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20章 逃难

本自俱足 第20章 逃难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德昇记挂的秋天很快来了,能吃饱的日子却没有来。榆树叶子黄得发苦,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像谁撒了一地碎金子,偏又带着股涩味。

天刚蒙蒙亮,连天的秋雨依旧缠缠绵绵的落下,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像有谁在外面轻轻的挠着。

夏张氏蹲在灶台前烧稗子粥,火塘里的柴噼啪地爆着小火星儿,她不时地伸手拨弄两下,手背在围裙上蹭了蹭,那围裙早就洗得发了白,补丁摞着补丁。

锅里的稗子咕嘟咕嘟冒着泡,混合着水汽飘出点儿寡淡的香,刚够勾得人肚子咕咕叫。

“娘,我头晕!”德昇从里屋走出来,耷拉着脑袋,赖赖唧唧的。

夏张氏盛了一碗米汤给他。

“喝了就好了,”她知道,德昇是饿的头晕。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吃不饱。个子噌噌的窜,小胳膊小腿细细的,支撑不住大大的脑袋,看上去像根小火柴。

德昇喝了米汤,果然精神了许多。

他蹲在灶坑前添柴,看着母亲从瓦罐里舀出最后半瓢稗子面,又从筐里抓了把榆树叶子——那叶子被晒得半干,苦巴巴的,她揉面时,手指被叶边的细毛刺破了,渗出血珠,混在面里,看不真切。

忽然,盘山县城方向传来扩音器的喧闹声,像铁片被生生撕开。夏张氏手一顿,抬眼往窗外望。

德昇听见动静,跑出去,扒着院墙头,脚踩着墙根儿那几块松动的土坯缝,小脑袋探得老高。

细细密密的雨雾里,他看见两个戴黄帽子的兵,站在城楼垛口的旗杆下面,刺刀亮闪闪的,正一下下割那面青天白日旗的绳子。

那旗子早就褪了色,边角卷着毛,被风吹的散开了,此刻像只折了翅膀的灰鹤,打着旋儿往下栽,“噗通”一声摔进墙根的烂泥里,溅起的泥水惊散了尸堆上的绿头蝇,它们嗡的一声飞起来,又落回原处,密密麻麻的,看得人头皮发麻。

“娘!旗子又换了!”德昇扭头朝灶房喊,小手指着城头——那里正升起一面红得刺眼的旗子,在风雨里猎猎地展着。

夏张氏几步冲出来,一把将德昇拽回院子,拽得他踉跄了两步。她反手去闩榆木门,那木门轴早就锈了,“哐当”一声撞上,门闩落下去,发出沉闷的一响。

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夏张氏吸了吸鼻子,空气里除了街面上没清干净的、腐烂的黄草报纸味,还混进了点新鲜的腥气,像铁器上的血锈,扎得人心里发紧。

自打德麟过继给夏二爷,去了盘山县城,家里就更空了。夏三爷依旧住在北大庙种菜。有的时候回来,也是匆匆忙忙的。日头落了才回,天不亮就去。脊梁骨被露水和汗水浸得时常发疼。

家里就剩夏张氏拉扯着德昇和德兴,两个娃一个个子高点儿,窜过了椅背,一个刚够着炕沿儿,全靠她里里外外地扑腾。

租来的两亩薄田种了糜子,今年雨水多,长得稀稀拉拉,穗子瘪着。

夏张氏常蹲在地里叹气,手指划过蔫头耷脑的糜子叶,心里头也跟着发蔫。

夏四爷倒是常来,每次来都先在院里站一站,嗓门洪亮地喊“三嫂啊”,说些“这天要变”“粮食得省着吃”的话,手脚却不怎么动。临走时总不空着手,要么从菜地里薅两把青菜,要么从盐罐里抓一把盐巴,嘴里还念叨着“这年头能伸手帮忙的都是实在亲戚”。随后转身就往北大庙去,找夏三爷要帮工的钱。

德兴这些日子遭了罪,稗子粥刮肠,吃下去拉不出屎,小脸憋得通红,哭得嗓子都哑了。

夏张氏抱着他,边揉肚子边掉眼泪。可就连这稗子粥,也快喝不上了。

连天的雨把村道泡成了泥塘,想出去换点粮都难。她搂着俩孩子围坐在炕上,德昇靠着她左胳膊,德兴偎在右怀里,三个脑袋凑着,望着窗外密密麻麻永不停歇的雨柱。

那雨像是下在心里,把满天的乌云都压在了心口上,沉甸甸的,喘不过气。

晌午刚过,雨还没停,院门外突然传来“吧嗒吧嗒”的脚步声,伴着粗重的喘息。

夏张氏掀开门帘,看见老姨家的大表哥站在院里,浑身往下淌水,脚上的草鞋底子早磨穿了,露出的脚趾头磨得发紫,每走一步,就在泥水里踩出个深深的窝窝儿,里头还嵌着草屑。

“老妹子,咱得走了。”大表哥裹着件夹袄,那袄上的补丁比布还多,有块是破军装的蓝布,有块是粗麻布,层层叠叠的像鱼鳞。

他说话时牙花子都打着颤,声音像冻僵的树枝,碰一下就能折,“听说黑龙江那边不咋打仗了,黑土地肥得很,撒把种子就能长,能活命。”

夏张氏搅米汤的手停了,稗子粒在碗里打着转。她拿不定主意,赶紧让大表哥去北大庙跟夏三爷商量。

等夏三爷闻讯回来时,天还是没有放晴的意思。厚厚的乌云一块一块的压着天空,低的要穿透窗棂,像一幅幅歪歪扭扭的画。

“这么下的雨,是收不上糜子的,没等包浆就涝死了,剩下的都是瘪穗子,这个冬天怕是又要挨饿。”夏张氏嘟囔着。

她不舍得家,却也不舍得孩子们挨饿受冻。

夏三爷蹲在门槛上闷头抽烟,烟杆是老枣木的,被磨得油亮。火星在烟锅里明明灭灭,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许多,像刀刻的一样。

“这盘山县城说是和平解放,可老蒋的兵车正往咱这儿开呢。”他抽了半天,才闷闷地开口,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烟袋锅子在门槛上磕了磕,落下几颗火星,“人挪活,树挪死,留下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趁着没上冻,路还好走,走吧……”

出发那天,晨雾里飘着未散的硝烟,呛得人鼻子发酸。盘山县城的小红楼斑驳的砖墙上新刷了红旗,红得亮眼,檐角悬着的铜铃被风一吹,叮咚叮咚响,惊起几只灰扑扑的家雀儿,扑棱棱飞进雾里。

夏张氏背着德兴,那孩子还没醒,小脑袋歪在她肩上,口水浸湿了她的衣襟。她手里攥着个褪色的蓝布包袱,里面裹着仨人的换洗衣裳,还有夏三爷从北大庙带回来的一把黄豆,在灶膛里烧熟了的。东西太重,她的指节攥得泛白,勒出深深的红痕。

她站在院子里,迟迟迈不开腿。这是她和三爷一块一块土坯子垒起来的家,像燕子垒窝一样。虽然穷的家徒四壁,可也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这么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不知道回来以后,这家会不会被战争夷为平地。

她曾想着老死在这里的。或者如果有人来抢,她就拼死保护。这不止是她的家,还是她三个儿子的根。

“老妹子,该走了,得赶早儿呢。”大表哥催促着。

三爷蹲在门槛上抽烟,闷闷的不说话。听见催促,站起身,默默的跟在妻儿的身后。默默的,一直跟到了村口的大槐树,止住了步子。

妻儿还在往前走,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犹如这糟糕的世道,讨活路的脚步,不敢停,也不能停。

“爹,回吧……”德昇紧紧拉着娘的衣角,布料被他拽得发皱,他朝着村口的夏三爷使劲挥手。

夏三爷依偎在老槐树下,那树的树皮裂得像老人的脸,他手里的烟袋早就灭了,目光像长长的线,粘在娘儿仨身上,扯不断。

风不是风,是裹着冰碴子的钝刀子,贴着地皮刮,剐得人脸生疼,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气。天空是铅灰色的,低低地压下来,仿佛随时要塌陷,将这满目疮痍的大地彻底埋葬。

硬邦邦的土路,蜿蜒伸向望不到头的灰暗地平线,像一条僵死的、巨大的蜈蚣。逃难的流民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土路上迤逦而行。

他们拖家带口,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挑着破旧不堪的担子,背着鼓鼓囊囊又空瘪无物的包袱,更多的人,只是徒步行进。

褴褛的衣衫在寒风中飘摇,颜色早已被尘土和苦难浸透,辨不出原本的模样。

一张张脸孔被冻得青紫,布满皴裂的口子,眼神空洞麻木,只剩下求生的本能驱使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在冻土上留下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印痕。

夏张氏就在这条缓慢而绝望的人流中。她背上用破布条紧紧捆着一个瘦小的幼儿,那是德兴。手里牵着穿着破棉袄的德昇。

德昇的棉鞋早就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鞋帮磨得只剩半截,露出的鞋底子薄得像层纸,前几日就磨穿了,现在脚心直接踩着冻土,冰碴子顺着鞋口往里灌,冻得他脚趾头直抽抽。

那十个脚趾头肿得通红,圆滚滚的,倒真像灶台上摆着的小胡萝卜,只是这“胡萝卜”上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沾着泥和冰,一碰就钻心地疼。

可他攥着娘衣襟的手却没松过,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小身体往前倾着,一步不落地跟着。风灌进他的破棉袄,把里面的芦花吹得乱飘,他却不敢缩脖子——娘说过,一缩脖子,风就全钻进心里了。

他死死攥着娘后腰的衣角,那布料又冷又硬,几乎要被他冻僵的小手抠破,但他不敢松手,一步也不敢落下。队伍像一条冻僵的巨蟒在缓缓移动,随时可能有人掉队,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哇……哇……”背上的德兴又饿醒了。他没有力气大声哭嚎,只发出细若游丝、断断续续的呜咽,像一只被遗弃在寒夜里的病弱小猫。那声音微弱得几乎被呼啸的风声吞没,却像钢针一样扎在夏张氏的心尖上。

夏张氏把背上的孩子往上托了托,腾出一只手去摸德昇的头。她的手冻得像块老树皮,裂开的口子渗着血珠,一碰德昇的头发,那孩子就打了个哆嗦。

她停下脚步,艰难地放下德兴。解开自己同样破旧、打着层层补丁的棉袄前襟。一股刺骨的寒风立刻像冰水般灌了进来,激得她后背一阵剧烈的哆嗦,皮肤瞬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她咬着牙,把德兴的小身体塞进自己温热的胸膛,紧紧贴着心口的位置。

德兴似乎感受到了那点微弱的暖意,小脑袋本能地往里拱了拱,微弱的哭声暂时止住了,只剩下急促而微弱的喘息。夏张氏用自己的体温,艰难地焐着这个小小的生命,而她裸露在寒风中的后背,却像贴着一块巨大的寒冰,冷得她牙齿都在打颤。

“娘……” 德昇微弱的声音传来,带着浓浓的鼻音和无法抑制的颤抖,“俺脚……疼……” 他的鼻涕流出来,在鼻尖迅速冻成了亮晶晶的小冰碴。

“忍着点,德昇,就快到了……” 夏张氏的声音沙哑干涩,像砂纸摩擦着喉咙。她腾出一只手,艰难地侧过身,摸了摸德昇冻得皴裂、粗糙得像老树皮一样的小脸。那触感让她心酸得几乎落泪。

“娘的手凉。”德昇仰起脸,鼻尖上挂着的鼻涕冻成了小冰棱,亮晶晶的,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刚冒出来就被风吹散了。他的小脸皴得厉害,干硬的皮像砂纸,一笑就能看见嘴角裂的血口子。

夏张氏赶紧把手缩回来,往棉袄袖子里蹭了蹭,想捂热点,可袖子里也是冰凉的。她低下头,解开最外面那件打了三层补丁的棉袄衣襟。里层的布早就磨得透亮,露出里面填的旧棉絮,黑黢黢的,硬得像板结的土块。她把德昇的小脑袋往自己胸口按了按,孩子的脸蛋贴着她的皮肤,凉得像块冰。

“娘给焐焐就不冷了。”她的声音有点发颤,不是因为冷,是心里头空落落的。后背的破洞被风灌得像揣了个冰窖,脊梁骨冻得生疼,可她不敢动,生怕一动就把怀里这点热气泄了。

德兴的小手在她怀里乱抓,指甲盖里全是泥,抓得她心口一阵发麻,这孩子是饿狠了,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

“娘,到了黑龙江,真能……吃饱吗?” 德昇仰起头,脏污的小脸上,那双因为瘦弱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里,闪烁着最后一丝微弱的希冀。他舔了舔干裂起皮的嘴唇,仿佛已经闻到了食物的香气。

夏张氏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黑龙江,那个遥远得如同传说的地方,是她和所有流民心中最后的灯塔。

她强迫自己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声音尽量放得轻柔,像是在描绘一个美好的梦境:“能!一定能!德昇,娘告诉你,那里的地啊,是黑油油的,攥一把在手里,都能冒出油来!种啥长啥,那麦子长得比人还高,磨出来的面啊,雪白雪白的,蒸出来的馒头,又大又软,咬一口,甜丝丝的!还有小米,黄澄澄、金灿灿的,熬成粥,香得能飘出十里地去!管够!咱们去了,顿顿都能吃饱!”

她不知道这话是安慰孩子,还是安慰自己,抑或只是一个支撑着他们走下去的、摇摇欲坠的谎言。

北风跟疯了似的,卷着碎雪片子抽在人脸上,疼得像被细针扎。逃难的队伍在冻土路上拖出老长一串,灰扑扑的棉袄片子被风掀得老高,远远望去,像冻僵的蜈蚣艰难的往前爬着,每一节都在寒风里打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