白光里伸来一只手……”

满城争传神迹时,董奉却在庐山结庐而居。立下奇规: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十年之间,荒坡涌起十万亩杏林,春来如云霞坠地。

杏熟时节,董奉设草仓于林间。欲买杏者不须钱,但取一筐谷换一筐杏。偷杏者往往迷途杏林,总有虎啸追至脚边,骇得弃杏奔逃。某夜少年偷攀杏枝,跌伤困于林间,竟见黄斑巨虎踱来,叼起他抛回大路,地上杏子半颗未少。

更玄妙在杏林深处。董奉轻叩某树,便有素衣童子捧玉杯奉浆,饮之百病全消。童子乃杏精所化,根须连着山中龙脉。

永嘉年间兵祸连天,董奉忽闭门户。邻人窥见满室红光,推门但见素袍悬梁,尸身垂落如熟杏坠枝。百姓悲泣葬之。棺木入土时,南昌太乙观的道士惊见天象:白鹤驮着青衫人影,没入观中太乙救苦天尊殿。香案上赫然多了一卷《太乙丹经》,朱砂符印未干。

次日开棺,唯余青衫裹着十枚杏核。百姓分而植之,长成十株异杏。每遇疫病流行,采叶煎汤可活万人。至今医家称“杏林春暖”,便自董奉始。

原来太乙天尊座前伸向杜燮的手,早化作尘世十万亩杏林;悬壶者深埋黄土的杏核,却在人间岁岁结出慈悲。

4、竹杖通幽

蜀郡李常在四百岁年纪,面貌总停在五十上下。他行医时有个规矩:病入膏肓者三日可愈,微恙者不过一朝。百姓视若神明,香火供奉竟延绵十几代人。

这日李常在唤来儿女,庭院里茶烟未散,忽道:“尘缘已尽,当入深山。”儿女垂泪相送,却见父亲转身走向弟子曾、孔二家,各讨了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少年家人惶惑不安,到底将孩子送至李家柴门。

月夜霜浓,李常在庭院里青竹沙沙作响。他将竹杖点在少年眉心:“归家后置杖于榻,切莫言语。”二少年依言返家,竹杖刚挨着枕席,整个人便如烟消散。家人惊见他们僵卧床上,探鼻息全无——曾孔两家悲声震天,白幡飘了整条街。

百日后的郫县市集,曾家弟子忽被人拍肩。回头竟见李常在笑立人潮中,身后跟着本该下葬的两个少年!少年扑进弟子怀里呜咽,袖中滑出给双亲的血书。待弟子狂奔回城报信,两家发棺验看:棺内青竹杖纹理分明,尸身早化清风。

三十载春秋流转,地肺山樵夫常窥见奇景:李常在溪畔结庐,新娶的采药女在檐下晒白术。某日山道忽喧嚷,竟是李常在尘世儿女寻来。老者抚着女儿白发苦笑:“四百年前骨肉,早该作春泥沃野了。”临别赠新妇一束草药:“此物续命百年,待你白发覆额时,自见归途。”

新妇独居五十载,发染秋霜那日,忽将草药捣碎洒向山崖。当夜狂风拔木,有人见巨蟒般的青竹破土疯长,竹梢托着李常在与新妇踏月西去。断崖处从此生满异竹,病者取竹沥煎服必愈。樵夫说月圆时伏地倾听,能闻竹根深处有捣药声隐隐相和。

青竹替少年受棺椁之困,替世人承病痛之苦,却从未折断脊梁。原来长生最深的玄机,不在抗拒黄土,而在如竹虚心——既承得起人间泪雨,也化得作穿云龙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