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0章 神仙十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10章 神仙十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凌虚问道

汉文帝时,天下初定,帝王却痴迷上了《老子》。他命令诸王大臣皆须诵读,然而书中深意如云雾缭绕,横亘眼前。众人茫然之际,一个名字在风中隐隐流传:河上公,结茅草屋于黄河之滨,竟能参透这玄妙天书。

文帝闻此,便遣使者带着那些令人费解的章句前去求教。不料回话却简如秋霜:“道尊德贵,岂可遥遥相询?”文帝心中一动,遂亲赴河畔茅庵。

草庵低矮,帝王立于其间,天地仿佛随之低矮。他望着那布衣老者,开口便含威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之间‘四大’,君王占其一。你虽有道,亦是朕的子民,不能屈身来见,何以自处云霄?”

话音未落,河上公只轻轻一拍掌,盘坐的身体竟如羽毛般无声浮起,冉冉升入半空,俯视着帝王:“我上未触及天,中不牵累于人,下不滞碍于地——此身悬于三界之外,又何来君王之民、帝王之臣?”

霎时,那简陋草庐内,仿佛只剩下凌虚的智者与尘埃里的帝王两两相望。帝王仰首惊愕,那身影飘然于虚空,犹如一面无声的明镜,照彻了他引以为傲的王权疆界。

原来,当人内心真正澄澈无碍,便自有一片凌虚之境,既非王土可覆,亦非威权能拘。那身影浮于半空,却沉入人心最深处——真正的自由,从来不在外物之上,而在心灵维度之中:心若轻盈不系尘网,便自有长天阔地;纵居万乘之巅,若心为物役,仍不过樊笼囚徒罢了。

2、刘根

汉成帝绥和二年的长安城,春寒还没褪尽,却被一股热闹劲儿烘得暖融融的。南城刘家巷口,红灯笼从巷头挂到巷尾,鞭炮碎屑铺在青石板上,像落了层碎金。街坊们挤在巷口探头探脑,都往巷子深处那座挂着“郎中第”匾额的院子瞅——今天是刘君安授官的日子,这位十五岁就通读《诗》《书》《礼》《易》《春秋》的后生,总算凭着孝廉的功名,得了朝廷的官身,成了正儿八经的京官。

刘家院子里,刘君安正对着铜镜整理官服。绯红的罗袍镶着青色的边,腰间系着银带钩,头上戴着进贤冠,镜里的青年面容清俊,眼神却有些飘忽。他父亲刘老汉从外面进来,手里攥着刚接的喜帖,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君安啊,你叔伯们都来了,还有你当年的先生,都在堂屋等着给你道喜呢!咱刘家几辈子没出过官,你可给咱长脸了!”

刘君安转过身,对着父亲躬身作揖:“爹,让您和娘费心了。”他声音淡淡的,没什么喜悦的模样。刘老汉愣了愣,拍了拍他的肩膀:“咋了这是?当了官还不高兴?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你可得好好把握。”

刘君安没说话,只是走到窗边,望着院外的天空。他想起前几日在朝堂上,看到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讦,想起地方官员上报的灾情里,满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读五经,学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真要踏入官场,却发现自己能做的,似乎只有按部就班地处理文书,连真正靠近百姓的机会都没有。那晚他在书房坐了一夜,翻遍了家里收藏的方术典籍,忽然想起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嵩高山上有仙人隐居,能得长生济世之法。

第二天天还没亮,刘君安就把官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案头,又写了封书信,放在父母的卧房门口。他背着一个旧布囊,里面装着几件粗布衣裳、几卷经书和一点干粮,悄悄推开院门,往城外走去。天刚蒙蒙亮时,他走到了长安城外的灞桥,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长安城,深深吸了口气,转身踏上了往嵩高山的路。

从长安到嵩高山,足足走了半个多月。起初还有官道,后来便只剩山间小路,荆棘丛生,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有好几次,他差点失足摔下悬崖,全靠抓着藤蔓才稳住身子。干粮吃完了,他就采山里的野果、挖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涧里的泉水。等他终于看到嵩高山那巍峨的山峰时,身上的布囊已经磨破了,鞋子也露出了脚趾,脸上满是尘土,可眼神却亮得惊人。

嵩高山的石室在主峰西侧的悬崖上,要爬上去,得沿着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缝,抓着岩壁上的藤蔓往上攀。刘君安仰头望着那隐在云雾中的石室,深吸一口气,开始往上爬。石缝里的石头又尖又滑,好几次他的手被划破,鲜血顺着藤蔓往下滴,可他咬着牙,一点一点往上挪。不知爬了多久,他终于爬到了石室门口,推开那扇斑驳的石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石室不大,中间有一块平整的石板,角落里堆着一些干草。刘君安把布囊放在石板旁,瘫坐在干草上,只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他望着石室顶上的石缝,看着阳光从石缝里透进来,形成一道光柱,忽然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平静——这就是他要找的地方,是他能安心求道的地方。

从那天起,刘君安就在石室里住了下来。他给自己改名叫“刘根”,取“扎根山野,潜心修道”之意。每天天不亮,他就起身练气,对着东方静坐,感受天地间的气息;白天,他要么在山里采药,辨认各种草木的药性,要么就坐在石室里研读带来的经书和方术典籍;晚上,他就躺在干草上,望着窗外的星空,思考道的真谛。

山里的日子很苦。冬天,寒风从石缝里灌进来,石室里冷得像冰窖,他没有棉衣,只能靠练气来抵御寒冷,身上渐渐长出了一层一二尺长的细毛,像野兽的皮毛一样,却能隔绝寒气;夏天,石室里闷热难当,蚊虫叮咬得人睡不着觉,他就坐在石板上,闭目凝神,任由蚊虫在身上爬,久而久之,连蚊虫都不再靠近他。

就这样过了十年,刘根的模样渐渐变了。他的皮肤变得白皙,脸色像十四五岁的少年一样红润,深眼窝,高鼻梁,嘴唇上方和下巴上长出了黄色的胡须,每根都有三四寸长,随风飘动时,透着股仙风道骨的气息。有一次,山下的樵夫上山砍柴,偶然撞见他坐在石室门口打坐,刚想上前打招呼,眨眼间,刘根身上的粗布衣裳就变成了黑色的长袍,头上还多了一顶高高的礼冠,樵夫惊得以为见了神仙,连忙跪下磕头,等他再抬头时,刘根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只是对着他温和地笑了笑。

又过了二十年,刘根在嵩高山上已经住了三十年。这期间,天下变了好几次。汉成帝驾崩后,哀帝、平帝相继即位,后来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王莽听说嵩高山上有位得道高人,几次派使者上山请刘根出山,想让他辅佐自己。第一次来的使者,带着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在石室前跪了一天,刘根闭门不出,连一句话都没说;第二次来的使者,带了更多的礼物,还说要封刘根为“国师”,刘根还是没开门;第三次,使者带了王莽的亲笔信,信里说只要刘根出山,就给他裂土封侯,刘根依旧不为所动。最后,使者没办法,只能带着礼物回去了。

当时,负责管理嵩高山周边地区的是衡府君。衡府君的祖上和刘根是同龄人,年轻时还一起读过书,知道刘根的性子,知道他不是贪图富贵的人,所以没像王莽那样派人去请他出山,只是派府里的掾吏王珍上山,给刘根送些粮食和布匹,顺便问候一下他的起居。

王珍是个老实人,第一次上山时,心里还挺紧张。他沿着刘根当年爬过的石缝往上攀,爬到一半就累得气喘吁吁,手也被磨破了。等他终于爬到石室门口,看到刘根坐在石板上看书,连忙跪下磕头:“小人王珍,受衡府君之命,特来给先生送些东西。”

刘根放下书,起身扶起他:“不必多礼,衡府君有心了。”他把王珍让进石室,给了他一杯山泉水。王珍喝着泉水,只觉得清甜爽口,浑身的疲惫都消了大半。他看着石室里简单的陈设,忍不住问:“先生在这山里住了这么久,不觉得苦吗?”

刘根笑了笑:“苦不苦,看怎么说。要是心里想着荣华富贵,这山里的日子自然苦;可要是心里装着道,装着天下百姓,这日子就不苦了。”王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刘根把衡府君送的东西收下,又让王珍带了些山里的草药回去,说这些草药能治风寒,让衡府君分给百姓。

后来,王珍又上山过几次,每次来都给刘根带些粮食,回去时又带些草药。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王珍发现,刘根虽然看起来像个仙人,却一点架子都没有,说话温和,待人诚恳,跟他聊天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过了几年,颖川郡换了位新太守,姓高,大家都叫他高府君。高府君是个清官,刚上任就四处走访,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可没等他开展工作,颖川就闹起了瘟疫。

起初只是几个人生病,发热、咳嗽、浑身无力,大家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严重,很多人上吐下泻,最后连床都起不来。街上的铺子都关了门,巷子里见不到几个人影,只有偶尔传来的哭声,让人心里发慌。

高府君急坏了,派人去各地请名医,可来了几个医生,开了药方,却一点用都没有,病人还是不断增加,死者更是过半。更让他揪心的是,太守府里的人也开始生病,他的妻子、儿女,还有家里的仆人,一个个都倒下了,连他自己也觉得浑身乏力,头晕目眩。

就在高府君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个老吏跟他说:“太守大人,嵩高山上有位刘根先生,据说有神仙术,能消灾治病,不如派人去求求他?”高府君一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让人去请王珍——他知道王珍认识刘根,派他去最合适。

王珍接到命令时,家里也有亲人得了瘟疫,他心里正着急。听说要去请刘根,他立刻答应下来,连家都没回,就带着两个随从往嵩高山赶。一路上,他看到路边躺着不少病人,还有人抬着棺材往城外走,心里又急又痛,恨不得立刻飞到刘根面前。

到了嵩高山下,王珍让随从在山下等着,自己一个人往上爬。这次他爬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快,手被藤蔓划破了,流出血来,他也顾不上擦;脚被石头硌得生疼,他也不停下来。等他爬到石室门口时,已经累得快虚脱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石室门磕起头来,一边磕一边喊:“刘先生!刘先生!求您开开门!颖川百姓快不行了!求您救救他们!”

他磕了十几个头,额头都磕破了,流出血来。就在这时,石室门“吱呀”一声开了,刘根站在门口,脸上带着忧色:“王珍,快起来,进来说。”

王珍连忙站起来,跟着刘根进了石室。他顾不上喘口气,就把颖川的惨状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先生,现在颖川城里,十户人家有九户生病,街上到处都是死人,太守大人家里也都病倒了,再这样下去,整个颖川就完了!求您发发慈悲,赐我们消除疫气的法子吧!”说着,他又跪了下去,不停地磕头。

刘根连忙扶起他,沉思了片刻,说:“这瘟疫是因为太岁星移位,地气污浊所致。你回去之后,找几个可靠的人,先去太岁星对应的方位——就是城西北方向,在那里掘地三尺,然后把细沙填进去,再在上面洒上用艾草、菖蒲、雄黄煮的水。另外,让百姓们把家里的门窗都打开,多晒晒太阳,再用艾草熏屋子,喝些生姜、葱白煮的汤,这样就能驱散疫气了。”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王珍:“这里面是我采的草药,你回去之后,让百姓们把草药熬成汤,每天喝一碗,能治疫病。记住,一定要让大家勤洗手,不要喝生水,不要吃不干净的东西。”

王珍接过布包,像接过了救命符一样,紧紧抱在怀里,对着刘根磕了三个响头:“多谢先生!多谢先生!颖川百姓不会忘了您的大恩!”说完,他转身就往山下跑,连口水都没喝。

回到颖川后,王珍立刻把刘根的法子告诉了高府君。高府君不敢耽搁,马上派人去城西北掘地填沙,又让人熬制艾草、菖蒲、雄黄水,还让差役们挨家挨户地送草药,告诉百姓们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方法。

说来也奇,按刘根的法子做了之后,没过三天,颖川的疫气就明显减轻了。那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喝了草药汤后,渐渐好了起来;病情重的,也不再恶化。又过了几天,大部分病人都康复了,街上的铺子也慢慢开了门,百姓们又能出门走动了。高府君一家也渐渐好转,他亲自带着礼品去感谢王珍,还让王珍再去嵩高山,给刘根送些重礼,表达谢意。

王珍再次上山时,心情轻松了不少。他把高府君的谢意和带来的礼品告诉了刘根,刘根却没收礼品,只说:“我救百姓,不是为了报答。只要百姓能平安,比什么都好。”王珍听了,心里更加敬佩刘根。

这次,刘根留王珍坐了很久。两人聊着天,王珍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里藏了很久的问题:“先生,您到底是怎么修道的?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刘根望着窗外的云雾,眼神变得悠远起来,缓缓说起了往事:“我刚入山的时候,其实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一心求道。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气,可练了很久,都没什么感觉。后来,我就背着干粮,在山里四处走,想找到修道的真谛。我走过嵩高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山谷,认识了山里的每一种草木,每一种动物。有一次,我在山里迷路了,走了三天三夜都没找到回去的路,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差点饿死在山里。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鹿,它好像在给我引路,我跟着它走,最后竟然回到了石室。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道不在书本里,而在自然中,在万物里。”

“又过了几年,我觉得嵩高山的道已经悟得差不多了,就想去别的山看看。于是,我收拾了一下,去了华阴山。华阴山比嵩高山更险峻,风景也更美。有一天,我在山里采药,忽然听到远处传来车马声。我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一个人乘着一辆白鹿拉的车,从山路上过来。那辆车是用白玉做的,上面装饰着珍珠和宝石,闪闪发光。车后面跟着十几个侍从,都穿着青色的衣裳,手里拿着兵器;左右还有四个玉女,穿着彩色的裙子,手里拿着彩色的符节,看起来都只有十五六岁的模样,长得像仙女一样。”

“我当时惊呆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等那辆车走到我面前,停下来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下磕头。车里的人开口说话了,声音很温和:‘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我连忙回答:‘小人刘根,是从嵩高山来的,一心求道,想求长生济世之法。’”

“车里的人沉默了片刻,又问:‘你听说过韩众吗?’我心里一动,韩众是古代的仙人,据说他曾跟着仙人学道,后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我连忙回答:‘小人确实听过,韩众先生是上古仙人,小人一直很敬仰。’”

“这时,车里的人掀开帘子,走了下来。他穿着一件黄色的长袍,头戴玉冠,面容英俊,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的模样,却透着一股威严。他笑着说:‘我就是韩众。’我一听,又惊又喜,连忙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弟子刘根,拜见仙师!弟子从小就好道,可一直没遇到明师,读了很多方术的书,照着做却大多不管用,还以为自己没有仙缘。今天能遇到仙师,是弟子三生有幸,求仙师可怜弟子,赐弟子修仙的要诀!’”

“韩众仙师站在那里,半天没说话。我心里很着急,眼泪都流了下来,不停地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过了一会儿,仙师才叹了口气,说:‘起来吧,我看你心诚,又有仙骨,才告诉你我的身份。不过,你现在还不能学修仙的要诀。’”

“我一听,心里凉了半截,连忙问:‘仙师,为什么?难道弟子真的没有仙缘吗?’”

“韩众仙师摇了摇头,说:‘不是你没有仙缘,是你现在的身体条件不行。你看你,虽然看起来健康,可实际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肉也有些衰弱。这是因为你早年在尘世中奔波,心思浮躁,损耗了太多元气。就算我现在把修仙的要诀传给你,你吃了仙药、练了行气之术,也没法发挥效用,反而可能伤害身体。’”

“我听了,心里很失落,问:‘那弟子该怎么办?难道这辈子都不能修仙了吗?’”

“韩众仙师说:‘也不是不能。你要先养身,把身体调理好。每天要早睡早起,多练气,少思虑;饮食要清淡,多吃五谷杂粮,少吃荤腥油腻;还要多行善事,积累功德。等你的身体养好了,功德积累够了,自然会有机缘再遇到仙人,到时候再学修仙的要诀,就能水到渠成了。’”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我:‘这是《养身经》,里面记载了养身的方法,你拿回去好好研读。记住,修道先修心,修心先行善。若只想着自己长生,不顾百姓死活,就算修成了仙,也不是真正的道。’”

“我接过《养身经》,手指触到纸页的那一刻,只觉得浑身一暖,像是有股气顺着指尖钻进了身体里。我还想再问些什么,抬头时,韩众仙师和那辆白鹿车已经不见了,只有山间的风还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刘根说到这里,伸手从石案下摸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正是那本泛黄的《养身经》,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还能看清“养身”二字。“这三十多年,我每天晨练后都会读几页,按上面的法子调理身体,也没敢忘了‘行善’二字。山下樵夫砍柴伤了腿,我就采草药给他治;迷路的山民找不到出路,我就引着他们下山;连衡府君那边,我让你带回去的草药,也都是按《养身经》里的配伍来的。”

王珍看着那本小册子,又看了看刘根——他身上的粗布衣裳洗得发白,石室里连件像样的摆设都没有,可那双眼睛里的光,比他见过的任何官员的朝珠都要亮。“先生,我以前总以为修仙是求长生、避世事,现在才明白,您求的不是自己的长生,是百姓能平安;您修的也不是山里的清静,是能帮人渡难关的本事。”

刘根笑着点了点头,把《养身经》收了起来:“你能懂,就好。这世上哪有什么凭空来的‘仙术’?不过是把养身的本事练扎实,把帮人的心思放端正罢了。”

王珍下山那天,刘根送他到石室门口,又塞给他一包草药:“天冷了,这药能防风寒,你带回去分给颖川的百姓。”王珍接过草药,回头望时,刘根正站在云雾里,衣角被风吹得轻轻飘起,像一尊守着山、也守着百姓的石像。

后来,王珍再也没在嵩高山上见过韩众仙师,可他总觉得,刘根早就活成了仙师说的“真正的道”——放弃了京城的官袍,却披上了百姓需要的“庇护衣”;躲进了深山的石室,却把心放在了烟火气里。而颖川的百姓,也总把刘根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真正的高人,从不是能飞天遁地的神仙,是肯为你爬山路、送草药,肯在你难的时候伸出手的人。”

这世间最珍贵的“仙诀”,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是刻在心里的“善”,是落在实处的“帮”。你守着百姓,百姓就会记着你;你把心扎在善里,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便是刘根用一辈子修来的“道”,也是能传一辈子的“长生”。

3、心刃障目

丰邑中益里出了个奇人李仲甫,少时师从仙人王君,服食水丹,精研遁甲之术,竟能隐身遁形。这人百余岁年纪,反而越活越年轻。起初隐遁百日才现形,后来索性长隐于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饭食起居皆如常,只是筷子悬空夹菜,酒盏凌空倾斜,看得人脊背发凉。

有个张姓书生,辗转寻来,定要学这隐形之法。李仲甫声音自虚空传来:“你心性偏狭急躁,非是这块料。”书生哪里肯听?他耗尽了家财,数十万钱流水般换成美酒佳肴供奉,却连师父的影子都没摸着。

求不得的怨毒,终于酿成了杀心。一日,书生怀揣利刃,假意前来讨教。待那声音刚落,他听风辨位,猛地腾身扑向声源,寒光闪闪的匕首左右乱刺!可虚空里只闻一声轻笑,李仲甫早已安坐床榻:“世间竟有你这样的蠢物!道未修成,倒先要杀师?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是你这般愚顽,还不值得我计较。”

说罢,他命人牵来一只活犬,置于书生面前:“且看我杀犬如何?”话音刚落,狗头已滚落尘埃,肚腹豁然开裂,热血喷溅。那虚空里的声音陡然转冷:“我让你落得此犬下场,不过一念之间。”

书生魂飞魄散,扑通跪倒,磕头如捣蒜,额头沁出血迹。李仲甫的声音这才缓了些:“我非吝啬法术。只是你心浮气躁,胸中早有凶戾之刃。凡学此道,必先心平如镜,神凝气定。你杀机一起,身形便如泼墨般显露无疑——心有杀念,形岂能藏?纵学得皮毛,亦是自取其祸。”

书生汗流浃背,瘫软在地。那声音渐行渐远,终归于寂静。

空室之中,唯余血腥弥漫。书生低头看着自己颤抖的手,方才那柄匕首早已脱力坠地,寒光犹自刺眼。原来真正困住他、暴露他的,从来不是术法未成,而是胸中那把名为“执念”的利刃。心刃既出,寒光先灼伤了自己,早已将灵魂钉死在原地——世间最坚固的牢笼,原是心魔铸就;最锋利的凶器,莫过于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妄念。求道者若不能先伏住心中这柄无形的刃,纵有通天之能,也不过是悬于头顶的催命符罢了。

4、土窟藏机

蜀地有异人李意期,自汉文帝时便游走人间,无妻无子。旅人若求千里须臾至,他便画符相赠,再以朱砂书咒于行人两腋之下。但见人影一晃,已立异乡街市,当真朝发夕至。若有人说起远方宫阙市井的奇景,他眉头微蹙,信手撮起一撮泥土,指尖轻拢慢捻间,竟塑成寸许城池。其中街巷纵横,人影幢幢,市声隐约可闻。观者正待细看,微景忽化尘沙,簌簌散落指缝。

他在成都城角掘了个土窟容身,冬夏一袭单衣,伴身的不过是薄酒、肉脯与几枚枣栗。乞食所得,转眼就散给更贫苦之人。偶尔云游,一去经年,归来时衣上尘土依旧。

蜀主刘备一心血洗东吴,为关羽雪恨。大军将发之际,忽闻此奇人,便遣使迎入帐中。刘备执礼甚恭,殷殷垂问伐吴凶吉。李意期默然不答,只索来纸笔。霎时间,素纸上铁骑突出,刀枪如林,浩浩荡荡的军阵延展开来,足有十万之众!众人屏息之际,却见他枯瘦的手猛然一扯——刺啦!万千兵马瞬间裂作碎屑,如雪片般纷扬落下。

帐中死寂。他又提笔,浓墨重彩勾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画毕,一言不发离座出帐,竟在营外空地上奋力掘坑,将画中巨人深深掩埋,随即拂袖而去,身影消失在风沙里。

刘备心头掠过阴云,却压不下熊熊怒火。大军终蔽江东。夷陵一场大火,烧尽了蜀汉十年精锐,十余万将士,归者寥寥。辎重尽丧,龙旗委地。刘备败退白帝城,病榻上回望烈焰焚天的江岸,猛然悟透那撕裂的千军万马,那深埋黄土的巨人——碎裂的岂止是纸上的兵戈,更是他虚妄的复仇霸业;黄土之下永锢的,何尝不是他自己被执念吞噬的巍峨身影?

原来李意期埋下的巨人,正是刘备膨胀的复仇心魔。执念如火,燃尽了理智,终将霸业与性命一并焚为劫灰。这位土窟隐者以裂纸埋画的沉默寓言,道尽千古至理:当人甘愿沦为执念的傀儡,再高的功业,也不过是提前为自己掘好的坟茔。真正的深渊,从来不在脚下,而在被妄念蒙蔽的心眼之中——心若为魔障所据,每一步前行,都是向着自我埋葬的深坑坠落。

5、菖蒲无心

汉武帝登嵩山,建道宫,遣董仲舒、东方朔等名士斋戒祈神。某夜忽见仙人垂耳过肩,高逾两丈,声如洪钟:“吾乃九嶷山神,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长生,特来采撷。”言毕杳然无踪。武帝顿悟:“此非寻常采药客,是中岳神明点化于朕!”立命采菖蒲入药。

龙体金贵,御医将菖蒲蒸晒研磨,配以玉泉甘露。武帝服了两年,反觉胸中浊气淤塞,终弃之如敝履。随驾官员争相效仿,亦无一人坚持。仙草蒙尘,渐被世人遗忘。

唯山民王兴,居于壶谷,目不识丁,更不知长生为何物。那日他正担柴下山,恰闻村老闲谈:天子亲见神仙指点,说嵩山菖蒲是延年灵药。王兴憨憨一笑,次日便攀上绝壁。他不懂君臣大义,不晓道经玄妙,只知山神既开口,必无虚言。从此晨露未曦,他的草鞋便踏碎石径寒霜;暮云四合,他的指缝尚沾着青碧草汁。

峭壁上的菖蒲,一寸九节者稀若星斗。王兴日日攀岩采撷,十指皴裂如松树皮。采回洗净,粗陶罐清水熬煮,汤色青碧微苦。他饮此如饮山泉,不究效用,不问归期。寒暑交替,当年壮硕的樵夫渐成清瘦老叟,步伐却愈发轻盈。

村里孩童长成祖父,犹见王兴负筐攀崖。问他年纪,只笑指岩间新发的菖蒲苗。后来某年春深,他入山未归。乡人寻遍深谷,唯见石缝间菖蒲郁郁葱葱,清香弥漫如叹息。

长生之谜,竟被一个无心求道之人解开。帝王耗尽金玉丹炉,求的是江山永固、寿与天齐,一念执着早成枷锁;而王兴俯身山野,心中无得失之念,唯存草木本真。日日采撷,竟采得时光的缝隙——长生不在仙山琼阁,而在寻常草木间;不在汲汲营求,而在心无挂碍的日常坚持里。人若能与万物共呼吸,光阴自会悄然停驻,恰如那山涧菖蒲,岁岁枯荣,却将永恒藏进每一寸碧绿的叶脉深处。

6、绝谷逢松

上党人赵瞿染了癞病,浑身溃烂,奄奄一息。乡邻窃语:“快趁他还有口气扔出去!若死在家里,子孙世世都要遭殃。”家人含泪备足一年口粮,将他抬进深山,又在岩穴外用木栅层层围死,防虎狼,也断他归路。

夜风如刀,刮过溃烂的皮肉。赵瞿蜷在石穴里,悲愤的呜咽在空谷回荡。百日煎熬,人已枯槁。忽一夜,木栅外朦胧现出三道人影,声如清泉:“何人困于此?”

深山绝境,何来生人?赵瞿如见曙光,挣扎爬起叩首:“罪人垂死,求神灵垂怜!”

那三人竟如云雾般穿透木栅,片叶不沾身。为首者问:“欲活命,可敢服药?”

赵瞿血泪俱下:“砍足割鼻若能活,亦无怨悔!况乎服药?”

仙人颔首,留下松子与松脂各五升:“服一半病愈,痊愈后万勿停服。此物延年。”言毕如烟消散。

赵瞿如抓救命稻草,日夜吞咽松脂松子。未及半,溃烂处竟收口结痂,气力渐生。待粮尽木朽,他拨开荆棘走出山林。家人见他立于柴门外,惊骇后退如避恶鬼。他急述山中奇遇,众人细看他肌肤光洁,气息沉厚,方信他真从阎王手里逃了回来。

自此赵瞿松脂不绝,寒暑一单衣,登山如履平地。乡人常见他负筐入云,采药济贫。传说他活了三百岁,一日入山,再未归来。

当年那重重木栅,世人筑起的是隔绝污秽的高墙,仙人眼中却如无物。真正的牢笼,原是人心对异己的恐惧与弃绝。赵瞿在绝境中抓住的松脂,何尝不是命运抛给尘世的一粒解药?世人惯于驱逐异类以保自身洁净,却不知那被放逐的暗角里,往往埋着天地间最顽强的生机。松脂无声,却道尽至理:所谓污秽与洁净,只在人心方寸之间——心若无樊篱,绝谷亦能生凌云之松;心有藩篱,纵处华堂,亦不过是精致的囚笼。

7、箧雨通幽

鄱阳人王遥,治病不用符水针药。只取八尺青布铺地,闭目端坐,不饮不食。待他起身时,病者已愈。遇邪祟作乱,他随手画地为牢,竟召出作恶的狐蛇精怪现形入狱,挥剑斩之,投火焚尽,灾厄顿消。

他常年带着个数寸长的竹箧,弟子钱生随侍数十年,从未见其开启。一夜暴雨倾盆,天地如墨。王遥忽命钱生以九节杖担起竹箧,师徒二人踏入滂沱。奇的是雨水绕身而落,青衫干爽如曝春日。钱生惶惑四顾,脚下是全然陌生的野径,唯见前方两盏青荧浮空引路,照得雨丝如银线穿梭。

行约三十里,攀上一座小山。石室微光中,早有二人静候。王遥接过竹箧,终于启封——内藏三枚五舌竹簧。他自取一枚含于唇间,余下二枚分予石室中人。三弦同振,清越之音穿透雨幕,如泉漱石,似风过松。钱生听得心神俱澄,恍惚见音波漾开处,岩壁透亮如琉璃,映出山下村落点点灯火。

曲终,王遥收簧入箧。归途雨歇,东方既白。钱生回望昨夜石室方向,唯见云深雾绕,杳无痕迹。

那口秘不示人的竹箧,从此成为乡野奇谭。有人猜内藏仙方至宝,有人疑是收妖法器。唯钱生知晓,箧中不过三枚竹簧。然他亦参不透,寻常乐音何以能引幽冥照路,令暴雨退避?

直至多年后,钱生偶见王遥为癫狂者治病。病人嘶吼挣扎间,王遥并不画狱召形,只静坐布帕之上。须臾,病者眼中血丝渐褪,竟流下泪来。钱生蓦然彻悟:师父的竹簧从不降妖,只渡人心;那夜石室清音涤荡的,原是尘世淤积的悲苦迷障。世人眼中邪祟横行的地狱,不过是心魔投射的囚牢——当五舌竹簧震响,如明镜悬照,照见的是众生颠倒梦想的本相。原来救赎之道,不在符咒法器,而在唤醒心中那面澄澈之镜:能照透妄念,则地狱自空;若执迷成障,纵处明堂,亦如困守幽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