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苏明远就已经在尚书省的会议厅里忙碌起来。按照昨夜制定的计划,今天要召开各部门的紧急会议,部署危机应对工作。
不到两个时辰,会议厅里就聚集了二十多名官员,分别来自兵部、户部、工部、吏部等各个部门。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紧张和疲惫,显然昨夜都没有睡好。
首辅大人主持会议,苏明远作为副手坐在一旁,面前摆着厚厚的一摞文件和图表。
诸位,首辅大人开门见山,时间紧迫,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根据最新消息,西夏军队已经攻破我军前哨,直逼延州城下。黄河决堤的情况也在恶化,受灾人口已经超过三十万。
听到这个数字,在座的官员们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三十万人,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大州的全部人口了。
兵部侍郎急忙说道:首辅大人,前线将士已经尽力了,但敌军势大,我军兵力不足,急需增援。
增援部队什么时候能到?苏明远问道。
最快也要十天,兵部侍郎苦涩地说道,从京师调兵需要时间,况且还要准备粮草器械。
苏明远皱起眉头。十天时间,延州城能坚持住吗?他在心中迅速计算着。
工部侍郎也报告了黄河的情况:大人,河堤决口长达三里,洪水冲毁了十几个村庄。现在正是秋收季节,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修复河堤需要多长时间?苏明远继续问道。
至少一个月,工部侍郎回答,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
户部侍郎的报告更让人头痛:各位大人,朝廷国库本就不富裕,现在要同时应对两个危机,资金压力极大。按照初步估算,至少需要五十万两银子。
五十万两?首辅大人吃了一惊,国库有这么多银子吗?
户部侍郎摇摇头:国库存银不足二十万两,缺口很大。
会议厅里一片沉默。钱不够,人不够,时间不够,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应对危机?
苏明远看了看手中的资料,站起身来:诸位大人,困难确实很大,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关键是要统筹规划,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效应。
他走到会议厅前方的大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大家看,延州到京师的路线,正好经过黄河决堤的河南段。我们完全可以让运输队伍在前往延州的同时,也运送治河的材料。
兵部侍郎有些疑惑:可是这样会延误军期啊。
不会的,苏明远在地图上画了几条线,我们可以分批运输。第一批运输队专门运送急需的粮草和箭矢,直接奔赴延州,不作停留。第二批运输队运送相对不那么紧急的物资,可以在河南段稍作停留,协助抢修河堤。
工部侍郎眼睛一亮:这样确实可以节省人力。
苏明远继续说道:而且,黄河沿岸的灾民如果组织得当,完全可以成为治河的生力军。他们失去了家园,正需要工作机会来维持生活。我们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报酬,让他们参与治河工程,这样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安定了民心。
可是灾民缺乏技术,能承担治河的重任吗?工部侍郎担忧地问道。
苏明远早有考虑:技术性的工作可以由工部派遣的工匠负责,灾民主要承担挖土、运土、搬运材料等体力活。而且,我们可以将灾民组织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有经验的工匠指导。
户部侍郎也看到了希望:如果用灾民做工,人工费用会比雇佣专业工匠便宜很多。
不仅如此,苏明远补充道,边境军事也需要大量的民夫运输粮草。如果我们能够在河南段训练一批灾民,让他们掌握运输和后勤的技能,然后派遣其中的青壮年前往边境支援,既解决了边境的人力问题,又给灾民提供了出路。
首辅大人听得连连点头:明远的想法很好,一石三鸟。不过,这样复杂的协调工作,如何确保执行到位?
苏明远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建议建立三级指挥体系。第一级是这里的总指挥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第二级是在河南和延州分别设立分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第三级是在各个工程点设立现场指挥所,负责日常的施工管理。
他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组织架构图:每一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汇报关系。总指挥部每天要接收各地的情况汇报,分指挥部每天要向总指挥部汇报进度,现场指挥所每天要向分指挥部汇报。
而且,苏明远继续说道,我们要建立快马传递制度,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从河南到京师,从延州到京师,都要设立驿站,保证消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达。
吏部侍郎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样庞大的组织体系,需要大量的人员。我们有足够的合适人选吗?
苏明远胸有成竹:分指挥部的负责人,可以从各部的司郎中选拔。现场指挥所的负责人,可以从主事和判官中选拔。具体的执行人员,可以从书吏和胥吏中抽调。
他拿出另一张名单:我已经初步拟定了人员安排。河南分指挥部建议由工部郎中李大人负责,延州分指挥部建议由兵部郎中王大人负责。各现场指挥所的负责人,我也列出了候选人名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