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清晨带着一股湿漉漉的清新,阳光勉强穿透薄雾,在校园的水洼上投下破碎的光斑。陈默推开实验室的门,一股熟悉的、混合了电子元件、焊锡松香和一点点隔夜外卖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比这气味更先抵达的,是里面传来的激烈争论声。
“……绝对不行!贸然提升采样频率,前端放大器的噪声会被同步放大,信噪比反而会暴跌!”李立的声音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
“但…但是现有的滤波算法可以…可以后期补偿……”赵昊的声音像被压在了喉咙底下,微弱但执拗,伴随着笔尖快速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我计算过,如果采用自适应加权……你看这里……整体精度能提升百分之二点七左右……”
“百分之二点七?代价是处理器负载增加百分之四十!这性价比太低了!”
陈默走进门,看到李立双手叉腰站在实验台前,对着摊开的一叠图纸眉头紧锁。赵昊则几乎趴在桌子另一边,手指用力点着草稿纸上的一个公式,耳根通红。李娟在一旁调试着电路板,偶尔抬头看他们一眼,嘴角抿着一丝无奈,但更多注意力还是在示波器跳动的波形上。
实验室比之前拥挤了些。角落里堆着几个没拆封的新箱子,是上次省级大赛获奖后学校拨下来的一点微薄经费添置的基础设备,旁边还散落着几个吃空了的泡面桶。
陈默的视线在实验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赵昊那张写满密集演算的草稿纸上。他没有立刻介入争论,而是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让雨后清冷的空气更多地涌进来,冲淡些室内的浑浊。他的指尖在窗框上停留了片刻,感受着那微凉的金属质感。
“负载增加,可以优化算法结构,或者……用硬件协处理器分流。”陈默的声音不高,却让争论的两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齐转向他。
他走到两人中间,拿起赵昊那张草稿纸,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推导。“思路没错,但切入点可以更巧妙。”他从桌角抽出一支红笔,在几个关键参数上圈点,“这里,噪声模型考虑得不够全面,环境温漂和电源纹波的影响没纳入计算。这里,加权因子是静态的,可以改成动态调整,参考信号本身的特征……”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清晰的声响。李立凑过头来看,脸上的不服气渐渐被专注取代。赵昊的眼睛越来越亮,呼吸微微急促,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
“处理器负载是个问题,”陈默放下笔,目光转向实验台上那块核心板,“但未必需要额外增加协处理器。”他拿起板子,手指摩挲着上面一颗芯片的标识,“这颗主控的潜力,你们只挖了不到一半。它的DSP模块和并行计算单元,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李立愣了一下,猛地一拍脑袋:“对啊!我怎么把这茬忘了!它的指令集支持……”
“需要重新编译底层驱动,优化指令调度。”陈默接话,将板子放回他手里,“这部分你来负责。”
“没问题!”李立瞬间干劲十足,抓过板子就插上了仿真器。
“赵昊,你继续优化算法模型,把环境变量和动态加权因子加进去,做出更精确的仿真。”陈默的手指在赵昊的草稿纸上点了点。
赵昊用力点头,抓起笔重新埋下头,几乎要把整张脸塞进纸里。
“李娟。”
一直安静调试的女孩抬起头。
“系统整合和整体功耗测试交给你。他们俩的改动,最终都要在你这里过一遍。”
“明白,老师。”李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神冷静而专注。
实验室里重新响起键盘敲击声、笔尖划纸声和细微的电流嗡鸣,之前的火药味被一种高效而紧凑的专注所取代。陈默站在他们身后,看着三个毛茸茸的脑袋顶(李立的头发总是倔强地翘起几根,赵昊的头发蓬乱得像鸟窝,李娟的马尾辫一丝不苟),胸腔里那点因为昨夜那通电话而残留的滞涩感,似乎被这熟悉的氛围慢慢熨平。
他走到自己的电脑前开机,屏幕亮起,自动登录的校园内部系统邮箱里,躺着几封新邮件。除了那封全国人工智能论坛的正式邀请函之外,还有一封来自学校科研处的会议通知,关于某个校级项目的结题评审,以及一封……设备处发来的“实验室安全自查通知”。
他的目光在“安全自查”几个字上停留了一瞬,指尖在鼠标滚轮上无意识地滑动了一下。例行公事?还是……
他点开邮件,内容很标准,要求各实验室对消防、用电、设备安全进行自查,并附有详细的检查表格和上报截止日期。一切看起来毫无异常。
但某种极细微的、近乎本能的不协调感,像一粒微尘落入眼中,几乎难以察觉,却无法完全忽略。是这封邮件发送的时间?比往年类似的通知似乎提前了小半个月。还是措辞?似乎比以往更强调“设备台账清晰”和“外来人员登记记录完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