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清晨,清远县衙门前聚集了不少百姓。他们都听说了朝廷要派大官来考核县令的消息,心中忐忑不安。苏明远这三年来的政绩有目共睹,但谁也不知道这位京城来的大人会如何评判。
苏明远站在大堂内,身着崭新的绯色官袍,神态从容。师爷赵文渊在一旁紧张地整理着各种册籍文书,生怕有什么疏漏。
大人,欧阳学士的仪仗已经到了县城外五里处。衙役飞奔进来报告。
苏明远点头:按礼制,本官当出城迎接。文渊,准备仪仗。
是,大人。赵文渊连忙安排。
半个时辰后,苏明远率领县衙官吏在城外迎接欧阳修。远远望去,一队仪仗缓缓而来,为首的是一位须发花白的中年文士,正是名满天下的欧阳修。
下官清远县令苏明远,恭迎欧阳学士大驾。苏明远上前行礼。
欧阳修下马还礼:苏县令有礼了。此次奉朝廷之命前来考察,还望多多配合。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颇为正式,但苏明远能从欧阳修的眼神中察觉到一丝审视和好奇。毕竟,一个地方小吏能够凭借一篇文章在京城引起轰动,确实值得这位文坛领袖的关注。
回到县衙,欧阳修在贵宾厅暂歇。苏明远吩咐准备了最好的茶水和点心,但都是清远当地的特产,朴素而精致。
苏县令,听闻你在清远为官三年,颇有政声?欧阳修端起茶盏,淡淡问道。
下官愚钝,只是尽力而为,不敢言功。苏明远谦逊地回答。
那你认为,何为好官?欧阳修忽然问道。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不是闲聊,而是考核的开始。欧阳修想要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了解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苏明远沉思片刻,说道:下官以为,好官者,当有三:一曰爱民如子,以百姓福祉为念;二曰勤政务实,不尚虚华;三曰革故鼎新,因时制宜。
欧阳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革故鼎新,因时制宜?这话有趣。不知苏县令在清远有何新政?
苏明远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学士若不嫌弃,下官愿亲自带您察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欧阳修点头:甚好。
于是,苏明远开始了他精心安排的现场汇报。他没有选择在县衙里展示各种文书账册,而是带着欧阳修走出县衙,深入到清远县的田间地头。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县城东郊的一片农田。这里的景象让欧阳修颇为意外——农田整齐有序,沟渠纵横,比起其他地方的农田明显更加规范。
学士请看,这是下官推行的方田制试点。苏明远指着眼前的田地说道,将原本零散的田地重新丈量规划,按照地形地势修建沟渠,既便于灌溉,又便于管理。
欧阳修仔细观察着,发现这些田地确实与众不同。田块大小合理,沟渠设计巧妙,看起来既实用又美观。
这种方法,是从何处学来的?欧阳修问道。
苏明远心中暗想,这当然是借鉴了现代农业的一些理念,但不能这么说。他回答道:下官参阅了《齐民要术》等农书,又请教了当地的老农,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和水利条件,慢慢摸索出来的。
这时,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夫认出了苏明远,连忙跑过来行礼:县令老爷!
苏明远示意他不必多礼,然后对欧阳修说道:学士不妨问问他们的感受。
欧阳修点头,和蔼地对农夫说道:老人家,这田地改制后,你们觉得如何?
农夫憨厚地笑道:好啊!以前我家那几块地东一块西一块的,走路都要半天。现在统一规划,不仅省时省力,收成也比以前好了两成呢!
欧阳修又问了几个农民,得到的回答都大同小异。他心中暗自点头,看来苏明远的这项改革确实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离开农田,苏明远又带着欧阳修来到了县城西南的一处工地。这里正在修建一座水库,数百名工人正在忙碌着。
这是下官主持修建的蓄水工程。苏明远解释道,清远县地势偏高,常年缺水。下官查阅历史记录,发现每隔几年就会有旱灾。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修建水利设施。
欧阳修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问道:这工程耗资不菲吧?钱从何来?
主要有三个来源。苏明远如实回答,一是县府积年节余;二是富户捐助;三是以工代赈,让百姓参与建设,既解决了劳力问题,又给了他们收入。
富户如何愿意捐助?欧阳修敏锐地问道。
苏明远笑了笑:下官并非强迫,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水库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他们投入一些资金,换来的是长期的收益保障。大部分人还是能算清这笔账的。
欧阳修暗自赞许。能够让富户主动出资支持公共建设,这本身就体现了苏明远高超的协调能力。
下午时分,他们来到了县城里的一个特殊场所——县学。这里原本只是一个简陋的小院,现在却被扩建得颇具规模,书声朗朗,学童满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