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173章 心怀凌云志,扬帆向远洋

产业帝国的根基日益深厚,三省之内的名望如日中天,程立秋却并未沉浸在已有的成就中沾沾自喜。猎人的血液里,天生流淌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征服欲;企业家的视野,也注定要望向更广阔的地平线。当“山野人家”和“渔家乐园”的经营步入正轨,每日宾客盈门,财源广进;当参田的产出稳定如山,成为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当海上的常规捕捞和隐秘探索按部就班,一切井然有序之时,一种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渴望,开始在程立秋的心中萌发、滋长。

这种渴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那次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可以追溯到张远航在汇报工作时,偶尔提及的关于公海渔场的零星信息,更可以追溯到程立秋骨子里那份不愿固步自封、不断挑战极限的雄心。近海的收获固然稳定,但竞争也日趋激烈,资源并非无限。而那片蔚蓝版图之外,更深、更远的公海,那里蕴藏着更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代表着更高的风险、更大的投入,以及……更广阔的天地。

这个念头,如同春天埋进黑土地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便破土而出,再也无法抑制。

这一日,程立秋将张远航单独叫到了自己的书房。书房里,烟雾缭绕,墙上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旁,新挂上了一幅详尽的太平洋海域图,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一些航线和模糊的区域。

“远航,坐。”程立秋指着地图,目光灼灼,“咱们聊聊海上的事。”

张远航依言坐下,腰杆挺得笔直,目光也随之投向地图,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咱们现在的海上营生,你怎么看?”程立秋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抛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张远航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立秋哥,目前来看,‘滨海611’号运行良好。近海捕捞,加上旅游观光,收入稳定,风险可控。海捞瓷那边,也偶有收获,算是额外的补充。但是……”他话锋一转,指向地图上那片代表着公海的广阔蓝色区域,“近海的资源,毕竟有限。而且,盯着这片海的人越来越多,渔船密度越来越大,长远看,未必是好事。”

程立秋赞许地点了点头,张远航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他用手指重重地点在公海区域的几个标记点上:“我最近托人打听,也查了些资料。这几个地方,是潜在的远洋渔场,资源储量远非近海可比。金枪鱼、鱿鱼、鳕鱼……都是值钱货,国际市场上需求很大。”

张远航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作为老海员,自然知道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那代表着更高的产值和利润,也代表着中国渔民走向深蓝的梦想。但他同样清楚其中的艰难:“立秋哥,远洋捕捞,可不是闹着玩的。船,需要更大、更坚固、设备更先进的大型远洋拖网船或者围网船,造价惊人;人,需要经验更丰富、能适应长期海上生活和恶劣天气的船员;航线、国际渔业法规、后勤补给、销售渠道……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而且,风险极大,一旦在海上遇到麻烦,救援都极其困难。”

“我知道难。”程立秋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动摇,“正是因为难,才有做的价值。老是守在自家门口这一亩三分地,能有啥大出息?咱们的参田、山庄,根基已经打牢了,现金流能支撑前期的投入。风险肯定有,但机会更大!”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黑瞎子沟连绵的群山,仿佛能穿透这重峦叠嶂,看到那无垠的碧波:“咱们东北爷们,骨头里就有股闯劲!当年我能从山里闯出来,现在就能从近海闯到远洋!这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更是为了给咱们的子孙后代,闯出一条更宽、更远的路!”

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和豪情。张远航听得心潮澎湃,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敢独自猎熊、敢抵押全部身家买下第一条船的程立秋。那种敢于挑战、敢于开拓的精神,从未改变。

“立秋哥,只要你下定决心,我张远航没二话!”张远航猛地站起身,挺直胸膛,声音洪亮,“远洋这一块,我拼了命也给你拿下来!”

“好!”程立秋转身,用力拍了拍张远航的肩膀,“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咱们兄弟齐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决心已下,接下来的日子,程立秋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进军远洋渔业的庞大计划中。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添置一条船,而是一个涉及巨额资金、复杂技术、国际规则和庞大团队的系统性工程。

他首先让李建军牵头,组建了一个临时的远洋项目筹备小组,负责前期的信息搜集、政策咨询和可行性分析。他自己则带着张远航,开始了频繁的外出考察。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连、青岛、上海等国内主要的造船基地和渔业港口。程立秋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汉子,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了现代海洋工业的庞大规模与先进技术。在船厂的船台上,他仰望着一艘艘如同钢铁城堡般正在建造的巨轮,听着工程师讲解着各种船型的特点、马力、续航能力、冷冻仓储容量、先进的鱼群探测和捕捞设备……那些复杂的参数和术语,他听得极其认真,不懂就问,硬是靠着一股钻劲,在短时间内摸清了门道。

“立秋哥,这种1000吨级的远洋围网船,是目前比较适合我们起步的选择。”在一家大型船厂的接待室里,张远航指着模型对程立秋介绍,“吨位适中,既能适应大部分公海渔场的作业,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那些几千吨的巨轮来说,也更能承受。船上配备先进的垂直探鱼仪、网情监测系统,冷冻舱可以保证渔获的新鲜度。”

程立秋仔细地看着模型,询问着每一个细节:“抗风浪等级怎么样?最长能在海上持续作业多久?船员的生活保障如何?维修保养方不方便?”

船厂的销售经理一一耐心解答,心中也对这位来自东北内陆的“土老板”刮目相看,对方问的问题都非常专业和关键,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除了考察新船,他们也走访了一些拥有远洋船队的企业,了解实际的运营经验和面临的困难。国际渔业法规的复杂性、入渔他国经济专属区的繁琐手续、海上恶劣天气的凶险、长期远离陆地的船员心理问题、渔获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程立秋退缩,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斗志。他知道,这条路走通了,就将是一片全新的蓝海,他的商业版图将真正实现从“山海”到“大洋”的跨越。

资金方面,尽管投入巨大,但程立秋现有的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参田的稳定收益是压舱石,旅游项目的现金流也很健康,加上部分海捞瓷的隐秘收入,以及必要时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额度(以他现在的信誉和抵押物,贷款并不难),资金缺口虽然存在,但并非无法解决。

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远洋船员需要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张远航是顶梁柱,但他一个人不够。程立秋未雨绸缪,一方面让张远航从现在船队的骨干中物色、培养苗子,另一方面,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高薪诚聘有远洋经验的船长、轮机长、大副等关键岗位人才。他甚至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从海军退伍、熟悉海洋的老兵,就像当初组建陆地安保团队一样。

消息逐渐在核心团队中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王栓柱、程大海这些老兄弟,第一反应是担忧和不解。

“立秋啊,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多红火,山里海里都稳稳当当的,何必再去那公海上冒那么大风险?听说那地方风浪吃人呢!”王栓柱找到程立秋,皱着眉头劝道。

“是啊,立秋哥,那远洋船,一听就贵得吓人,万一……万一有个闪失,可咋整?”程大海也附和道。

程立秋理解他们的担忧,这都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他没有强行说服,而是耐心地解释:“栓柱哥,大海哥,你们的担心我都明白。但咱们不能只看眼前。咱们的产业,就像一棵大树,现在枝繁叶茂,但要想长得更高、更壮,根系就得扎得更深、更远。远洋渔业,就是咱们把根须伸向更广阔天地的一步。风险是有,但收益和未来,也同样巨大。咱们不能因为怕风险,就永远待在港湾里,那不是咱们猎人的性子!”

他的解释,带着长远的眼光和不容置疑的魄力,渐渐让老兄弟们放下了疑虑,转而开始思考如何支持。

魏红得知丈夫的计划后,沉默了很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远洋的风险,但她也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男人的志向。夜里,她靠在程立秋怀里,轻声道:“你想去做,就去做吧。家里有我,孩子们有我。就是……就是一定一定要平安回来。”

程立秋紧紧搂住妻子,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歉疚:“放心,我会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了你和孩子们,我也绝不会让自己出事。”

心怀凌云志,目光已投向远洋。程立秋就像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为一场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征战,做着周密而扎实的准备。黑瞎子沟这片土地赋予他的坚韧与胆魄,支撑着他去征服更险恶的风浪,开拓更浩瀚的疆域。扬帆向远洋的梦想,已然起航,只待东风俱备,便可斩浪而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