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约见的纸条让苏明远彻夜难眠,但第二日一早,另一个意外的邀请打断了他的忧虑。
苏兄,有个好消息!顾慎行兴奋地跑到他房中,孙老先生邀请我们参加今晚的文人雅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老先生?苏明远疑惑地问道。
就是昨天在博雅斋遇到的那位博学长者,顾慎行解释道,他说今晚在墨香轩有个文人聚会,会有不少京师名流参加。他觉得我们这些外地举人也应该见识见识京师的文化风采。
苏明远想起了昨日在书店遇到的那位温文尔雅的老者,此人确实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能够参加京师的文人雅集,对了解这里的文化氛围确实很有帮助。
还有谁会参加?苏明远问道。
据说有翰林院的几位学士,还有一些在朝的文官,以及京师的知名文人。顾慎行兴奋地说道,这种机会可不多见,平时我们这些外地举人很难接触到这个层次的人物。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样的聚会确实是了解京师文化圈和政治动向的好机会,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好,我们一起去。他答应道。
傍晚时分,苏明远与顾慎行等几个举人一同前往墨香轩。这是一处位于内城深处的雅致庭院,主人是一位退休的翰林学士,平时专门用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庭院布置得极为典雅,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到处都透着书香气息。主厅中摆放着精美的字画,博古架上陈列着各种文房珍玩,显示着主人的不凡品味。
诸位远道而来的才俊,欢迎光临寒舍!主人孙老先生亲自出来迎接,今夜群贤毕至,正是论文赏字的好时机。
厅中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人,从衣着和气质来看,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物。苏明远被介绍给在场的诸位长辈,其中确实有几位翰林学士和朝廷官员。
这位是礼部郎中刘大人,孙老先生介绍道,刘大人不仅政务繁忙,文章也是一绝。
这位是翰林院编修王大人,诗词造诣极深。
这位是户部员外郎赵大人...
一圈介绍下来,苏明远对在场人员的背景有了大致了解。这些人确实都是京师文化圈的重要人物,能够参加这样的聚会,确实是难得的机遇。
聚会开始后,大家先是品茗赏画,然后开始文学创作和讨论。有人即兴作诗,有人挥毫泼墨,有人高谈阔论,气氛非常热烈。
诸位,不如我们以为题,各自作诗一首如何?翰林编修王大人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众人纷纷开始构思。苏明远也不例外,他想起了杜甫的一些春景诗,但当然不能照搬,只能借鉴其意境和手法。
很快,大家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刘郎中第一个吟诵:
春风又绿京师柳,万里河山入眼眸。 但愿朝廷施仁政,百姓安居乐无忧。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景,实际上却在暗示对朝政的看法。在场的人都会心一笑,显然理解其中的含义。
接下来几位也相继吟诵,每首诗都很有水平,而且往往在写景之余,暗含某种政治观点或人生感悟。
轮到苏明远时,他吟诵道:
春雨润物细无声,万物生发正当时。 寒门学子怀壮志,愿为苍生献微词。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获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好评。
苏举人果然才华横溢!王编修赞叹道,这首诗既有文采,又有抱负,实属难得。
是啊,刘郎中也点头道,特别是愿为苍生献微词这句,体现了读书人的责任担当。
接下来的讨论更加深入,话题也从纯粹的文学转向了对时政的评论。苏明远仔细聆听着,试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诸位,最近朝廷的一些政策,大家有何看法?孙老先生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敏感话题。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气氛微妙地变化了。大家虽然都是文人雅士,但毕竟也是朝廷官员,对政治话题的讨论必须格外谨慎。
老先生所指的是哪些政策?赵员外郎小心地问道。
比如说,最近关于科举改革的一些传言,孙老先生意味深长地说道,听说朝廷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这个话题一出,在场的人都变得严肃起来。苏明远注意到,几个朝廷官员交换了眼神,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敏感。
科举乃是国家选才的重要途径,公正性确实应该得到保障。王编修谨慎地说道。
话是如此,但如何确保公正,却是个复杂的问题。刘郎中接话道,有些时候,过于严格的措施可能会误伤无辜。
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苏明远敏锐地感觉到,在场的人对朝廷最近的严查行动似乎有不同的看法。
刘大人此言有理,一个年长的翰林学士说道,任何改革都要慎重,不能因为个别问题就全盘否定现有制度。
可是,一个较年轻的官员反驳道,如果不严厉打击舞弊行为,如何维护科举的权威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