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之后的一个午后,清远县衙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那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者,穿着朴素却气度不凡,身边跟着两个书僮。门吏报告说,来人自称是从汴京来的文士,要拜会苏县令。
苏明远在大堂接见了这位访客。老者一进门就深深作揖:在下汴京郑怀远,久仰苏大人大名,特来拜访。
这就是那封信的写信人!苏明远连忙还礼:郑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两人寒暄几句后,郑怀远开门见山地说道:苏大人的《浮沉录》一文,在京城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夫读后深为叹服,故不辞辛劳前来相会。
苏明远有些意外:拙文能入郑先生法眼,实在不胜荣幸。只是这文章我只是随意寄给了几位文友,怎么会传到京城?
郑怀远笑道:好文章如美玉,岂能埋没?您那位友人将文章转给了江南的文坛领袖钱守仁,钱老又将其带到了京城的文会上。一时间传抄者众,连太学的博士们都在讨论呢。
听到这里,苏明远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确实将《浮沉录》寄给了几位在各地任职的同窗好友,但没想到会传播得如此之广。现代人对于这件事并不陌生,但在这个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一篇文章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确实是很难得的事情。
不知文章有何特别之处,竟能引起如此关注?苏明远谦逊地问道。
郑怀远沉吟片刻,说道:苏大人的文章,有三个特别之处。其一,文笔清新脱俗,既有古朴的典雅,又有今人的灵动,读来如饮甘露。其二,思想深邃独特,将个人的浮沉与时代的变迁巧妙结合,见解精辟。其三,境界高远,能够在世俗的官场生涯中找到超越的意义,这是最为难得的。
苏明远听了,心中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认可,忐忑的是不知道这种认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古代社会,文名过盛有时反而是一种负担。
郑先生过誉了。在下不过是有感而发,随意成文,不敢当如此赞誉。苏明远说道。
郑怀远摆手:苏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老夫此次前来,除了想见识大人风采外,还有一事相告。
请先生明示。
朝中诸公读了您的文章,对您的才学和见识都很感兴趣。恰逢朝廷正在选拔地方能吏充实中央机构,有人已经将您列入了考察名单。郑怀远压低声音说道。
苏明远心中一动。果然,文章的传播和朝廷的考察不是偶然的巧合。在这个时代,文名往往是仕途进阶的重要因素。一篇好文章,有时候比十年的政绩更能打动上层。
能否请教,是哪些大人对拙文感兴趣?苏明远小心地问道。
郑怀远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偷听后,才低声说道:翰林学士王安石王大人,对您的文章评价极高,说您文如其人,必有大才。还有参知政事富弼富大人,也认为您的见解独到,有治世之能。
听到这两个名字,苏明远的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王安石和富弼,这都是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啊!前者是着名的改革家,后者是德高望重的政治家。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确实意义重大。
但苏明远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王安石和富弼虽然都是当朝重臣,但政治立场并不完全一致。如果自己被卷入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后果可能很复杂。
郑先生,敢问王大人和富大人对在下的文章,具体有何评价?苏明远谨慎地问道。
郑怀远想了想,说道:王大人认为您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改革思想和实践精神,正是当今朝廷所需要的。他特别赞赏您提到的审时度势而后动的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务实的政治智慧。
那富大人呢?
富大人则更看重您文章中体现的德操修养。他说您能够在浮沉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坚持,这种品格在当今官场中十分难得。郑怀远说道。
苏明远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看起来,王安石更看重他的改革理念,而富弼更看重他的品德修养。两位大人的关注点不同,但都是正面的评价。
两位大人的赞誉,实在让在下诚惶诚恐。只是不知,朝廷的考察具体是什么安排?苏明远问道。
据老夫了解,近期会有专门的考察官员到各地巡视,重点考核政绩和品行。如果通过考核,很可能会被调入京城任职。郑怀远说道。
这个消息验证了苏明远之前收到的州府通知。看来朝廷的这次人才选拔,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行动。
郑先生,以您在京城的见闻,这次选拔大概会选出多少人?苏明远继续打探消息。
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估计不会太多。毕竟中央的职位有限,而且朝廷对人选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实际能力,又要有良好声誉。像苏大人这样兼具政绩和文名的,应该是很有竞争力的。郑怀远分析道。
两人又谈了一些时局和文学方面的话题。苏明远发现,这位郑怀远确实学识渊博,而且对朝中情况了解很深。从他的言谈中,苏明远大致了解到,当前朝廷内部在一些重大政策上存在分歧,正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