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20章 名师点拨

知不可忽骤得 第120章 名师点拨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苏明远便匆匆赶往城东的梅花巷。昨夜陈彦回提到的那位黄老先生,据说是省城中最善于点拨考生的名师,虽不授课讲学,却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得他指点一二,胜过苦读十年书。

梅花巷深处,一座朴素的小院映入眼帘。门前并无招牌,只有几株梅树探出墙头,此时虽非花季,却也显得清雅脱俗。苏明远正在犹豫是否敲门,院门却自己开了。

是苏公子吧?一个清瘦的老者出现在门口,须发皆白,眼神却异常锐利,老夫黄庭坚,久闻苏公子大名。

苏明远大吃一惊,连忙深深一揖:学生不才,何敢劳动先生大驾?

黄庭坚摆摆手,笑道:陈彦回那小子昨夜便来通报,说遇到一位江北才俊,文章颇有可观之处。老夫正闲来无事,便想见识见识。

进得院内,苏明远发现这里简直是个小型的文人聚会所。院子虽不大,却布置得雅致非常。书房内墨香阵阵,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最引人注目的是案头那堆文稿,想必是其他考生的习作。

先生,学生此来是想...

不必多言,黄庭坚打断了他的话,老夫知道你的来意。不过在指点你之前,先让老夫看看你的文章。听说你前不久写了一篇《论王道》?

苏明远心中一惊,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竟已传到这里。他从怀中取出那篇策论,恭敬地递给黄先生。

黄庭坚接过文章,并未立即阅读,而是先仔细端详了苏明远一番,然后缓缓展开文稿。室内一时寂静无声,只听得到翻页的声音和黄先生偶尔发出的声。

良久,黄庭坚放下文章,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文章确实不错,立意高远,论述清晰,文笔也算流畅。但是...

但是什么?苏明远急切地问道。

黄庭坚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苏明远说道:但是这篇文章,在乡试中恐怕得不了高分。

为何?苏明远更加不解了。

黄庭坚转过身来,神情变得严肃:苏公子,你可知道科举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选拔人才,为国效力。苏明远毫不犹豫地回答。

表面上确实如此,黄庭坚点点头,但深层次来说,科举考试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才?选择能够维护现有秩序、理解朝廷意图的人才。

苏明远陷入沉思。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理解考试的政治性质,但在古代亲身经历时,这种感觉格外强烈。

黄庭坚继续说道:你这篇《论王道》,立意虽好,但过于理想化。你在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虽然符合经典原意,却未必符合当前的政治需要。

那学生应该如何改进?

黄庭坚笑了笑,重新坐下:这就要说到考试的技巧了。苏公子,你可知道今年的主考官是谁?

听说是翰林学士王安礼。

不错。王安礼虽然学问渊博,但他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文章的政治正确性。他不喜欢过于激进的观点,也不喜欢过于保守的态度。他要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苏明远若有所思:先生的意思是,我们要揣摩主考官的心意?

正是如此,黄庭坚毫不讳言,这并非阿谀奉承,而是一种智慧。你想想,朝廷选拔官员,自然希望这些人能够理解并执行朝廷的政策。如果连主考官的心意都揣摩不透,又如何能在官场上立足?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五味杂陈。在现代,他也知道考试有标准答案,但那种标准化相对简单直接。而这里的标准答案,却是如此复杂微妙,需要对政治形势有深刻的理解。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苏明远问道。

黄庭坚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册子:这是近五年来各次乡试的优秀策论选集。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苏明远接过册子,随手翻了几页,发现这些文章确实有共同特点:既不会过分激进地批评现状,也不会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在肯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温和的改进建议。

再者,黄庭坚继续说道,你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比如,不要直接说当今弊政如何如何,而要说窃观往昔,间有不便之处。不要说应该大刀阔斧地改革,而要说宜渐进调整,以求完善

苏明远暗自苦笑,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政治正确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要想在这个体系内生存发展,就必须学会使用这套话语。

还有一点很重要,黄庭坚压低声音说道,你要学会引用。但引用什么,如何引用,大有讲究。

愿闻其详。

黄庭坚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几个名字:孔子、孟子、程颢、程颐、司马光...这些人的话,可以大胆引用。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正统思想,主考官不会有异议。

然后他又写下另外几个名字:苏轼、苏辙、王安石...这些人的观点,引用时要格外小心。虽然他们都是大才,但政治立场有争议,一不小心就会引起主考官的反感。

苏明远看着这些名字,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在现代的文学史课堂上,苏轼、王安石都是他非常崇敬的人物,但在这里,他们却成了需要小心对待的敏感词。

先生,这样做是否有些...不太合适?苏明远迟疑地问道。

黄庭坚看了他一眼,神色变得严肃:苏公子,你是要做学问,还是要通过考试?

这两者不能兼得吗?

黄庭坚长叹一声:理想状态下当然可以,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你看,他指着案头的那堆文稿,这些都是今年来求教的考生习作。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辈,但能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往往不是文采最佳的,而是最能把握分寸的。

苏明远沉默了。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考试技巧的重要性,但亲身经历这种技巧化的过程,还是让他感到某种说不出的失落。

看出了苏明远的心思,黄庭坚的语气缓和了一些:苏公子,老夫并非要你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相反,只有先通过考试获得地位,才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像是...就像是先学会游戏规则,然后才能改变游戏。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动。是啊,如果连这个体系都进不去,又谈何改变呢?在现代社会,不也是这样吗?先要适应现有的规则,获得话语权,然后才能推动变革。

那么,具体的答题策略呢?苏明远决定暂时放下内心的纠结。

黄庭坚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首先,策论的结构要严谨。开头要点题,表明你对题目的理解;然后分几个层次论述,每个层次都要有理有据;最后要有总结和建议,但建议要实用可行,不能空泛。

他边说边在纸上画着结构图:再者,论述过程中要体现你的学识,但不能卖弄。恰到好处地引用经典,显示你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但不要引用过于冷僻的典故,免得主考官不解其意。

苏明远认真地记着笔记,内心却有种奇异的感觉。这些技巧,和他在现代准备各种考试时掌握的方法,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看来,考试这种制度,在本质上确实是相通的。

还有一点,黄庭坚继续说道,字迹一定要工整。主考官阅卷时间有限,字迹潦草的文章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工整的字迹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态度,表明你对考试的重视。

字迹...苏明远苦笑,这确实是他的弱项。现代人习惯了电脑打字,手写能力确实退化了不少。

似乎看出了他的担忧,黄庭坚说道:这几天你可以多练练字。不求达到书法家的水准,但至少要让人看得清楚,看得舒服。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黄庭坚详细地分析了苏明远那篇《论王道》的问题所在,并逐段给出了修改建议。苏明远惊讶地发现,经过修改后的文章,虽然核心观点没有大的变化,但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圆润,政治敏感度大大降低,同时又不失深度和见地。

这就是考场文章的艺术,黄庭坚总结道,要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在官场上必备的能力。

临别前,黄庭坚又给了苏明远一些实用的建议:考试期间要注意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答题时要控制好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精力。还有,一定要留出时间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走出小院时,苏明远回头看了一眼那几株探出墙头的梅树。他忽然想起一句诗: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个时代,要想获得成功,确实需要经历各种磨练,包括学会适应一些自己原本不太认同的规则。

回到客栈的路上,苏明远的心情颇为复杂。黄庭坚的指点确实非常实用,对他通过乡试会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他也感到某种微妙的变化正在自己内心发生。

那种变化很难用言语描述,就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他开始理解并接受这套游戏规则,开始学会用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虽然表面上他仍然保持着现代人的理性和批判精神,但在深层次上,某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回到客栈时,陈彦回正在院子里等他。

如何?黄先生的指点可有收获?陈彦回关切地问道。

收获颇丰,苏明远真诚地回答,黄先生确实名不虚传。

那就好,陈彦回松了口气,明日便是同乡聚会,到时又是另一番见闻了。

苏明远点点头,心中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将如何平衡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要求?而这种平衡,又将如何改变他这个现代人的精神内核?

夜深了,苏明远躺在床上,脑海中反复回想着白天的对话。黄庭坚的话语如甘露一般滋润着他求知的心田,但同时也像温水一样,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