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花厅中的气氛愈发轻松。苏明远注意到,随着酒意微醺,在场的几位重臣开始展现出更真实的一面。他们的谈话也从客套的寒暄转向了更有深度的政治和学术讨论。
苏学士,听说你在地方任职时推行了一些创新措施?太常寺卿陈尧叟端起酒杯,能否详细说说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明白,今晚的谈话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陈尧叟问的不仅是具体措施,更是在探查他的改革理念和政治立场。
下官当时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尝试,苏明远放下筷子,神色认真地回答,一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税收政策,二是设立义学普及基础教育,三是改进与当地豪强的合作方式。
这三个方面都很有意思,王禹偃插话道,特别是与豪强的合作方式,这往往是地方治理的难点。你是如何处理的?
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是任何改革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他的回答将直接体现自己的政治智慧。
下官的做法是,不是简单地对抗或迎合,而是寻找共同利益点。苏明远详细解释道,比如在税收调整时,虽然短期内减少了某些税收,但通过鼓励开荒和水利建设,最终增加了土地价值。豪强们拥有大量土地,所以也从中受益。
这个思路很巧妙,杨砺赞许地点头,既推进了改革,又照顾了各方利益。不过,这种做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涉及到改革方法论的层面。苏明远思考了片刻,然后回答:下官认为,具体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但基本原则是可以推广的。关键是要找到改革与稳定的平衡点,让改革成为各方的共同需要,而不是零和博弈。
这个回答体现了苏明远对政治改革的深刻理解。在场的几位重臣都是政治老手,自然能够理解这种思路的价值。
苏学士的见解很有深度,一位苏明远不太熟悉的官员开口道,不过,现实中往往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根本不愿意改变,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苏明远看了看说话的人,发现此人约四十岁,神态精明,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但从其他人的反应看,显然是个重要人物。
这位是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杨砺适时介绍道,朝中的文章高手,也是改革方面的专家。
苏明远立即起身行礼:见过宋学士。
宋白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重复了刚才的问题:对于那些顽固的既得利益者,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苏明远意识到,宋白可能是在试探他对政治斗争的态度和能力。
下官以为,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区分对待。苏明远谨慎地回答,如果是因为误解或担忧而抵制,可以通过沟通和示范来改变态度。如果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反对,需要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但如果是恶意阻挠,损害公共利益,那就必须依法处理。
依法处理?宋白追问道,具体如何操作?
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苏明远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下官认为,关键是要师出有名,程序合法。苏明远沉着回应,任何处理都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理依据,不能因为政治分歧就动用强制手段。同时,要确保处理过程公开透明,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个回答既体现了原则性,又展现了策略性。在场的几位重臣都暗暗点头,显然对这种平衡感到满意。
看来苏学士不仅有改革的理想,也有实现理想的方法。杨砺总结道,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正是朝廷所需要的。
谈话进行到这里,苏明远已经基本通过了这些重臣的。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这时,陈尧叟突然话锋一转:苏学士,听说你对历史颇有研究?不知对当前的政治格局有何看法?
这是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苏明远知道,这些重臣想要了解的是他对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看法和立场。
下官才疏学浅,不敢妄议朝政。苏明远首先表明了谦逊的态度,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朝代都会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利益集团,这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找到协调和平衡的机制。
协调和平衡?王禹偃感兴趣地问道,具体应该如何实现?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即将表达的观点可能会影响这些重臣对自己的最终判断。
下官以为,首先要确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比如国家富强、民生安康等。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同的政治观点可以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决策来协调。苏明远说道,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防止任何一方独大。最后,要有宽容和妥协的精神,认识到政治是可能的艺术,而不是完美的艺术。
这番话体现了苏明远对政治哲学的深刻理解,也暗示了他的政治立场——既不极端激进,也不顽固保守,而是倾向于温和的改革和理性的协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