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苏明远照常上朝。
朝会上,他表现得和平时一样,该奏报的奏报,该议事的议事,没有流露出任何异常。
但散朝后,他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一趟御史台。
苏大人!御史台的官员见到他,纷纷行礼。
李大人在吗?苏明远问。
李大人在书房处理公务。
我去拜访一下。
来到李及的书房,苏明远敲了敲门。
进来。李及的声音传出。
推门而入,只见李及正在批阅一份弹劾奏章,眉头紧锁。见到苏明远,他放下笔,笑道:明远,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听说李大人最近忙得很,特来看看。苏明远在旁边坐下。
何止是忙。李及苦笑,这几日收到的举报就有十几份,都说是某某官员贪赃枉法。我要一一核查,忙得脚不沾地。
都是真的吗?
有真有假。李及叹道,有些确实查出了问题,但也有些明显是诬告,想借我的手打击政敌。
那你如何分辨?
只能仔细核查。李及道,虽然麻烦,但总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
苏明远点了点头,看着李及那张正直的面孔,心中有些动容。
正是因为李及这样的人存在,朝廷才还有一丝清明。如果让这样的人被小人陷害,那真是国之不幸。
李大人。他忽然说道,我有件事要请教。
但说无妨。
假如……我是说假如。苏明远斟酌着措辞,假如有人想要陷害一个清官,捏造罪证,该如何应对?
李及一愣,随即笑道:明远这是在担心我?
不是担心李大人,是担心所有的清官。苏明远道,现在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人。那些人虽然不敢明着反对,但暗地里使坏是难免的。我想了解一下,若真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这倒是个好问题。李及沉思片刻,若是清官被诬陷,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清者自清。只要平日里行得端坐得正,任何诬陷都站不住脚。
可若是对方伪造证据呢?
伪造的证据总有破绽。李及自信道,只要仔细查验,必能找出漏洞。
但在找出漏洞之前,当事人的名誉已经受损了。苏明远道,而且有些事,清者自清固然不错,但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旦被人泼了脏水,即使后来洗清了,也难免留下污点。
李及沉默了。
他当然明白苏明远说的道理。他这些年弹劾了那么多官员,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握了话语权。
那依明远之见,该如何应对?
防患于未然。苏明远道,既然知道有人可能使坏,那就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定期整理自己的账目,保留所有的来往记录,确保没有任何把柄可抓。
这倒是个好办法。李及点头,我回头就让人整理一下。
还有一点。苏明远继续道,要广交善友,团结同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支持,即使遇到陷害,也不至于孤立无援。
明远说得对。李及感慨道,这些年多亏了你和其他几位大人的支持,我才能坚持下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苏明远才告辞离开。
走出御史台,他心中稍安。
这次谈话,一方面是在暗中提醒李及要小心,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李及的态度和准备情况。
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李及虽然正直,但对可能的陷害还是有所警觉的。而且他提到会整理账目和记录,这正好可以防止对方伪造证据时有机可乘。
但这还不够。
苏明远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他来到三司衙门,召集了几个心腹官员。
我有件事要你们去办。他低声吩咐,去查一查,最近有哪些官员的财务状况突然好转,有哪些人突然和刘侍郎走得很近。不要声张,暗中调查。
是,大人。
还有,派人盯着吏部、礼部那几个与刘侍郎关系密切的官员。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什么,和什么人来往。
大人,这是……心腹李安小心翼翼地问。
不该问的别问。苏明远道,总之,我怀疑有人在暗中搞鬼,想要陷害忠良。我们要提前掌握情况,以便应对。
明白了。
安排完这些,苏明远又去了一趟户部。
户部虽然他已经升任三司使,但作为前任尚书,他在这里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把最近一年李及大人经手的所有案子都调出来。他对户部的档案官说,我要核查一下相关的财务记录。
是,大人。
很快,一摞卷宗被搬了过来。
苏明远逐一翻阅,仔细核对每一笔账目。
他在找什么?
他在找对方可能下手的地方。
根据赵友透露的消息,对方要栽赃李及受贿。那么,这个必然要找一个具体的案子作为背景,要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
只要找出对方可能选择的案子,就能提前做好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