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54章 战友

本自俱足 第54章 战友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德昇正式调任营建办公室统计员的那天,阳光正好,洒在他那身笔挺的军装上,干练而抖擞。

他满心欢喜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大哥德麟的来信。

德昇迫不及待地打开信,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老二,你寄来的鱼肝油收到了,娘每天都吃两粒,眼睛好多了,小妹秀娥高小毕业,考上了盘山城里的中学。”

看到这儿,德昇的嘴角泛起一抹欣慰的笑容。

他仿佛看到了娘温柔而期盼的眼神,重新焕发了光彩。

德麟接着写道:“年前,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起名雪燕,也是女孩。小穗儿有了妹妹可开心了,以后姐俩也有伴儿了。”

德昇不禁笑出声来,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个小女孩嬉笑在爹娘身边,尽享天伦之乐。

那画面是如此的温馨,让他这个离家在外的人心中满是思念和眷恋。

德麟话锋一转:“老二,爹说让你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没有党就没有咱们今天的好日子。”

看到这儿,德昇的心里热了起来。

他知道,大哥德麟一直渴望入党,可是因为嫂子童秀云的父亲的成分问题,他的入党申请一拖再拖。

德麟是多么优秀的一个人啊,勤劳善良,事事都为乡亲们着想,却因为这样不可思议的原因,被阻拦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德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大哥那份未完成的心愿。

转天,德昇像往常一样,整理好报表前往队部。

营建指挥部的邵主任正在队部和指导员赵金唐交谈着什么。

看到德昇进来,邵主任笑着对赵指导员说:“老赵,我看德昇这小伙子不错,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入党啊?”

赵指导员站起来,重重地拍了拍德昇的肩膀,点了点头,看向德昇的目光中带着期许,说道:“夏德昇同志,写个入党申请书吧。我和邵主任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德昇的脸唰地红了,他有些局促地说:“指导员,我……我怕写不好,我离党员的标准还差得远呢,我还得努力。”

他的心里既激动又有些不安。

入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他又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

“怕啥?”邵主任往椅背上一靠,军帽端正地挂在椅背上,“当年我入党时,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还不是老政委一笔一划教的。你就写心里话,写完拿给我看。”

德昇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住处。

那天晚上,他坐在桌前,咬着钢笔帽,盯着窗外的月光,想起爹赶着马车送他入伍那天,车轮碾过结霜的土路,爹说:“到了部队,别想家,跟着党走就没错。”

他拿起笔,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决心都写下来。

钢笔尖落在信笺纸上,墨水滴在“敬爱的党组织”几个字旁边,晕开小小的蓝花。

写到“我愿以大哥为镜,以党员为尺”时,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小墨点,像落下的一颗泪。

八月的营区飘着桂花香,德昇站在党旗下宣誓时,看见邵主任胸前的奖章在秋风中轻轻晃动。

他忽然想起那封被他反复修改的入党申请书,最后是邵主任用红笔圈出的一句话:“我的生命属于党,我的未来交给党。”

此刻,这句话像烙铁般刻在他心底,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德昇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他知道,这是他人生新的起点,而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大哥德麟,也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的。

时光如白驹过隙。

眨眼间,新兵们被分到了各个连队,夏德昇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起来。

当暮色像一层琥珀色的轻纱缓缓笼罩训练场的时候,德昇还在会议室里整理材料。

一摞一摞的材料按照班级摆放着,在桌子上排了长长的一溜儿。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一股冷风呼啸着灌进来,几片杨树叶子也被卷了进来。

一个新兵抱着高高的一摞《解放军报》,脚步踉跄地闯了进来,他鼻梁上的眼镜都被撞歪了。

“同志,帮我搭把手!”新兵气喘吁吁地说道,他白色的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印出了一大片汗渍。

“文书说要整理五年内的学习材料呢。”德昇赶忙站起身来,伸手接过最上面的那摞纸,他的指腹不经意间触到了报纸边角的折痕,他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

“你的这个注解的习惯可真好,我有时候脑子里有好想法,可忘得也快。”德昇满是赞许地说道。

“这是上学的时候留下来的习惯,就地取材嘛,这样既容易记又省本子。”新兵笑着回答道。

“我叫夏德昇,是营建指挥部的统计员。”德昇友好地伸出了手。

“刘耀奇,吉林兵,年前入伍的。”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人相视一笑。

忽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

“梁百权又在老地方吹笛子了,他是我老乡,我们一起入伍的,走,我带你去认识认识。”刘耀奇热情地拉着德昇就往操场跑去。

暮色之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正依靠着双杠,吹奏着《我的祖国》。

那起伏的音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撞击着两个年轻人充满热血的胸膛。

刘耀奇突然停下了脚步,他的眼镜片映照着天边最后的那一抹晚霞,他转头问德昇:“你说,我们真的能像报纸上说的那样,成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吗?”

德昇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个月前,他仿佛又看到了这个戴着眼镜的大学生站在新兵连队列里的样子。

他的军姿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但是他理论学习的笔记本上那密密麻麻的字迹,却让德昇这个农村兵感到自愧不如。

“会的。”德昇用力地拍了拍刘耀奇的肩膀,“等你入党那天你就知道了。”

深冬的雪夜,静谧得有些可怕。德昇紧紧裹着大衣去查哨,路过学习室的时候,他发现里面还亮着灯。

他推开门,看到刘耀奇正蜷缩在椅子上,被冻红的手指紧紧捏着钢笔,正在反复修改入党申请书。

“又卡住了?”德昇轻声问道,倒了一杯热水,推到刘耀奇面前,杯口升腾起的热气瞬间模糊了他的眼镜。

“总感觉写得不够深刻。”刘耀奇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沉闷,“你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落到实处呢?”

德昇没有说话,他默默地从怀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开那已经泛黄的纸页,中间夹着一张剪报,照片上是军民鱼水情的报道。

就在这时,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梁百权的笛声突然穿透这浓浓的夜色传了过来。

这次吹奏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激昂的旋律让刘耀奇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德昇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党章,扉页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被摩挲得闪闪发亮:“明天我陪你去炊事班帮厨,再去卫生队给伤员读报,这些小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转年春天,德昇成为了刘耀奇的入党介绍人。

当刘耀奇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时候,梁百权用笛子吹奏起了《国际歌》。

德昇看着阳光下战友们那一张张激动的脸庞,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暖流。

他仿佛看到那些在会议室里整理报纸的黄昏,雪夜中讨论理想的时刻,还有那笛声里静静流淌的岁月,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在他眼前放映。

他突然明白,“战友”这两个字,已经如同最滚烫的勋章,深深地刻在了他的生命里,永远都不会磨灭。而他们的故事,还在这充满希望的军营里继续书写着。

春节的脚步近了,连里组织大家给家乡亲人写慰问信。

德昇坐在台灯晕开的光圈里,帮几位识字不多的战友代笔。

山东籍的新兵小李坐在他对面,搓着粗糙的大手,操着浓重的乡音笨拙地口述:“跟俺娘说,部队里吃得可好了,顿顿大白馍,穿得也暖和……还、还学会了打枪咧!”

德昇握着那支温润的英雄钢笔,仔细地将小李质朴的方言转化为工整端方的字迹。

当写到那句“娘,别担心,儿子在部队挺好的”时,小李的声音突然哽住了。

他猛地抬手,用军装袖子狠狠抹了一把脸,再开口,带着浓重的鼻音:“德昇哥……你这字写得……比俺们村学堂里的老先生还好看哩……”

夜深了,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细密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沉寂的营房。

昏黄的光晕温柔地笼着德昇专注的侧脸和面前的信笺。

这静谧的落雪之夜,倏然将他拉回夏家大队那个同样寒冷的冬夜。

也是这般飘雪的天气,在夏三爷那间弥漫着劣质烟草和旧书纸味道的小屋里。

煤油灯的火苗在寒风中摇曳不定,将他爷俩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父亲那双布满老茧、骨节粗大的手,坚定而温暖地包裹着他握笔的小手,引导着稚嫩的笔尖,在粗糙的毛边纸上,一笔一划,写下“忠孝两全”四个大字。

油灯的火苗映在爷俩的眼中,如同跳跃的星子。那低沉的话语,字字句句,刻进了少年心间:“忠在国,孝在家,两肩担着,就是男子汉的脊梁骨!”

如今,在这远离故土的军营,他用指导员赠予的钢笔,伏案疾书,仿佛是对爷爷当年期望的庄重回应。

熄灯号悠长而低沉的旋律穿透雪夜,在营区回荡。德昇轻轻合上笔帽,小心地握在手心。

月光如水,如同心头永不熄灭的火种,穿透千里风尘,将远方老屋的牵挂与脚下军营的担当,无声地焊接在了一起。

冬日的暖阳像一把薄刃,斜斜地把营区剖成两半。营建办公室的窗户朝南,正好落在阳光最饱满的刀面上。

德昇趴在窗前的办公桌上,核对着一叠厚厚的报表。

他身上那套军装,浆洗得异常挺括,正如他这个人,清瘦却笔直。

凉风穿窗而入,拂动了他额前的碎发。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去。

窗外,几根粗铁丝拉成的晾衣绳上,晒满了军绿色的被子,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在风中招展。

德昇早晨出完操,趁着日头正好,也赶紧将自己的棉被搭在了晾衣绳上。

这床军被已经陪伴他整整三个春秋。里面的棉絮早已变得薄而硬实,摊开在绳上,单薄得可怜。

报表上的数字终于核对无误,德昇舒了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匆匆整理好了,奔去队部。

时间不等人,下午的训练计划还要向指导员汇报。

晌午刚过,营区首长邵主任的老伴儿李婶儿,系着她那条洗得发白、却浆得硬挺的蓝布围裙,端着一个大大的笸箩,从自家小院走了过来。

笸箩里铺满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白菜帮子。难得的晴好天气,晒点秋菜,为过冬做点准备。

李婶儿微微眯起眼睛,透过老花镜片,目光习惯性地扫过晾衣绳上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军被。

她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德昇那床被子上。在一众饱满的“棉花云”里,它显得格外单薄、僵硬,像一块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布。

“这准是小夏的。”李婶儿心里嘀咕着,眉头不自觉地就蹙了起来,“这孩子,一天天就知道埋头工作,大大咧咧的,这被子薄成这样,夜里怎么熬?西北风一刮,还不冻透了!”

她心疼地念叨着,下意识地把手揣进围裙口袋里,摸索到一个枚老旧的黄铜顶针。

上个月,她给老伴儿补军装袖口时,这宝贝顶针不知怎么滚落不见了,急得她团团转。

是德昇,打着手电筒,在院子的砖缝里、花坛边帮她细细搜寻了大半宿,才从墙角根儿底下给扒拉出来。

当时他满头大汗,却只是憨厚地笑笑:“婶儿,找到了就好。”

想到这儿,李婶儿不再犹豫,利落地解下德昇的被子,“趁着这太阳正好,日头还高,赶紧拆洗了,再絮点新棉花,赶在天黑前缝好,不耽误孩子晚上盖。”

她抱着被子转身进了自家的小院。

李婶儿戴上顶针,动作麻利地拆开被罩的缝线,露出了里面的棉胎。棉絮早已板结成一块硬邦邦、沉甸甸的“饼”,颜色灰暗,毫无弹性。

边角处只剩下薄薄的旧布补丁,透亮得能看见下面的针脚。

“唉,这孩子……”李婶儿又是心疼又是无奈地叹了口气。她站起身,把这硬“饼”拿到院子中央的石墩上,找出许久不用的木棒槌,捶打起来。

沉重的木槌砸在僵硬的棉絮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细小的灰尘在阳光里飞扬,像无数金色的精灵在跳舞。

李婶儿捶得很用力,也很专注,额角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随着她捶打的节奏,像一幅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动态画。

暮色四合,一层层浸染着队部的三层小楼。各办公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双双疲惫却不肯合拢的眼睛。

德昇还在伏案工作。他面前摊开着下周全营的射击训练计划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坐标点,需要他逐一核对、调整。

昏黄的灯光,落在他紧锁的眉头和专注的眼睛上,将他映在墙上的影子拉得又高又直,像一座沉默而坚韧的山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