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陋院微光(续)
日子在墨香与晨露中悄然溜走,转眼已是初秋。刘小橙的字渐渐脱了稚气,横平竖直间有了几分端正模样,肖雯雯带来的那几本简易书籍,也被他翻得边角微卷。这天清晨,肖雯雯看着刘小橙在纸上默写《千字文》,竟只错了两个字,她放下手中的缝补活计,笑着说:“小橙,你现在认得的字,比不少富家子弟都多了。”
刘小橙闻言抬头,耳尖微微泛红,却难掩眼底的雀跃:“都是姐姐教得好。”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空荡的桌角,小声补充,“就是…… 要是能有更多书读就好了。”
肖雯雯心里一动。她带来的书终究有限,要想让刘小橙真正成长为有学识的人,得让他接触这个时代的典籍。她想起上次去集市时,曾瞥见街角有一家书肆,便点头道:“今日咱们去书肆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你喜欢的书。”
刘小橙手里的笔 “嗒” 地落在纸上,墨点晕开一小片,他却顾不上擦,猛地站起身:“真的吗?现在就去吗?”
两人收拾妥当,肖雯雯特意给刘小橙换了件稍新的粗布长衫,又把微型定位器检查了一遍 —— 最近几天,她总在街头听到零星的议论,说赵王司马伦与皇后贾南风走得愈发近,洛阳城里的气氛,隐隐多了几分说不出的紧绷。
从贫民窟到城西的书肆,要穿过两条主街。街上的行人比往日多了些神色匆匆的官吏,偶尔能听到有人低声谈论 “东宫”“太子妃” 之类的字眼,肖雯雯拉着刘小橙的手,刻意放慢脚步,让他尽量靠在自己身侧。刘小橙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往日爱问东问西的他,此刻只是乖乖跟着,眼神里多了几分警惕。
书肆藏在一棵老榆树下,门面不大,木质招牌上刻着 “文渊堂” 三个字,漆皮有些剥落。推开门,一股陈旧的纸墨香扑面而来,架子上整齐地码着一卷卷竹简和线装书,几个穿着儒衫的读书人正低头翻找,动作轻得怕惊到书页。
掌柜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见肖雯雯带着个半大孩子进来,只是抬眼笑了笑,又低头拨弄着算盘。肖雯雯让刘小橙在书架旁慢慢看,自己则走到掌柜跟前,轻声问:“掌柜的,可有适合初学孩童读的启蒙书籍?”
“西边架子上有《急就章》和《仓颉篇》,都是常用来教娃娃的。” 掌柜指了指方向,又随口多了句,“最近不太平,来买启蒙书的人少了,都在议论宫里的事呢。”
肖雯雯心里一紧,刚想追问,却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读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是刘小橙的声音,他正站在一卷《千字文》竹简前,手指点着竹片上的篆字,小声念了出来。
这声音在安静的书肆里格外显眼,几个读书人都抬了头,目光落在刘小橙身上。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放下手里的书,慢慢走了过去,笑着问:“小家伙,你认得这些字?”
刘小橙猛地回头,见老者衣着素雅却整洁,眼神温和,倒不像有恶意,便小声点头:“认得一些,是姐姐教我的。”
“哦?” 老者眼睛亮了亮,指着竹简上 “寒来暑往” 四个字,“那你说说,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肖雯雯刚想上前圆场,却见刘小橙抿了抿唇,认真答道:“是说冬天会来,夏天会走,就像院子里的槐树,春天发芽,秋天落叶,都是自然的道理。” 他还指了指自己的衣襟,“姐姐说,这就是‘秋收冬藏’,咱们夏天晒的干菜,冬天就能吃了。”
老者闻言哈哈大笑,声音里满是赞许:“说得好!说得好!不读死书,能连缀生活,这才是读书的本分。” 他转头看向肖雯雯,拱手道,“这位小娘子,令弟真是块读书的好料子,不知师从何人?”
肖雯雯连忙回礼,斟酌着答道:“老丈谬赞了,只是我在家中略教他识了些字,算不得师从。” 她刻意模糊了身份,怕言多必失。
老者却没追问,只是蹲下身,摸了摸刘小橙的头:“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以后常来书肆吧,这里的启蒙书,你若想看,我让掌柜的给你留着,不用花钱。”
“我叫刘小橙!” 刘小橙眼睛亮得像星星,又回头看肖雯雯,见她点头,才雀跃地说,“谢谢老丈!”
老者又和刘小橙聊了几句,问他读了哪些书,刘小橙都一一答来,偶尔有说不出的地方,肖雯雯便在一旁悄悄提点。临走时,老者从袖中摸出一卷泛黄的《论语》,递给刘小橙:“这卷书送你,好生读,下次来,我考你‘学而’篇。”
走出书肆时,阳光正好穿过榆树叶,落在刘小橙怀里的《论语》上。他紧紧抱着书,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姐姐,那位老丈真好!他还说要考我呢!”
肖雯雯看着他雀跃的模样,心里又暖又忧。暖的是刘小橙终于得到了学识上的认可,忧的是这洛阳城风雨欲来,太过显眼,未必是好事。她停下脚步,认真地对刘小橙说:“小橙,以后在外面,不要轻易展露自己认得字,也不要跟陌生人说太多咱们家的事,知道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