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洒在寂静的涪水江滩上。
村民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涌来,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那片昨夜还插满万千银针、如同神迹降临的土地,此刻竟空无一物,平滑如初。
“针呢?神针呢?”
一声惊呼打破了死寂,人群瞬间骚动起来。
他们不信邪,抄起手边的工具,甚至直接用手,疯狂地刨开湿润的沙土。
一寸,一尺,三尺……泥土翻飞,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可除了淤泥和石子,连一根针的影子都找不到。
恐慌和失望如瘟疫般蔓延。
难道神迹只是一夜幻梦?
难道救赎他们的力量,就这么消失了?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阿禾的声音轻轻响起,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别找了,它们回家了。”
回家了?
针怎么回家?
村民们茫然四顾,无法理解这句玄之又玄的话。
然而,道,已在无形中种下。
当夜,村西的张屠户婆娘被多年的足疾折磨得彻夜难眠,脚踝处如火烧火燎。
她在炕上翻来覆去,烦躁中随手拿起一根剔牙的竹签,无意识地朝着剧痛处的外侧狠狠按了下去。
那位置,正是足太阳经的“昆仑穴”。
一股奇异的酸麻感瞬间窜起,剧痛竟如潮水般退去。
她愣住了,呆呆地看着那根普通的竹签,仿佛上面附着了神明的力量。
次日,在江上打鱼的李大胆,手臂上生了个脓疮,又肿又痛。
他学着昨夜所见,用一根磨尖的鱼骨刺破脓包,正当他准备用草药敷上时,脑海里鬼使神差地冒出了一句《针诀》的歌谣:“毒火随脓泄,清气自脉生。”他下意识地念了出来。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那原本需要数日才能结痂的伤口,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敛,红肿也消退大半。
这些零星的“奇迹”很快传到了柳妻耳中。
她心细如发,亲自走访查验,当她看到张婆娘脚上那个精准的按压点,听到李大胆念出的那句连他自己都忘了从何而听来的《针诀》时,一股巨大的震撼攫住了她。
她终于明白了阿禾那句“回家了”的真意。
针,作为有形的器物,确实消失了。
但它们所承载的“道”,那套运行于天地人之间的规律,已经在那一夜,随着万针齐鸣,深深地烙印进了三十六村所有人的骨血里,魂魄中。
针虽不见,道已入骨!
想通此节,柳妻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她当机立断,敲响了村口召集三十六村里正的铜钟。
沙坛前,人头攒动。
柳妻站在高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或期待或疑惑的脸。
她没有多言,而是举起了一方刻着“百草盟”的陈旧印信。
这是涪水医者传承的象征,是身份与荣耀的凭证。
“自今日起,”她的声音穿云裂石,“涪水三十六村,废‘医者’之号,无‘师徒’之名!”
人群轰然炸开,议论声四起。废除医者?那以后谁来治病?
柳妻抬手,压下喧哗,继续说道:“凡能以草木、骨石、乃至一声歌谣助人调息止痛者,皆为‘行道人’!道,非一人一派之私产,而是天地赋予众生自愈的本能!”
说罢,她将那方印信狠狠砸在地上,引火点燃。
在熊熊烈焰中,这代表着旧日秩序与门第之间的信物化为焦炭。
柳妻捧起滚烫的灰烬,迎风走向江边,将其尽数撒入奔流不息的涪水之中。
“道不在名册,不在师承,而在手到病除的那一刻!”
江风裹挟着她的声音,传遍四野,也吹进了一位老人的心里。
听针堂内,死一般的寂静。
被尊为针道鼻祖的涪翁,步履蹒跚地走到阿禾面前,在满堂震惊的目光中,双膝一软,竟直挺挺地跪了下去。
他双手颤抖地奉上一个空空如也的针囊,那是他一生荣耀的象征,此刻却轻如鸿毛。
“小子……不,先生,”他的声音沙哑干涩,“我……想学。”
一言既出,满堂皆惊。
鼻祖拜师?
拜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少年为师?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阿禾慌忙上前,想扶起他:“老先生,您是鼻祖啊!万万不可!”
涪翁却执拗地摇了摇头,浑浊的老眼里泛起泪光:“什么鼻祖?那个只会抱着几卷残破《针经》、守着一堆生锈铁针的老顽固,早在那一夜就死了。现在,我只是个连《针歌》都记不全的老头子。”
他抬起头,目光里满是恳切与迷茫,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教教我……怎么才能……不用针,也能救人。”
阿禾看着他,没有收下那份师礼,反而伸出小手,轻轻牵住了他布满老茧的大手,将他从地上拉了起来。
她没有说话,只是拉着他,一步步走出听针堂,走向那片见证了神迹的江滩。
夜潮刚刚退去,月光下的沙面湿润而柔软,浮现出无数个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天然凹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