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传召的钟声还在苏明远耳畔回响,如同某种无形的警示,提醒着他权力游戏的复杂与危险。那次觐见虽然有惊无险,皇帝只是例行询问了改革司的工作情况,但苏明远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已经处在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回到政务改革司,夜色正浓。偌大的院落中只有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火,橘黄的光晕在案牍间跳跃,如同他内心的思绪一般忽明忽暗。白日里与张侍郎的交锋让他深刻意识到,仅凭热情和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庞大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找到改革的真正切入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明远轻声念出这句古训,目光落在了房间角落那几排高大的书架上。那里存放着政务改革司收集的各种档案文献,从前朝的制度沿革到近年的政策文件,浩如烟海。
他起身走向书架,随手抽出一卷泛黄的册子。封面上开宝年间税收条例几个字虽然模糊,却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而严谨,记录着几十年前的税收制度设计。
苏明远的现代人思维开始发挥作用。他没有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只关注条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开始分析制度背后的逻辑——设计者的初衷、实施的环境、可能的漏洞。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在实际执行中都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比如这条关于减免贫户税负的规定,本意是保护弱势群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富户利用,通过各种手段将财产转移给贫困亲戚,从而逃避税收。而真正的贫户,反而因为缺乏关系和手段,依然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制度的异化...苏明远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现代概念,但用古代的语言表达出来:法令虽善,执行则偏。
他继续翻阅着不同年代的档案,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份文件都诉说着制定者的良苦用心,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反差让他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执行力比决策力更重要。
夜深了,政务改革司中只剩下苏明远一人。烛火摇曳中,他继续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突然,一份标注着字样的文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份关于边防军饷发放的内部报告,时间是三年前。
报告的内容让苏明远吃惊不已。表面上,朝廷每年都按时足额向边防军发放军饷,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层层克扣、虚报冒领、以次充好等现象普遍存在,真正到达士兵手中的军饷往往只有账面数额的六成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苏明远接连查阅了几份类似的报告,发现这种执行层面的扭曲几乎存在于所有政府部门。救灾款项被层层克扣,教育经费被挪用他处,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每一个案例都触目惊心。
难怪改革如此困难。苏明远喃喃自语。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知制度设计与执行之间的鸿沟,但亲眼看到这些历史文献中记录的种种乱象,还是让他感到震撼。
他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执行偏差?是人性的贪婪?制度的缺陷?还是监督的缺失?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这个问题有着相对成熟的分析框架: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不当、监督成本过高、责任边界模糊等等。但在这个时代,如何用古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概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则需要更大的智慧。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文件,起身在房中踱步。烛光在他的影子上摇摆,如同他内心的思绪一般复杂。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不会过分超前而引起怀疑的方案。
突然,他的目光被书架上的一卷《贞观政要》吸引。这是记录唐太宗治国理政经验的重要文献,也是历代士大夫推崇的政治典籍。苏明远取出细读,很快被其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今欲求治,在审用人。
审用人——这三个字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豁然开朗。所有制度的执行,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而人的问题,核心在于选拔、激励和监督。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找到突破口,或许就能解决执行层面的偏差问题。
他重新坐回案前,取出纸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思考。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有着系统性思维的优势;作为一个古代官员,他又必须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逻辑来包装自己的想法。
选贤任能,古之良法也。然当今选官,多重文墨而轻实才,重出身而轻品德,重关系而轻能力。若能改进选拔之法,使真正有才有德者得以任用,则执行之弊自除其半。
苏明远一边写,一边在心中构思着一套新的人事制度。在现代,这被称为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但在这个时代,他需要用德才并重、因材施用这样的传统概念来表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