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正月十二日深夜,清远县衙内灯火通明。苏明远正在书房中整理着三年来的政务档案,准备移交给即将到任的新县令。明日便是正月十三,距离他离任进京的日子只剩两天,心中五味杂陈。
窗外夜风阵阵,吹得院中的梧桐叶片沙沙作响。苏明远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酸涩的双眼。这些天来,他一直在忙碌着各种交接事务,几乎没有片刻休息。
三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苏明远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心中感慨万千。从初到清远时的青涩迷茫,到如今即将奔赴京城的踌躇满志,这段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生命中。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苏明远立刻警觉起来,这么晚了,还会有什么人来县衙?
老爷,外面有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商。王伯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压低声音说道。
这么晚了,什么人?苏明远疑惑地问道。
来人自称姓郑,说是从京城而来,有机密事务要面谈。王伯详细回答道,看起来不像是本地人,衣着华贵,言谈不俗。
苏明远心中一动。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京城来人深夜造访,必然不是寻常事务。他略作思考,说道:请他到偏厅等候,我随后就到。
是,老爷。王伯躬身退下。
苏明远整理了一下衣冠,检查了随身的印信文件,然后缓步走向偏厅。心中虽有疑虑,但更多的是好奇——这个神秘访客究竟有什么重要事情要谈?
推开偏厅的门,苏明远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品茶。此人身着深蓝色的绸缎长袍,头戴文士帽,面容清瘦但神采奕奕,一看就是久居上位的人物。
在下苏明远,敢问阁下尊姓大名?苏明远拱手行礼。
来人放下茶盏,起身回礼:在下郑怀远,久仰苏县令大名。深夜造访,多有冒昧,还请见谅。
郑先生客气了,请坐。苏明远示意对方就座,同时心中思索着这个名字。郑怀远...这个名字似乎在某些文件中见过,但一时想不起具体身份。
两人重新落座后,郑怀远开门见山地说道:苏县令,在下此次前来,是受人之托,特来探讨一些...朝政方面的问题。
这句话让苏明远心中警觉。在古代,朝政话题极其敏感,特别是在这种私下会面中。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了解京城政治环境的好机会。
请郑先生明示。苏明远谨慎地回应。
郑怀远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苏县令即将进京任职,想必对朝中情况有所关心。在下虽非朝廷正式官员,但与京中诸公多有往来,略知一二内情。
愿闻其详。苏明远的兴趣被完全勾起。
当前朝中围绕新政的争论很激烈。郑怀远缓缓说道,支持派以王相公为首,力主推行改革;反对派则以司马光等人为代表,认为变法过急。双方争执不下,皇上的态度也时有摇摆。
这些信息对即将进京的苏明远来说极其重要。他仔细听着,不时点头。
那么,新政在各地的推行情况如何?苏明远询问道。
参差不齐。郑怀远如实回答,有的地方执行得力,效果显着;有的地方阻力重重,进展缓慢。朝廷对此也很关注,正在寻找有经验的官员来推进工作。
说到这里,郑怀远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明远一眼:苏县令在清远的改革成果,京中已有耳闻。王相公对此很感兴趣,认为这些经验值得推广。
苏明远心中一动。看来自己在清远县的工作确实引起了朝廷高层的注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不知郑先生如何看待这些改革措施?苏明远试探地问道。
郑怀远沉思片刻,回答道:从理论上来说,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国家确实需要增强实力,改善民生。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避免激起过度反弹,这些都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
这个回答很中肯,既没有盲目支持,也没有一味反对。苏明远对这个神秘访客有了更多的好感。
苏县令,在下想问一个问题。郑怀远突然说道,如果到了京城,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你会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很直接,也很重要。苏明远知道,这可能是对方此行的真正目的——观察他的政治立场和处事风格。
苏明远经过深思,坦诚地回答:在下认为,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国家利益为重;第二,以百姓福祉为念;第三,实事求是,不盲从也不固执。
具体一些?郑怀远继续追问。
比如说,对于新政,我会根据实际效果来判断,而不是根据政治立场。如果确实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就坚决支持;如果存在问题,就提出改进建议。苏明远详细解释道。
郑怀远满意地点头:这种态度很可贵。在京城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人并不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