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这是洪武十一年十月的最后一日,空气中似乎也带上了一丝进入冬月的微妙气息,尽管这份气息被连日来天幕带来的震撼与阴霾所笼罩。
天空再次准时亮起,巨大的天幕浮现。经过十几日的“洗礼”,应天府的百姓和官员们似乎已对此习以为常,只是今日,当人们抬头望去时,隐约感觉那天幕中的主播朱迪钠,其讲述的内容似乎与洪武朝的直接关联性在减弱,更多像是在梳理一条漫长而遥远的历史脉络。
然而,今天他要讲到的人物,依旧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顶尖的勋贵和皇族。
“各位朋友晚上好,”朱迪钠的声音依旧平稳,“我们继续来聊大明皇室,或者说,与皇室命运紧密相连的那些人的结局。虽然永乐大帝朱棣在登基前后,杀了许多人,也关了许多人,以铁腕巩固了他的统治,但有一个人,他却始终感到棘手,难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
他略微停顿,似乎在斟酌用词,然后缓缓吐出一个重量级的爵位:“那就是——魏国公……”
“魏国公”三个字一出,天幕之下,无数道目光“唰”地一下,齐刷刷地投向了勋贵班列中那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中年将领——现任魏国公,大明军神,徐达!
徐达本人也是眉头一皱,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他身边的同僚们更是屏住了呼吸,难道天幕要直接揭示徐大将军的未来?!
然而,朱迪钠接下来的话,让众人悬起的心又落了下去,但随即又被新的好奇取代。
“……徐辉祖。”
原来是他!是徐达的儿子,未来的魏国公!
朱迪钠继续讲述,画面中也出现了一位身着大明国公爵位服饰、面容与徐达有几分相似,但神情更为倔强冷硬的青年形象。
“徐辉祖,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那份刚直。在靖难之役中,他的立场非常明确——坚决拥护建文帝朱允炆,反对燕王朱棣的‘叛乱’。”
朱迪钠介绍着背景,“他甚至曾亲自带兵与燕军作战,颇有战功。然而,他的身份又极为特殊,他的亲姐姐,正是燕王朱棣的王妃,未来的徐皇后。这层关系,使得建文帝朝廷对他始终存有一份猜忌,无法完全信任,他的军事才能也因此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画面转换,南京城破,燕军入城。
“当朱棣终于攻入应天府,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后,如何处理徐辉祖,就成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历史的戏剧性,“朱棣第一时间召见了这位大舅哥,希望他能识时务,出面支持自己,以此安抚人心,尤其是淮西勋贵集团。然而,徐辉祖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朱棣的预料。”
“徐辉祖面对胜利者朱棣时,非但没有屈服,反而神色激动,据理力争,甚至破口大骂......”
“徐辉祖当着朱棣的面,痛斥其篡位之举,言辞激烈,毫不留情。”朱迪钠说道,“按照朱棣彼时的心性和手段,如此公然顶撞、否定其合法性的行为,足够死上十次了。但是,朱棣却硬是忍了下来,没有下令处死徐辉祖。”
他解释了原因:“为什么呢?第一,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杀功臣之后,尤其还是徐达这样地位超然、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功臣之后,影响太坏,容易寒了天下功臣之心。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徐辉祖是徐皇后的亲弟弟,是朱棣那三个儿子——包括后来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炽——的亲舅舅!这层至亲的血缘关系,像一道坚固的护身符,让朱棣无法轻易举起屠刀。他不能不顾及自己妻子和儿子的感受。”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
蓝玉站在武将班列中,听着天幕上关于徐辉祖未来那“想杀又不能杀”的处境,眼神闪烁,心中那个念头愈发清晰和坚定:必须保住雄英!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姐夫常遇春(已故)家族的代表、现任开国公常升,又偷偷望了一眼脸色凝重的太子朱标。他心想:徐辉祖能有这份“特殊待遇”,全靠他姐姐是燕王妃,是未来的皇后!如果雄英(朱雄英,朱标嫡长子,常氏所出)能够健康长大,顺利继承皇位,那么常家是皇帝的外家,我蓝玉是皇帝的舅姥爷,这份姻亲关系带来的庇护,比徐家那层还要更近、更稳固!雄英在,常、蓝两家可保无虞,甚至更加显赫。
但若是雄英不在了……蓝玉的心沉了下去。就算太子朱标顺利登基,除非他立同样是常氏所出的朱允熥为太子,否则,一旦让吕氏.....嗯就算没有了吕氏还有其他妃子.....甚至传说的那位新太子妃所生的朱高炽或者其他儿子上位。
他们常、蓝两家作为前太子妃(常氏)的娘家人,地位必将无比尴尬,甚至可能因为势力过大而引来猜忌和清洗。徐辉祖未来的遭遇,某种程度上就是外戚在皇权更迭中尴尬处境的一个缩影——有用时被猜忌,无用或被对立时则可能被牺牲,能像徐辉祖这样靠特殊关系保住性命,已属万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