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32章 家书千里(上)

知不可忽骤得 第132章 家书千里(上)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距离拜访范仲淹已过月余,苏明远的心境渐趋平静。师长们的教诲如甘露般滋润着他的心田,让他对即将到来的会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准备。

这日傍晚,苏明远正在案前研读《春秋》,忽闻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却是驿站的差役,手中拿着一封厚厚的书信。

苏举人在家否?有您的家书。差役恭敬地说道。

苏明远心中一喜,连忙接过书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正是家中族叔苏仲康的手笔。自从来到汴梁城后,他与家乡的联系便断断续续,这封信想必是得知他中举的消息后特意寄来的。

差役离开后,苏明远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信纸展开,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那熟悉的故乡就在眼前。

吾侄明远亲启:

闻你高中举人,阖族欢欣,乡里轰动。村中父老皆称你为苏家之光,乡梓之荣。昔日那个在私塾中苦读的孩童,如今已成为人人敬仰的举人老爷,实乃天道酬勤,苦尽甘来。

你中举的消息传到村里那日,正值秋收时节。王村长敲响了祠堂的大钟,全村男女老幼皆聚在村头,听他宣读从县衙传来的喜报。当听到苏明远高中举人这几个字时,在场之人无不欢呼雀跃,有老妪甚至当场落泪,说是祖宗显灵,保佑苏家出了读书种子。

你的老师李先生更是激动不已,当即在祠堂中设案焚香,告慰列祖列宗。他对众人说,明远此番得中,不仅是苏家的光荣,更是整个村子的骄傲。从今往后,村中子弟必当以你为榜样,发奋读书,将来也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侄儿啊,叔父在这份喜悦之中,也有几分忧虑要向你倾诉...

读到这里,苏明远不禁眉头微蹙。信中的喜悦之情让他倍感温暖,仿佛看到了乡亲们欢庆的场面。但这几分忧虑却让他心中不安,连忙继续往下读。

今年夏秋两季,天公不作美,大旱数月,滴雨未下。庄稼多半枯死,收成不及往年三成。村中不少人家已是断炊之忧,靠着挖野菜、剥树皮度日。县衙虽有救济,但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更令人担忧的是,听说朝廷要增收赋税,以备边防之需。本来就收成微薄,若再加重税负,恐怕会有人家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王村长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整日在村里奔走,想办法为乡亲们寻找出路。

侄儿啊,你虽在千里之外,但乡亲们都记挂着你。他们说,现在苏家出了举人,将来必定还要中进士,做大官。到那时,还请你不要忘记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办法为大家谋些福祉。这话虽是乡里人的朴素愿望,但也确实寄托着大家的厚望。

叔父知道你心地善良,必不会忘记生养你的这片土地。但也要提醒你,功名虽好,切不可因此忘记初心。无论将来走到何种地步,都要记住自己是从这苦寒之地走出来的,要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乡梓...

信读到此处,苏明远的眼眶有些湿润。他仿佛看到了家乡那些熟悉的面孔——王村长的满头白发,李先生的激动神情,还有那些因为干旱而愁眉苦脸的乡亲们。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在田野间奔跑的日子,那些在私塾中诵读的岁月。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是这些淳朴的乡亲们支持着他求学的梦想。如今他有了功名,怎能忘记这些恩情?

但信中提到的干旱和赋税问题,却让他深感忧虑。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社会的灵魂,他深知自然灾害和苛政对普通百姓意味着什么。那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产和增税,而是实实在在的饥饿、贫困,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继续往下读: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你的同窗好友张敬之,前些日子从县城回来,说是听闻了你的消息。他现在在县学教书,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他让我转告你,说是同窗情深,希望你在汴梁城中一切顺利。他还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与你通信,互相砥砺学问。

还有你的幼时玩伴小翠,如今已嫁作人妇,夫家就在隔壁村子。她托人带话说,恭贺苏哥哥高中举人,希望苏哥哥不要忘记小时候她给你送饭的情分。这丫头倒是记性好,那些陈年旧事都还记得。

村中的老槐树前,现在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氏出贤四个大字,算是纪念你的成就。每逢有外乡人路过,村里人都要指着石碑夸耀一番,说我们村出了个举人老爷。

叔父写这些,并非要给你增加压力,而是希望你知道,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关注着你,期待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根...

读到这里,苏明远不禁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云霞满天,但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那块刻着苏氏出贤的石碑,那些热切期盼的乡亲们,那个嫁作人妇却仍记得童年情分的小翠,还有那位在县学教书的同窗好友张敬之...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他想起了范仲淹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他心中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那些因为干旱而愁苦的乡亲们,不正是他应该优先关心的吗?

但紧接着,现实的问题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现在只是一个刚中举人的书生,距离真正能够为民造福的官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将来真的做了官,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家乡的状况呢?

这种无力感让他感到沮丧,但同时也激发了他更强烈的进取心。他必须在会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进入仕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回报乡梓的愿望。

继续读信:

明远啊,叔父还要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你现在虽然中了举人,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会试在即,你万万不可因此松懈。叔父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也知道会试比乡试要难得多。你要更加用心准备,争取一举成功。

同时,你在汴梁城中也要小心行事。那里不比我们乡下,人情世故复杂得多。你要学会保护自己,既不能过分清高得罪了人,也不能随波逐流失了本心。这个分寸,需要你自己慢慢把握。

另外,你现在有了举人身份,想必会有不少人来结交。你要擦亮眼睛,分清楚哪些是真心朋友,哪些是别有用心。记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些一见面就套近乎、拍马屁的人,多半不可深交。

叔父在村里也听到一些传言,说是京城里的官场很复杂,有党争有倾轧。你一个乡下来的孩子,万万不要卷入这些是非之中。做人要有原则,但也要懂得变通。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你在实践中慢慢学习。

最后,叔父还要提醒你,无论将来如何发达,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我们苏家虽然贫寒,但历来清白。你的父亲临终前曾说,宁可清贫一生,也不可做昧良心的事。这句话,你要时刻记在心里...

信的最后,族叔用颤抖的笔迹写道:

家中一切安好,你不必挂念。只愿你在外平安顺遂,早日金榜题名。待你归来时,叔父定要设宴为你庆贺,让全村的人都来沾沾你的喜气。

代问汴梁城中可好?那里的风土人情如何?你的身体可还健康?日常饮食起居可有人照料?这些虽是琐事,但叔父每日都在惦记。

盼复信。

族叔仲康拜上 九月十五日于故里

信读完了,苏明远却久久不能平静。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房,让他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缓缓折好信纸,小心地收藏起来。这封信不仅仅是家中的问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责任的提醒。它让他明白,自己的成功不仅仅属于个人,更承载着整个家族和乡村的希望。

窗外夜色已深,街上渐渐安静下来。苏明远在案前铺开纸张,准备给家中回信。但提笔良久,却不知从何写起。

该如何向家人报告自己在汴梁城的经历?该如何解释这里复杂的人情世故?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困境的关切?更重要的是,该如何承诺自己将来的行动,而不让这承诺成为空洞的安慰?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忽然想起了今日下午在街上见到的一幕: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聚集在城门外,他们面黄肌瘦,眼神空洞,显然是受了灾害才逃难到这里。官差们正在驱赶他们,不让他们进城,场面令人心酸。

当时他只是匆匆路过,心中虽有同情,但并未深想。现在读了家书,再回想起那一幕,他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那些难民的处境,不正是家乡乡亲们可能面临的未来吗?

如果家乡的旱情持续下去,如果朝廷真的加重赋税,那么村里的人们也可能沦落到同样的境地。想到这里,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紧迫感。

他必须加快脚步,必须在会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尽快获得为民造福的机会。时间不等人,家乡的乡亲们也不能再等待太久。

正在这时,房门外又传来了轻微的敲门声。苏明远警觉地抬起头,这么晚了,会是谁来访呢?

明远兄,是我,赵德。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但听起来有些急促。

苏明远连忙开门,只见赵德神色匆忙,似乎有什么急事。

德兄,这么晚了,发生什么事了?苏明远关切地问道。

赵德四下看看,确认无人偷听后,快步进入房间,压低声音说:明远兄,我刚从高文轩那里回来,听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关于会试的...

苏明远心中一紧。看来,那场暗流涌动的风暴,终于要开始显露真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