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21章 同乡聚会

知不可忽骤得 第121章 同乡聚会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黄昏时分,苏明远跟随陈彦回来到城南的听雨轩。这里原本是一家酒楼,但在乡试期间,各地学子纷纷包下雅间举办同乡聚会,已然成了省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江北同乡会就在三楼,陈彦回指着楼上说道,今年咱们这一路来的考生不少,听说有三十多人呢。

登楼而上,苏明远便听到三楼传来阵阵谈笑声。推门而入,只见一个宽敞的雅间内已经坐了二十余人,年龄参差,服饰各异,但个个都是书生打扮。

诸位,这便是我昨日提到的苏明远苏兄,陈彦回大声介绍道,他的那篇《论王道》,想必不少兄台都已听闻。

众人纷纷起身见礼,苏明远一一回礼,心中暗暗观察着这些同乡。能够远道而来参加乡试的,自然都不是等闲之辈,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谈吐间也显露出不凡的学养。

苏兄请上座,一个年约四十的中年人主动让位,在下赵文昭,家父曾在朝中为官,对家乡后辈一向关照有加。

苏明远客气地推辞几句,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坐到了上首位置。他注意到这个赵文昭虽然客气,但言语间隐隐透出一种优越感,显然是出身官宦之家的富贵子弟。

今日聚会,意在联络乡谊,互相扶持,赵文昭举起酒杯说道,我等虽然出身同一府县,但平日里各自求学,难得一聚。如今同在省城应试,更应该守望相助。

众人纷纷举杯呼应。苏明远端起酒杯,心中却在思考着这种地域性组织的意义。在现代,虽然也有同乡会之类的组织,但更多是文化交流性质。而在这个时代,这种同乡关系显然有着更深层的政治和经济含义。

酒过三巡,众人开始自我介绍。苏明远这才发现,这些同乡的背景差异极大。

坐在右首的是一个叫做李春华的年轻人,今年才十八岁,但已经连中两元,被誉为神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家境殷实,从小便请了最好的老师。

而坐在左侧的孙明德,年已三十有五,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参加乡试了。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全靠自己苦读到今天。说话时,手指上还留着长期抄书留下的茧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角落里的一个老者,须发皆白,年约五十。他叫做王老夫子,竟然是苏明远他们那个县城里最着名的塾师,教过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讽刺的是,他自己却屡试不第,这次已经是第十二次参加乡试了。

王老夫子德高望重,是我等的前辈,赵文昭恭敬地说道,若非老夫子多年来的悉心栽培,我等哪有今日?

王老夫子苦笑着摆摆手:老夫能教人,却不能考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师者未必能,能者未必师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片刻。苏明远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在现代,师资力量的评判标准相对多元化,但在这个时代,科举成功几乎是衡量一个读书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像王老夫子这样的人,虽然桃李满天下,但因为没有功名,在社会地位上始终低人一等。

气氛有些沉闷,赵文昭连忙转移话题:诸位对今年的考题有何预测?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李春华率先发言:学生以为,今年的策论很可能会涉及财政问题。近来朝廷开支浩大,而税收却有不足,如何开源节流,当是当务之急。

孙明德不同意:我看未必。边境屡有警报,军备不可忽视。策论更可能考察我们对国防的见解。

其他人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会考民生问题,有的猜测是吏治改革,还有人觉得可能涉及科举制度本身的改进。

苏明远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比较这些观点与自己昨日从黄庭坚那里得到的指点。有趣的是,这些同乡的分析虽然各有道理,但都还停留在内容层面,很少有人从政治技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苏兄如何看?赵文昭忽然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苏明远。他斟酌了一下言辞,缓缓说道:诸位兄台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不过在下以为,无论考什么题目,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既要显示我们的学识和见解,又要符合当下的政治环境。

此话怎讲?孙明德好奇地问。

苏明远想起黄庭坚的教导,小心地说道:比如财政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议,但不宜过分批评现状;边防问题,可以论述重要性,但不应该夸大威胁;民生问题,可以体现关怀,但要适度乐观...

王老夫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苏贤侄说得有理。老夫这些年屡试不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直言不讳,不懂得变通。

李春华却有些不解:但是,这样岂不是有违学者的本心?我们读书人不应该直言敢谏吗?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苏明远心中更是波澜起伏。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理解学术独立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但在这个时代,这种理想主义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赵文昭深深地看了李春华一眼:春华兄年少气盛,这种精神可贵。但是,我们也要考虑现实。如果连考试都通过不了,又如何能够进入朝堂为民请命呢?

是啊,另一个叫做张子厚的考生附和道,我的一个师兄,当年就是因为在策论中过分激进,结果名落孙山,至今还在乡下教书。

孙明德苦涩地笑道:各位都是官宦子弟或者家境殷实,即使这次不中,还有下次机会。但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考试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三十五岁了,再不中举,这辈子就真的没希望了。

这番话让众人都沉默了。苏明远看着孙明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在现代,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至少还有多种人生道路可以选择。而在这个时代,科举几乎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

明德兄不必如此悲观,王老夫子安慰道,以你的才学,这次一定能够成功。

但愿如此,孙明德勉强笑道,只是...只是有时候真的很迷茫。为了这个功名,我已经牺牲了太多东西。结婚成家的事一拖再拖,父母的养老也顾不上,甚至连自己真正想读的书都没时间看...

这席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即使是家境优渥的李春华,也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自从决定走科举这条路,我就再也没有时间读那些的书了。有时候真的很怀念小时候可以随心所欲读书的日子。

苏明远听着这些感慨,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触动了。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考试制度的局限性,也理解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扭曲。但亲身经历这种制度,听到这些同时代人的心声,感受还是完全不同的。

诸位,赵文昭举起酒杯,似乎想要缓解沉重的气氛,既然我们都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成功之后,我们也许能够为后来的学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众人再次举杯,但气氛已经没有开始时那么热烈了。

酒席进行到后半段,话题转向了家乡的情况。苏明远这才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那个地方。

原来,他们那个府县这些年来发展得不错,商业颇为繁荣,文教事业也有所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我家的田地这几年都被张员外收购了,一个叫做钱二郎的考生说道,幸好我已经考中了秀才,否则真不知道该如何维持生计。

张员外近年来确实财势颇盛,赵文昭皱眉说道,听说他在京城也有关系,生意越做越大。

这样下去,我们家乡的土地就要都集中到少数几个大户手中了,孙明德担忧地说,普通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苏明远听着这些话,脑海中浮现出现代经济学中关于土地制度、贫富分化等问题的理论。他很想发表一些见解,但又担心说出太过超前的观点会引起怀疑。

这确实是个问题,他谨慎地说道,不过朝廷应该会有相应的政策来调节吧?

王老夫子苦笑道:朝廷的政策是有,但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地方上的官员往往与大户人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真正为民作主。

所以我们这些人中举之后,如果有机会为官,一定要记住今日的感慨,赵文昭正色说道,不能忘记自己的出身,不能忘记百姓的疾苦。

众人纷纷点头赞同,但苏明远却在心中暗自苦笑。他想起了黄庭坚昨日的教导,想起了那些需要恰到好处把握的分寸。真的进入官场之后,还能够保持今日这样的初心吗?

夜色渐深,聚会也接近尾声。临别前,赵文昭提议建立一个同乡互助的网络。

无论我们谁先中举为官,都要照顾其他的同乡。在朝堂上相互支持,在地方上互通消息,他认真地说道,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家乡的发展。

众人纷纷响应,苏明远也点头同意。但他心中却明白,这种地域性的利益集团,正是古代政治中党争的根源之一。理想主义的初衷,往往会演变成现实主义的工具。

走出听雨轩时,苏明远回头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楼阁。在这样的夜晚,省城的各个角落里,大概都有类似的聚会在进行吧。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因为共同的出身而聚在一起,编织着复杂的人际网络,为未来的官场生涯做着准备。

感觉如何?陈彦回在旁边问道。

很有收获,苏明远真诚地回答,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认识了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同乡。

是啊,这就是同乡聚会的意义,陈彦回点点头,不过我总觉得,今晚大家的话题都有些沉重。可能是因为考试在即,压力太大的缘故吧。

苏明远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走在夜色中。他知道,那种沉重感并不仅仅来自于考试的压力,更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来自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纠葛。

而他自己,一个来自千年之后的现代人,现在也正在被这股潮流裹挟着前进。那些在现代看来落后的观念和制度,正在通过各种细微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

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距离乡试正式开始,已经只剩下几天时间了。而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另一场考试——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位置的考试,也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