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39章 会试准备(上)

知不可忽骤得 第139章 会试准备(上)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经历了钱庄的突击检查后,苏明远愈发感到汴梁城中暗流涌动。距离会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准备之中,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这日清晨,苏明远早早起床,在院中练完一套导引术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与乡试相比,会试的准备更加复杂和深入。乡试主要考察的是对经典的理解和文章的技巧,而会试则更注重政治见解和治国理念。

他摊开《贞观政要》,这是范仲淹推荐给他的必读书目之一。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魏征的直言进谏,房玄龄的深谋远虑,这些历史人物的智慧结晶,正是会试策论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苏明远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在答卷中既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又不触犯当朝的政治禁忌?

以边防政策为例,《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对外族的怀柔政策,主张协和万邦。但当前朝廷面对西夏的频繁入侵,主流观点却倾向于强硬的军事回应。如果在策论中过分推崇唐太宗的怀柔之策,会不会被认为是对当前政策的批评?

又比如用人政策,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虚心纳谏,这本是君臣互动的典范。但在当朝,直言进谏往往被视为不识时务,甚至可能招致贬谪。那么,是应该赞美这种君臣关系,还是要在措辞上小心翼翼?

这种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张力,让苏明远深感困扰。他想起了师父的话:知识分子在**制度下的角色定位,现在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正当他苦思冥想时,房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明远兄,是我,德兄。

苏明远开门一看,赵德手中拿着几本册子,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

德兄,什么事让你如此高兴?

赵德进入房间,神秘地说道:明远兄,我昨日从一位前辈那里得到了几本珍贵的资料,专门分析历年会试题目的规律和答题技巧。

他将册子放在桌上:这位前辈曾经担任过会试的同考官,对出题思路和评判标准了如指掌。

苏明远拿起其中一本翻阅,只见上面详细分析了近十年来会试策论的题目特点、出题方向,以及高分答卷的共同特征。

这确实是珍贵的资料。苏明远赞叹道,德兄从何处得来?

这就要说到家族的好处了。赵德有些得意地说道,家父的一位同年现在礼部任职,与会试的主考官们颇有交情。通过他的介绍,我才得以见到这位前辈。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又是一个利用关系获取优势的例子。不过,与钱庄那种灰色交易不同,这种获取学习资料的行为在道德上要清白得多。

德兄,这位前辈还说了什么?

赵德放低声音:他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王安国,此人学问渊博,但政治立场相对保守。在答题时,切不可过分标新立异,要以稳重为主。

这个信息让苏明远眉头微蹙。王安国的名字他有所耳闻,此人确实以保守着称。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在策论中就要格外小心,不能表达过于激进的观点。

另外,赵德继续说道,据这位前辈透露,今年的策论很可能涉及边防、税收、水利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准备。

苏明远点点头,但心中却有些复杂的感受。这种提前得知考试方向的做法,虽然不算违法,但确实给有关系的考生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

德兄,你觉得这样...合适吗?苏明远试探性地问道。

赵德愣了一下:明远兄是指什么?

我是说,这种提前获取内部消息的做法。

赵德思考片刻,坦然地说道:明远兄,我理解你的顾虑。但是,这种信息并非什么国家机密,只是基于经验的推测。而且,我得到了,也愿意与你分享,这不是很好吗?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明远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关系的人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这些优势。

否则的话,赵德苦笑道,光凭我们的死读书,如何与那些有家族背景的考生竞争?

这番话让苏明远陷入了深思。赵德说得有道理,在一个不完全公平的环境中,完全拒绝利用合理的优势,可能反而是一种愚蠢。

德兄说得对。苏明远最终点头道,既然你愿意分享,我自当感激。

两人开始仔细研读那些资料。其中一本册子专门分析了策论的答题技巧,让苏明远受益匪浅。

策论答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层次:立意、论证、文采。赵德读着册子上的内容,立意要正,符合朝廷的基本政策方向;论证要严密,引经据典,逻辑清晰;文采要雅,但不可过分华丽,以免喧宾夺主。

另外,他继续读道,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学会使用春秋笔法,即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既体现自己的见解,又不直接冲撞现行政策。

苏明远对这个春秋笔法很感兴趣:具体如何操作?

赵德翻到另一页:这里有个例子。假设题目问的是边防政策,你不能直接批评朝廷的军事策略,但可以通过赞美古代的怀柔政策,暗示当前政策的不足。

比如,可以这样写:古之圣王,治国安边,多用德化而少用兵威。太宗皇帝怀柔四夷,海内归心,诚为万世之法。今日边患频仍,或可借鉴前贤智慧,以仁义感化,辅以适度军备,庶几可致长久之安。

苏明远细细品味这段文字,发现确实巧妙。表面上是在赞美古代的政策,实际上却在暗示当前政策的改进方向。

这种写法,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会直接触犯权威。赵德解释道,关键是要掌握分寸,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要让考官感觉舒服。

两人继续研究其他题目的答题技巧。关于税收政策,册子上建议既要体现爱民之心,又要考虑国用之需;关于水利建设,要既重视工程效益,又关注民众负担。

每一个建议都体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个人见解与政治正确之间,在创新思维与传统智慧之间。

学习了大半日,两人都感觉收获颇丰。但苏明远心中却始终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德兄,他忽然问道,你觉得我们这样准备,还算是在考试自己的真才实学吗?

这个问题让赵德沉默了片刻。

明远兄,什么是真才实学?他反问道,是对经典的死记硬背,还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还是结合实际的智慧?

我觉得,学会在复杂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解,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而且,赵德继续说道,会试考察的不仅是学问,更是政治智慧。一个连如何恰当表达观点都不会的人,如何能够在朝堂上为国效力?

这番话让苏明远若有所思。也许,学会在制约条件下发挥才能,确实是仕途中的必修课。

正当两人讨论得投入时,房门外又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

苏举人!苏举人!外面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听起来很是焦急。

苏明远和赵德对视一眼,都感到有些不安。最近这段时间,突发事件实在太多了。

苏明远走到门边问道:你是谁?有何事?

小的是李府的家人,我家老爷请苏举人速去一趟,说是有急事相商!

李府?苏明远想起了李元德,难道那位老先生又有什么事情?

什么急事?

小的不知详情,只是老爷让小的务必请苏举人立即前往。说是关系到会试的重要事情!

关系到会试?苏明远心中一紧。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与会试相关的事情都不能掉以轻心。

他对赵德说道:德兄,我去看看情况。这些资料你先收好,回头我们继续研究。

赵德点点头:明远兄小心,最近风声很紧,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苏明远匆匆收拾了一下,跟着那个家人离开了。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次的,恐怕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而在房间里,赵德看着桌上那些珍贵的资料,心中也充满了不安。最近发生的种种事件,都让人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

会试在即,各种势力都在暗中行动,而他们这些举人,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舟,随时可能被卷入更大的漩涡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