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死亡名单”继续向下翻阅,这次停留在一个略显冷门但颇具戏剧性的名字上。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位,是第二代秦王——朱尚炳。”朱迪钠介绍道,“他的父亲,就是洪武皇帝的第二子,首封秦王朱樉。”
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年轻藩王的形象,眉宇间带着几分桀骜。
“朱尚炳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轨迹。”朱迪钠解释道,“他的生母并非秦王正妃,而是备受朱樉宠爱的邓次妃。在洪武朝,他的父亲朱樉就以‘宠妾灭妻’、行为多有不法而闻名,甚至因此多次遭到洪武皇帝的严厉斥责和惩罚。朱尚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性格中难免带上了一些骄纵和不安分的因子。”
画面转换到靖难之役时期。
“建文朝削藩时,朱尚炳作为藩王,其利益受到触动,加上可能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他的立场是倾向于建文帝朝廷的,对起兵‘靖难’的四叔朱棣并不支持。”朱迪钠继续说道,“等到朱棣成功登基,成为永乐皇帝后,朱尚炳的处境就变得尴尬和危险起来。”
“或许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或许是性格使然,朱尚炳在永乐朝初期,表现出了明显的对抗情绪。”天幕上出现了朱尚炳在秦王府邸内诸多不敬行为的画面,“他对永乐帝派去的使者态度倨傲,缺乏应有的尊重。更严重的是,他在祭祀自己父亲朱樉和生母邓次妃时,竟然僭越礼制,使用了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享用的祭祀规格和仪仗!”
朱迪钠的声音严肃起来:“这种行为,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之罪,触碰了皇权最敏感的神经。永乐帝朱棣虽然以强硬着称,但登基之初,为了稳定局面,对诸多藩王尤其是兄长们的子嗣,还是展现了一定的宽容。对于朱尚炳的种种不轨行为,他一开始选择了隐忍和警告。”
画面中代表时间快速流逝,来到了永乐九年。
“然而,朱尚炳并未收敛,反而可能变本加厉。到了永乐九年,朱棣的统治已然稳固,他终于不再容忍这个一再挑衅的侄子。”朱迪钠描述着那紧张的氛围,“朱棣决定对朱尚炳采取措施,施加惩罚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迪钠的语气带上了几分讽刺,“一向表现得嚣张跋扈、敢于跟皇帝叫板的朱尚炳,到了这真刀真枪、性命攸关的时刻,反而彻底怂了!他之前的‘刚硬’仿佛都是伪装,骨子里充满了对皇权的恐惧。”
画面中,朱尚炳惊慌失措,几乎是连滚爬爬地匆忙离开西安,一路疾驰赶往应天。
“他火速赶往南京,向永乐帝‘入朝谢罪’。”朱迪钠说道,“面对暴怒的四叔,朱尚炳彻底放下身段,痛哭流涕,乞求宽恕。朱棣看着这个不成器的侄子,终究是念及了二哥朱樉的香火之情(毕竟朱樉死得早),加上朱尚炳认罪态度‘良好’,最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饶恕了他的性命,让他返回西安。”
“但是,”朱迪钠话锋一转,“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更重要的是,这次惊吓彻底击垮了朱尚炳的精神。他本就理亏心虚,再加上一路奔波惊惧,以及面对皇帝时的极致惶恐,回到西安后,又惊又怕,又羞又愧,一病不起。没过多久,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就在永乐十年,生生被‘吓死’或者说‘急死’了。这种死法,在明朝藩王里,也算是独一份了。”
---
天幕上,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爱逛景山的猫】:“这个朱尚炳,真是又菜又爱玩!平时作天作地,真到了要动真格的时候,直接吓尿了。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也算是替父还债了吧?当年太子朱标从西安视察回来不就病逝了嘛,他这去了一趟应天回来就死了,冥冥之中……”
【永乐年的小透明】:“楼上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因果循环那味儿了。不过,我觉得根子还在他爹朱樉身上,‘宠妾灭妻’的报应啊!你们看看秦王这一系后来有多惨!”
【骑驴看洪武】立刻跟帖,并贴出了一份简化的秦王世系图:“@永乐年的小透明 说的太对了!看看这份列表,从朱尚炳开始,秦王正宗好几次绝嗣!朱尚炳死后,他儿子朱志堩继位,没几年死了,无子;然后只能找他弟弟朱志均,结果朱志均也没儿子;再往上推,找到朱尚炳的另一个儿子朱公锡……就这么反反复复,你看这继承顺序里,名字里‘志’字辈、‘公’字辈来回出现,甚至有三代秦王都是独苗单传!最离谱的是,到了后面(秦定王朱惟焯死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了,只能向上倒推了四代,从朱尚炳的另一个孙子朱公铭那一支的重孙辈里,找了个奉国将军朱惟燫来继承秦王爵位!这血脉稀薄的,简直是惨不忍睹!”
---
天幕下,奉天殿前。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份混乱的秦王世系,听着网友“宠妾灭妻报应”的评论,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对于老二朱樉的混账行为是知道的,也曾严厉管教,却没想到后果竟如此严重,导致秦王一系大宗的血脉凋零至此,几乎难以为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