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天对农村和市井的深入调研,苏明远对清远县的经济状况有了基本了解。但他深知,民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教育和医疗同样重要。这一天,他决定重点调查县里的教育和医疗状况。
清晨,苏明远再次化装出门,这次他装扮成一个寻医问药的外地人。首先来到县里最大的药铺——济世堂。这家药铺位于县城中心,门面气派,是全县最有名的医药店。
刚走进药铺,苏明远就闻到了浓重的中药味。店里的装修很考究,各种药材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几个店员正在忙碌着,称药、包药,一派繁忙景象。
客官,您要买什么药?一个年轻的店员热情地迎上来。
我想了解一下看病的情况。苏明远说道,听说这里有名医坐诊?
当然有!店员自豪地说道,我们店的孙大夫医术高超,在整个府里都有名气。不过...他顿了顿,诊费比较高,一次要二两银子。
苏明远心中一震。二两银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农民几个月的收入。
如果是普通的小病呢?苏明远问道。
那可以找坐堂的张大夫,诊费便宜些,五十文钱一次。店员回答。
五十文钱虽然比二两银子便宜很多,但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仍然是不小的负担。
除了诊费,药钱怎么算?苏明远继续询问。
那要看病情了。店员说道,轻病几十文,重病几两银子都有可能。
苏明远在店里转了一圈,发现药材的价格确实很高。一些常用的草药,价格比他想象的要贵得多。
正在这时,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走进店里,手里领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孩子。
大夫,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妇女哀求道,他发烧好几天了,一直不退。
坐堂的张大夫看了看孩子,然后说道:这是风寒感冒,需要用药调理。诊费五十文,药钱一两银子。
妇女脸色一变:大夫,能不能便宜一些?我们家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价格是固定的,不能便宜。张大夫冷漠地说道,治病救人要讲规矩,不能坏了行规。
求您了,大夫,我的孩子真的很危险。妇女眼含泪水,我愿意把家里的鸡卖了换药钱。
那你先去卖鸡,拿到钱再来。张大夫不为所动,没钱就不能看病,这是规矩。
妇女无奈,只能抱着孩子离开。苏明远看在眼里,心如刀割。
走出济世堂,苏明远跟上了那个妇女。
大嫂,等一等。苏明远叫住她。
妇女回头看着苏明远,眼中还含着泪水:你有什么事吗?
苏明远从怀中取出一两银子,递给妇女:这个拿去给孩子看病。
妇女愣住了,不敢相信又遇到了好心人:这...这怎么使得?我们素不相识...
孩子要紧。苏明远坚持道,快去看病吧,别耽误了。
妇女含着泪水接过银子,千恩万谢而去。
苏明远心中沉重。在现代,儿童感冒是很常见的病,简单的退烧药就能解决。但在古代,却可能因为没钱看病而耽误治疗。
接下来,苏明远又走访了几家小一些的药铺和医馆。他发现,无论大小,看病的费用都很高,而且医生的态度普遍冷漠,对于贫苦百姓缺乏同情心。
在一家叫做回春堂的小医馆里,苏明远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大夫。这个大夫看起来比较善良,但谈起看病费用时也很无奈。
不是我们不想便宜,实在是成本太高。年轻大夫解释道,药材价格贵,房租也贵,还要给药商交各种费用。如果价格太低,根本维持不下去。
什么费用?苏明远问道。
行业管理费、卫生监督费、质量检查费...每个月都要交不少钱。年轻大夫无奈地说道,这些钱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患者身上。
苏明远又一次听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费用。看来胥吏们的敲诈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县里有官办的医馆吗?苏明远询问。
有一个,在县衙附近。年轻大夫说道,但那里主要为官员和富人服务,普通百姓很难进去。即使进去了,也得不到好的治疗。
下午,苏明远来到了县衙附近的官办医馆。这里的建筑比较气派,门口还有官府的牌子,但里面的情况让他大失所望。
医馆里很冷清,只有一个老大夫在打瞌睡。看到苏明远进来,老大夫懒洋洋地抬起头:有什么病?
我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收费情况。苏明远说道。
看你的穿着,应该不是什么富贵人家。老大夫打量着苏明远,诊费三十文,药钱另算。不过我劝你还是去私人医馆吧,这里主要为官老爷们服务。
为什么?苏明远不解。
官老爷们看病有补贴,可以用好药。你们这些平民,只能用便宜药,效果不好。老大夫直言不讳地说道。
苏明远心中愤慨。同样是朝廷的子民,为什么在医疗方面要区别对待?
离开官办医馆,苏明远又走访了几个村子,了解农村的医疗状况。情况更加糟糕,很多村子连一个像样的大夫都没有。村民们生病了,只能靠一些土方子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