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御史台收到了一份匿名举报。
举报信中,详细描述了某些官员正在伪造证据,企图陷害李及的阴谋。信中还附上了一些账目的副本,以及几个关键人物的名单。
李及看完举报信,脸色铁青。
他立即派人秘密调查,发现举报的内容竟然大部分属实——确实有人在暗中收集所谓的,而这些证据明显是伪造的。
是谁举报的?李及问手下。
不知道。手下摇头,举报信是有人放在御史台门口的,没有署名,也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查!一定要查清楚!李及怒道,竟敢伪造证据陷害朝廷命官,这是死罪!
他立即向皇帝上奏,请求彻查此事。
皇帝看完奏章,勃然大怒:岂有此理!朕的朝堂,何时变得如此阴暗?查!给朕彻查!
圣旨下达,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方联合调查。
这一下,整个京城都震动了。
刘侍郎那一派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慌了神。
怎么回事?我们的计划怎么会泄露?一位官员惊慌失措地问。
不知道啊!另一位也是满头大汗,我们明明做得很隐秘,怎么会被人发现?
现在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刘侍郎强作镇定,赶紧把所有的证据都销毁,把相关的人都打发走。千万不能让人查到咱们头上。
可是,有些人已经被控制了,恐怕瞒不住……
那就让他们闭嘴!刘侍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用钱也好,用威胁也罢,总之不能让他们开口。
一场慌乱的补救行动在暗中展开。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苏明远的监控之下。
苏明远早就料到,一旦御史台接到举报并上奏皇帝,对方必然会慌乱地销毁证据。
而这正是他要的。
他早就派人盯着刘侍郎那一派的关键人物,只要他们有所行动,立即汇报。
大人,刘侍郎派人去了西城的一个钱庄,从保险柜里取出了一个箱子。
大人,有人连夜去了城外的一座庄园,似乎在销毁什么东西。
大人,那个负责伪造账目的账房先生突然消失了,据说是被人送出京了。
一条条消息汇总到苏明远这里。
他在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地点和人物,渐渐勾勒出一张清晰的关系网。
很好。他满意地点头,现在,该收网了。
他将这些情报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秘密送到了大理寺负责调查此案的官员手中。
这是什么?那位官员疑惑地问送信的人。
这是热心人士提供的线索。送信人道,至于是谁提供的,恕我不能透露。但我可以保证,这些线索都是真实可靠的。
说完,送信人转身离去,消失在夜色中。
官员打开报告,越看越心惊。
这份报告不仅详细列出了刘侍郎那一派的阴谋细节,还提供了具体的证据来源——某某钱庄的某个保险柜,某某庄园的某间密室,某某账房的某本账册……
官员立即召集人手,按照这份报告提供的线索,立即行动!
当夜,大理寺的差役分头出动,直扑那些地点。
虽然刘侍郎那一派已经开始销毁证据,但因为苏明远提供的情报太及时、太准确,他们还是抓了个正着。
钱庄的保险柜里,找到了伪造的账目原件。
城外庄园的密室里,搜出了尚未完全烧毁的信件和名单。
甚至连那个被送出京城的账房先生,也在城门口被拦了下来。
一夜之间,所有的证据都落入了调查组手中。
第二天早朝,大理寺卿向皇帝汇报了调查结果。
陛下,臣等彻查此案,发现确有官员伪造证据,企图陷害李及大人。大理寺卿跪地奏道,经查,涉案人员达十余人,为首者是……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皇帝一眼,才继续说道:为首者是兵部侍郎刘某,以及其党羽数人。
朝堂上一片哗然。
刘侍郎脸色煞白,几乎站立不住。
陛下,臣冤枉啊!他跪倒在地,臣绝无此事,这是有人陷害臣!
陷害?皇帝冷笑,大理寺查到的那些证据,难道都是假的?你伪造的账目,你指使的人证,你销毁证据时被当场抓获,这些都是假的?
臣……臣……刘侍郎语无伦次,额头冷汗直流。
来人!皇帝一拍龙案,将刘某革职查办,交刑部严审。其余涉案人员,一并拿下!
臣遵旨!
御林军立即上前,将刘侍郎等人押了下去。
朝堂上的其他官员,都噤若寒蝉,没人敢为刘侍郎求情。
这种栽赃陷害朝廷命官的罪行,是皇帝最忌讳的。谁敢为刘侍郎说话,等于和皇帝作对。
李爱卿。皇帝转向李及,语气缓和了许多,这次多亏你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冤案。朕要嘉奖你。
臣不敢居功。李及跪下道,若不是有人及时举报,臣恐怕早已蒙冤。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谦虚。皇帝赞许地点头,但朕知道,你为朝廷尽心竭力,从不懈怠。这样的臣子,朕要重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