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午时,苏明远按照师父的嘱咐来到文正书院门外。这座书院坐落在汴梁城西郊,青砖黛瓦,古朴典雅,门楣上文正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正是当朝名臣范仲淹的手笔。
苏明远在门外等候不久,就见一位中年书生模样的人走了出来。此人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书卷气,见到苏明远便拱手道:可是苏明远苏举人?
正是在下。苏明远连忙回礼。
在下张载,奉院长之命前来接引。来人温和地笑道,院长已在堂中等候,请随我来。
苏明远心中一震,眼前这位竟是张载张横渠!此人乃是当世大儒,学问渊博,与范仲淹亦师亦友。能得到如此人物的亲自接引,让苏明远受宠若惊。
跟随张载走进书院,苏明远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书院虽不华丽,但处处透着文雅之气。庭院中古松参天,竹影婆娑,几间厢房中传出朗朗读书声。更令人敬佩的是,这里的学生并非都是富家子弟,从衣着来看,有不少贫寒学子也在此求学。
范老先生素来主张有教无类,张载似乎看出了苏明远的疑惑,凡是真心求学者,无论贫富,皆可入院。
两人来到正堂,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正在案前批阅文稿。此人虽已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眼中有着读书人特有的睿智光芒。他抬起头来,温和地看着苏明远:你就是周仲明的得意弟子吧?
苏明远连忙上前行礼:学生苏明远,拜见范老先生。
起来吧,不必多礼。范仲淹摆手示意苏明远坐下,仲明昨日来信,说你遇到了一些困惑,想要老夫指点一二。
苏明远没想到师父昨日离开后竟还专门写信给范仲淹,心中对师父的安排更加感激。他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包括对科举制度的质疑,对官场黑暗的担忧,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迷茫。
范仲淹静静听完,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明远,你的困惑老夫完全理解。因为老夫年轻时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老先生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苏明远惊讶地问道。
当然。范仲淹苦笑一声,老夫二十七岁中进士时,也是满怀理想,以为可以凭借一身才学改变天下。但很快就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书院中那些专心读书的学生:你知道老夫这些年被贬谪了多少次吗?
苏明远摇摇头。
五次。范仲淹伸出五根手指,每一次都是因为秉直言事,触犯了权贵。最远的一次被贬到了邓州,离京师千里之遥。
苏明远心中震撼。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原来也经历过如此坎坷的仕途。
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苏明远忍不住问道。
范仲淹转过身来,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因为老夫明白一个道理——改变这个世界,不能靠愤怒和抱怨,而要靠智慧和坚持。
请老先生详细指教。苏明远恭敬地说道。
范仲淹重新坐下,语重心长地说:明远,你现在的困惑在于,你把理想和现实看成了对立的两面。其实,它们应该是统一的。
统一?苏明远不解。
是的。范仲淹点点头,理想是方向,现实是起点。你不能因为现实的不完美就放弃理想,也不能因为理想的崇高就逃避现实。真正的智者,是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人。
张载在一旁补充道:范老师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最好诠释。
苏明远细细体味着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他想起了师父昨日的教导,想起了那句在浊流中保持清醒,似乎开始明白其中的深意。
可是,苏明远仍有疑虑,如果制度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能改变什么呢?
范仲淹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问题!这说明你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而是一个真正思考问题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明远,你听说过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吗?
听说过。苏明远点点头。
改变世界就像春雨润物一样,需要的不是狂风暴雨,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范仲淹的声音变得深沉而有力,每一个有志之士的努力,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也许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日积月累,必然会产生改变。
老先生说得极是。苏明远若有所思,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保持初心不变?
这个问题让范仲淹沉默了片刻。他走到墙边,指着一幅字画:你看这幅字,是老夫亲手所写。
苏明远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八个字,是老夫多年来的体悟。范仲淹解释道,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这就是保持初心的秘诀。
张载在一旁补充:范老师还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处境,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实现理想。
苏明远深深地点了点头。这些话如甘露般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让他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