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49章 知青

本自俱足 第49章 知青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信寄出去没几天,高玲的哥哥高仲就从沈阳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夏家大队。

他穿着蓝色工装,个子高大,一脸怒气,一进大队部就拍着桌子喊:“你们大队干部呢?我妹妹在这受了欺负,你们得给我个说法!”

德麟正在整理汇报材料,听见动静赶紧过来:“同志,你是?”

“我是高玲的哥哥高仲!”高仲瞪着眼,“我问你,我妹妹是不是在这被人欺负了?有人诬陷她们偷东西,还逼得她同学喝墨水吐血,有这事没有?你们就是这么苛待知青的?”

德麟皱了皱眉:“同志,你先坐下,喝口水,事情不是你听说的那样……”

“我不坐!”高仲一挥手,“我妹妹一个沈阳城里的姑娘,来你们这穷地方插队,你们就这么欺负她?偷鸡那点破事,就算是知青干的,跟我妹妹有啥关系?你们凭啥指着她鼻子骂?还逼得人喝墨水,你们安的什么心?”

他嗓门大,引来了不少社员在门口围观。

张婶也来了,听见高仲这么说,忍不住辩解:“同志,我们没逼他,是那知青自己要喝的……”

“你闭嘴!”高仲瞪向张婶,“一个农村老太太懂啥?我看就是你们故意找茬!”

德麟赶紧拦住他:“同志,你冷静点。张婶在咱队里负责养鸡,不会故意找茬的。杨友来喝墨水,确实是他自己的主意,我们发现后立马送医院了,现在已经没事了,你还没了解情况,请冷静点儿,不能听她的一面之词,这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态度。”

说到这里,德麟顿了顿,试探着问,“你这么护着高玲,她在家是不是也很受宠?”

提到高玲受宠,高仲的怒气消了点,脸上露出无奈:“她……她不是我爸妈亲生的,是抱养的。我爸前几年没了,家里就我妈、我媳妇和她,还有个上小学的弟弟。从小我爸妈就怕别人说闲话,怕人家说我们苛待抱养的,把她当眼珠子疼,啥都依着她,把她惯得无法无天。”

他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些:“我媳妇刚嫁过来时,她看不顺眼,当着我媳妇的面,把我媳妇的新衣服全剪碎了;吃饭时,她爱吃的菜别人碰都不能碰;我妈多说她两句,她就哭着喊‘我爹没了,你们都欺负我’,我妈心软,就再也不敢说她了。”

高仲抹了把脸,眼圈有点红:“说实话,她在我们家,谁都让着她,真是横行霸道惯了。这次她吵着来插队,我们本想着让她出来受点苦,改改脾气,家里也能安生几天……好不容易安生了没俩月,就听说她受了委屈,这我要是不来,不知道她会咋作呢,我也不敢不来啊!”

门口的社员们听了,都愣住了。

原来高玲那股子蛮横劲儿是这么来的,那句“爹死了,大家苛待她”,竟是她在家就用熟了的招数。

张婶心里的气消了不少,看着高仲泛红的眼圈,反倒有点儿同情这家人了。

德麟点了点头,心里大概明白了:“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高玲年纪小,又是这样的成长环境,性格难免任性。但这次的事,她确实有错,说的话伤了社员的心。张婶说的鸡是公家的,丢了鸡着急,说话冲点,也是人之常情。社员们对知青一直很照顾,真没苛待过他们。”

高仲沉默了,平时妹妹寄来的信上,也称呼社员们是土老帽儿。他了解自己妹妹是什么样子的人,知道妹妹是块捂不热的石头,她的话不能信。

他看着德麟诚恳的脸,又看看社员们带着理解的眼神,心里的火气彻底没了,只剩下愧疚。

“是……是我没教好妹妹。”高仲的声音有点沙哑,他走到张婶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张婶,对不住,我妹妹不懂事,说话伤了您,还偷了您的鸡。这钱,我来赔。”

他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硬塞到张婶手里:“您拿着,就算我替我妹妹给您赔罪了。杨友来住院的钱,也该我们出,您告诉我多少,我一并给。”

“住院钱不用了,队里已经垫了。”德麟说,“你能理解就好。高玲还小,在这插队,也是锻炼她,您放心,我们会好好引导她的。”

高仲深深地点头认可,带着满心的愧疚,再三和张婶道歉。

他去知青点看望高玲时,没敢提道歉赔钱的事。怕妹妹知道了,又要哭闹不休。

高仲走的时候,高玲并没有送她大哥。按她的说法是,不想看见那些土老帽。

德麟亲自赶马车送他去盘山火车站。还给他带了两大包的苞米和豆子。这是救命的粮食,比什么都金贵。

高仲最后回头望了一眼知青点的红砖房,叹了口气,匆匆跳上马车,像是在逃离什么。

张婶攥着手里的五块钱,心里五味杂陈。她抬头看了看天边的晚霞,那么红,那么暖,像极了社员们那颗真诚的心。

她相信,总有一天,那些城里来的孩子会明白,这份真诚里,没有“土老帽儿”的轻视,只有盘山人最质朴的善意。

夕阳把田野染成了金红色,大辽河的风徐徐吹过,带着稻田的清香。

德麟赶着马车,转头看了一眼高仲的背影,又望了望知青点的红砖房,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场由一只鸡引发的风波,看似平息了,但知青和社员之间的那道裂痕,不是靠赔点钱、道个歉就能弥合的。

送别高仲的绿皮火车,消失在铁轨的尽头。

德麟望着扬起的白烟,愣了好一会儿。他掐灭手里的旱烟,转身往盘山医院赶。

他赶的还是那辆吱呀作响的老马车,车辕上包着磨得发亮的铁皮,车斗里铺了层干净的苞米秸,还垫了床打了补丁的棉被。

那是他特意从家里捎来的,怕杨友来出院路上颠簸着胃疼。

医院的土坯墙返了潮,墙根儿处长着几丛青苔。

德麟刚进病房就听见杨友来的咳嗽声,这孩子半靠在床头,脸色比前几天好看些,但嘴唇还泛着青,看见德麟进来,眼睛亮了亮,想坐起来又被疼痛扯得龇牙咧嘴。

“别动别动。”德麟赶紧按住他,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烧退了就好,大夫说今天能出院?”

“嗯,王大夫刚来看过,说回家养着就行。”杨友来声音还有点哑,“德麟哥,让你费心了。”

德麟瞪了他一眼,语气却软:“知道费心就别干傻事。喝墨水能解决问题?你当那是糖水?”

他边说边收拾杨友来的东西,就一个洗得发白的网兜,里面装着一本卷了角的《**语录》。

扶杨友来上马车时,德麟特意把棉被垫高了些,又让他靠在自己怀里,马车启动时特意放缓了速度。

车轮碾过石子路,老马车晃悠悠地往村里去,杨友来靠在德麟胸口,闻着他身上的汗味和烟草味,忽然低声说:“德麟哥,其实那天……是我自己要喝的。没人逼我。”

德麟心里一沉,手里的缰绳紧了紧。

杨友来抽了抽鼻子,“我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高玲说他弟喝完都没事儿……”

“你呀,咋这么大了,还这么干傻事儿,冲动呢!”德麟不想责备他,又有点儿心疼他。

“德麟哥,我跟你说实话吧,我家五个孩子,我老大……”杨友来哽咽了一下,“那五块钱够我家俩月的生活费了,城里不比农村,城里没钱是真的啥也买不到,挨饿受冻啊……”

“那说说,为什么偷鸡?”德麟的声音很平静,杨友来放下了心。

“德麟哥,我其实吃啥都无所谓,可是他们几个都没吃过苦,李卫东的爸是省里的干部,高玲,人家都说她那么白是用牛奶洗脸洗的……他们吃不惯知青点的饭菜……”杨友来的声音越来越低,也越来越没底气。

“嗯……”德麟长长的嗯了一声。

他听明白了,杨友来是耳根子太软,被高玲利用了。根儿还在高玲那里。

“以后别这么轴。”德麟拍了拍杨友来的肩膀,“有啥事儿不能坐下来讲?你这一倒下,不光知青们慌,社员们也提着心呢。张大爷那天听说你住院,连夜蒸了红糖馒头让我捎来,说馒头养胃,李婶子还纳了双布鞋,说等你好了穿。”

杨友来愣住了,眼睛里慢慢蒙上了层水汽。

他来盘山这么久,总觉得社员们排外,加上高玲天天念叨“咱们知青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心里早结了层冰,这会儿听德麟这么说,那层冰好像裂开了道缝。

马车进了村,没有回知青点的红砖房,而是一路去了夏三爷家。

院子里,李卫东他们早早等着呢。车进了院子,赶紧迎上来,七手八脚把杨友来背下来,一路进了西屋的南大炕。

杨友来上不了工,在知青点又不好养。德麟和三爷商量了,干脆来家里方便照顾。

夏三爷家的西屋腾出来安置了杨友来。

秀云和桂珍带着孩子搬到了东屋的南大炕,德麟就和三爷和夏张氏挤在了北大炕,中间依旧挂了帘子。

李卫东搓着手说:“德麟哥,多亏你了,我们这几天都急坏了。”

德麟笑了笑:“急有啥用?晚上都来,咱喝两盅。”

傍晚的盘山被暮色染成了暖黄色,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来,混着饭菜的香气。

夏三爷家的土坯房里,灶膛里的火苗“噼啪”跳着,锅里炖着的猪肉炖粉条子,飘出诱人的香气。

李卫东和王玉龙手里还攥着几个刚从地里摘的西红柿。

杨友来靠在西屋的炕头上,脸色红润了些,看见他们进来,咧着嘴笑。

“都坐都坐。”德麟把桌子往炕中间挪了挪,端上一盘炒鸡蛋,一碗猪肉炖粉条子,还有一碟腌萝卜,“没啥好东西,就咱自己家种的养的,别嫌弃。”

“德麟哥你这说的啥话。”李卫东往炕沿上坐,眼睛直盯盯的看着肉,搓着手直笑,“在这能吃上肉,那都是过年的待遇了。”

德麟拿出了三爷珍藏多年的,老盘山的永顺泉。

酒倒在粗瓷碗里,泛着微微的黄。

德麟端起碗,先跟杨友来碰了碰:“你身子虚,今天就先别喝了,你以小米汤代酒,酒给你留着,胃好了再喝,主要是听我们聊。”

又转向李卫东和王玉龙,“这碗酒,我先敬你们。来盘山这两年,你们也不容易,风吹日晒的,地里的活儿没少干。”

三个知青赶紧端起碗,李卫东性子直,喝了口酒就红了眼:“德麟哥,其实我们知道,社员们对我们也不赖。上次我发烧,李婶子大半夜跑来看我,还给我熬了姜汤。”

“那你们跟社员咋还总闹别扭?”德麟夹了块炖得烂乎乎的肉放杨友来碗里,看着他们问。

王玉龙叹了口气:“可能……就是隔着层啥吧。我们是城里来的,和他们说话办事都不一样。上次分土豆,我们觉得秤不够,跟张大爷吵了几句,后来才知道村里的秤就是那样算的,是我们自己不懂规矩,后来张婶还把他们家的土豆给我们拿来了。”

“还有高玲……”李卫东低声说,“她总说咱们是沈阳人,不能受欺负,遇事得往大了整,不然不受重视。”

提到高玲,屋里安静了些。杨友来闷声说:“这次喝墨水,就是高玲跟我说,社员们就是故意欺负咱离家在外的人,我听了,火就蹿上来了……”

德麟放下碗,看着他们三个:“我知道你们知青来这儿不容易,离开家离开爹娘,心里肯定委屈。但社员们也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就盼着地里的收成。大家都是在盘山过日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哪有那么多敌我矛盾?”

他给每人碗里添了点酒:“我爹以前跟我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上次杨友来帮王大伯挑水,王大伯转头就把新摘的豆角送了半筐;张红帮二丫辅导功课,二丫娘蒸了馒头总想着给你留两个。这些你们都记着不?”

三个知青你看我我看你,都点了点头。李卫东挠了挠头:“记着,都记着。就是有时候……脑子一热就忘了。”

“忘了就多想想。”德麟的声音沉了沉,“杨友来这事,社员们有错,不该起哄;但你们知青也得琢磨琢磨,遇到事是不是该先冷静下来,找个能说理的人聊聊?比如找我,找队长,哪怕找王德仁同志,都比自己扛着钻牛角尖强。”

杨友来把碗里的小米汤喝了一口,红着脸说:“德麟哥,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冲动了。”

“知道错就好。”德麟笑了,端起碗,“来,这碗酒,祝杨友来早日好利索,也祝咱们知青和社员,以后能像一家人一样,和和气气的。”

四个碗“当”地碰在一起,酒液溅出来几滴,落在炕席上,很快晕开了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把清辉洒在院子里的柴垛上,屋里的笑声和说话声飘出去,混着虫鸣,在寂静的山村里格外暖人。

这场酒喝到后半夜才散,李卫东和王玉龙回知青点时,脚步都有些飘,但心里却亮堂了不少。

德麟站在门口送他们,看着月光下两个互相搀扶的年轻的背影,心里松了口气,觉得这盘山路,总算能平顺些走了。

可他没料到,更大的风浪正在往盘山和夏家大队刮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