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卯时,苏明远依约来到宣德门外。李维岳已经在那里等候,但与昨日不同的是,他身边还站着一个人——一位年约五十的内侍,身着紫色官服,面容和善,但眼神中透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精明。
贤弟,昨日答应带你了解更深层的东西,今日就要兑现承诺了。李维岳向苏明远介绍道,这位是李公公,在宫中任职二十余年,对宫廷事务了如指掌。
苏明远连忙行礼:见过李公公。
李公公微笑着点头:苏相公客气了。老奴听维岳兄说,相公即将参加殿试,特来指点一二。
多谢公公厚爱。苏明远感激地说道。
李公公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此地不是说话之所,咱们换个地方。
三人离开皇城外围,来到了不远处的一座茶楼。李公公要了一间雅间,又特意叮嘱小二不得打扰。待小二退下后,李公公这才开口说话。
苏相公,老奴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殿试最重要的是什么?
苏明远想了想,答道:晚生以为,应该是展现学识和政治见解。
李公公摇摇头:相公说得不错,但不够深入。老奴在宫中二十多年,见过无数次殿试,可以告诉相公,殿试真正考察的,是你能否成为皇上信得过的人。
这话让苏明远心中一动。什么叫信得过的人?
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李公公继续解释道:皇上日理万机,需要许多助手帮他处理各种事务。但这些助手必须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让皇上怀疑他的忠诚,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李维岳也点头道:李公公说得极是。贤弟要记住,在殿试中,忠诚比才华更重要。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这确实是他之前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在准备殿试时,他一直专注于如何展现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让皇帝信任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让皇上信任呢?苏明远请教道。
李公公微笑道:这就要说到宫廷的规矩了。老奴今日就详细跟相公说说。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李公公详细地向苏明远介绍了宫廷内部的各种规矩和禁忌。从进宫时的礼仪程序,到觐见皇帝的注意事项;从如何行礼,到如何说话;从穿什么衣服,到用什么语调,无一不备。
进入大庆殿后,相公要记住,眼睛不能乱看,只能看着地面。除非皇上让你抬头,否则绝不能直视龙颜。李公公特别强调道。
为什么?苏明远好奇地问。
这是规矩,也是敬畏的表现。李公公解释道,皇上是天子,凡人岂能随意仰视?若是不小心冲撞了圣颜,轻则被斥为无礼,重则可能被认为心怀不轨。
苏明远心中暗暗记下。这些细节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宫中的老人才知道。
还有,李公公继续说道,回答问题时要诚恳,但不能过于直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要明说,有些话要暗示。这其中的分寸,需要相公细心揣摩。
能否举个例子?苏明远请教道。
李公公想了想,说道:比如,皇上问你对某位大臣的看法。如果那位大臣正受皇上宠信,你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能直说。要么避而不答,要么从侧面委婉地表达。
那如何知道某位大臣是否受宠信呢?
这就需要平时多留意朝廷动向了。李维岳接话道,哪些大臣最近升职了,哪些大臣被贬黜了,哪些政策得到了皇上的支持,这些都是重要信息。
李公公点头道:维岳兄说得对。在朝廷中混,消息灵通是基本功。老奴今日就跟相公说说当前朝中的一些情况。
接下来,李公公向苏明远详细介绍了当前朝廷的权力格局。从宰相、参知政事,到各部尚书、侍郎;从翰林学士到御史大夫,每个重要官职的现任者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政治倾向,都一一道来。
当前朝中,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派系。李公公压低声音说道,以王旦为首的温和派,主张稳健治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王钦若为首的革新派,主张改革进取,希望有所作为。还有以向敏中为首的保守派,认为祖宗成法不可轻易更改。
苏明远仔细听着,心中暗暗记下这些重要信息。
那皇上更倾向于哪一派?他问道。
李公公神秘地一笑:这就是关键了。皇上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完全偏向任何一派,而是在各派之间保持平衡。有时候支持温和派,有时候支持革新派,有时候又支持保守派。这样既能保持朝廷稳定,又能确保自己的权威。
这种权力平衡的技巧让苏明远深感佩服。看来皇帝确实不是普通人,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保持超脱的地位。
那在殿试中,我该如何表态?苏明远问道。
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表态,或者模糊表态。李维岳建议道,你可以同时引用各派的观点,然后说都有道理,需要综合考虑。这样既显得你见识广博,又不会得罪任何一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