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电转之间,李青针脚下的山路仿佛也变得不再一样。
曾经,这条路只是连接他清修的洞窟与凡俗村落的枯燥路径,而此刻,每一步踏下,他都感觉自己正从一座孤悬的道法神坛,走向一片蕴藏着无尽生机的广袤田野。
他缓步回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与潮湿的泥土气息,这是他过去从未留心过的“人间味”。
行至村口,一阵清脆而富有韵律的“啪、嗒”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是赵篾匠。
赵老头蹲在自家铺子前的老槐树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飞快地搓着浸泡过的竹条。
他正在为一个新的箩筐编底,手指翻飞,动作行云流水。
李青针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目光被那双灵巧的手牢牢锁住。
只见赵篾匠的手时而迅捷如雨打芭蕉,篾片在他指间穿梭交错,发出急促的声响;时而又变得舒缓如山间流云,慢条斯理地调整着经纬的松紧。
这个节奏……李青针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的脑海中,仿佛有一道惊雷炸开!
《九针施治序》中开篇总纲的文字,逐字逐句地浮现——“毫针浅刺,讲究三进一退,其势如雀啄食,轻灵而精准;铍针深取,需一往无回,其力如云移行,沉稳而果决。”
这……这不正是赵篾匠此刻编筐的韵律吗?
那急促的穿插,分明暗合了“雀啄”之法;而那徐缓的调整,又与“云移”之势别无二致!
李青针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直冲天灵盖。
他不敢置信地走上前,目光死死盯着那即将成型的箩筐底部。
经纬交错的篾片,在赵篾匠无意识的编织下,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几个对称的结构节点。
那节点的位置,一个偏于外侧,形如人体侧卧屈膝时的凹陷处;另一个则在其稍下,仿佛大腿外侧的枢纽……
环跳!风市!
这两个人体大穴的精准位置,就这样被一个普通的篾匠,用最朴素的竹条,分毫不差地复刻了出来!
李青针喉头滚动,声音有些干涩地试探道:“赵大爷,您这编筐的手法……是跟谁学的?可是……可是懂些针法?”
赵老头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朴实的茫然,他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啥子针法哦?不懂,不懂。祖上传下来的手艺,编了一辈子,就是图个顺手结实。手啊,它自己晓得哪样用力最省劲,哪样编出来最稳当。”
顺手?
结实?
李青针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这世间最精妙的医理,竟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顺手”之中!
赵老头似乎看出了李青针的失神,以为他在担心箩筐的质量,便乐呵呵地掀开底层一层细密的篾片,露出了夹层中一小团晒得干透的艾绒,一股温和的药香扑鼻而来。
“小李大夫,你夜里常要上山采药,山里湿气重。这筐底我给你夹了点艾绒,要是夜里在外面赶工冷了,用火折子一点,能暖好一阵子身子,还能驱蚊虫。”
李青针的脑子彻底炸开了。
艾绒……藏于夹层……温养驱寒……这……这分明是《涪翁针经》中记载的,早已失传的“藏灸法”!
此法乃是涪翁祖师的秘传,专为那些常年奔波在外、寒湿侵体的行脚商人或兵士所创,将艾绒藏于贴身器物之中,需要时引燃,以微弱的火力持续温养经络,祛除深入骨髓的寒邪。
其法之妙,在于隐蔽、持久、简便。
而现在,这只应出现在上古医典中的秘法,竟被一个连“针法”二字都听不懂的老篾匠,以一种充满生活智慧的方式,轻描淡写地重现于世!
他甚至不知道这叫什么,只知道“晚上冷,放点这个,火一点就暖”。
李青针默默地接过赵篾匠递来的一个新编好的药篓,准备将自己采的草药换过去。
当他的指尖触及药篓内壁时,又是一愣。
那内壁上刷了一层暗红色的特殊树脂,光滑而坚韧,触手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
这绝非寻常的桐油!
李青针凑近细细一闻,一股混杂着某种植物根茎与蜂蜡的特殊气味钻入鼻腔。
这气味……他猛然想起了什么!
《针经》附录的《器物篇》中曾有寥寥数语的记载:“药器宜温而不燥,可保草木气机不散。以地龙根汁合蜂蜡涂之,可延**三日。”而那地龙根汁与蜂蜡混合后的气味,正与他此刻闻到的“防腐三味散”的记载一模一样!
一个连字都认不全的篾匠,竟无师自通地掌握了保鲜草药的千年古方!
这哪里是什么巧合,这分明是深植于血脉与生活中的传承!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家院门前,邻家的张大婶恰好端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米汤走了过来。
“小李大夫,看你昨夜上山累着了,脸色不太好,快喝碗米汤补补气。”
李青针恍惚地接过,道了声谢。
他低头一看,只见那浓稠的米汤碗底,沉淀着一层极细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草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