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25章 红妆

本自俱足 第25章 红妆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夏三爷那件蓝粗布褂子,在凛冽的寒风里挺括得如同新浆洗过的靛蓝布,边缘刮擦着空气,发出细微的脆响。

他踩着薄雪迈进夏二爷位于盘山县城的蒜苗印子铺,檐角悬垂的冰棱正往下滴着融水,在铺门口的青石板上洇出一个个小而深的深色圆点。

“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在二爷指间翻飞如蝶,沉闷的撞击声在宽敞的店铺里回荡。

夏二爷的半个身子几乎趴伏在褪色的榆木柜台上,鼻梁上架着副断了腿的铜框眼镜,用细麻绳勉强缠着挂在耳朵上,镜片后面那双眼睛眯缝着,死死盯着油污的账本。

听见门响,他眼皮都没抬,只是把最后一颗沉重的算珠“啪”地一声归了位,这才清了清嗓子,声音像被风干的咸菜:“老三?这大雪咆天的,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了?”

他抬起头,那副断腿眼镜往下滑了一截,露出深邃而精明的眼睛。

夏三爷往柜台前凑了凑,一股浓烈的、混合着樟脑丸和陈年煤油的气味扑面而来,几乎令人窒息。

“二哥,”他声音低沉,带着点不容置疑的意味,“德麟这孩子,眼瞅着就二十了,总不能老这么晃着,亲事……得提提了。”

夏二爷慢吞吞地摘下眼镜,从柜台下摸索出一块边缘磨损的细绒布手绢,用力地擦拭着镜片上凝结的哈气。

他喉咙里咕哝了一声:“德麟过继给我,也有几年了。按理说,我这当二爹的该操心。可你瞅瞅这铺子……”

他朝着货架那边努了努嘴。几筐灰扑扑的蒜苗印子落着厚厚的灰尘,蔫蔫地堆在角落;油罐里的豆油只剩下浅浅一个底儿,在罐底映出一点微光;明面上堆着几匹颜色扎眼的洋布,像突兀的疮疤。

“上月咬牙进的这点儿洋布,全压着本钱呢!昨天西头老王家,还来赊走了两斤盐巴……这日子紧巴得,耗子进来都得含着泪走,实在匀不出那份闲钱操办啊。”

三爷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对这个答案毫不意外。

他沉默地从怀里掏出那个磨得发亮的旱烟荷包,手指灵活地卷了一支粗壮的烟卷递过去:“钱的事,二哥先别愁。我给德麟瞅了个姑娘,”

他划着火柴,橘黄色的火苗跳跃起来,映亮了他眼角深刻的皱纹,也映出他眼底一丝复杂难辨的光,“童家窝棚的,童秀云。”

“童家?”夏二爷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像黑暗中点燃的炭火。

他接过烟卷,在粗粝的手指间转了个圈,凑近三爷的火柴点着,“童老疙瘩家的?那不是满族吗?满族人事儿多!”

“虽是满族,可跟德麟他亲娘的娘家,就隔两条垄,知根知底儿。那丫头我见过,针线活儿利索,灶上灶下都拿得出,地里活也能搭把手,是个会过日子的实在姑娘。”

夏二爷深吸一口,辛辣的烟味弥漫开来,“他家……开口要多少彩礼?”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童家说了,”烟雾模糊了三爷脸上的表情,“都是界比邻右的住了这么多年了,就实实在在的,不兴那些虚头巴脑的礼数。三床厚实新棉被,两身压箱底的好衣裳,再凑点像样的布料和几件拿得出手的首饰,也就齐活儿了。人家图的是个安稳人儿。”

夏二爷的手指在落满灰尘的柜面上敲打着无形的节奏,那节奏渐渐缓慢下来。他忽然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像是从肺腑深处挤压出来的:“唉,若是德胜那孩子还在……”

话刚溜出口,他猛地刹住,浑浊的眼珠飞快地瞥向三弟。

果然,夏三爷的耳根瞬间,像被烙铁烫过一样,通红一片。

德胜是夏二爷的亲儿子。几年前,他跟着表舅冯大瘸子去西塘割苇子,这事原是三爷应下的,可谁知德胜竟死在了那里。到了下葬时,三爷不得已把自己的大儿子德麟过继给了夏二爷。

从此,这事成了扎在夏三爷心口的一根毒刺,拔不出也咽不下。

“二哥!”夏三爷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被戳破伤疤的痛楚和厉色,“别说了!”

他喉结滚动,声音发紧,像被什么东西死死扼住,“请媒人、过彩礼、接亲摆酒,这些钱……我来出!”

三爷说出的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带着一股豁出去的狠劲儿。

“这……这怎么好意思让你破费……”夏二爷嘴上连连客气,眼角的皱纹却像被风吹开的涟漪,堆起掩饰不住的笑意,那点精明的光,在浑浊的眼珠里闪烁着。

“不过呢,”夏二爷话锋一转,算盘珠子在他手下又清脆地拨响了两声,“宴席得在我这儿办!德麟如今是我名下的儿子,得让街坊四邻都看看,咱夏家虽不比从前,可该有的体面,一样儿不少!”

他顿了顿,算珠又响,“到时候租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的,对了,还得请些相熟的来帮衬帮衬,收的份子钱嘛,就贴补这些个的成本开销,你看咋样?”

夏三爷心里那点儿苦涩,像泡发的黄豆,瞬间膨胀得满满当当,几乎要撑破胸膛。

可德麟那张憨厚、总是带着点儿茫然笑意的脸在眼前一闪而过。

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只剩下一种认命的疲惫:“行。只要孩子能顺顺当当成个家,咋着都行。”

吉日定在了腊月十八。

腊月十七,天还没亮透,细密的雪粒子沙沙地敲打着窗户纸,天地间一片混沌的灰白。

德麟穿着簇新的藏青棉袍,外面罩着件半旧不新的黑羊皮袄,头上带着瓜皮棉帽子,站在院子里,等接亲的马车。他死死攥着那根象征喜气的缠着红绸的枣木马鞭,手心里的汗把红绸子洇出几块深色的印记。

德昇作为压轿的男孩子,紧紧跟在哥哥的身后。脚下的棉鞋底已经沾了一层硬邦邦的白霜,寒气从脚底板直往上钻。

“上车吧。”夏三爷赶着马车过来,带着风雪的寒气。他披着一件旧得毛色黯淡的貉子皮袄。

车上已经坐了两个穿红挂绿的接亲婆,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全合人。

德麟扫了一眼,算上他和德昇,人数是单数。这是满族的老令。

马车在冰封的土路上前行,车篷上的雪粒子被风刮得沙沙作响,像无数细碎的爪子挠着车顶。

过了一统河,河面厚厚的冰层在车轮碾压下发出令人心悸的脆裂。

车辕头挂着的铜铃铛被朔风吹得叮叮当当的乱响,这单调急促的铃声,和远处隐隐约约、穿透风雪飘来的唢呐声搅在一起,搅得人心头发慌。

三爷忽然勒紧了缰绳,侧耳细听:“听,那边吹的是《将军令》,调子急得很!童家准是等急了!”

风雪中,那唢呐声确实带着一种焦灼的催促。

德麟心头一紧,掀开车帘一角。凛冽的风夹着雪粒子猛地灌进来,刺得他眼睛生疼。

透过迷蒙的风雪,他看见远处白茫茫的雪地里,四个穿着靛青棉袍的汉子,抬着一口沉甸甸的描金木箱,正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箱盖上那幅“龙凤呈祥”的喜庆漆画,被不断落下的雪打得模糊不清,倒像是蒙了层哀伤的白纱。

童家小小的篱笆院里,早已挤满了人,喧闹声压过了风声。

夏三爷早就给童家准备好了一坛老酒和一只新杀的肥猪,做“离娘肉”。宴请这些亲戚朋友和界比邻右。这叫响棚儿。

德麟刚跳下车,冻得有些麻木的脚还没站稳,就见堂屋那扇旧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德麟迈步进屋,朝着西墙上的老佛父叩了头。又出来进了东厢房,他们要在这里过一夜。

翌日,是腊月十八,娶亲的正日子。

童秀云踩着地上铺开的崭新红布走了出来,脚步轻盈。

她头上顶着大红的盖头,盖头边缘垂着流苏,绣着的金线凤凰随着她的脚步轻轻晃动。

德麟的目光一下子被那双小巧的脚吸引住了。绣鞋是石榴红的缎面,簇新光亮,鞋尖上缀着一串细小的珍珠穗子,走一步,那珍珠穗子就颤巍巍地晃动一下,折射出一点微弱的光。

这是满族姑娘出阁的讲究,在周遭清一色的汉人媳妇堆里,显得格外扎眼,也带着一种异样的、令人心头发紧的美。

“接新娘子上轿喽!”童家二叔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蓝布棉袍,胸前别着一朵皱巴巴的红纸花,拖着长腔,用尽力气吆喝了一声。

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翅膀状的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轿的两侧装着透明的镜子。

话音刚落,四个穿着半旧旗装的姑娘,像是从人群里突然冒出来似的,笑着跳到马车前,手里还紧紧攥着几根红绸带,拦住了去路。

德麟正对着闹闹哄哄的人群发愣,后腰猛地被三爷捅了一下:“傻站着干啥?撒喜钱!”

他这才如梦初醒,慌忙从怀里掏出那个沉甸甸的红布袋,也顾不上看,手臂一扬就往空中撒去。姑娘们尖叫着笑着弯腰去抢,原本有些凝滞的队伍里顿时爆发出银铃似的笑声。

童秀云的额娘把她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像她不忍离家的眼泪。

红盖头严密地遮挡着视线,童秀云的世界只剩下眼前一小片晃动的暗红。

她只能靠耳朵去捕捉这喧闹中的一切。马车每一次颠簸,怀里那个冰凉坚硬的苹果就重重硌一下心口。这是额娘天没亮就塞给她的“平安果”,说要一路紧紧揣进洞房才吉利。

她听见外面夏三爷跟人打招呼的声音,粗犷而带着点刻意的热络;听见寒风猛烈吹过车篷缝隙发出的呜咽,像野鬼的哭嚎。

忽然间,昨夜额娘偷偷抹着泪,在她耳边哽咽着说的话,无比清晰地浮上心头:“丫头,到了夏家,万事忍着些,低头过日子。咱旗人,如今不比从前了,就是矮人一截。”那温热苦涩的泪水,仿佛此刻又滴落在她的手背上。

“插车——吉时到——!”童二叔拖得更长的吆喝声如同号角,惊飞了旁边枯树枝头缩着脖子的灰喜鹊。

按照满族的老礼数,接亲车和送亲车必须在半路相遇,新娘换轿。

童秀云被人小心地扶着下车时,盖头边缘被风掀起一条小小的缝隙,漏进一线刺眼的白光。

就在这瞬间,她瞥见对面那个穿着崭新棉袍的年轻人,裤腿上赫然沾着几个新鲜的泥点子,像是刚才下车时在雪泥里不小心蹭的。

一种莫名的局促感攫住了她。胸腔里那颗心,跳得又急又乱,像揣了只没头没脑乱撞的兔子。

两人擦肩而过的刹那,一股淡淡的、极其熟悉的桂花油香气,混合着马车里浓重的豆饼饲料味,奇异地钻进她的鼻腔。

盖头被风掀起更大的缝隙,就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她瞥见他耳后有一颗小小的、深褐色的痣,像一粒凝固的、没褪干净的朱砂。她的心猛地一跳,脚步下意识地顿了一下。

夏二爷家的院子早已被扫出一块空地,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帆布棚子,勉强遮挡风雪。

洞房里的布置透着一股不伦不类的古怪:西面墙上并排挂着褪了色的关公像和一张崭新的新中国领导人画像;童家陪嫁来的雕花老炕柜,紧挨着一个掉了大片漆皮的铁皮暖壶;贴着大红双喜字的墙壁上方,一个简陋的木镜框里,端端正正镶着土改时分得的那张薄薄的地契,上面盖着鲜红的印章。

德麟握着红绸的手一直在微微发抖。

红绸那头,他的新娘子正由娶亲婆小心搀扶着,行那繁琐的“抱宝瓶”礼。

一只青花瓷瓶,里面装着沉甸甸的五谷杂粮,必须由新娘子一路稳稳当当地抱进洞房,取个五谷丰登的好彩头。

童秀云纤细的胳膊微微发着颤,瓶底偶尔轻轻磕碰到她的衣襟,发出细碎而清晰的碰撞声,在这突然安静下来的喜房里显得格外刺耳。

德麟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落到了那双石榴红的绣鞋和晃动的珍珠穗子上。

“一拜天地——!”大知宾是镇上那位有点迂腐的教书先生,此刻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童秀云深深地弯下腰去,盖头里缀着的小铜钱哗啦啦一阵细响。

她听见人群里有人用不高不低的声音说:“瞧瞧那陪嫁的被面,啧啧,真家伙,锦缎的!旗人底子就是不一样,讲究!”

另一个声音赶紧接上,带着点刻意的响亮和圆滑:“嗐!如今是新社会了,满汉早是一家亲!叫‘民族大家庭’!这话可不能乱说,让人听见了不好!”那声音像油,浮在表面。

宴席就摆在帆布棚子下的院子里。八仙桌是从左邻右舍凑来的,高矮不一,有红漆斑驳的,有原木本色的,还有一张缺了个角,用生锈的铁皮勉强钉着。条凳更是长短不齐,有人干脆就站着,端着碗喝酒。

几口大铁锅架在临时垒起的土灶上,锅里的猪肉炖粉条咕嘟咕嘟翻滚着,厚厚一层油花浮在浑浊的汤面上,浓郁的肉香混合着劣质烧刀子的辛辣气味,在凛冽的空气里飘出老远。

新媳妇挨桌敬酒时,德麟总是抢着替她挡下那些粗瓷碗里晃荡的、辛辣刺鼻的烧刀子。

到了德兴、德芳那帮半大孩子凑成的一桌,几个愣头青借着酒劲起哄:“新嫂子得自己喝!这才够意思!”

童秀云的脸瞬间红得像要滴血,攥着酒碗的手指关节用力得发白,整个人直往德麟宽阔的背后躲,恨不得缩成一团。

秀娥挡在童秀云的身前,眼泪在眼圈里转,“不许你们欺负我的新嫂子……”

大家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又是一阵哄笑

秀云看着秀娥鬓角渗出的细密汗珠,在棚子下昏暗的光线里闪着微光,心里一阵感动。

德麟看着秀云那窘迫无助的样子,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吓唬他们,“再敢起哄,一个一个收拾你们。”

童秀云有人护着,心里像揣进了一块刚出锅的热乎糖糕,甜丝丝的暖意弥漫开,又带着点说不清的、令人微微发颤的酥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