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19章 迷局

本自俱足 第19章 迷局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风突然停了。

夏张氏的目光撞上马背上的人,先是空茫,随即瞳孔猛地收缩,像被什么扎了下。她浑身发冷,那眉眼,那鼻梁,像极了梦里常出现的模样——是哥哥,是贵生哥!

张贵生也看见了她。那个倚着门框的妇人,瘦得像根柴,可眉眼间那点轮廓,分明是秀娥!

他猛地一按马鞍,翻身下马,动作因为急切和激动而显得有些踉跄。他甩开下意识上前搀扶的卫兵,大步流星地朝着那个瘫坐在冰冷尘土里的瘦弱身影冲去,沉重的马靴踏在冻土上,发出急促而沉重的“咚咚”声。

“秀娥!是我!哥回来了!哥回来了啊!”

张贵生冲到夏张氏面前,没有丝毫犹豫,伸出手,一把紧紧抓住了妹妹那双冰冷、粗糙、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

他的声音哽咽着,眼眶瞬间通红。这个在尸山血海中滚爬出来、见惯生死的铁血军人,此刻浑身颤抖,泪光在眼中闪烁。

夏张氏的手被哥哥温热而有力的大手握住,那真实的触感彻底击溃了她最后一丝防线。积攒了多年的辛酸、无助、绝望、思念,如同被掘开了堤坝的洪水,轰然决堤!

“哇——!” 一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呕出来的恸哭,猛地从夏张氏胸腔里爆发出来。这哭声凄厉、惨痛,瞬间撕裂了夏家村压抑的寂静。

她不再是那个沉默麻木的夏张氏,她变回了那个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兄长、在乱世中苦苦挣扎的张秀娥!

她反手死死抓住哥哥的手,指甲几乎要嵌进他的皮肉里,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唯一的浮木,用尽全身力气哭喊着:

“哥啊……你咋才回来啊……你这些年……哪儿去了啊……爹……娘……都没了啊……走的时候……眼都没闭上……直喊着你的名字啊……呜呜呜……”

张贵生的心,被妹妹泣血的哭诉狠狠捅穿了。

巨大的悲痛和强烈的负疚感如同海啸般将他淹没。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紧紧地将妹妹瘦骨嶙峋、哭得浑身颤抖的身体拥入怀中。

军装被妹妹滚烫的泪水,浸湿了一大片。他把脸埋在妹妹散发着草屑和汗味儿的头巾上,声音沙哑破碎,压抑着巨大的痛苦:

“我对不起爹娘……对不起你……秀娥……哥当年……是被抓了壮丁啊……一路打,一路逃……身不由己……身不由己啊……”

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沉重的“身不由己”四个字,道尽了身处乱世中的人,如浮萍般的命运。

风又起了,像是从荒野里滚过来的无情的石碾。把尘土、草屑和未熟的草籽一并碾碎,吹得人睁不开眼。

可那风在兄妹二人周身却忽然绕了道,仿佛也不敢惊扰这对阔别多年的骨肉。

德麟牵着驴车,站在几步之外,鼻尖发酸。

他自小就知道娘心里埋着一口井,井里锁着个“贵生哥”。他没见过舅舅,只在每年清明,看见娘偷偷往井里扔纸钱,一边扔一边低声念:“哥,你在那边别饿着。”

如今井里的人竟活生生站在眼前,马靴踏得尘土飞扬,肩章上的金星晃得他眼花。

“娘,风大,进屋吧。”

德麟终于有机会上前,声音哽咽。他伸手去扶夏张氏,却被张贵生抢了先。舅舅的胳膊像铁箍,一把将娘拦腰抱起。

夏张氏的双脚离地,瘦小的身子在军装前襟里轻得像一捆麦秸。她还在哭,哭声却低了,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噎,像被掐住脖子的雏鸟。

夏二爷从人群里挤出来,老泪纵横。“老三媳妇,别哭了,当心哭坏了身子,贵生哥这不是回来了嘛。”

他又转向张贵生:“贵生哥啊,可算见着你了!你爹娘的坟就在八里外的北大庙,我年年替你添土……”

夏二爷话没说完,就被张贵生腾出一只手攥住。

那手上有硝烟烫的疤,虎口有刀痕,此刻却抖得像风里的枯叶。

“老二,我妹子这些年……”张贵生嗓子哑得几乎听不见,“劳您照应了。”

夏二爷用袖子胡乱的抹着脸:“说啥话!秀娥嫁到夏家,咱们就是一家人呐!”

张贵生点点头。大踏步进屋,把妹子轻轻的放在炕上。

夏张氏的发髻散了,灰白头发里夹着几根草屑,像是风从地里刚拔出来的枯草。他忽然想起离家那年,妹妹才十四,辫子乌黑油亮,在脑后甩来甩去,像只不安分的雀儿。

夏三爷是跑着回来的。

北大庙离夏家村八里地,他听见信儿时正在给菠菜地间苗。手里攥着的菜秧子都没扔,一路狂奔,蓝布褂子让汗溻得贴在背上。

进了院,他先看见一匹马在榆树下打响鼻,马鞍上搭着件灰色呢军大衣,铜扣刺眼。

“德麟娘!”夏三爷喘着粗气喊,声音劈了叉。

他已四十出头,如今哮喘病好了,身体也壮实起来。肩膀宽得像磨盘,常年种菜晒得黝黑,此刻却显出几分仓皇。

夏三爷一头闯进屋里,猛地刹住脚,喉结上下滚动,半天才喘匀了气:“贵生哥回来了?大哥?”

“老三!”张贵生转过身,看着妹夫的脸,已苍老的模糊了岁月。“老三呐……”

“大哥,你可回来了!”

张贵生和夏三爷抱在一起,看着对方,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快别说了,大哥来这半天,还没喝口热乎水呢。”夏张氏嗔怪的说,强自压回去涌出眼眶的泪水。

相聚本是开心的事,尤其是这战祸连连的乱世。活着都是奢望和幸运的世道。

两人听了夏张氏的话,不舍地松了手。

张贵生顺手扯过德麟递来的包袱,摸出个油纸包。“老三,这是盘山县城买的桃酥,给孩子们吃的。”

夏三爷接过来,手指在油纸上掐出深深的印子。他其实想骂人,骂这么多年音讯全无,骂这青天白日下骨肉分离。但触及张贵生眼里的血丝,话到嘴边变成:“德麟,快烧一锅热汤,给你大舅暖暖身子。”

夜里,夏三爷家的油灯,亮到了鸡叫。

三爷把炕桌搬到院中,桌上摆着半坛子高粱烧、一碟腌野蒜、一盘中午剩下的贴饼子。

张贵生摘了军帽,鬓角已见白,月光下像撒了层盐。夏三爷先给张贵生斟满了酒,瓷盅相碰时发出清脆的“叮”。

“老三,我这次回来,是路过,队伍要押粮食去锦州……”张贵生开门见山,“上头催的很急,日夜不停的行军,明天就得走。”

夏三爷的手抖了一下,酒洒在裤腿上,像滴暗红的血。“锦州?这么近?”他的心里一颤,“非得去?”

“军令如山。”张贵生苦笑,从兜里摸出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这是给家里留的地址,万一……”他顿了顿,“万一我有个好歹,托人把抚恤金送来。”

夏三爷没接,反而攥住他的手腕:“贵生哥,你实话讲,这仗还能打多久?”

张贵生望向远处黑黢黢的荒野,半晌才道:“老三呐,你在这夏家村,还看不见前线的惨。四平那仗,我们团下来不到三成,填进去的都是十**的后生!”

他忽然哽住,仰头灌下一盅酒,辣得眼眶发红,“老蒋要‘剿匪’,可老百姓要的是活路!现在弟兄们私下都说,这仗打得没道理。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

“小鬼子在的时候也没见打的这么起劲儿,本以为小鬼子投降了,咱胜利了,就能有好日子过了,可曾想,哼!”

夏三爷端起酒盅一饮而尽,仿佛把一切的悲愤都一口咽下。

“老三呐,不用急,你瞅着吧,**蹦跶不了几天了,不得民心啊!”

夏三爷想起去年冬天,邻村王铁匠的儿子被“剿匪”的流弹打死,棺材薄得能看见天光。

他默默给张贵生续上酒:“可你穿着这身皮……”

“是啊,穿着这身皮。”张贵生低头扯了扯领口,铜纽扣在月光里泛着冷光,“我试过逃,可逃兵抓住就是枪毙。去年在山东,有个排长半夜跑了,连累全排吃挂落儿……”

他忽然压低声音,“老三,不瞒你说,我这次押的粮食,是准备往黑山一线运的。那边……”他做了个“八”的手势,“活动得厉害,那才是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

夏三爷猛地抓住酒盅,指节发白。他想起外甥韩庆年。还有和韩庆年一样的那些年轻人,像被人当头敲了一棒,猛然惊醒。

后半夜,夏张氏醒了。

她披衣起来,看见两个男人的影子映在窗纸上,一个高大一个敦实,中间那盏油灯像将熄未熄的星。她没敢靠近,只抱着门框听。

“……德麟娘命苦,十六岁嫁给我,没享过一天福。”是夏三爷的声音,“那年闹饥荒,她啃树皮省下糊糊给德麟吃,自己饿得晕在河边……”

张贵生的声音更低:“我欠她的,这辈子都还不清。老三,我只求你一件事——”

“哥!啥事?你说!”

“德麟,德昇,德兴,你有三个儿子,你把孩子们看住了。千万别让他们走我的老路,说不定哪天……我真就回不来了。”

夏张氏的眼泪砸在窗台上。她想起哥哥离家那年,自己追到村口摔了一跤,膝盖上的疤,如今成了月牙形的白印。

那时她哭喊着“哥,你带我走”,哥哥头也不回,背影被夕阳拉得老长,像一把插进地里的刀。

天蒙蒙亮,村口集合的哨子响了。

张贵生穿上军装,最后看妹妹一眼。

夏张氏把几颗煮鸡蛋,往他的手里塞。“路上吃,”她哑着嗓子,“别饿着。”

张贵生苦笑了一下。**的押粮官,哪会差这几只鸡蛋。但是他捧在手里,手心里热乎乎的。他仔细的把鸡蛋塞进军大衣的内袋,紧贴着心脏的位置,那温暖直传到心里。

德麟牵着马,马背上驮着两袋军粮,压得马背往下塌。少年红着眼问:“舅,你啥时候再回来?”

张贵生摸摸外甥的头,硬茬茬的短发扎手。“等不打仗了,舅回来给你带真正的稻香村月饼。”他顿了顿,从贴身口袋掏出个布包,“这个给你娘。”

布包里是二十块大洋,叮当作响。

夏张氏像被烫了似的缩回手:“哥,你留着傍身……”

“我拿着是死钱,你拿着是活路。”

张贵生强行塞进她怀里,忽然转身,双膝跪地,朝着北大庙的方向,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头。起身嘱咐夏张氏:“爹娘的坟,劳你替我多烧几张纸。”

夏张氏的眼泪流下了,死死拽住哥哥军装下摆。

张贵生硬着心肠掰开她手指,转身时肩膀垮了一下,像有千斤重。

德麟看见舅舅上马时抹了把脸,手背上亮晶晶的,不知是露水还是泪。

队伍走出二里地,张贵生回头望。

夏家村笼在晨雾里,村口的大槐树只露出个黑影。

忽然,那黑影下亮起一点红,是夏张氏举着红灯笼和他挥手告别。那红色在风里晃啊晃,像颗不肯坠落的心。

三个月后,德麟在集市上听见风言风语。

“听说黑山那边吃了败仗,**一个师全军覆没……”卖豆腐的老张压低声音,“死的人填满了三道沟,乌鸦吃了三天三夜……”

当晚德麟去了北大庙,夏三爷从炕席下摸出张发黄的纸:“你舅留的地址,咱去趟盘山县城。”

他们没打听到张贵生的消息,却在县邮局碰见个断臂老兵。老兵听说来意,从怀里掏出个染血的布包:“张营长……让我带话……”

布包里有俩块硬邦邦的月饼,已经长了绿毛。底下压着张纸条,上面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

“秀娥,哥没吃上你蒸的馒头。下辈子,咱不当兵了,哥给你种一院子芍药花。”

夏张氏把布包贴在胸口,哭不出声。她想起哥哥离家那天的红灯笼,灯油燃尽时,灯笼“噗”地灭了,只剩一缕青烟,袅袅升上天,像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告别。

德麟对舅舅的战争,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火——火在烧,他却摸不到烫,只能看见光与影在玻璃上扭曲地爬。

最初,那火是威风凛凛的。舅舅下马那天的马靴声、肩章上的金星、卫兵敬礼时的脆响,都让十五岁的德麟胸口发热。

夜里,他偷偷把舅舅拿回来的,包桃酥的油纸,叠成方块,压在枕头底下,闻那股混合了硝与血的铁腥味儿。

那是舅舅留下的唯一的念想,德麟觉得那是战争的味道。和表哥韩庆年不同。在舅舅那里,德麟感觉更多的是战火的味道。

可火很快就烧到了眼前。

舅舅走后的第三十七天,邻村王铁匠的小儿子被抬回来,草席太短,露出两只青紫的脚。德麟挤在人群里,看见王婶扑在席上哭,指甲抠进泥土,抠得指尖冒血。

那天夜里,他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忽然想起舅舅临走,双膝跪地朝北大庙的方向磕头时,肩头的军装被晨光照得透亮,像一层脆薄的纸。

火开始烫了。

集市上的风言风语像火星子乱迸。德麟去卖蒜苗印子,听见老张说“黑山那边吃了败仗,三道沟填满了人”。他蹲在豆腐摊后面,数着地上蚂蚁搬家,数到第二百三十七只时,忽然站起来,把柳条筐一扔就往回跑——筐翻了,翠绿的蒜苗印子撒了一地,像一地碎骨头。

夏三爷带他去盘山县城那天,德麟一路攥着舅舅留的地址,纸条被汗浸得发软。

邮局门口,断臂老兵把染血的布包递过来时,德麟没哭。他盯着老兵空荡荡的袖管,那袖管掖在腰带里,风一吹,像面残破的旗。

老兵说:“张营长最后……在喊他妹妹的名字。”

德麟点点头,转身时却一个踉跄,差点跪倒。他这才明白,舅舅不是玻璃后面的火,舅舅就是火里烧着的柴。

回家路上,夏三爷劝他:“别恨你舅,他穿那身皮,也是被逼的。”德麟闷头赶着驴车,忽然甩了一鞭,鞭梢在空中炸响,像枪声。他开口,声音嘶哑:“我不恨舅,我恨那身皮。”

夜里,德麟把染血的布包埋在了榆树下。埋之前,他打开看了一眼——俩块长绿毛的月饼,底下压的纸条写着“下辈子种芍药”。

德麟忽然想起舅舅说过,要给他带真正的稻香村月饼。少年蹲在树影里,无声地咧了咧嘴,笑得比哭还难看。

后来,德麟再也不肯穿灰色褂子——那是舅舅军装的颜色。

他跟着夏二爷更加的忙碌起来,肩膀被日头晒脱了皮,却从不喊累。有人问他想不想当兵,他吐掉嘴里的草茎,答:“我想当个人,不当柴。”

只是每年清明,他会偷偷在井里烧一张纸,纸上写:

“舅,老榆树开花了,香气像你说的芍药。”

火舌舔过纸角,映得少年眼底一片通红。那火终于烧穿了他心里的玻璃,留下一道疤,疤里埋着一句话:

“战争不是星星,是烧星星的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